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桡骨远端解剖型记忆聚合器三维模型构建及记忆生物力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桡骨远端解剖型记忆聚合器(anatomic distal radius memory compression connector,DRMC)三维模型的构建并进行三维有限元计算及分析,探讨相关的记忆生物力学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7.0,建立DRMC三维模型。结果:所构建DRMC三维模型,客观反映DRMC的真实形态及生物力学行为,同时与桡骨远端三维模型有较高的帖服。结论:DRMC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可以为DRMC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力学行为以及DRMC相关力学基础研究提供精确模型。 相似文献
2.
桡骨远端解剖型记忆聚合器的记忆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目的 研究桡骨远端解剖型记忆聚合器(anatomic distal radius Ni-tinol memory connector,DRMC)的记忆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治疗提供记忆生物力学基础。方法 20根湿桡骨尸体标本分别制作桡骨远端骨折模型,以DRMC及普通钢板(common plate,CP)固定,采用生物力学测试及电测方法进行测试。结果 DRMC环抱支产生的最大轴向环抱力为:12.82MPa,DRMC组与CP组相比,虽然屈服载荷相近,但是应变值明显小于CP组;CP组的屈服扭矩高于DRMC组(P<0.05),前者为(1.8&;#177;1.3)N&;#183;m后者为(1.4&;#177;1.1)N&;#183;m,两者之比为1:1.3,比较接近。结论 DRMC固定桡骨远端骨折的记忆生物力学特性是:轴向环抱持骨有利于稳定,纵向加压及记忆效应的存在,可显著降低应力遮挡率,有利于促进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解剖型记忆聚合器(anatomicdistalradiusNitinolmemoryconnector,DRMC)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记忆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采用三维建模及有限元方法,分析计算DRMC固定桡骨远端骨折时在骨折断面及周围所产生的应力并构建记忆应力场。结果:桡骨远端DRMC持骨支产生轴向持骨力为14.66MPa,持骨支最大主应力值为40~70MPa,最小主应力值为3~7MPa,而加压支应力值相对较大,为20~40MPa。结论:DRMC在骨折线周围的应力分布合理,轴向持骨力有利于早期骨折稳定,加压支纵向加压及记忆效应的存在,可将被固定的废用段转化为生长段,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桡骨远端解剖型记忆聚合器(anatomicdistalradiusNi-tinolmemoryconnector,DRMC)的记忆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治疗提供记忆生物力学基础。方法20根湿桡骨尸体标本分别制作桡骨远端骨折模型,以DRMC及普通钢板(commonplate,CP)固定,采用生物力学测试及电测方法进行测试。结果DRMC环抱支产生的最大轴向环抱力为:12.82MPa,DRMC组与CP组相比,虽然屈服载荷相近,但是应变值明显小于CP组;CP组的屈服扭矩高于DRMC组(P<0.05),前者为(1.8±1.3)N·m后者为(1.4±1.1)N·m,两者之比为11.3,比较接近。结论DRMC固定桡骨远端骨折的记忆生物力学特性是:轴向环抱持骨有利于稳定,纵向加压及记忆效应的存在,可显著降低应力遮挡率,有利于促进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5.
桡骨远端解剖型镍钛记忆合金接骨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 总被引:14,自引:11,他引:14
目的:寻求桡骨远端解剖型镍钛记忆合金接骨器(anatomic inferior extremity of radius Ni-tinol memory connector, AIER-NTMC)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采用虚功原理及莫尔方法,计算AIER-NTMC固定桡骨远端骨折时在骨折断面及周围所产生的应力并构建应力场,结果:桡骨远端AIER-NTMC环抱支受力环抱支端点处理位称δ之间的关系。当接骨器产生8%的弹性变形时,由几何条件δ=4.17mm,P=24N,产生的压强为2.00-2.67MPa,结论LAIER-NTMC在骨折线周围的应力分布合理,轴向持骨有利早期骨期骨折端的固定,加压支纵向加压可明显降低骨折线吸收后的应力遮挡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桡骨远端解剖型记忆聚合器(anatomicdistalradiusmemorycompressionconnector,DRMC)三维模型的构建并进行三维有限元计算及分析,探讨相关的记忆生物力学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7.0,建立DRMC三维模型。结果:所构建DRMC三维模型,客观反映DRMC的真实形态及生物力学行为,同时与桡骨远端三维模型有较高的帖服。结论:DRMC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可以为DRMC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力学行为以及DRMC相关力学基础研究提供精确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并观察桡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在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1月12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实验组采用桡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钢板内固定治疗,对120例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手术并发症情况进行随访,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对120例患者跟踪随访9个月,根据随访统计报告显示,实验组均痊愈出院,愈合时间3~7个月,平均4.6个月,2例患者在术后出现切口感染,均无骨折处出现畸形愈合、内固定发生送断断裂等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愈合时间4~12个月,平均5.7个月,6例患者发现在术后出现切口感染。实验组肩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可采用桡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的方式进行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锁定钢板治疗愈合率高、创伤小、并发率低,可以为肱骨近端骨折提供稳定性,减少局部血液循环的破坏,有利于患者的功能锻炼和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桡骨远端骨折的分型及疗效.方法:共收治42例桡骨远端骨折.按Fernandez分类,I型骨折是关节外干骺端的折弯骨折,采用闭合复位和石膏夹板外固定.Ⅱ型骨折是关节内骨折,采用掌侧或背侧支撑钢板内固定术.Ⅲ型骨折是由于压缩性损伤所引起的关节骨折和干骺端嵌插.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固定.结果:术后经过平均13个月的随访,I型20例骨折的手及腕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Ⅱ型13例腕关节伸屈达正常侧的83%,手的握力恢复至正常侧的80%,无创伤性腕关节炎发生.Ⅲ型9例腕关节伸屈达正常侧的71%,手的握力恢复至正常侧的69%,有1例创伤性腕关节炎发生.结论:桡骨远端骨折根据其分型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是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胫骨远端外侧解剖型钢板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及适应范围.方法 对20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开放整复,以胫骨远端外侧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随访6~18个月.结果 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6周,踝关节功能均恢复满意.结论 胫骨远端外侧解剖型钢板治疗胫骨远端骨折,适应症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寻求桡骨远端解剖型镍钛记忆合金接骨器(anatomicinferiorextremityofradiusNi-tinolmemoryconnector,AIER-NTMC)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采用虚功原理及莫尔方法,计算AIER-NTMC固定桡骨远端骨折时在骨折断面及周围所产生的应力并构建应力场。结果桡骨远端AIER-NTMC环抱支受力和环抱支端点处位移δ之间的关系:当接骨器产生8%的弹性变形时,由几何条件δ=4.17mm,P=24N,产生的压强为2.00~2.67MPa。结论AIER-NTMC在骨折线周围的应力分布合理,轴向持骨有利早期骨折端的固定,加压支纵向加压可明显降低骨折线吸收后的应力遮挡率。 相似文献
11.
宋国生 《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3,(74):65-66
目的:总结可塑型夹板治疗80例桡骨远端骨折、夹板制作、固定方法及疗效。方法:预制可塑型夹板,对骨折进行复位后,上夹板固定,置前臂于屈肘功能位。结果:全部骨折三月内临床愈合。骨折无再移位,随访6月至4年,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塑型夹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塑型性好,结合纸压垫。固定可靠,有效防止骨折再移位,方法简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T型钛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桡骨远端骨折是较为常见的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6.7%-11%。我科自2001~2004年对18例难以解剖复位或复位后难以维持位置的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采用切开复位T型钛板内固定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肱骨三维有限元分析及其记忆生物力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肱骨不同载荷加载下应力分布,探讨其相关的记忆生物力学意义。方法:选择湿肱骨标本行CT成像,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5.6建立肱骨三维模型以及天鹅记忆加压接骨器(shape memory conector,SMC)固定模型。同时进行相应力学分析。结果:当纵向加压的压力P=300N时,Z方向的正应力为-4.0~-4.5MPa,断面区域的压应力为0~0.2MPa。结论:SMC固定肱骨后三维有限元的分析,可以为肱骨骨折后内固定的力学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手指延长器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撑开复位固定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手指延长器的可调控逐步撑开复位固定方法,部分结合克氏针撬拨复位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102例.按AO/ASIF分型:A3型6l例,C2型27例,C3型14例。治疗方法中单纯撑开复位固定76例,加用经皮克氏针撬拨复位26例。结果 102例行此法治疗中,3例改行切开复位植骨加钢板内固定。余99例中。解剖复位57例,功能复位32例,接近功能复位10例;关节功能恢复优73例。良18例,可8例。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手指延长器的可调控撑开复位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是一种操作简单、固定确实、疗效满意、并发症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探讨桡骨远端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效果。回顾性分析采用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并进行评价。两组治疗效果均较好,在并发症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应当综合考虑患者个体素质及病情科学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及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初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6月—2008年12月120例经手术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120例患者中,105例采用掌侧入路掌侧钢板固定,5例用联合入路掌侧钢板固定,10例用外固定支架固定。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42个月,平均14个月。采用Dinest功能评估标准评定,优80例(66.67%),良25例(20.83%),优良率为87.5%。结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应积极采用手术治疗,应根据患者的骨折类型来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及固定方式。骨缺损时应积极植骨,促进骨愈合。 相似文献
17.
桡骨远端骨折定义为距离桡骨远端骨关节面3cm之内骨折,此种骨折的发病率占骨科患者中17%左右,其中关节内远端骨折占桡骨远端骨折25%。腕关节活动率高,且功能恢复要求也较高,若是不当治疗会导致腕关节僵硬,出现慢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手部功能[1]。近年来显微解剖学和腕部生物力学的逐渐发展,对于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也在不断地发展,本文研究了桡骨远端骨折临床治疗的进展,详细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不稳定型桡骨远端C型骨折43例,结合腕关节螺旋CT三维重建制定手术方案,完成手术治疗,术后定期指导患者功能锻炼,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4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4个月,平均9个月,骨折全部愈合。腕关节功能按Sarmiento改良的Gartland—Werley标准评定:优29例,良8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为86%。结论:结合腕关节螺旋CT三维重建制定不稳定型桡骨远端C型骨折手术方案,术后定期指导患者腕部功能锻炼,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