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身为医务工作者的我们,以实际行动支持着无偿献血工作,自觉践行博爱、奉献着自己的爱心。献爱心的同时,当然还要科普一下,你知道献血后应如何调理好身体吗?首先,献血后应适当用力压迫穿刺部位5~10分钟,不要来回揉动,以预防皮下出血。并在献血点休息15分钟以上,以利于身体循环血容量的恢复;献血后的当天,要注意穿刺针眼处的清洁卫生。若针眼处有青紫现象,这是由于当时止血不好或是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防治无偿献血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确保大型献血活动的顺利进行. [方法]做好献血前的宣传动员,掌握适应症;做好献血现场的人本管理;选派副高以上的护理人员担任现场保健.献血反应现场处理:①轻型反应-采用"V"型体位、吸服糖开水后进食营养餐.②中型反应一平卧、静脉注射50%葡萄糖注射液40ml.针眼淤血处理:①少量渗血一拇腹压迫法;②穿刺点敷贴浸透渗血一纱布垫压迫双向按压止血. [结果]献血不良反应13人,占5.56%;针眼渗血11人,占4.7%;经现场处理10 min后好转、均无后遗症,有效地避免了献血重型反应. [结论]献血现场保健可起到鼓励、观察、慰问、异常情况及时处理等作用,是大型献血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献血者献血后皮下淤血的原因以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1年12月-2018年10月期间在茂名市中心血站献血后出现皮下淤血的献血者107例为研究对象,对皮下淤血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 107例献血者中有63例为女性,占比为58.88%,44例为男性,占比为4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下淤血的主要原因包括献血者血管原因、针眼按压不当、精神过度紧张、袖口太紧、采血者技术较差等。结论患者出现皮下淤血的主要原因为女性初次献血时精神过度紧张,其次为针眼按压不当、血管原因以及袖口太紧等,对此血站需要加强献血宣教力度,并在献血前后提供预防护理服务,为献血者的健康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4.
妥善护理穿刺部位1.待采血结束后,应在用消毒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和用胶布加以固定后,继续用手指适当加压5-10分钟,切忌进行局部按揉,以防出现皮下出血。献血后出现皮下出血,多数是由于针眼处压迫不当所致,轻者3-4天即可自行消散吸收,重者可见穿刺却位有大面积皮下出血,出现大面积皮下出血时,献血者也不必紧张,可在穿刺点结痂后,用热敷的方法加快皮下淤血的吸收,一般情况下,经过一用左右即可完全吸收。2.在采血结束用消毒敷料覆盖针眼后,立即抚平衣袖,以减小衣袖对静脉回流造成的阻力。3.应在献血结束4-6小时去除敷料,在穿刺点结痂前应避免局部…  相似文献   

5.
献血小知识     
《rrjk》2010,(11)
<正>献血后多长时间能恢复到献血时的状态?答:献血后人体"血库"内储存的血液迅速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使循环血量保持平衡,成年健康人一次献血400ml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献血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掌握献血不良反应者的预后和心理变化,为改进服务和招募志愿者提供依据。方法:对站2007年8月-2009年7月的27377例无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115例献血者进行电话回访调查。结果:献血反应发生在性别和献血量上无显著性差异;在初次献血和再次献血(献血6个月后再次参加献血)者之间有显著差异;在团体招募的献血者中和街头志愿献血者中有显著性差异;献血反应的不适是暂时的,24小时后95.1%的献血者无不适反应;92.2%的献血者有再次献血愿意,再次献血情况与同期未发生献血反应献血者的再次献血情况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献血反应发生是多因素的,掌握各种因素的服务技巧,正确处理献血反应,可以消除献血者顾虑,促使其再次献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淮安市互助献血与普通自愿无偿献血血液在献血前筛查结果和献血后血液检测结果,分析两种不同献血类型存在差异性的原因.方法在献血前分别对3207例互助献血与58264例普通自愿无偿献血者进行征询、体检、初筛;在献血后分别对2165例互助献血与54920例普通自愿无偿献血者进行血液检测,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两种献血类型在献血前征询、体检、初筛中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互助献血组血液筛查结果不合格率高于自愿无偿献血组;献血后两种献血方式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自愿无偿献血者的血液合格率高,仍应是无偿献血的主体力量,亲友互助献血在献血前应加强征询、体检化验,只能作为一种紧急缺血时的临时补充.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金华地区互助献血与无偿献血在献血前筛查结果、献血过程中不良反应数及献血后初复检5项血液检测结果,分析两种不同献血模式存在差异性的原因。方法在献血前分别对4976例互助献血与27647例无偿献血者进行征询体检、初筛等献血前筛查,合格后再献血;在献血后分别对3187例互助献血与25694例无偿献血者血液进行初复检5项血液检测,所得数据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互助献血组在献血前征询体检初筛不合格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献血过程中献血不良总反应程度及献血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献血后互助献血组初复检ALT、HBs Ag、TP及合计5项不合格率均高于无偿献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无偿献血者的血液合格率高,作为无偿献血的主体力量,仍应是献血事业的发展方向;互助献血作为一种紧急缺血时的补充,应在征询体检及初筛等方面加强限制,建立长效的无偿献血机制是临床输血安全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rrjk》2017,(13)
<正>想要再次奉献爱心的你,是不是曾经有遇到这样的尴尬状况:兴致勃勃来到献血点,却被工作人员告知说未满献血间隔期,需要暂缓献血。那么,就一起来聊聊献血间隔期的事吧。根据《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规定:1.普通全血献血间隔期:不少于6个月。2.单采血小板献血间隔:不少于2周,不大于24次/年。3.单采血小板后与全血献血间隔:不少于4周。4.全血献血后与单采血小板献血间隔:不少于3个  相似文献   

10.
发生献血反应的主要原因有献血者缺乏血液生理知识;身体状况不佳;短暂性精神紧张;与采血护理人员沟通不畅等。开展对献血者献血前、献血中的心理干预,可有效避免和减少献血反应;出现献血反应后,及时进行心理干预,能使献血者迅速恢复正常,消除其对献血的顾虑与担心,帮助其树立持续参与无偿献血的信心与热情,从而稳定献血者队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献血对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影响及其临床价值。方法收集了西藏昌都地区自愿献血的血液标本82例,其中多次献血标本42例(献血组),分为低频、中频、高频3个献血亚组,其中低频献血为2次,20例;中频献血为3次~9次,13例;高频献血为≥10次,9例。初次献血前体检合格样本40例(对照组)。用ELISA方法检测献血组和对照组的vWF与人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的水平,并记录2组相应的血常规和血脂等指标。结果多次献血后vWF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献血组Lp PLA2浓度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高原地区献血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vWF下降为多次献血后机体的保护因素;在低频、中频、高频献血亚组的K-M概率分析中,随着献血频次的增加,非血管内皮损伤的概率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92,P0.01)。结论 vWF与高原地区多次献血的关系密切,vWF下降是多次献血后机体的保护因素。随着献血次数增多,机体潜在的不良血管内皮状态可能会得到一定的修正或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患者拔针后按压针眼的新方法,以提高护理质量,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损伤。方法:将440例静脉滴注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拔针后采用新方法按压针眼为实验组,采用传统方法按压针眼为对照组,0.5h后进行比较。结果: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成功率进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新方法后,患者成功率达到99%。结论:实验组的成功率超过对照组,新方法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周梅 《职业与健康》2005,21(4):629-630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工作中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及护理体会.方法通过对江门市1999~2003年间参加无偿献血者2 805例中发生献血反应的情况进行分析讨论.结果心理因素是发生献血反应最重要的因素,其中,精神紧张是献血反应的主要原因,占59.0%;其次是空腹、饥饿引起的献血反应占21.0%;睡眠不足或疲劳引起的献血反应占7.5%;献血反应中轻度反应占76.1%,中度反应占23.7%,重度反应只占0.2%.结论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及献血前、献血中、献血后的心理指导和相应的护理措施对减少献血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献血不良反应是指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由各种原因引发的以血容量急剧下降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献血反应的发生不仅会导致献血者身体不适而采血中断,影响血液质量,还易导致其他献血者产生恐惧心理,引起献血者之间的"连锁反应"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可由多种因素引  相似文献   

15.
溧阳市2000年至2005年共接受无偿献血35 351人次,其中发生献血反应者186例,献血反应发生率为5.2‰.资料显示,第一次献血者献血反应明显高于第二次及以上者,女性明显高于男性.献血反应发生在献血后5分钟内居多.献血反应发生的首要原因为心理因素,其次为空腹及其他因素.提出降低献血反应的主要措施,首先必须加强宣教、咨询和心理疏导;其次为提高全民对献血意义的认识和献血知识的了解;再次是坚持以人为本,建立人性化管理原则,改善献血环境,培养精湛的采血技能和提供优质的服务.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规范化的献血健康教育在无偿献血工作中的作用。方法把2001年实施单一、局限、泛化的卫生宣传教育时参加献血的30036名献血者设为对照组;自2002年开始实施规范化的献血健康教育程序两年后即2004年参加献血的47891名献血者定为干预组,对两组无偿献血各项指标及献血者主动退出、延期献血及不宜献血人数进行比较、评价。结果干预组的自愿献血人数、再次献血人数、一次献血400毫升人数、脂肪血人数、献血投诉人数、主动退出人数、延期献血及不宜献血人数等统计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实施规范的献血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无偿献血工作质量,确保献血者健康,用血者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避免短间隔献血,保证献血者健康和临床用血安全有效,探讨实名制对短间隔献血的干预效果。[方法]设定以实名制献血为核心的干预措施,2006年开始实施干预,随访24个月,调查2005至2007年间短间隔献血者基本情况,设计调查表调查短间隔献血发生原因,分析短间隔献血发生率的变化。[结果]短间隔献血发生率女性(0.77‰)和20~24岁组(0.99‰)较多;短间隔献血者和非短间隔献血者血液检测合格率分别为96.3%与94.8%,两者类似。发生短间隔献血的主要原因为时间记错(27.9%)、认为无所谓(13.9%)、不完全了解间隔期要求(15.2%)、减肥(10.9%)和确认血型(6.3%)。短间隔献血发生率从2006年3月国家实行实名制献血前的1.28‰降为实行后的0.11‰。[结论]实名制献血;一个地区设置一个献供血机构;实现献血信息的共享和在线更新;加强宣传,扫除知识盲点;严格现场健康咨询,规范献血过程沟通;严格执行血液采集规程等综合干预是避免短间隔献血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无偿献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4~2022年4月肇庆市中心血站进行初次献血的志愿者400例为研究对象,严格遵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200例,对照组按照一般献血流程常规消毒后进行静脉穿刺,实验组在局部皮肤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后消毒穿刺,系统对比两组志愿者痛觉感受程度、再次献血率以及献血满意度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志愿者相比,实验组志愿者自诉痛觉程度减轻。经随访统计,实验志愿者二次献血率显著升高(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实验组志愿者献血满意度为96%(182/200),显著高于对照组志愿者(81%,P<0.05)。结论:在无偿献血静脉穿刺穿刺点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能显著减轻献血者痛觉,缓解紧张情绪,降低献血不良反应,可有效提高献血者再次献血率及满意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献血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于1998-10-01实施。无偿献血是提高血液质量,确保临床用血的根本之举,也是一项崇高的人道主义事业,它既关系到人民的健康,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献血工作从有偿献血转变为无偿献血,这无疑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经过多形式、全方位、大力宣传无偿献血,公民的无偿献血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加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仍有不少群众对献血存有畏惧思想,不敢献血;而在敢于献血的人群中又有一部分由于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发生的献血反应,挫伤了他们的献血积极性,以至他们不敢再次献血,这些都是由于献血者…  相似文献   

20.
在实际工作中因献血晕厥反应已成为献血反应中最常见的一种症状,重者如无人监护易造成摔伤,甚至会导致脑震荡,轻者也给人造成恐惧心理,影响群众献血的积极性。为了摸索献血晕厥反应的发生原因,随机选择来中心血站献血的3000名献血者进行了观察。观察发现:献血后发生晕厥的主要原因,是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精神紧张和献血完毕时突然直立所致。为预防献血后晕厥的发生,降低献血晕厥反应率,1年多来我站实行了采血完毕,原位不动,平静休息3~5分钟后再缓慢站立的方法,并又随机对一个阶段的3000名献血者实施此法并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献血晕厥反应比以前有了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