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36例GIST的病例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CD34、CD117、Vimenti、Desmin、Aetin、S-100共6种免疫组化分析。结果肿瘤的发生部位:胃15例(54%),小肠11例(39.6%),其他部位10例(36%)。肿瘤直径0.5~20cm(平均6.5cm)。肿瘤最大直径≥5cm,核分裂相数≥5/50HPF及有溃疡形成3项在良性与恶性之间有显著意义。免疫组化的阳性表达结果为:11例恶性及潜在恶性GIST中CD34、CD117、Vimenti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9例(81.8%)、10例(90.9%)、11例(100%),Desmin(-)、Actin(-)、S-100(+)表达分别为10例(90.9%)、11例(100%)、9例(81.8%)。结论肿瘤的大小是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重要指标,GIST具有独特的免疫组化表型,是何别于平滑肌肿瘤的一类成分复杂的间叶性肿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CT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经证实为胃肠道问质瘤患者的CT表现、病理特征及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GIST患者中病变位于胃部17例,小肠8例,结肠5例。良性16例,恶性14例。肿瘤病理危险度评估:极低危8例(27%)、低危7例(23%),中危6例(20%),高危9例(30%)。CT影像、预后与病理对照分析.肿瘤形态不规则、浸润性生长、严重瘤内坏死、强化程度和较差预后更多见于高危险度胃肠道GIST(P〈O.05):肿瘤生长部位与GIST的病理危险度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CT扫描对GIST诊断有特征性影像表现.在定位、定性等方面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关荣 《医学文选》2006,25(2):322-323
1983年Mazur和Clark首先提出了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这一概念。它是一种胃肠道肌层的少见的非上皮性肿瘤,起源于Cajal细胞,是由于c-kit原癌基因编码的c-kit蛋白发生变异而引起的肿瘤,约占胃肠道肿瘤的0.1%-3.0%。以往常诊断为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近年来随着电镜、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和对其深入研究。已证实GIST为非定向分化的肿瘤,现就其诊断和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傅继勇  陈超 《中原医刊》2007,34(8):46-47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体会。方法对53例GIST病人的临床表现、病理结果、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GIST53例,其中34例位于胃,6例位于十二指肠,4例位于空肠,7例位于回肠。2例位于乙状结肠。术后病理诊断低度恶性15例(28.3%)、中度恶性11例(20.8%)、高度恶性27例(50.9%),随访时间6个月。6年,13例出现远处转移或局部复发,7例死亡。结论GIST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低,其确诊依赖病理结果,目前GIST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局部病灶为主,预后与肿瘤大小、核分裂相和是否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DOG1、CD117及CD34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病理诊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DOG1、CD117及CD34在60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和14例其他类型间叶源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GIST组织中DOG1蛋白表达明显高于非GIST间叶源性肿瘤(P=0.000)。发生于胃的GSIT组织中DOG1蛋白表达明显高于肠道GIST(P=0.011)。60例GIST组织中,DOG1、CD117和CD34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95%和83.3%,DOG1蛋白表达高于CD34(P=0.040),而DOG1与CD1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CD117、CD34阳性表达GIST组织中DOG1表达率分别为94.7%、94.1%,CD117、CD34阴性表达GIST病例均全部表达DOG1(3/3,9/9),其中有3例CD117及CD34两者阴性,但DOG1阳性。结论DOG1是一个诊断GIST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GIST标记物,在GIST临床病理诊断工作中,联合检测DOG1、CD117及CD34蛋白表达情况,有助于进~步提高诊断GIST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豫东地区胃肠道恶性肿瘤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豫东地区胃肠道恶性肿瘤发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近14年来消化道内镜检出的1526例胃肠道恶性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豫东地区消化道内镜诊断胃肠道恶性肿瘤的检出率为10.4%(1526/14635),其中以食管癌为最多(915/1526,60.0%),胃癌次之(496/1526,32.5%),大肠癌最少(115/1526,7.5%);且胃癌男性所占的比例(75.2%)高于食管癌(63.2%)和大肠癌(42.6%),差异具显著性意义(P均<0.001);大肠癌患者高脂高蛋白低纤维素膳食所占比例(37/115,32.2%)也明显高于其他胃肠道肿瘤(198/1411,14.0%;P<0.0001)。结论:豫东地区胃肠道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较高,可能与多种环境因素有关,应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是一种来源于胃肠道问叶组织的肿瘤,其发病率非常低,占胃肠道肿瘤的0.2%,多发病于胃(60%)、小肠(30%),极少数情况下可发病于十二指肠。我科于2010年4月收治1例巨大十二指肠问质瘤患者,现作报道。  相似文献   

8.
刘晓芸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1):2527-2528
目的:观察54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病理诊断标准、良恶性指标和免疫组化标记特点,探讨理想的诊断GIST的免疫组化标记组合。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肿瘤中CD117、CD34、SMA、S-100、VEGF等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1.54例GIST中,CD117、CD34、VEGF的阳性率分别为96%、88%、77%。2.CD117、CD34表达阳性率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3.VEGF在不同大小的肿块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在肿瘤直径〈5的肿块中,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肿瘤直径〈5的肿块。结论:免疫组化在GIST诊断中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提高GIST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36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对标本行CD117、CD34、Actin、S-100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本组均手术切除,其中GIST发生部位胃占63.9%(23/36),小肠30.6%(11/36),结直肠5.5%(2/36)。良性15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18例,CD117阳性表达率97%(35/36)、CD34阳性率25%(9/36)、Actin8.3%(3/36)、S-1002.8%(1/36)。结论CD117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手术仍是GIST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27例(男性17例,女性10例)GIS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发病年龄为37~75岁,平均发病年龄为56岁。发生部位分别为胃18例(占66%)、结肠1例(占3.7%,十二指肠1例(占3.7%、空回肠7例。27例中均行手术切除,其中20例行根治性切除,7例行局部切除。病理诊断良性5例(占18.5%、交界性7例(占26.0%)、恶性15例(占55.5%)。肿瘤大小2.0~7.1cm的14例,其中恶性11例,〈2.0cm的13例,其中恶性4例。结论(1)GIST发病多见于40岁以上,男女发病比例大致相当,GIST症状无特异性。(2)联合应用各种检查手段可提高阳性诊断率。(3)肿瘤能否完全切除、肿瘤大小、核分裂等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4)局部完全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 GIST)伴发其他原发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单发GIST 78例(单发GIST组)、GIST伴发其他原发癌11例( GIST合并癌组)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1例GIST合并癌组患者的DOG-1(DOG-1)、P16(P16)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GIST合并癌组年龄(62.7±12.9)岁,明显大于单发GIST组年龄(53.3±12.9)岁(P<0.05);两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IST合并癌组危险度分级明显低于单发GIST组(P<0.05),GIST直径明显小于单发GIST组(P<0.05)。11例GIST合并癌组的GIST位于胃9例(81.8%),位于回肠、腹腔各1例(各占9.1%);伴发的原发癌分别为食管癌5例(45.5%),胃癌2例(18.2%),肝癌、胰腺癌、肾癌及宫颈癌各1例(各占9.1%)。11例GIST合并癌组的GIST均为梭形细胞型。11例GIST合并癌组患者中GIST细胞DOG-1表达阳性11例(100.0%),P16表达阳性8例(72.7%);其他伴发癌细胞中DOG-1表达阳性6例(54.5%),P16表达阳性5例(45.5%)。结论 GIST伴发的其他原发癌主要为消化系统癌,组织学以梭形细胞型为主;DOG-1、P16蛋白可能与GIST合并其他原发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2.
0引言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其基本肿瘤细胞是一种非定向分化多潜能的梭形或上皮间叶样细胞,过去常将其与胃肠平滑肌瘤、胃肠平滑肌母细胞瘤、胃肠平滑肌肉瘤相混淆,术前诊断困难,预后差.我们对我院2003-01/2008-04收治的31例GIST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适形放疗对肝转移瘤的疗效。方法对63例共121个转移病灶实施立体定向适形放疗,肿瘤中心剂量30~68GY,每次5~8GY,分6~8次,每周2、3次,疗程2~4周,计划靶区体积1.8~130.0cm3,设伊8个非共面照射野,利用同步铅挡块,80%等剂量线包括靶区边界。结果肿瘤消退有效率(CR+PR)86.8%(105/121),其中CR33.1%(40/121),PR53.7%(65/121),NC10.7%(13/121),PD2.5%(3/121)。肿瘤剂量30-45GY组:CR14.3%(3/21),50-58GY组:CR29.4%(20/68)(P〈O.05);60-68GY组,CR53.2%(17/32)(P〈0.05)。原发灶病理学类型为鳞癌CR73.3%(11/15);病理学类型为软组织来源CR12.5%(1/8)(P〈0.05)。低分化组CR47.2%(17/36)、中高分化组CR27.1%(23/85)(P〈0.05)。肿瘤直径〈2.0cm组CR75.9%(22/29);肿瘤直径2.0-5.0cm组CR24.2%(15/62)(P〈0.05);肿瘤直径〉5.0cmCR10.0%(3/30)(P〈0.05)。结论立体定向适行放疗为肝转移瘤治疗的有效手段,疗效与肿瘤剂量、原发灶病理学类型及肿瘤体积大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概念由Mazur和Clark在1983年首先提出。他们通过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组织发生。指出GIST是一组位于胃肠道和肠系膜上具有明确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的胃肠道肉瘤。GIST起源于胃肠道间质细胞Caial细胞,是腹部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约占所有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质瘤多层螺旋CT特点与恶性分级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CT征象与恶性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经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证实。结呆:间质瘤以胃部多见,占62.50%(40/64),其次为小肠,占18.75%(12/64)。GIST多表现为类圆形实性,边界清楚(47/64),以外生性生长为主(32/64)。密度多不均匀,坏死(47/64)、溃疡(31/64)常见,以不均匀强化、延迟强化为主。肝脏和腹腔为主要转移部位,转移灶坏死常见,也呈延迟强化。11例GIST伴发其他肿瘤。GIST的部位、坏死与溃疡的存在、强化方式及转移灶的有无与恶性分级呈正相关(P〈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并且不均匀强化方式,CT图像上坏死与溃疡的检出、转移灶的出现以及发生部位有助于对恶性间质瘤的判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螺旋CT征象及判断其良恶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胃肠道间质瘤患者63例,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经病理免疫组化检查证实。结果胃部多见(53/63例),好发于胃体(27例)和胃底(20例)。26例GIST瘤体直径〈5cm,形态规则,多呈类圆形;34例GIST瘤体直径〉5em,形态多不规则,密度多不均匀(31例),多数腔内/外生长(15例)或腔外生长(13例)。CT增强表现,多数呈不均匀强化(44例)和明显强化(47例)。GIST的大小、形态和强化方式等特征与良、恶性相关(P〈0.05)。GIST的生长方式、部位和坏死程度等特征与良、恶性不相关(P〉0.05)。GIST的形态、生长方式、坏死程度及强化方式与大小相关(P〈0.05)。结论螺旋CT可以检测胃肠道问质瘤的良恶性,对于临床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收集70例GISTs的临床相关资料,观察病理组织学特征,采用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研究。结果 70例GISTs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均类似于其他胃肠道肿瘤,病理形态学特点类似平滑肌肌源性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免疫组化染色CD117阳性率为100%(70/70),CD34阳性率为75.7%(53/70),S-100阳性率为40%(40/70),Desmin,Aetin,MBP,CK均为阴性。结论 GISTs是消化道较少见肿瘤,临床病理特征与平滑肌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类似。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117,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最具有诊断价值的依据。其预后治疗不同于其他类型胃肠道间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8.
史鸿渊  张喜旺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4):1123-1124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性肿瘤,年发病率约2/10万。它来源于胃肠道的Caial细胞或幼稚间质干细胞,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质干细胞肿瘤,大多数GIST都存在原癌基因c—Kit的突变,免疫组化分析CD117,强阳性率达97%,CD34表达率达82%.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GIST有较高诊断价值。笔者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1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Ⅲ期肺癌立体适形放疗的研究。方法36例Ⅲ期非小细胞癌常规放射治疗38-40Gy(平均39Gy)后的残留病灶再行适形放疗,肿瘤单次处方剂量平均为2Gy/次,每周5次,总照射剂量20-35Gy。结果近期肿瘤退缩率分别为CR33.3%(12/36)、PR52.8%(19/36)、NR8.3%(3/36)和PD5.6%(2/36),总有效率(CR+PR)86.1%,1年生存率分别为69.4%(25/36)。急性放射性肺炎Ⅰ-Ⅱ级22.2%(8/36),Ⅲ级5.6%(2/36),Ⅳ级0(0/36)。急性放射性食管炎Ⅰ-Ⅱ级27.8%(10/36),Ⅲ-Ⅳ级0(0/36)。骨髓抑制Ⅰ-Ⅱ级25%(9/36),Ⅲ-Ⅳ级2.8%(1/36)。晚期放射性肺损伤Ⅱ级1例。结论对Ⅲ期非小细胞肺癌常规放疗后再行适形放疗局部加量照射,患者可耐受,疗程短,提高肿瘤控制率,延长生存期,是局部剂量升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在重症HIE治疗过程中,单味中药大黄灌肠的肠道保护作用。方法 运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用大黄灌肠。结果 治疗组在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发生率、胃肠道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方面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9/46(19.6%):21/40(52.5%)、7/46(15.2%):18/40(45.0%)和5/46(10.9%):13/40(32.5%),经统计学处理分别为x^2=3.94(P〈0.05)、x^2=5.04(P〈0.05)和x^2=4.929(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重度HIE的治疗过程中,单味中药大黄灌肠在降低胃肠道功能衰竭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病死率方面,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