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了解预防艾滋病和生殖健康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干预效果.方法 对中南民族大学1~3年级607名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为期8个月的艾滋病防治和生殖健康相关的教育,通过问卷调查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末期时其艾滋病和生殖健康相关知识的平均知晓率分别由基线期的76%和53%上升到85%和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21.14,P<0.01; x2=215.37,P<0.01);远期时二者的平均知晓率分别为81%和64%,与末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1.82,P<0.01;x2=293.57,P<0.01).末期时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待艾滋病与生殖健康持积极相关态度及行为人数均较基线期明显升高.结论 围绕艾滋病防治和生殖健康展开的教育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相关知识水平的提高及正确态度、技能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民族地区农村妇女生殖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的效果。方法:2008年7~8月采取随机整群抽样4个县9个村1 374名18~65岁妇女进行生殖健康知识问卷基线调查,经过2年生殖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2010年7~10月对该项目村的1 317名妇女再次进行问卷调查和干预评价。结果:干预后少数民族农村妇女生殖健康知识知晓率明显上升(P<0.01),相关正向态度和行为形成率明显提高(P<0.01)。结论:"教育+服务"的综合性生殖健康教育干预,对提高民族地区农村妇女生殖健康知识水平,促进其态度转变和形成健康行为效果显著,但仍需要全社会支持促进改善少数民族农村妇女生殖健康持续改善状况。  相似文献   

3.
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对某高校大学生知·信·行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对大学生有关艾滋病的知识、态度与行为的影响,以探讨在高校学生中预防艾滋病/性病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广东某高校参加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的在校二年级大学生462名进行教育前、后的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结果健康教育后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显著提高,对待艾滋病患者态度的正确率有所提高.结论在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知识讲座的近期效果明显,建议今后应当长期、深入、广泛地开展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4.
宁夏大学在校学生艾滋病性病同伴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民族地区大学生预防艾滋病(AIDS)、性病(STDs)同伴教育的近期效果,为民族地区高校学生预防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类实验研究方法,以宁夏大学30名健康教育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对同伴教育者进行培训,并由他们对300名在校大学生实施同伴教育。通过干预前、后2次问卷调查,评价大学生预防艾滋病、性病同伴教育干预效果。结果同伴教育干预后,大学生对AIDS/STDs知识的答对率显著提高(24.33%~92.67%),且在性别之间存在差异;对AIDS/STDs病人的态度也随AIDS/STDs知识水平的提高而有所改善。结论同伴教育适用于大学生,近期效果明显,可在大学生中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对孕妇预防艾滋病及母婴传播知识知晓程度、态度和行为的干预效果,为开展该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不同地理位置分层随机抽取瑞安市5所城郊医院,对800名孕妇开展孕妇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干预研究。干预措施包括与固定医务人员面对面自愿咨询及发放艾滋病基本防治知识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宣传资料。通过干预前及干预后的2次问卷调查,了解孕妇预防艾滋病及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知晓程度、态度和行为状况的变化,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孕妇对艾滋病基本防治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等相关知识较匮乏,存在不正确的态度和行为,给予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后有明显效果。[结论]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提高了孕妇艾滋病基本防治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等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改变了其不正确的态度和行为,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减少了其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因此,应继续加强开展健康教育干预活动,有效控制艾滋病的蔓延。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艾滋病预防知识的教育效果. [方法]在中南民族大学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少数民族大学生逐步树立、强化预防艾滋病的意识,掌握知识并改变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 [结果]教育后少数民族学生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明显提高,平均知晓率由教育前的70.36%上升到95.78%;对预防艾滋病持积极态度的学生比例由43.6%上升到74.8%. [结论]在少数民族大学开展此类行为教育活动可以有效的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提高预防艾滋病知识水平、形成正确态度及掌握相关技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健康教育课对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评估培训后即时效果,为今后制定合理的健康教育和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选修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的245名学生在授课前后分别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艾滋病知识需求等。结果大学生健康教育授课前、后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分别为92.24%和9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8,P0.05)。结论健康教育课可即时提高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改善其对待艾滋病及感染者的态度。高校开展健康教育课有助于艾滋病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上海市外来初中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在该人群中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上海市2 211名外来初中生进行艾滋病相关问题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生殖健康、艾滋病及性病知识、艾滋病相关态度以及性行为意向、行为等内容.结果 外来学生艾滋病知识认知率总体较低,三大传播途径和主要非传播途径认知率均不高;男生与艾滋病相关的生殖健康知识、艾滋病知识、性病知识以及知识总得分均高于女生;年级因素对学生的生殖健康和性病知识有影响;女生的婚前/婚外性行为态度均分明显高于男生,而不同性别学生对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态度无差别;发生过性行为的学生占4.2%,有吸烟和喝酒行为的学生分别占2.6%和2.7%.结论 外来初中生艾滋病相关认知不容乐观,对其实施预防艾滋病干预非常必要.应通过适当的同伴教育、课堂教育等校园干预手段,帮助初中生掌握预防艾滋病的有关常识,改变对艾滋病和病人的态度,强化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大学生艾滋病KAP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艾滋病KAP(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探索性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河池学院1-3年级少数民族1 014名大学生进行匿名自填问卷调查。结果对艾滋病的3大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为79.84%;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为82.29%;预防知识的知晓率为77.44%;有95.17%的学生认为对艾滋病病人值得同情;7.50%的学生有过性行为,但其中只有26.32%的学生在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88.63%的学生希望通过学校获得系统的相关艾滋病知识。结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相对欠缺,健康教育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少数民族学生生殖健康现状、知识知晓程度以及需求,探索开展生殖健康教育的方法,便于有针对性地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生活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西北民族大学中少数民族大学生870名,以匿名问卷形式进行生殖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殖健康知识不足,对女性排卵、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以及避孕措施的知晓情况较差,相关知识知晓率男生高于女生,城市高于农村;大学生性态度较开放,24.9%的学生愿意接受婚前性行为,33.0%能接受大学生发生性行为,21.1%能接受未婚先孕,27.3%希望体验性生活经历,不同性别、生源学生间均有差异;性行为方面,44.8%有过接吻经历,23.2%的人有过性爱抚经历,20%有过性经历,29.2%有过自慰经历,这些行为在男女生之间、不同生源之间差异较大。结论: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殖健康知识水平较低,性态度较开放。应积极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提高相关知识水平,培养科学健康的生活行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艾滋病KAP(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探索性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河池学院1-3年级少数民族1014名大学生进行匿名自填问卷调查。结果对艾滋病的3大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为79.84%;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为82.29%;预防知识的知晓率为77.44%;有95.17%的学生认为对艾滋病病人值得同情;7.50%的学生有过性行为,但其中只有26.32%的学生在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88.63%的学生希望通过学校获得系统的相关艾滋病知识。结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相对欠缺,健康教育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2.
刘曙光 《职业与健康》2009,25(24):2757-2759
目的了解医学专业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干预效果,为学校预防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在临沂市某学校医学专业随机抽取在校学生338人,对其进行多种方式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培训,通过教育前后2次问卷调查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培训前后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态度发生正向转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是进行预防艾滋病教育非常有效的方法,应将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作为学生必修课程。  相似文献   

13.
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对大学生知识态度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 探讨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对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的影响,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制定和发放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方法 2000年4~5月对北京2所普通高校27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自填式、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 有38.8%的学生曾收到过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收到过处方组的学生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和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艾滋病患不歧视态度得分均明显高于未收到处方组;但对待婚前性交行为态度得分,收到处方组与没有收到处方组比较,差异无显性。结论 向大学生发放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是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一种可行的、有效的方式,应该在大学和中学推广这一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中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以不记名自填式答卷方式,对深圳市宝安区750名中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前后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艾滋病健康教育后,26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显著高于教育前,艾滋病相关态度平均得分也有了显著提高,但某些态度问题改善状况不佳。结论在进行学校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的同时应注重学生思想态度的改变并结合青少年性教育、性道德和法制教育;播放艾滋病宣传片和课堂讲授是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较好形式,学校应争取以生动有趣的宣传形式将艾滋病健康教育纳入课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现状,推动高校艾滋病健康教育质量向高层次和科学化发展。方法对210名大学生进行青春期生殖生理知识和预防艾滋病知识问卷调查。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大学生获得艾滋病知识较多的途径主要是各种媒体;多数人认为只要相爱、愿意就可进行性行为;在可传播HIV途径中知晓率最高的为输血87.1%;哺乳传播HIV知晓率只有66.8%。不知道安全套有预防艾滋病作用高达60.9%;60.4%的大学生会主动了解艾滋病的防控知识;62.4%的大学生会向亲朋好友宣传艾滋病的防控知识。结论高校大学生的某些防控艾滋病知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成立高校防控艾滋病健康教育基地是提高大学生艾滋病防控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与防病能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需求及艾滋病防治教育的现状,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某高校572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调查问卷以匿名方式统一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艾滋病知识主要来源于大众传媒、相关书籍;AIDS相关知识回答正确率平均为33.9%~96.9%。[结论]高校对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对艾滋病各方面知识的需求很高,高校应该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及需求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形成正确的行为和态度,控制艾滋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某校中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春玉  张迪  赵梅 《中国校医》2006,20(5):482-484
目的评价中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近期效果。方法采用自制的艾滋病健康教育问卷对沈阳市48中学初一到高三6个年级的478名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电化教学和参与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结果通过健康教育,沈阳市48中中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正答率普遍提高。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通过电化教学和参与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在中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会取得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8.
宁夏地区中学校医和健康教育教师预防艾滋病知识与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宁夏地区中学校医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及健康教育状况,为中学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以不记名问卷方式对宁夏4市92名中学校医进行调查。结果 有35.3%的教师曾接受过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90%以上的教师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的知识掌握较好,但对于非传播途径、预防及治疗的基本知识回答正确率较低。分别有95.7%和98.9%的校医赞同在初中和高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但几乎所有的回族校医(96.8%)都反对在初中阶段讲解有关避孕套的知识,有49.2%的回族教师反对在高中阶段讲解正确使用避孕套知识。接受过培训的教师预防艾滋病知识得分、对在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态度总得分等均高于未受过培训的教师,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回族教师对在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态度总得分明显低于汉族教师(P〈0.01)。校医预防艾滋病知识主要来自书籍、报刊、杂志(76.9%),其次为电视、广播(45.2%),培训在各种来源中居第5位(23.6%)。结论 应加强对民族地区中学校医和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培训;尽快编写符合民族地区情况的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大纲及教师教学参考书。  相似文献   

19.
广州市大学生生殖健康行为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曾琳娜 《中国校医》2007,21(1):39-41
目的探讨大学生生殖健康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对广州124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已具备一些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但不全面,50.1%的学生赞成婚前性行为,曾有性行为的比例为14.9%,大学生性行为发生与多种健康危险行为有密切关系。结论在高校开展生殖健康教育是预防艾滋病/性病的重要举措,要关注有健康危险行为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