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论脑为"元神之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或称“脑髓”,又名髓海,深藏于头部,居颅腔之中,是精髓和神明汇集发出之处,又称为元神之府。《素问·五藏生成篇》云:“诸髓者,皆属于脑。”《灵枢·海论》云:“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本草纲目》载:“脑为元神之府。”所谓“元”者,乃起始而混然未分之谓也,《尔雅·释诂》云:“元,始也”。人体初生之神则曰“元神”,即元始之神,是曰“先天之神”,先天主生不主用。1脑为“元神之府”的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内经》对脑的认识及现代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对脑的认识应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 ,在《管子·水地》就有了“脑”的记述 ,至《内经》成书后 ,对脑的解剖、生理功能及部分脑病已有了较为明确的记载 ,如《灵枢·海论》云 :“脑为髓之海 ,其输上在于其盖 ,下在风府。”《素问·五藏生成》说 :“诸髓者 ,皆属于脑。”《灵枢·经脉》指出 :“人始生 ,先成精 ,精成而脑髓生。”在此基础上经后世不断发展 ,中医对脑的认识日趋完善 ,尤其近年来 ,许多专家学者结合现代诊疗手段进一步深入研究 ,又达成了一些共识。现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综述。1 解剖定位《灵枢·邪客》云 :“田圆地方 ,…  相似文献   

3.
现代生理学对脑的记载仅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迄今,由于解剖、生理学的发展,才开始认识了大脑的组织结构、功能定位等,并创立了分析器学说。然而,祖国医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在《内经》中记载了脑的许多生理和病理。例如《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脑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髓者,皆属于脑”。《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祖国医学发展到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第一次提出脑与精神活动有关,谓“脑为元神之府”。清代医家汪昂的  相似文献   

4.
祖国医学认为,“肾主骨”,“肾藏精,精生髓,髓生骨。故骨者,肾之所含也。”《素问·六节藏象论》也有“肾者主蜇,其实在骨……”。《素问·痿论篇》:“肾气热则腰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历代医家都同意“肾主骨”的理论,认为肾对骨确实起着主宰作用。肾精充足则骨髓生化有源,骨的生长发育以及修复均依赖肾脏精气的滋养和推动。《素问·宣明五气篇》也有:“五脏所主……肾  相似文献   

5.
“阴阳自和”是中医学的一项重要理论,其思想肇始于《内经》,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素问·阴阳别论》则说:“阴之所生,和本曰和。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  相似文献   

6.
心为五脏之一,居于胸腔,五行属火,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称之为君主之官,脑居颅内,由髓汇集而成,五行属水,为奇恒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称之为精明之府。祖国医学对“心”与“脑”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而且现代医学也认为心、脑关系密切,心脑血管有共同的病理基础,心脑同治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根据“心”与“脑”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温病质难     
温病源流:温病一名,首先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民疠温病”,“温病乃作”的记载。温病又名热病,《素问·热论》曰:“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或  相似文献   

8.
妇人病与男子病大体相同,所异者,惟经带、妊娠、产后、妇人杂病诸项而已。妊娠之名,始见于《金匮·妊娠病脉证并治》中,亦即《素问·腹中论》所称之“重身”。乃指从怀孕至分娩之整个阶段。妊娠病,有生理者,即妊娠中似病而无邪害,所谓:“身有病而无邪脉”。有病理者,即如外邪伤胎、胞阻、  相似文献   

9.
<正> 一、历代医家对“神转不回,回则不转”的论述《素问·玉版论要》说:“岐伯对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素问·玉机真脏论》亦说:“吾  相似文献   

10.
“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出于《素问·刺禁论》,在《素问》的各种注本及后人对此句的语释中均以为“脑户”即指脑户穴,甚至有些医籍如《针灸资生经》、《针灸大成》等,为了突出其为脑户穴之意而将此句中“头”字去掉,并因此出现脑户穴禁针之说。  相似文献   

11.
1“阴阳自和”的基本理论内涵“阴阳自和”是中医学的一项重要理论,是中医阴阳学说的一个重要命题。它反映了阴阳的根本性质。其理论来源于《素问·生气通天论》。原文曰:“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素问·阴阳别论》曰:“阴之所生,和本曰和。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阴阳自和”的含义可分为两层。首先,它表明阴阳之间的基本关系是“和”,即所谓“阴阳和平”、“阴平阳秘”,它是正常的生命活动的内在本质。相反,“阴阳不和”,“阴阳离决”是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12.
中医学的脑学说始于《黄帝内经》。其中,《素问·五脏别论》、《素问·脉要精微论》、《灵枢·海论》、《灵枢·经脉》、《灵枢·大惑论》等篇对脑主神明的生理功能进行了论述。《内经》认为,脑位于颅内,由髓汇聚而成,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现为与神志活动和视觉、听觉有关,对于机体生命活动有重要的意义,这种脑主宰神明的理论在隋唐以后,明清以来不断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13.
1 《黄帝内经》之名最早见于《汉书》《汉书·艺文志·方技略》 :“《黄帝内经》十余卷 ,《外经三十七卷》。”这是迄今现存文献中最早见到《黄帝内经》书名的记载。《汉书·艺文志》是东汉班固依据西汉末年刘向父子《别录》、《七略》为依据整理而编成的。2 《素问》之名最早见于《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自序 :“乃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撰用《素问》、《九卷》……为《伤寒杂病论》 ,合十六卷。”《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 ,是最早提及《素问》之名的文献记载。3 《黄帝内经》由两部分组成 ,最早记载于《甲乙经》《甲乙…  相似文献   

14.
《内经》中有关心、血、脉方面的论述是颇多的,如《素问·痿论》云:“心主身之血脉”。《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素问·五脏生成》篇中又说:“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诸血者,皆属于心”等等。由上可知,两千年前的古代  相似文献   

15.
从《内经》看情志异常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只要发而中节,对人体健康有保护和促进作用,所谓“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素问·上古天真论》)。但是急剧或持续过久的情志变化又常常导致疾病,故《内经》中许多经文指出过度的情志是致病的重要原因。《素问·调经论》中说:“夫邪之生也……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这里的喜怒即概括多种情志变化而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还认为不节制情志活动可能会影响生命,所谓“喜怒不节,生乃不固”。《内经》对导致情志异常的原因也有较深刻的认识。研究这些原因对于  相似文献   

16.
形神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神是人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黄帝内经》对其做了系统的论述 ,并应用于医疗实践。探讨中医学的形神理论 ,对于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防治 ,都有重要意义。综观《内经》 ,“形”是指人的形体 ,包括脏腑经络、肢体官窍 ,气血津液等一切物质。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 ,是指一切生命活动 ,包括肢体活动、言语声音、面色眼神、应答反应等 ;狭义的神是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1 形神生理上的关系1 1 形者神之体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曰 :“五脏者 ,中之守也。”人体的生命活动以…  相似文献   

17.
《黄帝素问直解》系清·高士宗注释《黄帝内经素问》的专著。高氏早年师从张志聪 ,后讲学浙江钱塘侣山堂 ,乃一代名医。《黄帝素问直解》充分展示了高氏的学术思想和医学成就。笔者现就此书所论的“生阳之气”之义 ,浅析如下。1 生阳之气为人身总体阳气虽说“阴阳者 ,有名而无形”,然于人身却各有实质内容 ,大凡脏腑、气血、营卫、经络……皆可以阴阳而蔽之 ,故“人生有形 ,不离阴阳”。但是人体之阳气 ,若天与日 ,故“凡通体之温者 ,阳气也 ;一生之活者 ,阳气也”[1 ] 。《黄帝素问直解·生气通天论》篇末又说 :“生阳之气本于阴精 ,互相…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中医学无原发性高血压病之病名 ,多属中医“眩晕”、“头痛”范畴 ,是由于情志所伤、饮食失节、先天禀赋不足或内伤虚损等原因引起的临床以头痛、眩晕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由于临床表现与并发症不同而和“胸痹”、“中风”、“水肿”、“心悸”等病相联系。历代医家颇多论述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脑为髓之海 ,其输上在于其盖 ,下在风府。……髓海有余 ,则轻劲多力 ,自过其度 ;髓海不足 ,则脑转耳鸣 ,胫酸眩冒 ,目无所见 ,懈怠安卧。”《丹溪心法·头眩》:“头眩 ,痰夹气虚并火 ,治痰为主…  相似文献   

19.
眩晕病;内伤为主,多系本虚标实,其病变以肝、脾、肾为重点。三者中以肝为主。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见于多种疾病亦可单独出现。1历代沿革眩晕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又如《灵枢大惑论》说:“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人于脑则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念则目眩以转矣”;吸枢》海论篇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口问篇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统上所述《内经)}认为其病在肝在脑,病机属民,属虚,外邪乘虚而入所致。历代医家在…  相似文献   

20.
“膻中”考     
<正> 一、膻中的内涵《素问·灵兰秘典论》:“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灵柩·海论》:“膻中者,为气之海。”《灵柩·胀论》:“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归纳后世注家对膻中的认识,约有如下几种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