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研究深圳市人群骨密度(BMD)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OP)的发病状况,为OP的防治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日本ALOKA骨密度测定对深圳市21~73岁的人群600人进行尺桡骨BMD检测。结果男女骨峰值均在21~30岁年龄段,随年龄段增高BMD逐渐下降,51岁以上女性和61以上男性骨量呈快速下降(P〈0.05);骨量减少发生率男女性各年龄段均较高,61岁以上年龄组骨量减少发生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P〈0.01);而严重骨质疏松发生率则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1)。结论骨质疏松发病率与年龄和性别相关。从青年起定期监测骨密度,并尽早调治骨量减少是预防老年性骨质疏松的重要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872例长沙地区健康人群骨密度测定,为了解和研究长沙地区人群的骨密度(BMD)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发病状况,建立长沙地区骨密度正常参考值提供依据.方法 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分析仪(DEXA)对长沙地区20~85岁的健康人群1331人BMD检测.男性624人,女性707人,按10岁一个年龄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男性骨密度峰值在20~29岁,而女性骨密度峰值出现在30~39年龄段,然后随着年龄段的增高BMD逐渐下降,50岁以上女性和60岁以上男性的骨量呈迅速下降趋势(P<0.01);且骨质疏松发生率则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1).结论 骨质疏松发病率与年龄和性别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下降,骨质疏松发病率随之增加,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高于男性.故女性骨质疏松的预防治疗应及早入手.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西宁地区体检者骨密度值及骨质疏松患病率,分析其变化规律。为骨质疏松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分别测试1 244例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受试者的L1~4骨密度(BMD)值。结果:男女性骨密度峰值均出现于30岁年龄组,男性不同年龄组间无显著差异。女性在40岁后骨密度值随年龄增加而降低,60岁以上2个年龄组与(20~50)岁4个年龄组和同年龄组男性比较有明显性差异。男女性骨质疏松症随年龄增加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女性增加十分显著。50岁以上3个年龄组的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显著高于同年龄组男性。结论: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下降,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也随之增加,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4.
自贡市老年精神病患者指骨骨密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詹孔才  何桃  代梅  汪灿 《海南医学》2010,21(21):103-105
目的了解自贡市老年精神病患者骨质疏松症患病情况,为骨质疏松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1094例老年精神病患者非习惯性用手的第2、3、4手指进行骨密度(BMD)测量,以10岁为一个年龄组。取三个手指的平均骨密度值,按性别年龄分组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按年龄分组,从50岁以后开始男性和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大,BMD值和骨密度T值逐渐降低,女性降低幅度明显高于男性(P〈0.05)。②女性在60岁以后可见明显的骨量丢失加速,男性的骨量丢失是逐渐和缓慢进行的。女性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P〈0.05)。结论 BMD测量可及早检出骨质疏松,而指骨BMD测量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骨质疏松症多见于老年女性,应加强防治。自贡地区老年人骨质疏松的发病率较高,主要与自贡市饮食习惯有关。老年精神病人骨质疏松的发病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赤峰地区成年人骨质疏松症(OP)患病率变化规律,为OP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赤峰市4 633例成年人采取美国Lunar公司生产的Dpx Bravo型骨密度仪,检测腰椎、股骨颈及大粗隆处骨密度(BMD),对测定结果分性别、年龄段进行分析,比较各年龄段女性和男性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患病率。结果:赤峰地区骨量减少总患病率为39.30%,其中男性为39.46%,女性为39.21%,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36~50岁以及75岁以上年龄组男性骨量减少的发生率高于女性(P<0.05)。骨质疏松总患病率为15.43%,其中男性为5.31%,女性为21.58%,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岁以后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其中女性50岁以后骨质疏松的患病率以大于5%的速度增长,且女性50岁以后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同年龄组的男性(P<0.05)。结论:①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的患病率远高于男性,绝经后及老年女性是骨质疏松的高发人群,早期进行骨密度筛查防治骨质疏松与骨折的发生是我们必须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②男性骨质疏松往往被忽视,男性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均不低,如何重视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预防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何敏  姚珍薇  唐良萏  卢起  骆建云  王雅 《重庆医学》2012,41(29):3041-3042,3045
目的了解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骨密度变化规律及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患病率。方法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测量40岁以上人群正位腰椎骨密度2 325例,按年龄、性别分组统计。结果男女骨密度值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降低。中老年男性骨量减少患病率为42.2%,骨质疏松为37.3%;中老年女性骨量减少为19.8%,骨质疏松为66.5%;50岁以后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P<0.05),男性骨量减少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P<0.05)。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病率为42.3%,女性为79.7%,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显著高于老年男性(P<0.05)。结论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患病率逐年增加,女性比男性更易患骨质疏松,低骨量是导致骨质疏松骨折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温州地区人群不同年龄组骨质疏松患病率及同年龄组男女骨质疏松患病的差异,强调早期预防治疗老年人及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的重要性,方法:应用单能量X线(SXA)骨密度仪测量246例正常人的右跟骨骨密度,结果:男性大于60岁组较小于60岁组骨密度(BMD)降低明显(P<0.05);女性50岁以上组与小于50岁组相比,BMD下降差异有极显性(P<0.01);各年龄组男女相比,男性BMD明显高于女性(P<0.05)。结论: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大多以绝经后为主,雌激素在维持骨量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SXA检测的跟骨含95%小梁骨,能较好地确定骨质疏松的风险水平,且其具有价廉、简便,快捷,较准确等特点,故不失为一种较好的临床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和骨代谢之间的联系。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2月~2013年4月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观察组)和在此期间进行健康体检人员100名(对照组),分别对2组人员的骨密度及骨代谢情况进行测定,并根据性别和年龄情况对所有患者测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BMD:40~60岁以上年龄组的2型糖尿病患者腰椎和股骨Ward区的骨密度与对照组数值接近,但50岁组和70岁以上年龄组骨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骨代谢:观察组的BGP与DPD水平分别为(6.73±3.54)μg/L与(7.59±4.81)nmol/mmo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形成减少,骨吸收增加,其骨密度丢失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骨质疏松发生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9.
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2092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检测成都市黄田坝地区体检人群骨密度(BMD)随年龄、性别变化的规律,探讨骨质疏松症(OP)BMD诊断标准。方法:应用韩国双能X线骨密度(osteoSys DEXA-3000)仪测量2 092例无继发性骨量减少因素的体检人群腕部BMD值,其中男996例,女1 096例,年龄30~89岁。按年龄分为五组统计分析,同时分别以同性别、同部位峰值减低诊断标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男女两性BMD值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女性的BMD下降趋势较男性明显,绝经后下降趋势更明显,其中50~59岁和60~69岁年龄组骨量呈快速丢失阶段。结论:为本地区不同性别、各年龄段BMD值及变化特点积累了数据和资料,同时指出由于女性在先天及后天因素的影响下,其OP的发生明显的高于男性,因此骨密度值的监测对人群特别是老年人群、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枣庄地区2604人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量枣庄地区不同年龄段的正常人群前臂远端尺桡骨骨密度,以研究枣庄地区正常人群骨密度参考值。方法:双重能量放射线吸收测定技术(DEXA)前臂骨密度测定仪测量前臂的尺、桡骨末端,爆光量0.02msv,测量参数:骨矿物质含量(BMC)、骨矿物质密度(BMD)、Z-值、T-值,采用SPSS软件对数值进行处理分析。结果:枣庄地区骨量峰值出现年龄在男性为20~29岁、女性为30~39岁年龄段,50岁以后男女骨量减少均明显加剧,60岁后女性骨质疏松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健康人群男性腰椎骨密度随年龄增长的变化特点,分析男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状况,为男性骨质疏松的诊断和防治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测量记录1410名健康男性(年龄20-79岁)第1-4腰椎骨密度T值平均值,以10岁为一个年龄段进行统计,分别计算各年龄段的骨密度T值、低骨量及骨质疏松发病率,并采用SPSS 16.0软件比较各年龄段间的差异性。结果男性腰椎骨密度T值峰值出现在20-〈30岁,峰值为(0.0983±0.6863),随后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下降,50岁以后下降明显,70-79岁年龄段有反弹趋势,60岁以后男性骨质疏松发病率明显增加。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腰椎骨密度逐渐下降,尤其是老年男性,骨质疏松发病率明显增加,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曹晶  江霞 《医学综述》2014,(11):2078-208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骨密度水平及其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112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对168例T2DM患者(T2DM组)和14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组)进行腰椎(L212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对168例T2DM患者(T2DM组)和14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组)进行腰椎(L24)、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区骨密度测定,对两组骨密度水平、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发病率进行比较,并对骨密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男性T2DM患者除L2外,其余部位骨密度均低于健康组(P<0.05),女性T2DM患者除L4外,其余部位骨密度均低于健康组(P<0.05)。T2DM组中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为49.43%,健康组为17.07%(P<0.05)。T2DM患者骨密度与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绝经年限呈显著负相关,与BMI、空腹胰岛素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T2DM患者骨密度较健康组低,骨质疏松发病率较健康组高,且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绝经年限、BMI、胰岛功能均是其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浙江沿海地区中老年本地人群腰椎骨密度(BMD)资料的调查,对资料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浙江沿海地区的本地籍中老年人群进行BMD检查。结果从50岁以后开始BMD值和T值逐渐降低,女性降幅和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P<0.05)。BMD值和T值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P<0.05),女性相关性更强。结论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骨密度逐渐降低,骨质疏松患病率明显增加,女性更为明显,骨密度差异与地域、生活习性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绝经后女性腰椎骨密度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春梅 《医学综述》2014,(10):1866-1867
目的分析绝经后女性腰椎骨密度的相关影响因素,提高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1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进行骨密度测量(采用美国生产的DEXA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的绝经后女性251例。测量记录251例自然绝经女性的年龄、绝经年龄、身高、体质量、第1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进行骨密度测量(采用美国生产的DEXA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的绝经后女性251例。测量记录251例自然绝经女性的年龄、绝经年龄、身高、体质量、第14腰椎骨密度T值平均值,分析绝经后女性腰椎骨密度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和绝经年限为影响绝经后女性腰椎骨密度的主要因素(P<0.05)。绝经后14腰椎骨密度T值平均值,分析绝经后女性腰椎骨密度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和绝经年限为影响绝经后女性腰椎骨密度的主要因素(P<0.05)。绝经后110年与绝经后10年以上腰椎骨密度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绝经10年以后腰椎骨密度明显下降(P<0.05)。不同体质量组腰椎骨密度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低体质量组最低,超体质量组最高,正常体质量组居中。结论女性绝经越早,绝经时间越长,体质量越低,绝经后的腰椎骨密度越低。体质量是腰椎骨密度的保护因素,绝经后女性保持适当的体质量有助于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40~60岁女性不同年龄段的血清中总I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rocollagen Ⅰ N-terminal peptide,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rosslaps)、N端骨钙素(N-MID)及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的变化规律,以及这几项骨转换指标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相关性。方法①骨生化指标测定:上午8~9点空腹抽取肘静脉血4 ml,即时分离血清,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分析血清中PINP、β-Crosslaps、N-MID及PTH的含量。②骨密度测定: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unar Prodigy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检测各部位BMD。结果①40~44岁年龄段妇女血清中PINP、β-Crosslaps及N-MID相对较低,45~49岁年龄段PINP、β-Crosslaps开始明显升高(P〈0.05),而50~54岁年龄段又较45~49岁年龄段有明显的上升(P〈0.05),N-MID只在50~54年龄段较前一年龄段明显上升(P〈0.05),随后三个指标都在55~60岁年龄段出现小幅回落;四个年龄段间妇女血中PTH有随年龄而升高的趋势,但各组间皆无显著差异(P〉0.05)。②PINP与腰椎1~4(L1~L4)的BMD呈负相关(P〈0.05);β-Crosslaps、N-MID与L1~L4、Ward’s以及Troch的BMD均呈显著负相关(P均〈0.05);PTH与各部位的BMD无明显相关性(P〉0.05)。③所测各区域,与正常骨量组比较,低骨量组及骨质疏松组妇女的PINP、β-Crosslaps均显著升高(P〈0.05);低骨量组[除左侧股骨颈(femeralneck,FN)部位外]及骨质疏松组妇女的N-MID显著升高(P〈0.05);低骨量组妇女L1-L4及FN区域的PTH显著升高(P〈0.05),骨质疏松组妇女所测所有区域的PTH均显著上升(P〈0.05)。结论高骨转换状态是围绝经期女性骨量丢失的重要原因。PINP、β-Crosslaps、N-MID及PTH在反映围绝经期女性随年龄变化的骨转换上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监测这几个指标有助于早期防治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桂林及桂林周边地区健康人群骨密度(BMD)的变化及骨质疏松症(OP)的患病率。[方法]对来院健康体检的20~80岁2451名桂北地区居民,按每10岁一个年龄层进行问卷调查及BMD的测定。[结果]男性BMD值峰值为(1.112±0.152),女性BMD峰值为(1.002±0.181),峰值年龄为20~30岁组,随着年龄增加OP发生率增加,50岁之后OP发生率显著上升( P <0.05),女性从40岁开始OP发生率增长明显( P <0.05),女性在40岁以上组O P发生率较同年龄组的男性显著增高( P <0.01)。[结论]桂北地区人群骨密度峰值在20~30岁组,女性在40岁以后,而男性年龄在50岁以上,O P发生率逐渐上升,应加强对OP的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7.
黎慧萍 《海南医学》2010,21(8):21-22
目的探讨由轻创伤引起的围绝经期妇女胸腰椎骨折与骨密度的关系,以期为由骨质疏松引起的胸腰椎骨折提供预防和治疗依据。方法对144例40-58岁由轻创伤引起的胸腰椎骨折女性患者和146例同年龄无骨折史来我院健康检查的女性,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量左股骨近端骨密度,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骨折组骨密度(BMD)明显低于对照组,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检出率胸腰椎骨折组为34.03%,对照组为1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绝经期妇女由轻创伤引起的胸腰椎骨折与BMD有密切关系。围绝经期妇女应重视BMD变化,预防椎体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