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NF-κB p65反义寡核苷酸对实验性结肠炎BALB/C小鼠肠道炎症及黏膜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0、IL-1 β)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实验性结肠炎小鼠模型,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模型对照组(UC组)和NF-κB p65反义寡核苷酸组(ASODN组).错义寡核苷酸组(MSODN组).ASODN组和MSODN组小鼠分别采用A-SODN、MSODN灌肠治疗,NC组和UC组则采用生理盐水灌肠,于造模后24 h进行,灌肠后第7天处死小鼠,行光镜下观察肠黏膜炎症并评分,检测各组小鼠肠黏膜中TNF-β、IL-1 β和IL-10表达,分析结果.结果 ASODN组小鼠结肠炎症评分较UC组和MSODN组明显改善[(5.26±0.88)比(10.32±1.25)、(10.40±1.28),P<0.05],但未恢复至NC组水平[(5.26±0.88)比(1.95±0.50),P<0.051;ASODN组TNF-α水平较UC组、MSODN组降低[(82.68±14.30)比(168.48±11.89)、(166.49±11.63),P<0.051,高于NC组[(82.68±14.30)比(64.17±11.29),P>0.05];ASODN组IL-1 β较UC组、MS-ODN组降低[(42.42±5.77)比(105.74±27.63)、(100.43±28.21),P<0.01],高于NC组[(42.42±5.77)比(11.68±3.52),P<0.05];A-SODN组IL-10水平较UC组、MSODN组升高[(116.68±11.02)比(62.50±11.57)、(58.44±10.92),P<0.01],低于NC组[(116.68±11.02)比(138.32±12.66),P>0.05].结论 NF-κB p65反义寡核苷酸可减轻小鼠结肠炎症,降低TNF-α、IL-1 β细胞因子的表达,升高IL-10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谷氨酰胺对肠黏膜屏障的免疫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志伟  李敏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7,39(10):1236-1237
肠道作为一个免疫器官,起着阻隔细菌和内毒素的屏障作用,而谷氨酰胺对维持肠黏膜上皮的生长、修复及免疫功能的改善具有理论意义和临床价值。本文就谷氨酰胺对肠屏障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现状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复方肠泰制剂在小鼠溃疡性结肠炎中对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葡聚糖硫酸钠诱导小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实验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不同剂量治疗组(4.3 g/kg与17.1 g/kg)、美沙拉嗪对照组和硫唑嘌呤对照组。造模7d内,观察记录各组小鼠体质量和疾病活动指数变化;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小鼠结肠的超微结构;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炎症;ELISA法测定各组小鼠结肠组织TNF-α、IL-6、IFN-γ、IL-10;蛋白质印迹方法检测各组小鼠结肠组织中ZO-1、Occludin和Claudin-1蛋白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小鼠体质量、DAI和结肠长度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组织中TNF-α、IL-6和IFN-γ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病理显示炎性细胞明显浸润,ZO-1、Occludin和Claudin-1蛋白的表达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复方肠泰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复方肠泰制剂对小鼠肠黏膜屏障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升高以及肠道免疫功能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4.
谷氨酰胺对腹腔感染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俊朝  马涛  张忠涛  王宇 《北京医学》2006,28(9):540-543
目的 观察腹腔感染时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变化,探讨谷氨酰胺(GLN)对腹腔感染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只.假手术对照组:仅行单纯剖腹手术;腹腔感染组:采用盲肠结扎加穿孔法(CLP)手术制作严重腹腔感染模型;GLN治疗组:行CLP后每天灌胃GLN,剂量为0.5g·kg-1·d-1;分别于成模后1、3、7d 3个时相点各观察大鼠10只,检测血浆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内毒素(ET)和尿甘露醇与乳果糖比值(L/M)的变化.结果 腹腔感染组大鼠各个时相的DAO、D乳酸、L/M、IL-6、TNF-α和ET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增高(P<0.05);GLN治疗组与腹腔感染组比较,1d时IL-6、TNF-α和ET有明显下降(P<0.05),3d和7d时DAO、D乳酸、IL-6、TNF-α和ET有显著降低(P<0.05),7d时L/M亦明显下降(P<0.05).结论 腹腔感染时肠黏膜通透性增加,肠黏膜屏障损害;GLN通过减少炎性介质和内毒素水平,降低肠黏膜通透性,起到保护肠黏膜屏障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薏苡附子败酱散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肠黏膜的修复作用。方法:60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美沙拉秦组及薏苡附子败酱散(中药)低、中、高剂量组。除正常组以外,其余各组小鼠均制备成急性期UC模型。于造模第3天起,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5.24 g·kg~(-1)·d、10.48 g·kg~(-1)·d、20.96 g·kg~(-1)·d的薏苡附子败酱散药液,美沙拉秦组给予0.82 g·kg~(-1)·d的美沙拉秦药液,正常组、模型组灌胃给予同体积双蒸水,均持续7 d。实验过程中每日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绘制每组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曲线。干预结束后处死小鼠,取结肠组织进行HE染色、组织病理(HI)评分,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中闭合蛋白(claudin)-1和claudin-2的表达。结果:模型组DAI评分显著高于正常组,药物干预后美沙拉秦组及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小鼠与模型组比较,DAI评分明显降低(P0.05)。HE染色结果显示,正常组小鼠肠组织结构完整;模型组小鼠肠组织结构破坏,黏膜缺损,腺体分离,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中药低剂量组病理结果类似模型组;美沙拉秦组及中药中、高剂量组肠组织结构比较完整,部分炎性细胞浸润,HI评分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美沙拉秦组、中药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claudin-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claudin-2蛋白表达降低(P0.01),且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作用显著(P0.01)。结论:薏苡附子败酱散对急性UC可以改善结肠黏膜的通透性,具有一定的黏膜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7.
慢性腹泻是要幼儿常见疾病,严重影响要幼儿体格与智力发育。肠黏膜损伤的持续存在和修复延迟,是慢性腹泻病程迁延不愈的重要因素。因此,促进肠黏膜的修复,对慢性腹泻患儿的治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小板微粒(PMPs)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肠道炎症程度及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n=10,饮用无菌蒸馏水+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PMPs组(n=10,饮用无菌蒸馏水+腹腔注射PMPs)、DSS模型组(n=10,饮用DSS溶液+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实验组(n=15,饮用DSS溶液+腹腔注射PMPs)。收集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外周血制备PMPs悬液。小鼠自由饮用5%DSS溶液1周构建结肠炎模型,连续7 d腹腔注射PMPs,每天记录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实验结束后取结肠标本,HE染色计算小鼠病理组织学评分(HI)评估肠道炎症的严重程度,结肠匀浆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组蛋白H3(citH3)及游离DNA水平,透射电镜观察肠黏膜结构,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ITC-D)法检测肠黏膜通透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MPs组小鼠结肠黏膜水肿、上皮结构破坏严重、炎细胞广泛聚集,总体HI升高(P<0.01);PMPs组小鼠结肠组织匀浆IL-1β、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9.
魏铖  王立生  王建尧  张茹  师瑞月  姚君 《广东医学》2012,33(16):2392-2394
目的观察抗小鼠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 2)胞外段单表位抗体TSP-2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黏膜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硫酸葡聚糖钠(C6H7Na3O14S3,DSS)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将实验小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NC)组、模型(MD)组、TSP-2治疗组和正常兔IgG治疗组;除NC组外,其他组均给予5%DSS造模7 d后停用造模药,TSP-2治疗组和正常兔IgG治疗组给予相应药物后续干预治疗7 d。记录分析疾病活动指数(DAI),14 d后处死小鼠,取结肠行HE染色;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白细胞介素(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和IL-1βmRNA的表达,ELISA法测小鼠肠黏膜IL-10、IL-6、IL-1β和TNF-α蛋白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SP-2治疗组小鼠第10~14天DAI明显低于MD组(P<0.05);TSP-2治疗组肠黏膜IL-10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MD组(P<0.05);同时TSP-2治疗组肠黏膜TNF-α、IL-6和IL-1β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低于MD组(P<0.05);正常兔IgG治疗组与MD组比较,细胞因子检测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SP-2可以提高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水平并降低致炎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1β的水平,通过抗炎和降低肠道过度的免疫反应,对溃疡性结肠炎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口服谷氨酰胺对严重烧伤患者肠黏膜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口服谷氨酰胺对严重烧伤患者肠黏膜的保护作用。方法:87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3例,试验组44例。两组病例入院后3 h内均开始留置胃十二指肠管行肠内营养,均采用普通饮食加能全力肠内营养混悬液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服L-谷氨酰胺颗粒(成都力思特药业有限公司)0.5 g/(kg.d)治疗。结果:两组病例治疗后血浆TNF-α和PLS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试验组治疗后创面平均愈合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胃肠黏膜病变发生例数明显减少。结论:口服谷氨酰胺可以有效地减轻肠黏膜损伤,促进肠黏膜修复,促进创面愈合,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S)和细胞因子TNF—α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粘膜的表达及意义,为明确UC的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25例UC患者肠粘膜组织中MMP-1,MMP-3和TNF—α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UC患者肠粘膜组织中MMP-1,MMP-3和TNF—α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UC患者肠粘膜组织中MMP-1,MMP-3和TNF—α升高,提示MMPS可能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The trefoil factor family (TFF) is a relativelynewfamily of peptides , which are expressed andsecretedin a tissue-specific manner in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 These factors protect epitheliumfrom injury , promote repair through restitutionand wound healing, and inhibit tumor growth[1].Previous study showed that trefoil factor potentlyaccelerated healing and reduced inflammation in arat model of colitis[2]. Nitric oxide (NO) is ani m-portant regulator of gut inflammatory responsesand plays…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粘膜中趋化因子和核转录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研究溃疡性结肠炎 (UC)患者肠粘膜中趋化因子IL 8,MCP 1和核转录因子NF κB的变化 .方法 :患者30例经柳氮磺胺吡啶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与正常人比较 .RT PCR法半定量检测肠粘膜中IL 8,MCP 1的变化 ;采作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 (EMSA)法检测肠粘膜细胞核内核转录因子NF κB的变化 .结果 :UC急性期IL 8/G3PDH的比率为 1.0 9± 0 .2 2 ,缓解期为 0 .4 9± 0 .2 1,与正常对照组 0 .14± 0 .10相比均有明显增加 (P <0 .0 5 ) ,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MCP 1/G3PDH的比率为急性期 0 .89± 0 .2 3,缓解期为 0 .81± 0 .19,与正常对照组 0 .0 7± 0 .0 4相比均有明显差异 (P <0 .0 1) ,但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 .肠上皮细胞核内NF κB亦明显增加 .结论 :UC的发生发展与IL 8,MCP 1等趋化因子的变化密切相关 ,它的表达由细胞核内NF κB调控 .柳氮磺胺吡啶和糖皮质激素可能通过抑制NF κB的合成达到抗炎目的 .  相似文献   

14.
陈德国  武华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4):34-35,38
目的评价复合膳食纤维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屏障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7月~2012年7月溃疡性结肠炎患者24例,随机分为传统内科治疗(C组)、能全素+膳食纤维组[可溶性膳食纤维(SDF):不溶性膳食纤维(IDF)=1:2,T1组]、能全素+膳食纤维组(SDF:IDF=1:3,T2组),每组各8例。检测营养治疗前、营养治疗7d后检测血清中的D-乳酸含量和二胺氧化酶(DAO)活性。结果C组、T1组、T2组营养治疗7d后D-乳酸和DAO含量较营养治疗前时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1、T2组营养治疗7d后D-乳酸和DAO含量较C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1、T2组营养治疗7d后,D-乳酸和DAO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膳食纤维在保护患者肠黏膜屏障、修复肠道损伤方面有积极的作用,能够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双歧杆菌联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血清及肠黏膜中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方法选择于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间在本院接受住院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有入组患者分为接受柳氮磺胺吡啶治疗的对照组和接受双歧杆菌联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的观察组,每组各4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肠道菌群、血清及肠黏膜中细胞因子含量的差异。结果(1)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肠球菌、乳酸菌及双歧杆菌数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血清及肠黏膜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血清及肠黏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高于对照组,丙二醛(MD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歧杆菌联合柳氮磺胺吡啶可以有效优化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肠道菌群数量,抑制肠道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降低疾病活动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析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应用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2月在该院进行救治的12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各占全部患者的1/2,给予对照组患者美沙拉嗪缓释片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结合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平均治愈时间、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治疗有效率,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①实验组的平均治愈时间较对照组短,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要比对照组少,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应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能够使平均治愈时间减少,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治疗有效率,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加大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IL-17、IL-23、IL-22、IL-11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黏膜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8 年1月~2015年1月于南方医院消化科就诊的活动期UC患者40例,缓解期UC患者15例,健康对照组15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 法检测上述70例入选者肠黏膜活检组织中IL-17、IL-23、IL-22、IL-11的表达与分布。进一步收集40例经规范化治疗并且定期 随访的活动期UC患者,根据规范化治疗2月后内镜下黏膜愈合情况分为黏膜愈合良好组和预后欠佳组,比较上述细胞因子在 两组间治疗前肠道黏膜中的表达。结果活动期UC患者肠黏膜组织IL-17、IL-23、IL-22、IL-11的表达均明显高于缓解UC组和 健康对照组(分别为0.0727±0.0037 vs 0.0354±0.0243 vs 0.0330±0.0045;0.1407±0.0068 vs 0.0865±0.0051 vs 0.0442±0.0137; 0.0522±0.0045 vs 0.0259±0.0063 vs 0.0115±0.0061;0.0479±0.0022 vs 0.0365±0.0024 vs 0.0232±0.0009)(P<0.05)。IL-17、IL-23、 IL-22 在肠黏膜中表达水平随疾病活动度增加而增加(分别为:0.0545±0.0072 vs 0.0786±0.0051 vs 0.0847±0.0197;0.1112± 0.0046 vs 0.1480±0.0089 vs 0.1644±0.0190;0.0307±0.0063 vs 0.0548±0.0071 vs 0.0719±0.0056)(P<0.05)。IL-17、IL-23、IL-22、 IL-11 表达水平,与内镜下活动度分级均呈正相关(P<0.05),其中IL-17、IL-22 表达水平,与病理组织学分级亦呈正相关(P< 0.05)。此外,各炎性细胞因子相互之间的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IL-17 高表达组的黏膜愈合欠佳率(66.67%)较低表达组 (25.00%)的显著增高(P<0.05)。结论IL-17、IL-23、IL-22、IL-11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发展中均发挥一定作用,可一定程度上 评估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IL-17的表达水平可能对短期治疗后黏膜愈合的预后预测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痛泻二草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肠粘膜乳酸(LA)含量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的影响,探讨痛泻二草方防治UC的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抗原免疫法和局部刺激法建立UC动物模型。将50只大鼠随机分愈合的为空白组、模型组、痛泻二草方组、痛泻要方组和补脾益肠丸组,分别对各组大鼠肠粘膜LA含量、MPO活性进行检测。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肠粘膜LA含量,MPO活性显著升高(P〈0.01,P〈0.05);经药物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痛泻二草方可显著降低UC模型大鼠肠粘膜LA含量和MPO活性(P〈0.05)。结论 痛泻二草方具有抑制MPO活性,减少中性粒细胞浸润和清除LA而减轻炎性反应、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乙酸法制备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观察培菲康(bifico)对UC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8%乙酸灌肠法制备大鼠UC模型,给大鼠应用bifico溶液,观察UC大鼠的症状和组织学变化,并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UC大鼠肠黏膜内IL-1β、TNF-α、IL-10、NF-κB的表达水平。结果应用bifico后,UC大鼠的症状、组织损害均较模型组明显减轻,同时IL-1β、TNF-α、NF-κB的表达明显降低,IL-10的表达明显提高。结论bifico可有效治疗UC,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的活性,进而降低致炎细胞因子的表达,提高抗炎细胞因子的水平而完成的。  相似文献   

20.
白细胞介素-1~4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不明,以浅表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为主的肠道疾病,主要累及乙状结肠,也可累及其它部分或全部结肠,其发病可能与一些细胞园子(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等)的炎症反应有关。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s,IL)和UC之间的关系已有不少研究,它们在UC的发生发展中通过影响机体整体和,或局部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导致UC迁延不愈和反复发作。本文综述IL-1—4在U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