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解剖型记忆聚合器(anatomicdistalradiusNitinolmemoryconnector,DRMC)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记忆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采用三维建模及有限元方法,分析计算DRMC固定桡骨远端骨折时在骨折断面及周围所产生的应力并构建记忆应力场。结果:桡骨远端DRMC持骨支产生轴向持骨力为14.66MPa,持骨支最大主应力值为40~70MPa,最小主应力值为3~7MPa,而加压支应力值相对较大,为20~40MPa。结论:DRMC在骨折线周围的应力分布合理,轴向持骨力有利于早期骨折稳定,加压支纵向加压及记忆效应的存在,可将被固定的废用段转化为生长段,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2.
桡骨远端解剖型记忆聚合器的记忆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目的 研究桡骨远端解剖型记忆聚合器(anatomic distal radius Ni-tinol memory connector,DRMC)的记忆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治疗提供记忆生物力学基础。方法 20根湿桡骨尸体标本分别制作桡骨远端骨折模型,以DRMC及普通钢板(common plate,CP)固定,采用生物力学测试及电测方法进行测试。结果 DRMC环抱支产生的最大轴向环抱力为:12.82MPa,DRMC组与CP组相比,虽然屈服载荷相近,但是应变值明显小于CP组;CP组的屈服扭矩高于DRMC组(P<0.05),前者为(1.8&;#177;1.3)N&;#183;m后者为(1.4&;#177;1.1)N&;#183;m,两者之比为1:1.3,比较接近。结论 DRMC固定桡骨远端骨折的记忆生物力学特性是:轴向环抱持骨有利于稳定,纵向加压及记忆效应的存在,可显著降低应力遮挡率,有利于促进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寻求桡骨远端解剖型镍钛记忆合金接骨器(anatomic inferior extremity of radius Ni-tinol memory connector, AIER-NTMC)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采用虚功原理及莫尔方法,计算AIER-NTMC固定桡骨远端骨折时在骨折断面及周围所产生的应力并构建应力场,结果:桡骨远端AIER-NTMC环抱支受力环抱支端点处理位称δ之间的关系。当接骨器产生8%的弹性变形时,由几何条件δ=4.17mm,P=24N,产生的压强为2.00-2.67MPa,结论LAIER-NTMC在骨折线周围的应力分布合理,轴向持骨有利早期骨期骨折端的固定,加压支纵向加压可明显降低骨折线吸收后的应力遮挡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寻求桡骨远端解剖型镍钛记忆合金接骨器(anatomicinferiorextremityofradiusNi-tinolmemoryconnector,AIER-NTMC)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采用虚功原理及莫尔方法,计算AIER-NTMC固定桡骨远端骨折时在骨折断面及周围所产生的应力并构建应力场。结果桡骨远端AIER-NTMC环抱支受力和环抱支端点处位移δ之间的关系:当接骨器产生8%的弹性变形时,由几何条件δ=4.17mm,P=24N,产生的压强为2.00~2.67MPa。结论AIER-NTMC在骨折线周围的应力分布合理,轴向持骨有利早期骨折端的固定,加压支纵向加压可明显降低骨折线吸收后的应力遮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桡骨远端解剖型记忆聚合器(anatomicdistalradiusNi-tinolmemoryconnector,DRMC)的记忆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治疗提供记忆生物力学基础。方法20根湿桡骨尸体标本分别制作桡骨远端骨折模型,以DRMC及普通钢板(commonplate,CP)固定,采用生物力学测试及电测方法进行测试。结果DRMC环抱支产生的最大轴向环抱力为:12.82MPa,DRMC组与CP组相比,虽然屈服载荷相近,但是应变值明显小于CP组;CP组的屈服扭矩高于DRMC组(P<0.05),前者为(1.8±1.3)N·m后者为(1.4±1.1)N·m,两者之比为11.3,比较接近。结论DRMC固定桡骨远端骨折的记忆生物力学特性是:轴向环抱持骨有利于稳定,纵向加压及记忆效应的存在,可显著降低应力遮挡率,有利于促进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桡骨远端解剖型记忆聚合器(anatomic distal radius memory compression connector,DRMC)三维模型的构建并进行三维有限元计算及分析,探讨相关的记忆生物力学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7.0,建立DRMC三维模型。结果:所构建DRMC三维模型,客观反映DRMC的真实形态及生物力学行为,同时与桡骨远端三维模型有较高的帖服。结论:DRMC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可以为DRMC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力学行为以及DRMC相关力学基础研究提供精确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经验。方法:采用桡骨远端解剖型(T型)钢板,普通钢板加螺钉,骨外固定架,克氏针和或螺钉加石膏外固定。四种手术固定方式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结果:四种手术固定方式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术式方法及随诊疗效差异显著。采用桡骨远端解剖型钢板治疗方法固定牢靠,复位满意,可早期进行腕关节功能锻炼,恢复快等优点。普通钢板加螺钉治疗方法固定牢靠,复位满意,也可早期进行腕关节功能锻炼,缺点其本身厚度大置于桡骨远端背侧本组出现2例拇伸肌肌腱炎,对背侧移位难以整复的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有一定的限制性。骨外固定架治疗方法固定相对牢靠,复位满意,缺点外固定器置于皮外影响生活,外固定针道易感染等并发症,需要长时间护理,本组出现2例针道感染。克氏针和或螺钉加石膏外固定治疗方法,对于简单的易整复的桡骨远端骨折固定相对牢靠,复位满意。缺点固定制动时间长,不能早期进行腕关节功能锻炼,克氏针出现松动,旋转,骨折再移位和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且对于相对复杂的整复困难的桡骨远端骨折固定及整复有很大的限制性。结论:采用桡骨远端解剖型(T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优良率达100%,明显优于其他几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绍桡骨远端解剖型记忆聚合器(anatomicdistalradiusmemorycompressionconnector,DRMC)三维模型的构建并进行三维有限元计算及分析,探讨相关的记忆生物力学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7.0,建立DRMC三维模型。结果:所构建DRMC三维模型,客观反映DRMC的真实形态及生物力学行为,同时与桡骨远端三维模型有较高的帖服。结论:DRMC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可以为DRMC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力学行为以及DRMC相关力学基础研究提供精确模型。  相似文献   

9.
手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及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初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6月—2008年12月120例经手术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120例患者中,105例采用掌侧入路掌侧钢板固定,5例用联合入路掌侧钢板固定,10例用外固定支架固定。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42个月,平均14个月。采用Dinest功能评估标准评定,优80例(66.67%),良25例(20.83%),优良率为87.5%。结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应积极采用手术治疗,应根据患者的骨折类型来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及固定方式。骨缺损时应积极植骨,促进骨愈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旨在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桡骨远端骨折病人手术切复LCP内固定术后观察。结果:30例随访3~12个月(平均10个月),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平均1.5个月摄片骨痂生长,10个月全部骨性愈合。结论:LCP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固定牢靠,骨折愈合快,特别对老年骨质疏松病人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掌侧入路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经掌侧入路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效果,探讨T形钢板固定加植骨方法在不稳定性桡骨远端的支撑作用。方法2002年2月至2008年2月,对23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应用T形钢板固定加植骨治疗,术后评估腕关节功能及骨愈合状况。结果术后随访8~24个月,平均14个月。所有病例全部骨性愈合,腕关节功能按Gartland与Werley临床功能评分标准评估:优9例,良11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为87%。结论掌侧入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易于操作,不影响桡骨远端的腱鞘结构。通过植骨,可以恢复桡骨远端的长度及其解剖形态,同时增加螺钉的把持力,从而增加钢板固定的牢固性,提供早期功能锻炼条件,从而最大限度恢复腕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58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结果经过3~36个月随访,全部获得骨性愈合,关节功能恢复较好,Shea评估优良率为93.1%。结论锁定加压钢板具有操作简便、损伤小、固定牢固、可抗旋转、有利于促进关节功能恢复等优点,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及分析。方法:自2003年12月至2005年12月采用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23例,患者仰卧,臂丛麻醉生效后,在C型臂透视机帮助下完成骨折初步复位,然后安装外固定支架再复位。其中如骨折粉碎不稳定者,给予加用经皮钢针固定,或开放复位螺丝钢板固定加外固定支架。其中单纯外固定支架固定14例,经皮钢针加外固定支架固定7例,开放复位螺钉或钢板加外固定支架固定2例,一期植骨2例。结果: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6~16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5~10周去除外固定支架,平均7周。关节功能根据Dienst功能评估标准进行评定:优16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达到91.3%。结论:外固定支架可较好地维持挠桡骨远端骨折的稳定,其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疗效满意,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较好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植骨方法在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1998年10月~2004年10月,对16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应用植骨方式,加用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评估腕关节功能及骨愈合状况.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4.6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腕关节功能按改良Mcbride评分及纽约骨科医院腕关节评估标准:优9例,良5例,一般2例,优良率为87.5%.结论:通过应用自体骨植骨支撑的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有利于恢复腕关节正常解剖结构,降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掌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方法:采用掌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32例,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时间,有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感染等情况发生。结果:32例随访时间10~36个月。所有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无以上并发症。按照Dienst腕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进行功能评价,优22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为90.6%。结论:掌侧入路可以避免钢板对肌腱的干扰,是理想的手术方式。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及老年骨质疏松骨折具有可靠、可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少等特点,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理想内固定。  相似文献   

16.
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2004年3月至2008年8月以外固定支架或辅以克氏针、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37例。结果:31例获得4~28个月(平均14个月)的随访,所有骨折均临床愈合,平均愈合时间8周。腕关节功能按Sarmiento标准进行评定,优17例,良9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3.9%。结论: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锁定加压钢板在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使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51例,均采用掌侧入路,骨缺损严重者置入人工骨,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平均14.3个月(4~24个月),观察其疗效和并发症。结果所有骨折全部一期愈合,平均愈合时间7周;按Dienst功能评估标准进行评定:优27例,良22例,可2例,优良率96.1%;所有病例无感染、骨不连、钢板松动、腕管综合征、正中神经炎等并发症。结论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8.
桡骨远端骨折是常见骨折,传统的治疗方法以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居多,并且对大多数桡骨远端关节外的简单骨折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但对不稳定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尤其是关节内骨折,单纯的石膏外固定很难做到关节面的良好对位和稳定固定,而造成桡腕及下尺桡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正中神经及尺神经卡压、顽固性腕关节疼痛等并发症。2002—2007年,我院对21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行多针固定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及临床效果评价。方法:采用掌侧入路,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手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19例。按AO分类为C1型6例,C2型11例,C3型2例。其中7例因骨缺损同时植骨。结果:随访6~17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无神经血管损伤,无腕关节僵硬及骨折再移位,疗效按Dienst功能评定标准:优12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94.47%。结论:采用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牢靠,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避免腕关节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方向锁定加压接骨板VA-LCP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掌侧入路VALCP内固定术治疗22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6个月,骨折均愈合。根据Garland and Werley标准进行功能评价:优11例,良10例,可1例,优良率为95.5%;根据Batra放射学评分法评定:优10例,良10例,优良率为90.9%。结论 VA-LCP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内固定更牢固,避免复位丢失,可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