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比较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钙和瑞舒伐他汀钙预防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桥血管再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143例行CABG患者分为辛伐他汀组48例、阿托伐他汀钙组50例和瑞舒伐他汀钙组45例。术后第1天和1 a,检测患者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水平;1 a后随访时行冠状动脉造影。比较3组患者血脂水平、桥血管狭窄直径比例和踝臂指数。结果用药1 a后,3组患者血管狭窄比例均低于50.0%,踝臂指数均在正常值范围。阿托伐他汀钙组血管狭窄比例和踝臂指数显著低于辛伐他汀组和瑞舒伐他汀钙组(P<0.05),瑞舒伐他汀钙组血管狭窄比例和踝臂指数显著低于辛伐他汀组(P<0.05)。术后第1天,3组患者血清HDL-C、LDL-C和Lp-PLA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用降血脂药物1 a后,3组患者血清HDL-C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后第1天(P<0.05),LDL-C和Lp-PLA2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后第1天(P<0.05);阿托伐他汀钙组患者HDL-C水平显著高于辛伐他汀组和瑞舒伐他汀钙组(P<0.05),LDL-C和Lp-PLA2水平显著低于辛伐他汀组和瑞舒伐他汀钙组(P<0.05)。结论 3种药物均可有效调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脂水平,并可有效预防CABG后桥血管再狭窄,尤以阿托伐他汀钙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冠状动脉瘤样扩张患者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例冠状动脉瘤样扩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他汀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他汀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每晚加用瑞舒伐他汀10mg口服,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TC、TG、LDL-C、HDL-C及hs-CRP均无明显差异(P〉0.05);他汀组TC、TG、LDL-C、HDL-C及hs-CRP均显著降低,HDL-C显著升高(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改善冠状动脉瘤样扩张患者的血脂及hs-CRP水平,抑制斑块内炎性反应,从而改善冠状动脉瘤样扩张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治疗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合并高脂血症老年患者的作用机制及应用价值。方法以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29例 CHD 合并高脂血症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接受常规治疗,为对照组;另一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为观察组。以2个月为治疗周期,比较两组间治疗前后血脂、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乳脂肪球表皮生长因子8蛋白(MFG-E8)及 Klotho 水平差异并探讨瑞舒伐他汀的作用机制。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体内血脂、hs-CRP 、MFG-E8及 Klotho 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均有所改善。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水平明显下调,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体内 hs-CRP 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 <0.05),观察组患者血清中MFG-E8及 Klotho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一方面通过降低患者血清中血脂和 hs-CRP 水平,另一方面通过上调 MFG-E8及 Klotho 水平,有效地治疗 CHD 合并高脂血症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炎性因子和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方法88例AMI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治疗,术后分为对照组44例和瑞舒伐他汀组44例。两组患者均常规使用硝酸酯类、低分子肝素钙、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瑞舒伐他汀组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加服瑞舒伐他汀10mg/次,每日1次。两组均连续用药6个月。记录所有患者出院后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检测血脂、炎症相关生物标志物和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结果出院后6个月内瑞舒伐他汀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6个月后瑞舒伐他汀组血脂、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内皮素-1(ET-1)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或P〈0.05);瑞舒伐他汀组血NO及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血NO、血ET-1、OX—LDL及FMD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瑞舒伐他汀组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抑制AMI患者PCI术后炎性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培哚普利对高血压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的影响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入选初诊高血压伴高LDL-C血症患者126例,在给予基础降压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治疗组63例(培哚普利+瑞舒伐他汀治疗)和对照组63例(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血压、LDL-C、HDL-C、LDL-C/HDL-C和IMT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12,P=0.029,P=0.037)。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DL-C、HDL-C比较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但治疗组治疗后LDL-C/HDL-C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07),平均IMT和最大IMT均明显小于照组( P=0.001,P<0.001)。治疗前后LDL-C/HDL-C差值与平均IMT差值呈正相关( P<0.001,r=0.742)。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培哚普利可以逆转高血压伴高LDL-C血症患者颈动脉内膜斑块,二者联合使用对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将84例血脂异常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8例,对照组36例),治疗组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d口服,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口服,治疗前、治疗第1周和第2周后分别检测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胆固醇(HDL-C),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脂达标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第1周和第2周后,两组TC、LDL-C、TG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TC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HDL—C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治疗第1周后,治疗组LDL-C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6.3%VS25.0%,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应用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短期内即有明显的降脂效果,而瑞舒伐他汀降脂疗效优于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和比较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对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水平的作用.方法:T2DM患者44例随机分成阿托伐他汀组(23例,20mg/d)和瑞舒伐他汀组(21例,10 mg/d),两组均治疗4周,在治疗前、后抽取静脉血送检,比较两组hs-CRP,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高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水平在治疗前、后的变化以及两组的变化程度.结果:两组治疗后hs-CRP、LDL-C、TC和TG水平均显著降低,HDL-C水平显著升高(与治疗前比,P<0.01);两组hs-CRP和TG的降低幅度,以及HDL-C升高幅度无统计学意义,但瑞舒伐他汀组LDL-C和TC的降低程度显著优于阿托伐他汀组(P<0.01).结论:T2DM患者用瑞舒伐他汀在降低LDL-C和TC方面优于阿托伐他汀,两种药物在降低hs-CRP和其它血脂指标方面效果相同.  相似文献   

8.
王静 《大家健康》2016,(12):12-13
目的:对比分析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CAT)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将该院2015年5月-2016年6月收治82例CAT患者分为试验组41例(给予瑞舒伐他汀)及对照组41例(给予辛伐他汀);对比两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达97.56%,显著高于对照组82.93%(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8%,显著低于对照组(19.51%,P<0.05)。结论:与辛伐他汀相比,瑞舒伐他汀对CAT的疗效更好、安全性更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苏文生 《河北医学》2016,(8):1340-1343
目的:探讨依折麦布联合常规剂量瑞舒伐他汀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将96例冠心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联合组采用依折麦布联合常规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强化组采用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 TG、TC、LDL-C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 LDL-C 水平低于强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管腔狭窄程度、斑块横切面面积、hs-CRP 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管腔狭窄程度、斑块横切面面积低于强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25%)低于强化组(2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折麦布联合常规剂量瑞舒伐他汀能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逆转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在冠心病患者治疗中对调脂及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92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 组46例患者阿托伐他汀治疗,B 组46例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血脂、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 T )变化进行比较,同时记录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 A 、B 两组 TG 、TC 、LDL-C 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HDL-C 较治疗前明显升高,B 组患者降幅与增幅明显大于 A 组,两组患者治疗后 Hcy 、hs-CRP 、颈动脉 IM T 指标明显低于治疗前,B 组降幅明显大于 A 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两种药物对冠心病患者调脂及逆转动脉粥样硬化均有明显作用,瑞舒伐他汀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11.
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莉  张鸿举  丁少娟 《当代医学》2010,16(36):140-141
目的评价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对65例冠心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口服瑞舒伐他汀一日10mg,每晚1次,治疗6个月,分别测定其治疗前及治疗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及颈动脉中内膜厚度(IMT),并计算颈动脉斑块积分。结果瑞舒伐他汀治疗后6个月,患者TC、TG、LDL-C、CRP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0.01),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1)。颈动脉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O.05)。结论瑞舒伐他汀通过降低血脂、降低hs-CRP水平,从而改善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治疗老年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效果,为他汀类药物在抗老年人下肢动脉样硬化中的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患者90例(年龄≥60岁),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和瑞舒伐他汀组(每组各45例),在其基础疾病常规治疗的同时分别给予辛伐他汀40 mg和瑞舒伐他汀10 mg治疗。于治疗开始时和32周结束时分别测定2组患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生化指标,同时对2组患者下肢动脉内膜厚度、硬化强度、斑块和动脉狭窄程度进行评分比较。结果:治疗32周时,2组患者TC、LDL-C和hs-CRP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32周时瑞舒伐他汀组患者TC、LDL-C和hs-CRP水平均低于辛伐他汀组(P<0.05)。治疗32周时,与用药前比较,2组患者下肢动脉内膜厚度、斑块和狭窄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瑞舒伐他汀组患者内膜厚度、斑块和狭窄评分均低于辛伐他汀组(P<0.05);硬化强度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均可降脂并抗下肢动脉硬化,且瑞舒伐他汀降脂及抗动脉硬化作用优于辛伐他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应用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我院心血管内科和急诊ICU收治的72例ACS患者,并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术后并基于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瑞舒伐他汀的用药。详细记录测量的各数据,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身体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同时详细观察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组内对比,患者的治疗1、3个月后的TG、TC、HDL-C及LDL-C各项血脂指标均优于治疗前;组间对比,观察组治疗后的TG、TC、HDL-C及LDL-C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相同时间后的水平(P0.05)。组内对比,患者的治疗1、3个月后的IL-6、hs-CRP及TNF-α各项炎症因子均低于治疗前;组间对比,观察组的IL-6、hs-CRP及TNF-α各项炎症因子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相同时间后的炎症因子含量(P0.05)。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预后情况,观察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4(11.11%)、再狭窄2(5.56%)明显低于对照组心血管事件发生9(25.00%)、再狭窄5(13.89%)(P0.05)。结论 ACS患者施PCI术后增加瑞舒伐他汀药物的强化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的血脂指标和炎症因子含量,并减少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及再狭窄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临床效果,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大剂量瑞舒伐他汀对冠脉支架植入患者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急性冠脉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10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支架植入患者,分别于术前24h开始应用瑞舒伐他汀20mg/d(A组,55例)和10mg/d(B组,53例)至术后1个月。2组常规用药一致。测定用药前后血脂、hs-CRP水平,记录术后1个月内急性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A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hs-CRP水平的降低幅度大于B组(t=2.294,2.933,5.545,P<0.05)。2组患者急性冠脉事件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05,P=0.147)。结论:大剂量瑞舒伐他汀可更有效控制冠脉支架植入患者术后的炎症反应和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麝香保心丸联合辛伐他汀与单用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192例冠心病并高脂血症患者以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每组96例。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麝香保心丸。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血脂水平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心脏功能相关参数如射血分数(LVEF)、每分钟心输量(CO)、心脏指数(CI)、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血流变指标包括全血高切黏度(HBV)、全血低切黏度(LBV)、全血中切黏度(MBV)、血浆黏度(PV)、纤维蛋白原(FIB)、内皮素-1(ET-1)进行检测,并对2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 结果 治疗后,2组TC、TG、LDL-C水平显著降低,2组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前后TC、TG、LDL-C、HDL-C水平变化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LVEF、CO、CI水平显著升高,LVEDD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前后LVEF、CO、CI、LVEDD水平变化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HBV、LBV、MBV、PV、FIB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前后HBV、LBV、MBV、PV、FIB水平变化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内皮素水平均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ET-1水平变化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总有效率为94.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5%(P<0.05)。 结论 麝香保心丸联合辛伐他汀可以有效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可以改善患者血脂、心脏功能、血液流变学,且效果优于单用辛伐他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患者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APN)和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影响.方法 108例成功进行PCI治疗的患...  相似文献   

17.
许丽霞  周红  邹丽娥 《海南医学》2014,(14):2093-2095
目的:对比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CAD)合并高胆固醇血症(HC)患者血脂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于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期间收治的CAD合并HC患者63例。所有患者根据给予药物剂量不同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26例,观察组采用40 mg/d瑞舒伐他汀治疗,对照组采用10 mg/d瑞舒伐他汀治疗。分别测定两组患者在服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前及1个月后hs-CRP水平、血脂各成分及一般生化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脂(TG)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为期1个月的治疗完成后,两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hs-CRP等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降低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药物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对降低血脂及hs-CRP水平具有十分良好的效果,并且加大药物剂量时效果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8.
陈楚纯 《海南医学》2014,25(6):810-812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9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溶栓、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等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40mg/d,对照组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d,疗程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h、72h、1周及1个月血脂、血清脂联素(APN)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APN及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2h开始两组AlaN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CP〈0.05),治疗后72h研究组LDL-C水平较治疗前阴显降低(P〈0.05),治疗72h、1周、1个月研究组血清APN明显高于对照组,hs.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研究组LDL-C、T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6个月内研究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早期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血脂水平,减少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其作用可能与阿托伐他汀提高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9.
杨宇  冯德辉  王俊贤  黄石安 《河北医学》2013,19(9):1290-1293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冠脉支架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行冠脉支架植入术患者11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57)和对照组(n=57);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用药加用瑞舒伐他汀,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用药,两组均治疗6个月。治疗结束后复行冠脉造影,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冠脉支架再狭窄率、心绞痛再发率及血脂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冠脉支架再狭窄率、心绞痛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后血脂和CRP水平均比用药前明显改善,用药后观察组TC、TG、LDL-C、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显著改善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心绞痛再发,有效调节血脂和抑制炎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