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孙欣  谷峰 《吉林中医药》2011,31(4):277-278
"水"是最常用的汉字之一,《内经》之"水"字含义众多,做为重要的医学术语,在中医学阴阳五行、藏象学说、津液理论等概念的建立、理论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对《内经》原文中所出现之"水"的整理与分析,将其内涵概括为自然之水、人体水液、哲学之水、疾病之水四类,并分别进行注解,以加深对《内经》中相关概念及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几千年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特定的医学伦理学思想 ,指导着他们在医疗生涯中严格自己的言行 ,形成优秀的品格 ,为人类医学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做出极大的贡献。然其论述散见于医家传述、医书序文、医案医话中 ,为使其发扬光大 ,我们进行了中医伦理学的课题研究 ,本文仅就其中道德意识的起源与发展、道德实践及道德关系等内容加以整理、评析 ,使广大医学院校学生及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它的重要性 ,并以之规范自己的医疗活动。1 《内经》首载 德术两全《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其中也有很多指导医生品德和学问的论…  相似文献   

3.
中西两种医学对病因的认识存在本质性的差别。学习《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病因学说的关键在于从人与天、地及社会环境相互关系角度去考察理解,故从病因的天地人三分法,病因是天地人相互关系的失和,邪气与正气的含义与人的认知行为对邪正关系的转化及病因与病位病时的相合等几个方面,对三才思想在《内经》病因学说中的体现进行了论述,旨在说明三才思想在《内经》病因学说中的渗透及学习传统文化对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 《内经》中涉及到气的内容极其丰富,上至天文,下穷地理,中及人事,几乎每篇中都有关于“气”的记载,少则几处,多则百余处。书中共论述了80余种气,基本上囊括了中医气学理论的全部内容。其名称之多,涵义之广,是一般中医书籍罕与伦比的。因此,系统地整理研究《内经》中论述的气,对深入探讨气的实质,揭示人体生命科学的秘密是十分必要的。一、气的涵义《内经》中关于“气”的理论是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为基础,吸收天文、地理、气象等知识与大量的医疗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所形成的具有医学特点的一整套理论。  相似文献   

5.
六经是《内经》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问世,使之益臻完善,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它在祖国医学中的地位。后世医学的发展,无不受其影响。近年来,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对六经的实质、在祖国医学中的地位及其临床应用等问题,颇多争鸣。但因其在《黄帝内经》中即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故本着溯本求源的精神,对《内经》中有关六经的记载,加以较全面的整理,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医学中,精神因素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影响,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在祖国医学中,早已把七情作为致病因素而列入病因之内,认为它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情志病的预防和治疗上,亦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然而,祖国医学关于情志致病机理的论述分见于诸论之中,系统发掘、整理并提高这一理论,对于今天深入研究情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内经》以及后世医家的有关论述,对情志致病的机理作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道教医学是传统中华医学的组成部分,本研究通过对道教医学相关理论文献的梳理,将道教医学病因理论进行归纳、整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道教医学病因理论进行总结探讨:第一,精气理论对人体疾病产生的影响;第二,“脏腑之神”对人体疾病产生的重要规律;第三,“奇经八脉”理论在道教得以发展,是道教病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道教医学中对于“邪气”认识不仅包括六淫邪气,也包括自然界中无形的不正之气,如“精灵鬼怪”“三尸九虫”等具有宗教色彩的理论学说;第五,自然因果规律致病因素为道教病因理论根本因素。以上五方面致病因素,既有与传统中医学理论相似之处,又有典型宗教色彩因素,共同构成了独特的传统道教医学病因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中医的“七情学说”,始于《内经》时代,是当时中国古代心理思想在医学中的反映,中医病因学说中内伤致病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的发展中,人们对七情的内涵提出了一些异议,尤其对“思”的确认更为集中。探究“思”的实质,对于发展完善中医的情志致病学说,使其更科学地指导临床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内经》有关情志理论的论述进行了总结,认为《内经》在汲取先贤有关情志认识科学内涵的基础上,与中医学固有理论和经验相结合,对中医情志理论形成了系统认识。主要包括情志与脏腑的关系、情志致病规律以及对情志病症的防治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内经》中的情志学说总结了汉代以前祖国医学关于情志致病的理论,内容极为丰富。后世对异常情志的产生及其致病机理已有一定阐发,而有关情志发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尚有待进一步整理研究。本文拟结合临床实际,对此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