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冻存损伤关键因素的了解评估冻存血小板潜在的冻存期限.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技术观察冻存1~6年复苏后血小板CD62p表达和ADP诱导后CD62p再表达能力.结果 在-80℃保存12~48个月,冻存血小板CD62p的表达受得良好抑制,可与22℃保存28 h的液体血小板质量相近;而ADP-CD62p再表达能力充分,36个月时为(70.2±10.3)%,与常温24 h的液体血小板的(70.4±21.5)%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48个月时下降至(35.2±18.2)%,与冻存36个月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作为对照,液体血小板在采集后1 h的CD62p表达率为(2.2±1.5)%,在22℃条件下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迅速升高,24 h有显著性差异(P<0.05),48 h和72 h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而采集后1 h的ADP-CD62p再表达率为(83.5±14.7)%,其后迅速下降,48 h后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新鲜血小板常温条件下待冻期间发生的代谢损伤是影响冻存血小板质量的关键因素,选择≤24 h的新鲜血小板用于-80℃冻存至少可以保存3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冰冻血小板经非程序降温-80℃保存复苏后同冰冻前在体外的聚集功能和临床输注后的聚集功能,旨在比较新鲜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各自的优势,为临床选择使用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用光学法对18例浓缩血小板冰冻前后对胶原、花生四烯酸、ADP、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聚集功能进行实验检测分析并对血小板数量变化进行了比较.结果:冰冻复苏血小板有破坏、数量较冰冻前减少15%(P<0.01),血小板解冻后体外对胶原、花生四烯酸、ADP、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聚集功能严重受损,其平均聚集功能仅为冰冻前的63%(P<0.01),输注后在体内的聚集效果冰冻血小板不如新鲜血小板(P<0.01).结论:-80℃直接冰冻血小板体外聚集反应功能严重受损,临床止凝血远期效果有待评价,非急诊使用浓缩血小板,建议尽可能使用新鲜浓缩血小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冻存液对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冻存复苏后的存活率及再培养情况的影响,并探索简单有效的冻存与复苏方法.方法:将含有血清培养基短期体外培养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分为4组,分别加入不同冻存液(体积分数):A组10%二甲基亚砜 40%胎牛血清 50%DMEM/F12,B组10%二甲基亚砜 90%胎牛血清,C组5%二甲基亚砜 4.5%羟乙基淀粉 20%胎牛血清 70.5%DMEM/F12,D组10%胎牛血清 90%DMEM/F12.以相同方法冻存并复苏细胞,比较4组细胞回收率及再培养情况.结果:A、C 2组细胞复苏后回收率高于另外2组(P均<0.05),且于复苏后再培养24 h内出现较多贴壁细胞.结论:以5%二甲基亚砜 4.5%羟乙基淀粉 20%胎牛血清 70.5%DMEM/F12作冻存液冻存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求一种操作简便实用、造血干细胞回收率和存活率高、成本低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冻存方法。方法:CP-1和5%白蛋白作保护剂在?80℃条件下直接冻存,并检测冻存前后外周血干细胞的活性,单个核细胞(MNC)和CFU-GM、CD34 细胞的回收率。结果:冻存前后外周血干细胞活性,单个核细胞(MNC)和CFU-GM、CD34 细胞的回收率无明显差异(P>0.05),输注后造血均重建。结论:CP-1和5%白蛋白作保护剂在?80℃条件下直接冻存干细胞是一种简便、可靠、安全、成本低的外周血干细胞冻存方法,具有广泛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猪皮、尸体皮在冷冻保存过程中,消毒剂、冷冻及抗冻剂对皮肤细菌的影响.方法将新鲜消毒的中厚猪皮、尸体皮和经过-80℃降温,LN2冻存的猪皮、尸体皮各取6块行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而后做细菌学检测.结果猪皮冷冻前后三组各时间点均检出细菌,尸体皮仅冷冻前和冷冻后对照组及10%D-KR组检出细菌,余未检出细菌.所检出的需氧菌为表皮葡萄球菌和棒状杆菌,厌氧菌为丙酸杆菌和贪婪丙酸杆菌.猪皮所检细菌量3-5CFu log/g,尸体皮<4CFu log/g.结论猪皮细菌检出率明显高于尸体皮,冷冻对细菌检出率有一定影响,温度越低影响越大,但与冷冻时间长短无关.抗冻剂对皮肤细菌无影响.常规清洗消毒方法不能完全清除皮肤细菌.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6):89-91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输注深低温冻存的自体血小板后对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1月~2016年11月我院采用化疗方法治疗恶性血液病并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80例患者,按照选择的不同血小板输注来源分组:输注经过深低温冻存的自体血小板的40例患者为研究组,皮下注射抗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1(rhIL-11)的40例患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率。结果研究组的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为85.0%,研究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研究组的不良反应率为2.5%,对照组为17.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前的血小板水平为(51.58±16.34)×10~9/L,治疗后的血小板水平为(68.53±42.15)×10~9/L;对照组治疗前的血小板水平为(51.39±17.05)×10~9/L,治疗后的血小板水平为(57.05±22.72)×10~9/L,两组的血小板水平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小板水平有所改变,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改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恶性血液病患者在化疗后输注经过深低温冻存的自体血小板,可以有效缓解其血小板减少症状,同时不会引发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 - 80℃、- 196℃冷冻尸体皮氧耗和SDH活力测定 ,探讨超低温冷冻对皮肤活力的影响程度和抗冻剂的保护作用。方法 :切取中厚尸体皮 12块 ,分成三组 ,一组为对照组 ,两组为不同抗冻剂处理的实验组。三组均经 - 80℃降温和 - 196℃冻存 ,分别检测皮片的氧耗和SDH活力。每组以平均数和标准差表示结果 ,用t检验进行显著性差异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未经抗冻剂处理的皮片经冷冻贮存后氧耗和SDH活力下降 6 9.8%和 6 9%。而经二种抗冻剂处理的皮片氧耗和SDH活力分别下降 4 2 .1%和 4 5 .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1) ,两实验组间及各冻存时间段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 80℃与 - 196℃间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冷冻对皮肤活力影响明显 ,抗冻剂对皮片活力具有显著保护作用 ,不同抗冻剂间无明显显著保护作用 ,- 80℃和 - 196℃及各时间段皮片活力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从脑组织中分离人胚神经干细胞的方法和体外长期培养的稳定体系,为细胞治疗提供基础。方法采用机械酶学法从胎脑中获得神经干细胞,这些细胞在合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上皮细胞生长因子的无血清培养基中生长,血清刺激诱导分化,程序冷冻法保存细胞。结果这些细胞可在体外持续增殖,并被诱导分化成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可以长期冷冻保存。结论人胚神经干细胞分离培养体系和冻存方法的成功建立为神经损伤、退行性疾病以及其他疾病的细胞治疗提供了潜在的细胞资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猪皮、尸体皮在冷冻保存过程中 ,消毒剂、冷冻及抗冻剂对皮肤细菌的影响。方法 :将新鲜消毒的中厚猪皮、尸体皮和经过 - 80℃降温 ,LN2 冻存的猪皮、尸体皮各取 6块行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 ,而后做细菌学检测。结果 :猪皮冷冻前后三组各时间点均检出细菌 ,尸体皮仅冷冻前和冷冻后对照组及 10 %D -KR组检出细菌 ,余未检出细菌。所检出的需氧菌为表皮葡萄球菌和棒状杆菌 ,厌氧菌为丙酸杆菌和贪婪丙酸杆菌。猪皮所检细菌量 3- 5CFulog/g ,尸体皮 <4CFulog/ g。结论 :猪皮细菌检出率明显高于尸体皮 ,冷冻对细菌检出率有一定影响 ,温度越低影响越大 ,但与冷冻时间长短无关。抗冻剂对皮肤细菌无影响。常规清洗消毒方法不能完全清除皮肤细菌。  相似文献   

10.
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病人的体外血小板聚集功能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测定34例肺心病息性发作期病人体外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计数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显示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病人的血小板5分钟聚集率和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与二氧化碳分压有显著直线相关性(r=0.7999;P<0.01),与氧分压,血小板计数无相关性。说明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病人的体外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并随二氧化碳分压升高而增高。  相似文献   

11.
混合手工与机采血小板聚集反应和体外激活程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混合手工浓缩血小板与机采血小板聚集反应性和体外激活程度的差别.方法 分别用血小板聚集仪和流式细胞仪测定混合手工血小板组与机采血小板组血小板对血小板聚集反应诱导剂ADP的最大聚集率与膜表面糖蛋白分子CD62p和PAC-1的表达率.结果 两组血小板对ADP的最大聚集率分别为(84.1 9.0)%和(87.9±11.1)%,P>0.05;两组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分子CD62p和PAC-1的表达率分别为CD62p(13.4±4.6)%,(11.6±2.9)%,P>0.05及PAC-1(9.3±3.7)%,(8.1±2.9)%,P>0.05.结论 混合手工浓缩血小板与机采血小板的聚集反应性和激活程度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应用深低温生物技术对正常人(N=4)和白血病患者(N=9)天然杀伤(NK)细胞冻存后,采用~(125)I 释放法,研究 NK 细胞对杀伤肿瘤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防冻剂二甲亚砜(DMSO),液氮(-196℃)储存,能保存 NK 细胞活性(冻前:正常人54.7±8.0%,白血病8.4±5.2%,冻后:正常人55.2±7.3%,白血病8.6±4.6%。P 值均分别>0.5。  相似文献   

13.
对1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进行了血小板聚集试验和其它部分血液流变学测定。结果显示,HD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表明HD患者存在血小板功能缺陷。血液透析后血小板聚集率显著增高(P<0.05),提示血透过程中血小板被激活。血液流变学结果显示HD组全血比粘度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透析后得到改善。作者初步探讨了这些变化对止血、凝血功能的影响。充分透析能够有效防治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血小板颗粒膜蛋白、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汪玉兰匡霞邢秀萍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开封475000关键词脑梗死;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血小板颗粒膜蛋白;血小板聚集率在血栓形成中,常常存在多种致血栓形成因素的异常。作者观察...  相似文献   

15.
周芸  钱敏  王宏 《右江医学》2006,34(4):380-381
目的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前后患者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数量及聚集功能的变化。方法对40例重症肝病患者ALSS治疗前后即刻进行血浆VWF、血小板数量及聚集功能测定。结果ALSS治疗前后患者血浆中VWF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数量及聚集功能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结论ALSS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及聚集功能,但临床上须密切观察。  相似文献   

16.
本文观察到23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病人转流时血小板聚集功能均有下降,尤以紫绀型先心病人为甚,讨论了体外循环时血小板遭破坏之诸因素,并提出了必要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口腔扁平苔藓(OLP)发作期、稳定期和消退期的血小板聚集和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方法 以2017年9月~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90例OLP患者为对象,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细胞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发作期、稳定期、消退期.检测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流变学指标.结果 三组血小板1 min聚集率、3 min聚集率...  相似文献   

18.
降低血胆固醇和血小板的高反应性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住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主要措施。本文探讨了普伐他汀在体外对血小板聚集和血小板血栓烷素B2(TXD2)及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的影响。血源标本来自28例高胆固醇血症(HC)病人和10例健康体检者。结果显示,HC病人的血小板功能增强。与加药前比较,不同浓度的普伐他汀(0.03μmol/L,0.3μmol/L)均可降低HC组的血小板聚集反应,降低血小板TXB2量,增加血小板cAMP量,提示普伐他汀具有抗血小板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化合物4-甲氧基-1,3-苯二甲酸二苯酯(PO1)为先导化合物,合成了13个4-甲氧基-1,3-苯二甲酸二苯酯类化合物(PO1~PO13),其中8个化合物(PO6~PO13)未见文献报道。目标化合物结构已经由1H NMR,IR,MS确证,并对各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实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以上化合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在4个引入-NO的化合物中,有3个化合物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明显增强;苯基上引入-CH3的位置和个数对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20.
急性肾功能衰竭兔血小板聚集功能、PGI_2、TXA_2、ET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实验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Acuterenalfailure, ARF)兔血小板聚集功能、PGI2、TXA2、内皮素(Endothelins,ET)的变化与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的关系。方法:实验分为 2组。对照组 (8只 ):用生理盐水 10ml/ 行后肢肌肉内加压注射。ARF组(12只):用 50%甘油 10mg/kg后肢肌肉内加压注射。检测各组不同时相血小板聚集功能等指标。结果: 2h、24hARF组与对照组比较:ARF组血小板聚集性明显增高(P<0. 01),TXA2、ET明显升高(P<0. 01), 6 Keto PGF1a明显降低(P<0. 01)。心肌组织出现严重的缺血性损害,主要为:心肌细胞弥漫性变性、心肌纤维间质水肿、血管周围水肿等。结论: ARF时血小板聚集性改变以及血管活性物质和氧自由基增高可能是造成心肌组织缺血性损害的直接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