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下颌颏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的回顾性研究,探讨下颌骨颏部骨折合并髁突骨折的比率及合并髁突骨折常见部位和合并髁突骨折的常见致病原因,并对相关因素分析,为临床诊断治疗下颌颏部骨折合并髁突骨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以及乌海市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09年7月~2011年7月均存在下颌骨颏部骨折的病例107例进行回顾性分组对照研究。结果:下颌骨颏部骨折107例,合并髁突骨折的有62例;下颌骨颏部骨折合并髁突囊内骨折的有20侧,合并髁突颈部骨折的有41侧,合并髁突下骨折的有18侧;男65侧,女14侧;致伤年龄≥18岁共62侧,<18岁共17侧,≥18岁髁突颈部骨折33侧,<18岁髁突颈部和髁突囊内骨折各8侧;颏部骨折合并髁突骨折交通伤26例,坠落伤16例。结论:下颌骨颏部骨折最易合并髁突骨折,其中性别、年龄无显著性差异;合并髁突骨折的病例中髁突颈部最常见,与性别无相关性,但髁突骨折部位与年龄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三维有限元方法模拟和分析下颌骨颏部骨折联合双侧髁突囊内骨折的致伤机制,提高此类骨折的预防和诊断水平。方法: 获取1名下颌骨发育正常、无第三磨牙、无颞下颌关节病史的青年男性的颌面部CT和颞下颌关节MRI数据,通过Mimics和ANSYS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采取不同角度的外力作用于下颌骨颏部,分析下颌骨及髁突关节面的应力分布。同时,比较有无关节盘、咬合与非咬合状态下下颌骨的应力分布差异。结果: 准确建立了包含颞下颌关节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当外力作用于下颌骨颏部时,髁突、升支前缘及颏部受力区是主要的应力集中区,其中应力最大值位于髁突顶部。随着外力方向与水平面夹角由0°逐渐增大直至60°,下颌骨上的应力由分散逐渐集中至颏部与双侧髁突三个部位;超过60°时,应力又出现分散的趋势。当对关节盘进行模拟后,髁突关节面及髁颈部的应力分布明显减小。与非咬合状态相比,咬合状态下下颌骨上的应力集中于咬合面,而其他部位无明显的应力分布。结论: 外力方向与水平面呈60°时,应力分布主要集中于颏部及双侧髁突顶部,即三点骨折发生的部位;在下颌骨颏部受力过程中,关节盘的存在以及稳定的咬合状态下,髁突部位(包括颈部和关节面)的应力分布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3.
谢煜庭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0):1318-1319
目的:探讨下颌骨骨折发生的特点。方法:对289例下颌骨骨折患者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部位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男性多于女性,20岁~39岁为高发年龄,交通事故为主要原因;多发骨折多余单发骨折,好发部位为下颌体、颏部和髁状突。骨折移位者占76%;31%的伤员有颅面、颅脑和四肢合并伤;主要采用颌间牵引复位恢复咬合关系。结论:男性及青壮年为骨折高发人群,下颌体、颏部和髁状突为好发部位;交通事故是下颌骨骨折的主要致伤因素;治疗以颌间牵引复位为主,对严重移位及多发骨折需行手术切开复位。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下颌骨骨折的特点。收集我科1995年1月至1999年9月间收治的216例患者,对临床流行病学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女患者比例为4.26:1,发病年龄高峰为20~30岁,致伤因素以交通事故伤最多见、占总数的53.7%,骨折部位中以颏部、体部及髁突部位最多发。有合并伤患者占总数的35.18%,以面中分骨折最多见,临床上采用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结果提示,下颌骨骨折好发于青年男性,颏部、体部、髁状突最多发,多由交通事故伤引起,坚固内固定是目前较多采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颌骨骨折包括下颌骨骨折与上颌骨骨折。下颌骨骨折的发生率约占颌面骨骨折的55%~72%,好发部位有颏部、颏孔部、下颌角部及髁状突部[1]。其中以颏正中、颏孔部、髁状突颈部较多见,磨牙区和升支部相对较少。下颌骨骨折时除会发生一般骨折所具有的肿胀、疼痛、出血和功能障碍等症状和体征外,由于下颌骨的解剖生理特点,骨折时有一些特殊的临床表现。上颌骨骨折发生率比下颌骨少。据有关资料统计,上颌骨骨折的发生率约占颌面骨损伤总数的15%~27%[2]。颌骨骨折的治疗包括复位、固定与康复,护理在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现将颌骨骨折钛板坚强内固定的护理概况做一综述。上颌骨是面中部最大的骨骼,主要占据面中1/3,与鼻骨、颧骨及其他面颅骨相连。上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与其解剖结构、外力作用密切相关,临床上最常见的是横断形骨折,LeFort骨折分类将其分为三型。下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与下颌骨的解剖结构薄弱区有关,最常发生于下列4个部位:正中联合部、髁孔区、下颌角及髁突颈部[3]。  相似文献   

6.
下颌骨位于面下部突出部位,是颌面部单个骨骼中面积最大、遭遇外力伤害发生骨折的机会远高于其他颌面骨.下颌骨骨折占面部骨折的50%~84%左右[1].好发部位有正中联合、角部、体部及髁状突颈部.髁状突即是下颌骨的生长中心,又是颞下颌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骨折治疗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颌、牙合功能及面部外形.不论发生在哪一部位的骨折,治疗均分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本文就下颌骨骨折的致伤原因,治疗方法及术后治疗效做如下阐述.  相似文献   

7.
常规下颌骨侧位片可显示一侧下颌骨升支和骨体磨牙部分,但下颌骨解剖结构呈弓形时髁状突易与关节凹和颈椎重叠;后前位片可窥双下颌骨全貌,但颏部与颈椎、髁状突关节与颞骨重叠。改进摄影位置,可显示髁状突关节及颏部、影相完整。选用累及髁状突和颏部的巨大造釉细胞瘤,证实该法实用。 一、改良仰卧侧位 取仰卧位,两臂置于体侧,头转向被检侧,使下颌体升支与胶片平行,避开肩部和颈椎重叠。通常以“5×7”in,肿物较大时用“8×10”in胶片横放,前缘包括下颌联合部,下缘包括下颌角。胶片垫高2cm  相似文献   

8.
髁状突是下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其颈部较薄弱,遇外伤容易引起骨折,发生率约占下颌骨骨折的25%[1].髁突骨折处理不当极易发生颞下颌关节病及关节强直等并发症[2].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在下颌骨髁状突矢状骨折(SFMC)的诊断、移位和治疗参考价值。方法:我院收治因颌面部外伤病例中筛选出下颌骨髁状突矢状骨折病例23例(36侧),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颌面部并行二维及三维重建后处理。结果:髁状突矢状骨折23例伴颞颌关节半脱位3例,蝶骨翼内外板骨折4例;下颌颏部、体部骨折19例;面中部骨折11例;脑外伤7例。螺旋CT三维及二维重建图像能立体、多方位直观显示髁状突矢状骨折片的大小、移位方向、程度。显示颞颌关节的周围关系及损伤;临床医生可通过三维及二维重建动画任意旋转、暂停观察,制定手术方案、入路及非手术治疗依据。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特别是动画,能够全面、准确显示下颌髁状突矢状骨折,折片移位与周围结构的空间关系,对骨折的诊断及治疗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髁状突是下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约占下颌骨骨折的25 %~52 4 %。髁状突骨折对颌、牙合功能以及儿童的面部生长发育影响较大,并可能出现颞下关节紊乱综合病或关节强直等并发症。因此,早期的诊断及治疗非常重要。1诊断及检查1 1临床检查髁状突骨折的临床症状主要有咬合紊乱、开口受限、关节区肿胀、疼痛,并有不同程度的下颌中线偏斜或开牙合畸形,部分患者还有外耳道出血及听力下降等症状。髁状突骨折的患者常合并下颌骨骨折及颌面部外伤,这些症状往往会掩盖髁状突骨折,而易造成漏诊及误诊。1 2影像检查包括X线检查、二维CT及三维CT等。1 2 1X线检查是较长使用的检查手段,主要包括薛氏位、下颌骨开口后前位、下颌骨侧位、髁状突经咽侧位、下颌骨曲面断层等。但是由于X线片把具有三维的解剖结构摄成二维平面图象,检查时难以避开髁状突周围骨结构的重叠,如颞骨岩部、颧骨等,故不能清楚的显示髁状突骨折情况,常造成误诊或漏诊,尤其是髁状突纵形骨折[1]。1 2 2CT检查与X线比较,髁状突前移位、运动受限、骨的细小变化,CT均能很好的显示出来,但是二维CT仍不能提供一个直观的立体影像,临床医生必须借助解剖结构,结合多层面影像来判断移位的髁状突与...  相似文献   

11.
56例髁状突骨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髁状突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对56例髁状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髁状突骨折好发于男性(82.14%);20~50岁年龄组患者占89.29%;致伤原因多为交通事故(51.79%),摔伤占26.79%;多发伤、合并伤占48.21%,伴颏部骨折占48.21%;手术和非手术治疗后咬合关系恢复良好和基本恢复占89.29%。结论:髁状突骨折疗效与骨折损伤类型、程度、适应证选择及治疗规范性有关。术前全面了解骨折情况,选择治疗适应证,在规范治疗前提下,采用颌间牵引复位固定、手术解剖复位+钛板内固定是目前的最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黄文 《华夏医学》2006,19(6):1219-1220
下颌骨髁状突是下颌骨最薄弱的部位,为下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许多统计资料显示,髁状突骨折占下颌骨骨折的16.5%~36.3%。由于髁状突是颞下颌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因此,其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均有其特殊性。目前,髁状突骨折的治疗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采用颌间牵引复位固定的非手术治疗,即保守治疗,另一种是手术切开直视下复位固定的手术治疗。笔者对我科1996年以来收治的43例髁状突骨折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作一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3例,其中男31例,女12例;年龄3~74岁,平均36.2岁。致伤原因:打击伤9例,交…  相似文献   

13.
《右江医学》2019,(4):313-316
<正>髁突骨折是下颌骨最常见的骨折之一[1],据统计,髁突骨折的发病率为下颌骨骨折的 25%~52%,儿童占 40%~60%[2~3] ,其中囊内骨折占全部的22%~36%[4]。髁突作为颞下颌关节的一部分,其结构精细,功能复杂,左右关节关系密切,骨折后势必对颞下颌关节的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目前髁突囊内骨折趋向手术治疗,术中采用何种方式固定囊内骨折并且减少由其引起的并发症成了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关注的问题。现就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固定方式的选择作一综  相似文献   

14.
髁状突骨折在下颌骨骨折中占有很高的比例 ,其发生率约为 2 5 %。它对牙颌功能以及儿童的面部生长发育影响最大 ,尤其是存在着发生真性颞下颌关节强直、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潜在危险 ,因此日益受到重视 [1 ] 。我们在近 5年中对 35例髁状突骨折患者采取了保守治疗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现作一分析。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对象为我院 1994~ 1999年保守治疗的髁状突骨折 35例 ,男 30例 ,女 5例 ,年龄 10~ 36岁 ,平均2 8.9岁。其中 10例为多发伤 ,合并下颌骨体部和颏部的骨折。髁状突骨折移位 ,成角大于 30°者 3例 ,5~ 30…  相似文献   

15.
颞颌关节后脱位临床中极为少见,因其损伤严重,移位特殊,常规手法很难使其复位。笔者在临床中曾接诊2例,均用自创手法复位成功,特报告如下: 一、复位方法患者仰位平卧,术者立于患者右侧床边,双手拇指置于脱位之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其余指头环抱患者头枕部。嘱患者作闭口动作,术者两拇指推髁状突向后、向下,觉下颌骨喙状突已滑过颧弓时,继续推髁状突向前下方,余指自患者枕部迅速移至下颌骨前部,将下颌向上抬,当听到弹响时,示下颌骨髁状突已滑回下颌凹内。然后,常规处理下颌骨折,并用头颏带固定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下颌骨颏部骨折大数据的形态学分析,绘制三维骨折线分布图,描述颏部骨折线的位置及频率等特点。方法 共纳入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2021年6月至2022年9月下颌骨体颏部骨折69例病人的螺旋CT资料。首先把患者的螺旋CT影像资料导入Mimics 24.0软件,分离颏部骨折块并重建,然后利用3-matic 16.0软件临摹下颌骨颏部骨折模型的骨折线,同时与标准下颌骨进行空间配对并把全部的骨折线投影至标准下颌骨表面,最终获得下颌骨的3D骨折线分布图,进一步描述颏部骨折线的位置及频率。结果 下颌骨颏部骨折线在唇侧聚集有序主要集中在33-43牙区域内,其中31牙区域内占比最高约42%,在舌侧的骨折线杂乱分散呈放射状主要聚集在31-41牙区域内,其中41牙区域内占比最高约49.2%。结论 本研究将Mapping技术首次应用到下颌骨颏部骨折的研究中,下颌骨颏部骨折线在唇侧主要集中31牙区域内,在舌侧主要聚集在41牙区域内,提示临床骨折治疗时应注意下颌骨颏部唇侧应力的连续性恢复及力学轨迹重建。  相似文献   

17.
作者通过对20例颞下颌关节囊内髁状突骨折的病人,实施领下切口颞下领关节重建术,术后3个月至4年随访及经临床观察,收到良好效果.颌下切口颞下领关节重建术治疗囊内髁状突骨折与传统切除髁状突治疗囊内髁状突骨折比较,此手术是从关节下腔入路,手术范围仅限于下腔,对关节的医源性创伤小,故其功能恢复较快.对囊内髁状突骨折的病人,早期应用领下切口颞下颌关节重建术治疗囊内髁状突骨折,不仅有效地减少粘连和防止关节强直,还可逐渐接近正常地、关节结构较好地恢复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8.
髁状突骨折是下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约占下颌骨骨折的25~52%,儿童可高达40~67%。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局部肿痛,[牙合]关系紊乱和下颌运动障碍,如处理不当,后期引起颞下颌关系紊乱病、关节强直和下颌发育障碍。本文对我科42例髁状突骨折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临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蒋骞 《华夏医学》2010,23(2):216-218
下颌骨髁状突(mandibular condyles)是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髁状突颈部生理形态相对薄弱,使之成为颌骨骨折的高发部位。髁状突颈部高位骨折时,多向前内侧移位或脱位至颞下区。随着医疗设备更新和治疗理论的发展,研究变得更加深入,处理髁状突骨折的方法也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20.
下颌骨在撞击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分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撞击载荷作用时下颌骨不同结构的应力分布规律、应力集中区域,为研究下颌骨撞击损伤的生物力学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建立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在人尸体下颌骨撞击实验的基础上,分析下颌骨不同结构的受力规律.结果:①撞击颏部,其舌侧区,磨牙后区内侧面、髁状突颈外表面以及下颌角外表面具有较高的张应力;②撞击下颌体部,颏部舌侧区,对倒磨牙后区内侧面、对侧下颌角外表面、撞击侧下颌角外侧面、撞击侧体部内侧面具有较高的张应力;③撞击下颌角,其内侧面、撞击侧髁状突颈内侧面、颏部舌侧面、对侧髁状突颈外表面以及撞击侧磨牙后区内侧面具有较高的张应力.结论:下颌角、髁状突颈部、下颌体部、磨牙后区是下颌骨撞击损伤的好发部位,骨折部位与撞击部位间有一定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