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出现心血管并发症主要与动脉硬化有关。他汀类药物防治心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可能与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关。方法 120例合并颈动脉斑块的高血压患者(研究组)和80例无颈动脉斑块的高血压患者(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积分、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测定血超敏C反应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FBG)等。研究组予以辛伐他汀(山德士制药有限公司)10 mg每晚口服1次,24周后复查上述指标。结果两组比较,研究组FMD低于对照组(7.6±1.9%VS 9.7±2.2%),而IMT[(1.32±0.51)mm VS(0.62±0.42)mm]、hsCRP[(5.81±1.62)mg/L VS(2.42±1.32)mg/L]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辛伐他汀治疗后显著改善FMD[(7.6±1.9)%VS(10.5±2.6)%],减低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和hsCRP分别为[(1.32±0.51)mm VS(1.13±0.32)mm]、[(6.85±0.61)mm VS(4.67±0.62)mm]和[(5.81±1.62)mg/L VS(3.03±1.41)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提示FMD与IMT(r=-0.53)、hsCRP(r=-0.45)、SBP(r=-0.36)、TC(r=-0.29)呈负相关(P〈0.05)。结论合并动脉硬化的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障碍较重。辛伐他汀类药物可显著改善内皮功能,稳定动脉斑块。  相似文献   

2.
辛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静宇 《江苏医药》2002,28(11):850-852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脂及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9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辛伐他汀组及常规治疗组,分别测定治疗前后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并计算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变化,利用超声法测定静息时肱动脉内径基础值(D0)、反应性充血试验时肱动脉内径(D1)。结果 辛伐他汀组TC、TG和LDL-C显著下降(P<0.05,或P<0.001);而对照组血脂无明显变化。两组D0均无显著变化(P>0.05);辛伐他汀组D1显著增高(P<0.001),对照组D1显著变化(P>0.05)。结论 辛伐他汀可显著降低血脂,且能改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纳入的9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依那普利, n=45),辛伐他汀组(依那普利+辛伐他汀, n=45),于开始服药前以及服药后3、6个月时分别采用无创超声法和比浊法检测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含量。结果两组治疗后FMD均显著上升,3月时测得辛伐他汀组FM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6月时两组FMD无统计学差异。用药后两组vWF水平均明显下降,且3、6月时辛伐他汀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辛伐他汀具有改善血脂正常的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辛伐他汀不同剂量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成甲组和乙组各50例。两组均采取相同的治疗方式,并同时使用辛伐他汀。甲组使用剂量为10mg;乙组使用剂量为20mg。分别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血管内皮功能检测,比较检测结果,同时统计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状况,并予以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前血管内皮功能各指标差别不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血管内皮功能各指标也无明显差异(P>0.05),但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存在差异( 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有效的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且与使用剂量无关,但高剂量辛伐他汀导致的不良反应较多。  相似文献   

5.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临床病理生理症候群,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T)及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T).已有资料表明,内皮功能失调是冠心病(CHD)的早期表现之一,在ACS中发挥主要作用[1].有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可显著降低ACS患者的病死率[2],与改善其血管内皮功能有关[3].本研究旨在观察辛伐他汀对ACS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血浆中血脂、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48例AMI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用药(即常规组)组(应用溶栓剂、抗凝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硝酸盐、ACE-Ⅰ类等)24例,常规用药加用辛伐他汀(即联用组)组24例,并设正常对照组24例。用Greiss法测定NO,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治疗前后血中ET的水平。并测定治疗前后的血脂(TC,TG,LDL-C,HDL—C)水平。结果AMI患者早期血浆中NO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ET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AMI患者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P〈0.01),且以常规+辛伐他汀组改善更为显著;联用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TC,TG,LDL-C明显降低,HDL—C明显升高。结论常规用药加用辛伐他汀能显著降低AMI患者的血脂水平,改善AMI患者早期血浆中NO和ET的代谢失衡,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7.
吴伟军  郑贤干  吴胜利 《中国药房》2011,(44):4173-4175
目的:观察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及辛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方法:分别检测98例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观察组)和32例对照者(对照组)的血管内皮功能。并将观察组随机均分为辛伐他汀组与非辛伐他汀组,非辛伐他汀组采用常规治疗,辛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40mg,qd),比较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及对内皮功能的影响。结果:观察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FMD)和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扩张(NM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辛伐他汀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非辛伐他汀组(P<0.05)。辛伐他汀组治疗后IMT、FMD和NMD水平均低于同期非辛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会下降,而辛伐他汀能够明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剂量辛伐他汀(10 mg、20 mg)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入选确诊的老年冠心病患者63例(年龄≥65岁),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不服用辛伐他汀),辛伐他汀10 mg组,辛伐他汀20 mg组,每组21例,治疗8周.采用超声法检测血流介导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同时观察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 辛伐他汀治疗8周后,10 mg,20 mg呈剂量依赖性,显著降低血总胆固醇(TC)水平(分别降低17.8%、28.1%)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分别降低24.2%、34.1%),两组降低TC与LDLC程度不同组间P<0.05.对照组治疗8周后血脂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10 mg,20 mg的辛伐他汀均可显著改善FMD(10 mg:(3.82±4.48)%VS(7.47±6.04)%;20 mg:(3.99±4.17)%VS(7.99±6.35)%;P均<0.01).但两组之间FMD的变化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FMD的改善与血TC、LDL-C水平的降低不相关.对照组FMD虽有轻度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辛伐他汀治疗后肱动脉内径、肱动脉对硝酸甘油的反应均无显著改变.结论 两种不同剂量辛伐他汀(10 mg、20 mg)治疗8周后,均可显著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FMD,其改善程度无显著不同,可能独立于调脂作用之外.  相似文献   

9.
替米沙坦对冠心病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作用,以探讨ARB治疗减少临床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机制。方法随机将入选冠心病人分为替米沙坦治疗组(替米沙坦,美卡素80mg/d,连服3个月)及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应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及非内皮依赖性血管内径与血流变化。结果与正常人比较,冠心病人一氧化氮(NO)水平降低(91.8±45vs46.9±28.6,P〈0.05),内皮素水平(51.5±35.6 vs 90.1±45.1,P〈0.05)升高,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FMD)及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扩张(NTG—MD)明显降低(8.24±3.2vs4.41±2.32,P〈0.01;23.1±9.41vs17.5±7.05,P〈0.01)。替米沙坦治疗后,NO水平提高(46.9±28.6vs75.7±35.1,P〈0.05),ET-1水平降低(90.1±45.1vs60.5~42.8,P〈0.05),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功能提高(4.41±2.32vs6.85±3.02,P〈0.01).但非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功能未见改善(17.5—7.05vs17.2±7.15.NS)。结论替米沙坦治疗能够改善冠心病人的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功能;ARB治疗改善内皮功能可能是减少临床心脑血管事件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郝国栋  刘冰 《首都医药》2007,14(10):37-38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作用,以探讨ARB治疗减少临床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机制。方法随机将入选冠心病人分为替米沙坦治疗组(替米沙坦,美卡素80mg/d,连服3个月)及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应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及非内皮依赖性血管内径与血流变化。结果与正常人比较,冠心病人一氧化氮(NO)水平降低(91.8±45vs46.9±28.6,P<0.05),内皮素水平(51.5±35.6vs90.1±45.1,P<0.05)升高,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FMD)及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扩张(NTG-MD)明显降低(8.24±3.2vs4.41±2.32,P<0.01B23.1±9.41vs17.5±7.05,P<0.01)。替米沙坦治疗后,NO水平提高(46.9±28.6vs75.7±35.1P<0.05),ET-1水平降低(90.1±45.1vs60.5±42.8,P<0.05),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功能提高(4.41±2.32vs6.85±3.02,P<0.01),但非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功能未见改善(17.5±7.05vs17.2±7.15,NS)。结论替米沙坦治疗能够改善冠心病人的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功能;ARB治疗改善内皮功能可能是减少临床心脑血管事件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卡维地洛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玫  梁军 《河北医药》2005,27(7):495-496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的影响。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2例采用完全随机化方法分成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2例),在常规抗血小板、扩血管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予美托洛尔(12.5mg,每日2次×3d)口服,治疗组口服卡维地洛(6.25mg,每日2次×3d)。在治疗前后分别用放射免疫法测定ET;硝酸还原酶法比色测量血清NO浓度;ELISA法测定vWF值。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治疗前ET、NO、vWF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用药后两组ET、NO、vWF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在用药后ET明显低于对照组,NO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卡维地洛可显著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ET、vWF水平,升高NO水平,改善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强化调脂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92例UA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强化组和普通组各46例。2组均予以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基础治疗。普通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片10 mg,每天1次,睡前口服,强化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口服瑞舒伐他汀片20 mg,每天1次,睡前口服,2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并评估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内皮素(ET)-1与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VEC)水平及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的变化,并比较其临床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强化组和普通组分别发生失访2例与4例,2组的失访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2组血清ET-1与VEC水平较前明显下降,FMD水平较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强化组变化幅度较普通组更明显(P<0.05)。强化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普通组(χ2=5.49,P<0.05)。普通组与强化组治疗中分别出现不良反应3例和5例,症状均较轻,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强化调脂治疗UAP患者的疗效较显著,安全性较佳,作用可能与其降低血清ET-1与VEC水平,提高FMD水平,保护与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片联合辛伐他汀片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氯吡格雷片和辛伐他汀片。观察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每周心绞痛复发的次数以及心绞痛持续的时间,同时检测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小板、三酰甘油、胆固醇的浓度变化;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总体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每周复发心绞痛的次数以及心绞痛持续的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血小板、三酰甘油、胆固醇的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总体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1.30%vs.71.74%,P<0.05),两组均发生1例呕吐。结论氯吡格雷片联合辛伐他汀片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治疗,观察组给予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疗程为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一6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改变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白细胞介素一6、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O.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能够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白细胞介素一6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唐辉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7):51-52
目的:观察和分析比索洛尔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17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比索洛尔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对照组采用辛伐他汀治疗,治疗2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电图改善程度和心绞痛症状缓解率。结果:治疗2个月后,两组心电图改善情况及心绞痛缓解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心电图改善程度与有效率均好于对照组。结论:比索洛尔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国产氯吡格雷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2005年9月至2009年8月10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入常规口服药物治疗组(A组,51例)和国产氯吡格雷组(B组,51例)。B组在常规口服药物的基础上加国产氯吡格雷75 mg,1次/d,持续4周。在入组前以及服药每周内门诊随访,共4周,询问病史,不良反应以及行活动平板检查。结果102例患者全部完成随访。4周内,B组胸痛发作每周次数减少(4.2±0.5)次,而A组减少(2.1±0.8)次,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硝酸甘油消耗量B组平均减少(6.1±0.7)片而A组平均减少(3.3±0.9)片(P〈0.05)。运动平板运动持续时间B组增加(63.6±2.3)s而A组增加(31.6±2.2)s(P〈0.05)。结论在传统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用国产氯吡格雷,可以使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受益,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配合调脂治疗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院确诊治疗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06例,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两组患者均在冠心病基础治疗上,对照组患者给予调脂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丹红注射液配合调脂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浆中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甘油三脂(TG)水平、左心室射血(LVEF)分数和血管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情况以及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浆中TC、T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前者LVEF分数明显高于后者(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MD功能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配合调脂治疗可有效降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管中血脂,提高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促进患者心脏正常功能的恢复,且无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和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价值。方法将11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6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常规治疗+吡格列酮15mg,每日1次;对照组46例,按不稳定型心绞痛常规治疗。随访1年,观察2组抗心绞痛疗效、心电图改善情况、心脑血管事件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能显著改善心绞痛症状(总有效率分别为84%与65%),改善心绞痛的缺血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91%与78%);治疗组随访1年中复发性心绞痛、心力衰竭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且吡格列酮治疗后不良反应少。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应用吡格列酮安全有效,可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瑞舒伐他汀及氟伐他汀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本院2009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138例确诊为UAP的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A、B两组,每组各69例,全部患者均采取抗血小板治疗,并给予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及硝酸酯类药物.在以上常规治疗措施进行的同时,A组患者另给予每晚40 mg氟伐他汀,B组患者另给予每晚10 mg瑞舒伐他汀,疗程为8周.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C-反应蛋白(CRP)的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全部患者经治疗,B组患者的有效率(94.2%)显著高于A组(6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部患者治疗后H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提高,而LDL-C及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B组患者的HDL-C水平上升及LDL-C及CRP下降程度与A组患者比较更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能在调脂及抗炎上充分发挥其作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HDL-C、LDL-C及CRP水平,在UAP的治疗效果上优于氟伐他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nstable anginap ectoris)对凝血指标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0例,分为中西医结合组50例和常规治疗组50例,常规治疗组采用硝酸甘油、倍他乐克和阿司匹林等传统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静滴14d,观察两组患者凝血指标水平的变化以及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结果中西医结合组血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平均体积血血小板分布密度低于常规治疗组,血小板数量水平高于常规治疗组(分别为P〈0.05、P〈0.05、P〈0.05、和P〈0.05),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高于常规治疗组(分别为P〈0.05和P〈0.05)。结论与常规西医治疗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明显改善异常凝血状态,临床疗效更好,是不稳定型心绞痛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