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往采用开胸、开心关闭室间隔缺损(VSD) ,术后损伤重、恢复慢,胸壁瘢痕影响美观。我院在多年封堵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基础上,在超声心动图监测下开展了经导管VSD封堵术,现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单纯VSD患者38例,男18例,女2 0例,年龄2~15岁,平均年龄5 1岁。VSD 2 5~11 0mm ,平均4 6mm ,均为膜周型。31例为膜部;4例膜周流出道部(2例嵴下型和2例嵴内型) ;3例膜周流入道部(2例隔瓣后和1例隔瓣下) ;12例室间隔缺损伴膨胀瘤。有5例膨胀瘤存在两个破口,破口间距最大达5mm。2 .方法:以上VSD在介入治疗时均再次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左心功能及形态变化的评价作用.方法 60例接受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治疗的室间隔缺损患者,于术前1天、术后3天、3月及6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左心室收缩期末容积、左心房收缩期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侧壁基底部组织收缩期运动速度、舒张早期运动速度及舒张晚期运动速度.结果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3月、6月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左心室收缩期末容积、左心房收缩期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侧壁基底部组织收缩期运动速度、舒张早期运动速度及舒张晚期运动速度均较术前1天及术后3天明显减少(P<0.05或0.01),但术后3天与术前1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在消除异常分流的同时,可有效改善左心功能及几何形态.  相似文献   

3.
超声心动图在嵴内型室间隔缺损封堵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军  李军  石晶  李利  张玉顺  左健 《心脏杂志》2005,17(3):275-278
目的:研究超声心动图在嵴内型室间隔缺损(VSD)封堵中的作用,并与X线左室造影结果比较。方法:入选病例包括嵴内型VSD患者13例。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彩色多普勒血流图于胸骨旁左室长轴、大血管短轴及心尖五腔观测量缺损大小及其距主动脉右冠瓣、肺动脉瓣及三尖瓣的距离;术中行X线左室造影观测缺损口大小、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封堵器释放后测量其腰部的直径。结果:二维超声心动图与彩色多普勒血流图除2例部分切面难以判断缺损口大小外,其余病例均显示缺损口大小及距各瓣的距离,大部分病例超声术前测量的缺损口大小与释放后封堵器的腰径相似。X线左室造影5例因造影角度不佳无法显示分流口大小,仅显示右室内存在分流;显示分流口的病例中部分明显小于释放后封堵器腰径。本组病例中1例封堵后出现少量主动脉瓣返流,1例术后出现封堵器移位,并出现残余分流。结论:超声心动图对嵴内型VSD封堵的术前选择优于X线左室造影。适合于嵴内型VSD封堵的患者缺损口不宜大于8mm,并无主动脉瓣脱垂。如缺损口过大可能出现术后主动脉瓣返流或封堵器移位。  相似文献   

4.
【】 目的 总结食道超声引导经胸非体外循环下微创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经验。方法 自2011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经食道超声引导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患者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龄7个月~9岁(4.7±1.9)岁;体重4.9~25.6(13.5±5.8)kg。膜部VSD30例,嵴下型VSD6例,干下型VSD4例,肌部VSD5例。VSD直径4.7~11.5(5.8±1.2)mm。全组均采用胸骨下端3~5cm小切口进胸,术中食道超声引导下,送入导引钢丝及输送鞘管经右心室-VSD进入左心室,沿输送轨道送入封堵器完成VSD封堵术,术毕立即经食道超声全面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全组43例封堵成功(95.6%),2例术中转为体外循环下常规手术(4.4%)。术后封堵器边缘少量残余分流2例(4.4%),3个月后复查消失。术后40例随访12个月(88.9%,40/45),无传导阻滞及主动脉瓣返流,无近期死亡。 结论 食道超声引导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多次操作后即可掌握操作要点,术中需结合超声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5.
石晶  张军  李军  李利  左健 《心脏杂志》2007,19(4):474-477
目的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评价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前、后心脏血流动力学和负荷的变化。方法西京医院VSD封堵术患者46(女32,男14)例,年龄245(11±11)岁。于封堵术前、术后3 d、3个月及6个月行TTE检查。测量肺动脉瓣口、二尖瓣口血流速度,左、右心室和心房大小的变化。结果VSD封堵术后3 d、3个月、6个月肺动脉瓣口最大流速、平均流速、速度时间积分以及二尖瓣口E峰和A峰值血流速度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左心房、左心室各径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P<0.01);右室舒张末期横径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肺动脉中段内径较术前显著减小(P<0.01)。结论VSD封堵治疗后改变了患者血流动力学异常,使心腔前负荷变化得以纠正。TTE在VSD封堵术后的疗效观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术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入封堵术已成为临床上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首选的治疗方法,超声心动图在术前选择病例、确定封堵器型号、术中监测以及术后随诊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现就其在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2例VSD患者,膜周部缺损11例,肌部缺损1例。TIE明确VSD最大伸展径,VSD边缘距周围瓣膜(主动脉瓣、三尖瓣)根部的距离,选择合适型号的封堵器(国产双盘状封堵器),封堵器型号比VSD伸展径大1~2mm。结果:在TIE和X线引导下,12例VSD成功封堵。术后即刻穿隔血流消失,术后24h、1周及3月复查TIE显示封堵器呈“H”状夹闭VSD,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左室造影和超声心动图同步评价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前后左室功能变化,对两种方法测量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方法:成功采用新型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的VSD患者28例。所有患者术前24h、术后24h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所用仪器为Philips Sonos5500型超声仪),封堵前及封堵后行左室造影检查(造影及导管操作均在飞利浦Integris CV15多功能血管造影机上完成),同时进行左室容积和径线的测量,  相似文献   

9.
2005年3月~2005年12月,我院共行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术157例,术后发生传导阻滞14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扫查选择适合封堵治疗的VSD患者,然后监测导管引导Amplatzer封堵器治疗VSD的全过程,在监测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导管及封堵器的位置,配合封堵器的释放,观察封堵器是否已封堵好室间隔缺损处,周边有无残余分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VSD),并对近期疗效和并发症进行观察.方法 126例经临床和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为室间隔缺损,采用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术后即刻采用造影或术后72 h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观察疗效.结果 VSD介入封堵成功率为98.3%,不成功原因为缺损直径过大以及缺损位置特殊,术中未发生任何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VSD是一种创伤小、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一种可靠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发生传导阻滞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术(TCO)后发生传导阻滞的特点及转归。方法选择在我院施行VSD者TCO患者45例,术中2例、术后11例出现传导阻滞,动态观察患者术前心电图及术后出现传导阻滞的时间、类型及转归,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传导阻滞手术前后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6个月的发生率与术前无差异(P〉0.05)。其中2例术中反复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被迫中止手术;术后11例发生传导阻滞,其中一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3例、CRBBB并左前分支阻滞(CLAFB)2例、不完全性RBBB及LAFB各1例。除1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及1例CRBBB未恢复外,其余均在14d内恢复,结论传导阻滞是VSD者TCO常见并发症,多数可恢复正常。故VSD者TCO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近期疗效肯定,中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后高度房室阻滞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兹对室间隔缺损(VSD)患者经导管封堵术后发生高度房室阻滞(AVB)的特点及其诊断处理做一报告。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17岁,因"发现心脏杂音、室间隔缺损(VSD)17年"拟行介入治疗,于2008年10月3日入住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查体:血压110/70 mmHg(1 mmHg=0.133 kPa),口唇无发绀,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触及震颤,心界不大,心率72次/min,节律规整,P2〉A2,  相似文献   

15.
TTE监测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51例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秀芬  李守珍 《山东医药》2007,47(29):101-102
2004年1月-2007年1月,我们于经胸彩超心动图(TTE)监测下对51例室间隔缺损(VSD)患者行导管封堵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彩色超声心动图(TTE)在经胸微创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4例ASD患者行经胸微创封堵术,并于术前采用TTE测量各切面ASD长度及周缘情况,术中采用TTE监测封堵过程,术后采用TTE观察心房水平有无残余分流、封堵伞有无脱落及右心系统回缩情况.结果 TTE测量ASD长度为(14.54±7.05)mm,所选封堵器型号大于TTE测量值4~6 mm;33例经胸微创ASD封堵术成功,1例因ASD长度大、一侧无残端组织而无法牢固放置封堵器改开胸手术缝补;术后随访1周、1个月均无残余分流,封堵器封堵牢固、无脱落;右心系统回缩明显.结论 TTE用于经胸微创ASD封堵术能于术前准确测量ASD大小、术中及时监测与引导封堵过程、术后准确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并评价疗效.  相似文献   

17.
经导管封堵室间隔缺损术后传导阻滞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研究对6 0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并发传导阻滞的病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6 0例经介入封堵术治疗的室间隔缺损患者,4例术后72h内发生了不同类型的传导阻滞,术前资料如表1所示。手术方法:按常规方法建立股动-静脉导丝轨道,从静脉侧沿导丝递送输送器入左心室内,沿传送鞘送入Ampatzer封堵器。表1 4例患者术前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资料病例心电图 超声心动图1正常室间隔上部回声中断2 .5mm ,位于主动脉短轴11点2正常室间隔上部12mm×11mm假性瘤,其上回声中断3mm ,位于主动脉短轴10点3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室间隔上部膨胀瘤,其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经胸微创非体外循环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的经验,探讨其临床价值和手术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03~2016-11采用经胸非体外循环小切口封堵术治疗VSD 10例,男2例,女8例,年龄9个月~21岁,体重7~48(平均19.35)kg,患者在食道超声心动图的监测下经右心室表面送入封堵器,闭合室间隔缺损。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提示VSD破口直径3~8 mm。结果封堵成功5例,出院时,无心律失常,无残余分流、瓣膜反流及房室传导阻滞,无封堵器移位、脱落及血栓形成。其余5例中转体外循环。结论经胸微创非体外循环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安全、可行,创伤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VSD)不顺利和/或失败的原因及其对策。方法 对2009年7月-2017年7月经胸VSD封堵108例,男45例,女63例,年龄1-57岁(平均9.1±9.7岁),体重8-85 kg(平均25.2±17.6 kg)。膜周型VSD 41例,VSD伴膜部瘤形成30例,出口直径≤2.5mm者9例,干下型VSD 28例;对其中封堵不顺利10例和封堵失败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VSD入口直径>10 mm的膜部瘤多个出口者中封堵不顺利2例,封堵失败2例;15例膜部瘤多个出口、入口直径≤10mm者封堵不顺利1例;28例干下型VSD中封堵不顺利7例,均发生在2013年12月以前,封堵失败2例;9例出口径≤2.5 mm者中首例封堵失败。结论 VSD入口直径>10 mm的膜部瘤多出口者经胸封堵较为困难,失败率较高,在无特殊形态封堵伞产品出现之前应避免进行封堵治疗;干下型VSD、小孔径VSD以及膜部瘤形成多个出口、入口直径≤10mm者通过技术改良可显著提高封堵效率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经胸超声心动图在指导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胸超声心动图在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术前诊断、术中监测引导、术中效果评价及术后长期随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