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豆异黄酮的药理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蓬 《中国医药卫生》2005,6(13):125-125
大豆所含的异黄酮主要是三羟异黄酮(genistein)和二羟异黄酮(daiclzein)以及其β-葡糖苷形式,是一类杂环多酚类化合物。近年来,对大豆异黄酮的研究已成为热点,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笔者就大豆异黄酮药理作用的研究概况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
植物雌激素——大豆异黄酮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虞丹 《海峡药学》2007,19(2):9-12
目的 时植物雌激素--大豆异黄酮的生理活性及药理作用进行综述.方法 根据目前文献,综述大豆异黄酮的化学结构,药理作用,原料来源,临床应用及毒性反应等概况.结果 大豆异黄酮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及药理作用,有多种调节人体生理功能作用,可预防和治疗与雌激素相关的多种疾病.疗效确切,在治疗剂量内无毒无害.结论 大豆异黄酮具有多种调节人体生理功能作用,必定成为人类广泛应用的保健药物.  相似文献   

3.
大豆异黄酮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刘葵  张恩娟 《中国药房》2006,17(1):67-69
大豆异黄酮(Isoflovone)是大豆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因其结构与黄酮(Flavone)相似,故名异黄酮。异黄酮系生物黄酮中的一种,其结构与人体分泌的雌激素十分相似,所以又被称为“植物雌激素”。其主要可分为3类,即大豆苷类(Daidzin groups)、染料木苷类(Genistin gr  相似文献   

4.
大豆异黄酮的药理作用Ⅰ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大豆异黄酮包括金雀异黄素(Genistein)、大豆甙元(Daidzein,又称大豆黄酮)及其相应的葡萄糖甙:金雀异黄甙(Genistin)和大豆甙(daidzin),天然状态下多以甙的形式存在。大豆及大豆制品都含有异黄酮,如大豆粉中含2014μg/g,豆腐中含531μg/g干重,大豆分离蛋白中含987μg/g,大豆农缩蛋白中含73μg/g,大豆速溶饮料中含1918μg/g干重。流行病学调查和生物医学研究均发现大豆及大豆制品有广泛的生物功效,如防治癌症、降低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和改善妇女更年期症状等,这均和它所含大豆异黄酮有关。本文对大豆异黄酮的主要药理作用作一综述。 1 抗氧化作用 金雀异黄素含5,7,4′三个酚羟基,大豆甙元含7,4′二个酚羟基。酚羟基作为供氢体能与自由基反  相似文献   

5.
6.
作者比较研究了大豆蛋白(ISP,约含等量的大豆黄酮和金雀异黄素)、用乙醇提取的无异黄酮的ISP[ISP(一)]、大豆胚芽和大豆胚芽提取物(含大量的大豆黄酮、黄豆黄素和少量的金雀异黄素)、大豆黄酮与酪蛋白的降血胆固醇的作用。将雌雄各60只的金仓鼠随机分为6组,其中4个组分别喂饲各含ISP、  相似文献   

7.
大豆异黄酮对雄性大鼠生殖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大豆异黄酮 (soyisoflavone)是一类植物雌激素 ,主要有金雀异黄素 (染料木黄酮 ,genistein)和大豆苷原(daidzein) 2种 ,其结构与雌激素相似 ,故能够与雌激素受体 (ERs)结合 ,从而表现出 2种重要的生物学活性 :雌激素活性和抗雌激素活性[1 ] 。至于表现为何种活性主要取决于其局部浓度、内源性雌激素含量以及组织器官的ERs水平[2 ] 。大量研究表明 ,大豆异黄酮在心血管疾病、癌症、骨质疏松和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大豆异黄酮在发挥这些有益作用的同时 ,其雌激素样作用和抗雌激素样作用是否会对雄性生殖系统…  相似文献   

8.
大豆黄酮对去势大鼠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动物实验观察大豆黄,酮对去势大鼠心血管的保护作用,并初探讨其机制。方法:将60只雌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1)去势组,(P组,n=20);(2)去势+大豆黄酮治疗组(D组,n=20),(3)假手术组,(C组,n=20),分别于术前,术后或治疗后采血测定血脂水平,雌二醇(E2),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结果:去势后,血脂水平升高,E2降低,NO降低,ET-升高(P<0.05),大豆黄酮治疗后,E2,血脂水平,NO恢复(P>0.05),ET-1降低。结论:大豆黄酮通过恢复去势大鼠雌激素水平而使血脂水平恢复正常,并可升高NO,降低ET-1,改善内皮功能,从而达到防治冠心病发生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大豆中植物性雌激素的构效关系及药理作用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杨薇 《中国新药杂志》2001,10(12):892-896
植物性雌激素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既具有雌激素样又具有抗雌激素样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本文根据近年来开展的流行病学调查、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结果,综述了食物源性大豆中植物性雌激素的构效关系和降低心血管疾病、激素依赖性肿瘤、骨质疏松及呆症发病率的有益作用及其可能机制,并预测了其应用前景,为开发相应药物提供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豆异黄酮的生理作用及其应用前景。方法采用综述的方法。结果大豆异黄酮具有抗氧化、消除自由基和保健等作用。结论大豆异黄酮可应用于研制抗癌、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和保健食品。  相似文献   

11.
天然多酚类化合物酮及其衍生物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和药理学活性。最近研究发现,酮在多种心血管疾病中发挥保护作用,其中包括:缺血性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和血栓性疾病。酮的心血管保护作用机制主要涉及抗氧化,抗炎,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血以及舒血管效应。  相似文献   

12.
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临床用于冠心病劳累型心绞痛属气阴两虚证,以及冠心病导致的心功能不全等心血管系统疾病,对改善气阴两虚型的心力衰竭的心功能、调节血压疗效显著。综述近10年来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改善心功能、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心肌能量代谢及调整血压的药理作用及机制[其作用机制包括抑制核转录因子-κB、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降低心肌损伤、提高T-ATPase、Ca2+,Mg2+-ATPase和Na+,K+-ATPase酶活力改善心肌能量代谢,降低肾上腺素β受体激动药物异丙肾上腺素及相关血管内皮因子血管紧张素II(AngII)影响],以期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丹参素心血管作用机制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宁  苏瑾  金磊  邹豪  张川 《药学实践杂志》2009,27(6):404-406,447
丹参素是从中药丹参中提取的一种水溶性酚酸类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尤其对心血管系统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本文从清除氧自由基、调节钙平衡、保护线粒体和调节炎性细胞因子等方面,对丹参素心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15.
综述近几年有关丹皮酚在心血管系统方面的文献,并对其机制做初步探讨,证明了丹皮酚在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再灌注损伤、心律失常等方面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甲基莲心碱是从睡莲科植物莲Nelumbo nucifera成熟种子的胚芽中提取出的一种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抗高血压、抗血栓、抗糖尿病血管病变和血管保护作用、抗心律失常等作用.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一类疾病,包括心绞痛、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近年来,有研究表明甲基莲心碱对心血管...  相似文献   

17.
黄芪的心血管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徐旭  汤立达 《中国新药杂志》2003,12(11):899-901
综述了近年黄芪及有效成分的心血管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介绍了黄芪对心肌缺血、缺血再灌注损伤、病毒性心肌炎的保护作用及其对心肌收缩力、血栓形成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吴焱  杨振宇  曾涛 《上海医药》2010,31(7):308-310
目的:了解黄芪皂苷甲在心血管方面的药理作用。方法:参阅近几年的相关文献。结果:有关资料显示,黄芪皂苷甲具有降压、强心、保护心肌细胞、保护血管内皮、改善血液流变学等多种药理作用。结论:黄芪皂苷甲具有广泛的心血管药理作用,在今后临床应用上将有更为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槐定碱和氧化槐定碱是中药苦豆子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可能通过抗氧化、抗炎、抗细胞凋亡、调节钙循环等途径,表现出对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脑缺血、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心脑血管疾病的良好防治效果。综述近年来槐定碱和氧化槐定碱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应用槐定碱和氧化槐定碱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The effects of traxanox, an anti-allergic drug, on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were studied in both anesthetized dogs and cats and in isolated heart preparations from guinea-pigs. In anesthetized dogs, a very small dose of traxanox (0.01 mg/kg, i.v.) had no effect, but 0.1--30 mg/kg caused an increase in respiratory rate, hypotension, bradycardia, a transient decrease followed by an increase in renal blood flow, and a decrease in femoral blood flow. These effects were abolished by vagal block, indicating they are mediated via vagal afferents. In contrast, oral administration of traxanox (100 mg/kg) had no effect on the blood pressure or heart rate of anesthetized dogs. In anesthetized cats, traxanox (3 and 30 mg/kg, i.v.) caused a slight increase in blood pressure, but showed no effect on respiratory rate and heart rate. Both traxanox and theophylline (10(-4)M) caused increases in the beat rate of the atria and the contractile force of the papillary muscle in isolated preparations from guinea-pigs, and they potentiated the positive chronotropic and inotropic responses induced by isoproterenol. On the other hand, in anesthetized and vagotomized dogs, traxanox (3 and 10 mg/kg, i.v.) affected neither the left ventricular contractile force nor the hypotension and positive inotropic and chronotropic responses produced by isoproterenol. Administration of theophylline alone (3 and 10 mg/kg, i.v.) caused hypotension and increases in contractile force and heart rate, but it did not enhance the responses produced by isoproterenol. At doses of 1 and 10 mg/kg (i.v.), traxanox had little effect on either pressor or chronotropic responses to norepinephrine, epinephrine, DMPP and stellate cardiac nerve stimulation. The same doses of traxanox slightly reduced the depressor and chronotropic responses to isoproterenol, acetylcholine and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raxanox had no effect on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s of the animals studied in the dose range (1--5 mg/kg, p.o.) showing anti-allergic activ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