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6 毫秒
1.
SP在失神经下颌骨骨痂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观察P物质(substance P,SP)在失下牙槽神经下颌骨骨折骨痂中的表达,探讨感觉神经对颌骨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选用中国大白兔32只,分为实验组(失下牙槽神经下颌骨骨折)和对照组(单纯下颌骨骨折),分别在术后第7、14、21、28天处死动物,用免疫组化、HE染色检测SP在新生骨痂中的表达,并观察骨痂愈合方式.结果失神经骨折组在各个时期较单纯骨折组大量纤维组织增生明显,编织骨成熟度较低,骨性骨痂在新生骨痂中比例明显偏低;骨痂中SP着色明显浅于对照组,晚期两组染色都变深.结论感觉神经参与了早期骨修复和晚期的改建,神经损伤后影响骨痂形成的质量,神经参与骨折愈合的调控与SP相关.  相似文献   

2.
何海涛  谭颖徽  王建华  张纲 《重庆医学》2006,35(17):1580-1581
目的 研究下牙槽神经对下颌骨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选用中国大白兔32只.分为实验组(去下牙槽神经下颌骨骨折)和对照组(单纯下颌骨骨折),分别在术后第7、14、21、28天处死动物,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骨痂组织学变化。结果 失神经骨折组在各个时期较单纯骨折组大量纤维组织增生明显,编织骨成熟度较低,骨性骨痂在新生骨痂中比例明显偏低。结论 感觉神经参与骨折愈合,神经损伤后影响骨痂形成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骨折段低频可控微动影响骨痂矿化与力学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自行研制可控性微动外固定器对试验性长骨骨折愈合中骨痂矿化与愈合骨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对45只绵羊行双侧胫骨中段横行截骨,间隙2 min,用连有微动装置的单边外固定器固定.术后10 d,随机选择一侧肢体进行微动刺激(30 min/d),按不同的微动频率分为0.5 Hz组、1 Hz组和5 Hz组(n=15),幅度为0.25 mm,至第4周末结束;另一侧后肢不作微动,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4、6、9周各处死5只动物,采集标本进行硬组织切片,观察骨痂矿化的程度,并比较9周后愈合骨的成骨速率、骨矿物质密度和力学特性.结果 术后4、6周末,各实验组骨痂矿化骨小梁和类骨质的面积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9周末,各实验组矿化骨小梁的面积迅速增加,类骨质的面积低于对照组(P<0.05).各实验组成骨速率均快于对照组,且骨矿物质密度和愈合骨的峰值载荷、弯曲刚度高于对照组(P<0.05),以1 Hz组最为显著.结论 骨折段早期低频微动能有效促进骨痂类骨质的形成与矿化,缩短骨痂矿化延迟时间,增加愈合骨的矿物质含量,进而加速骨折的愈合,微动频率以1 Hz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安福  王永刚  刘文忠  张先  王东敏  汪静  孙竹监 《医学综述》2014,(1):129-131,135,F0003
目的探讨大鼠在脊髓损伤伴骨折中骨折愈合速度增快的原因。方法来自甘肃省中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的12周龄大鼠40只,使用抽签法分为两组,实验组为脊髓损伤伴股骨干骨折20只,对照组为单纯股骨干骨折20只,制作股骨干骨折与脊髓损伤的模型。术后分别在1周、2周、3周、4周给予X线摄影,及每周处死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各5只,截取骨痂,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结果 X线摄影显示,实验组骨痂形成较对照组骨痂的形成在同一时间点早且数量增多。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实验组术后14周骨痂中VEGF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高于同一时间点对照组(P<0.05)。结论脊髓损伤对骨折愈合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与脊髓损伤后VEGF表达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及三七总皂甙(total saponins of panax notoginseng,PNS)的干预作用。方法:在36只雄性SD大鼠左桡骨形成骨折模型,后随机分成对照组和PNS组,予以PNS100mg/kg/d腹腔内注射,对照组予以等量盐水。在骨折后7,14,21天X线观察骨折愈合及骨痂形成情况;HE染色了解骨痂形成情况;RT-PCR方法检测骨痂组织HIF-1αmRNA的表达。结果:X线显示PNS组骨痂形成明显加快,HE染色显示骨折断端成骨细胞数目及骨痂增多;对照组HIF-1αmRNA7天表达较低、14天达峰值、21天下降;PNS组7天、14天时点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21天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NS可上调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组织HIF-1α的表达,改善骨折部位的血供,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6.
黄永军  王兵  王军 《宁夏医学杂志》2012,(12):1228-1229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单纯骨折组40只,治疗组40只,分别于2、4周行骨折标本骨痂最大直径测量及骨痂组织HE染色观察。结果对照组骨痂断面最大直径明显小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观察治疗组骨小梁成熟良好,大量编织骨形成。结论神经生长因子对骨折愈合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天鹅记忆接骨器治疗兔肱骨干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天鹅记忆接骨器(SMC)治疗动物肱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用新西兰大白兔30只建立肱骨干骨折模型,一侧用SMC固定,对侧以4孔动力加压接骨板(DCP)作为对照。术后2、4、8、12周拍片观察骨愈合情况。结果 术后动物全部成活,前肢负重明显少于后肢。SMC侧骨折端直接由板层骨替代连接,既不出现外骨痂,也无板下皮质骨疏松,对照侧骨折愈合速度慢,且部分骨断端有骨痂生成,所有骨干局部出现骨质疏松。结论 兔肱骨干的生物力学特性和解剖形态与人肱骨干非常接近,其骨折内固定模型是研究SMC促进骨折愈合的机制的理想实验工具。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卵巢切除小鼠的骨折早期愈合情况,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40只6周龄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卵巢切除组(OVX组)和假手术组,每组20只。于OVX组小鼠卵巢切除术后4周,两组分别建立右侧股骨骨折模型。建模后2周,X线摄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M icro-CT测定骨痂体积和骨密度,观察血管灌注后骨折部位血管化情况并测定血管体积和血管体积分数;制作骨组织标本,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骨折愈合进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骨痂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结果 X线片观察和骨折标本组织学检查显示:OVX组小鼠早期骨折愈合明显较假手术组延迟。M icro-CT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OVX组骨痂体积较小,骨密度较低,血管灌注后骨折部位新生血管少且血管体积和血管体积分数较小,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发现OVX组骨痂组织中VEGF表达明显少于假手术组。结论卵巢切除后股骨骨折小鼠的骨折早期愈合明显延迟,可能与骨痂组织新生血管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9.
三七总皂甙促进骨折愈合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甙(total saponins of panax notoginseng)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在36只雄性SD大鼠左桡骨形成骨折模型,后随机分成对照组和PNS组,予以PNS 100mg/(kg&#183;d)腹腔内注射,对照组予以等量盐水。在骨折后7天、14天、21天 X线观察骨折愈合及骨痂形成情况;HE染色了解骨痂形成情况;评价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水平。结果X线显示PNS组骨痂形成明显加快;HE染色显示PNS组骨折断端成骨细胞数目及骨痂增多;PNS组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降低。结论PNS可低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改善血液流变性和骨折部位的血供,从而利于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0.
天鹅记忆接骨器治疗兔肱骨干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天鹅记忆接骨器(SMC)治疗动物肱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选用新西兰大白兔30只建立肱骨干骨折模型,一侧用SMC固定,对侧以4孔动力加压接骨板(DCP)作为对照。术后2、4、8、12周拍片观察骨愈合情况。结果术后动物全部成活,前肢负重明显少于后肢。SMC侧骨折端直接由板层骨替代连接,既不出现外骨痂,也无板下皮质骨疏松,对照侧骨折愈合速度慢,且部分骨断端有骨痂生成,所有骨干局部出现骨质疏松。结论兔肱骨干的生物力学特性和解剖形态与人肱骨干非常接近,其骨折内固定模型是研究SMC促进骨折愈合的机制的理想实验工具。  相似文献   

11.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基因转染对兔骨缺损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ao DM  Yang JF  Wu SQ  Qiu LP  Liu JL  Wang HB  Xu FY  Cai JL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5):1778-1782
目的 构建pcDNA3.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165质粒,观察其对兔骨缺损修复的影响。方法构建成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VEGF165;采用30只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双侧桡骨骨缺损模型,实验组以体积等大的明胶海绵置于创腔,局部直接注射稀释的质粒液200ng;对照组以同量生理盐水代替质粒液,同法处理。于术后1、2、4、6、8和12周行X线照片后获取标本,观察缺损局部组织修复及新生血管并计算微血管密度(MVD)。结果pcDNA3.1-VEGF165质粒构建成功,测序正确。术后X线:1周时两组无明显差别,实验组2周骨痂形成、骨质修复,12周时骨质已正常,对照组表现为修复迟缓;HE染色:实验组2周大量新生血管形成、通血,4周成骨细胞大量增殖、骨小梁形成,12周骨皮质改建完成,骨髓腔再通;对照组经历过程类似,但相对时间延迟,12周时骨髓腔及皮质改建尚未完成。2周时对照组及实验组MVD分别为56.1±6.1、69.1±5.4,均较1周时42.2±6.4、47.0±7.5时增加,组间及组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347,P=0.0000)。结论骨缺损局部直接应用PcDNA3.1-VEGF165质粒液后,可表达并上调VEGF165,具有促进局部微血管形成、加快骨缺损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了失神经支配兔下颌骨骨折愈合过程中CGRP对OPG/RANKL表达的影响及其调节骨折愈合的机制.方法 4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单纯下颌骨骨折组及下齿槽神经离断 下颌骨骨折组.分别于骨折术后7、14、21、28 d处死,取骨痂标本行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单纯骨折组骨折后7 d骨痂中即可见到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阳性神经纤维,沿血管分布,14、21 d在编织骨边缘有大量的CGRP阳性神经纤维,28 d仍较多.同时骨折后7 d 骨保护素(OPG)强阳性表达,以后逐渐下降,但均保持较高水平的表达.破骨细胞分化因子(RANKL)的表达高峰则在骨折后第14天;而失神经骨折组除7 d骨痂中见CGRP阳性表达外,7 d后骨痂中仅有极低水平的CGRP表达.同样,OPG在骨折后7 d在骨痂中阳性表达以后持续弱阳性表达.RANKL则持续强阳性表达.结论在骨折愈合过程中,CGRP能够上调OPG/RANKL的表达量的比值,从而参与骨折愈合过程的调节,失神经支配失去了CGRP对OPG/RANKL表达的调节作用,不利于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低强度脉冲超声(low-intensity pulsed ultrasound, LIPUS)对长管状骨骨折愈合的作用,测定LIPUS作用下兔桡骨骨折部位小窝蛋白-1(caveolin-1)局部表达情况。方法 在24只新西兰白兔双侧桡骨中下1/3处制作宽为3 mm的骨缺损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4组(n=6)。右侧桡骨骨折处给予强度为30 mW /cm2的LIPUS刺激,每天1次,每次20 min,左侧桡骨骨折处给予切断电源的假刺激。各组实验动物分别于术后第7、14、21、28天,采用X 线片、HE染色评价骨折愈合情况,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小窝蛋白-1水平与定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小窝蛋白-1、软骨和骨特异基因Col2a1、Col10a1及骨钙蛋白(osteocalcin)的mRNA水平。结果 自第14天起,实验侧X线评分和矿化骨痂面积均显著大于对照侧,二者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HE染色提示实验侧软骨细胞分化、凋亡,形成原始骨小梁和骨小梁的融合等过程均早于对照侧。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术后第7、14天,随着软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小窝蛋白-1水平逐渐增加,实验侧显著大于对照侧;第21、28天,迁移至软骨基质表面的间充质细胞开始向成骨细胞分化,小窝蛋白-1水平降低,实验侧显著低于对照侧。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实验侧小窝蛋白-1mRNA水平在第7天显著高于对照侧,在第21天却显著低于对照侧;实验侧Col2a1,Col10a1及骨钙蛋白mRNA水平在第7、14天显著高于对照侧,在第21天却显著低于对照侧,在第28天实验侧Col2a1和骨钙蛋白mR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侧。结论 LIPUS可通过促进软骨内成骨加速长管状骨骨折愈合,推测可能与先上调软骨细胞,随后下调间充质细胞小窝蛋白-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注射用唑来膦酸对兔胫骨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30只新西兰大白兔制成胫骨中段骨折、钢板螺钉内固定骨折模型,随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术后注射唑来膦酸0.1 mg/kg,对照组注射同样剂量的生理盐水。在骨折模型建立后的第1、2、3、4、6周,通过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并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及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5b,TRAP-5b)水平。在建模后的第2、3、4、6周,测定骨折端骨密度。结果实验组血清AL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第3、4周,实验组外骨痂平均面积较对照组大,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阶段对比,实验组TRAP-5b水平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骨密度多数观察时间高于对照组,第4周时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唑来膦酸对稳定固定的兔胫骨横断骨折的愈合可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异体下颌骨移植后再血管化及骨改建的影响,评价b-FGF和异体骨复合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在20例双侧下颌骨缺损的兔模型中,左侧植入b-FGF和异体骨修复作为实验组,右侧单纯异体骨修复作为对照组。植入后1个月、3个月分别行墨汁明胶血管灌注透明法及组织学观察再血管化及骨改建的情况。结果:b-FGF 异体骨组血管化较异体骨组完全,骨形成也较异体骨组早且充分。结论;b-FGF可促进异体下颌骨移植后再血管化,在骨改建过程中有骨诱导作用,b-FGF和异体骨复合移植是一种有临床应用前景的骨缺损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6.
天鹅型记忆接骨器对骨折愈合影响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比天鹅型记忆接骨器(SMC)与加压接骨折(CP)固定下骨折愈合的组织学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探讨SMC内固定下骨折愈合的特点。方法:25只家犬两侧股骨中段横型截骨,左侧以SMC内固定,右侧以CP固定,术后1、2、4、8、12周行X线摄片、光镜、电镜观察。结果:X线显示SMC组内固定后4周,骨折初步愈合,CP组在8周骨折愈合,SMC组愈合过程中未见明显的外骨痂及骨质疏松。骨折后2、4周时,SMC组骨痂内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在数量上高于CP组,功能活跃。8周时SMC组骨折端已出现板样骨替代,CP组发生骨性连接,板下已出现骨吸收腔和退变相骨细胞。12周时SMC侧骨皮质出现部分吸收腔,CP组板下骨皮质吸腔更趋明显。结论:与CP相比,SMC内固定可使骨折端稳定的同时,又可对骨折断端施加主动的、持续的轴向应力刺激、有利于促进骨折愈合和骨改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抑郁症对大鼠骨折愈合的影响及预测潜在的机制。方法:实验SD 大鼠分为手术对照组(A组)和假手术对照组(B 组)和抑郁症组(C 组)。建立A 组和C 组大鼠胫骨中上1/3 骨折模型,髓内针固定,B组仅给予相同手术,不建立骨折模型。术后7 d、14 d、21 d 行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Ca、P、ALP)检测;术后14 d、28 d、56 d 行胫骨影像(DR)、病理(HE 染色)检测;术后35 d、56 d 行生物力学(三点弯曲实验)检测;术后28 d、56 d 行显微CT(micro-CT)检测。结果:血清Ca、P、ALP 含量测定显示术后7 d、14 d、21 d C 组较A、B 组ALP、P 浓度明显下降(P<0.05,P<0.01,n=10),Ca 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n=10);DR 显示术后14 d A、C 组骨痂量无明显差异(P>0.05,n=10),术后28 d、56 d C 组较A 组骨痂量少(P<0.05,n=10);HE 染色结果显示术后14 d、28 d、56 d C 组较A 组骨折区恢复情况差;三点弯曲实验结果表明,术后35 d、56 d A 组在弯曲刚度、弯曲强度、弯曲挠度、弯曲载荷、弯矩及比挠度均优于C 组(P<0.05,n=10);Micro-CT 成骨指标结果显示术后28 d、56 d C 组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均低于A 组(P<0.05,n=10),C 组骨小梁间隙和骨小梁面积体积大于A 组(P<0.05,n=10)。结论:抑郁症可改变大鼠血清ALP、P 离子浓度进而延缓大鼠初始骨痂生成,影响大鼠胫骨骨折的愈合,这些结果的发现为抑郁症延迟骨折愈合提供了新的潜在机制和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