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绝经后妇女无优势手臂骨密度与血清1,25-(OH)2D3,25-OHD3含量的关系。方法:采用定量超声骨量分析系统(QUS)测量82例绝经后妇女无优势前臂远端骨密度(BMD)以诊断骨质疏松,采用放射免疫法(RIA)和ELISA检测骨质疏松组和骨量正常组妇女血清中1,25-(OH)2D3,25-OHD3水平。结果:绝经后骨质疏松组妇女血清1,25-(OH)2D3,25-OHD3含量分别为(26.97±6.78)pg/ml和(34.75±12.62)nmol/L,骨量正常组分别为(34.75±12.62)pg/ml和(42.03±12.63)nmol/L,骨质疏松妇女血清1,25-(OH)2D3、25-OHD3含量明显低于骨量正常组(P〈0.01)。绝经后妇女无优势前臂骨密度与血清1,25-(OH)2D3含量存在明显相关性(r=0.387,P=0.001),25-OHD3含量与前臂骨密度也存在相关性。结论:血清1,25-(OH)2D3水平与无优势前臂骨密度明显相关,是绝经后妇女骨量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年龄和绝经对中轴骨骼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双能X射线吸收术对541名绝经前后妇女进行骨密度测定。结果示:腰椎于30~35岁、股骨近端25~29岁骨密度达到峰值;绝经前没有明显的骨丢失(P>0.05),50岁以后骨密度明显降低(P<0.01);绝经后早期为骨密度加速丢失阶段,随后趋于缓慢;年龄相同而绝经年限不同,骨密度差异显著(P<0.01),绝经年限相同而年龄不同,无显著性差异(P>0.05);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绝经年限对骨量丢失的作用强于年龄,认为绝经是女性骨量丢失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膳食平衡指数(DBI)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关系。方法选择138例绝经后妇女(绝经1年以上)和122例健康妇女,采用中国膳食平衡指数 DBI -07指标与取值方法对其进食的各类食物的权重进行赋值,计算谷类、蔬菜等12项单项指标,并分别计算负端分(DBI -LBS)、正端分(DBI -HBS)、DBI 总分(DBI -TS)、膳食质量距(DBI -DQD)。应用以色列定量超声骨强度仪测定其的骨密度,按骨密度 T 值分为骨量正常组与骨量减少组(包括骨质疏松),并记录一般情况。结果按 T 值分组,绝经后妇女骨量正常89例(64.49%),骨量减少49例(35.51%,含骨质疏松21例);健康女性骨量正常94例(77.05%),骨量减少28例(22.95%,含骨质疏松7例),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绝经后骨密度水平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健康女性中 DBI -LBS、DBI -HBS、DBI -TS、DBI -DQD 等各项膳食指标均优于绝经后妇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相关性检验显示4项指标与骨密度水平相关。结论绝经后女性骨密度水平明显降低,骨质疏松发生率增加,女性的膳食质量的优劣与其骨密度水平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绝经妇女骨丢失率及骨吸收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南京市区妇女骨丢失率及骨吸收指标与绝经时间的关系,为早期防治骨质疏松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测定576例妇女骨吸收指标尿吡啶酚(Pyr)浓度,其中233例同时测量腰椎2-4、左髋部胫骨密度,按中青年、围绝经期,绝经早期,绝经晚期分4组。结果:(1)腰椎2-4、股骨颈骨密度年下降率:围绝经期与绝经前相似为0.6%、0.5%;绝经早期为2.3%、0.9%,绝经期晚期为1.0%、1.6%。(2)围绝经期、绝经早期及绝经晚期与中青年尿Pyr/Cr(肌酐)比较均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后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组骨质疏松伴发率分别为0、2.2%、22.8%、67.6%。(3)围绝经期及其后妇女中,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3组间尿Pyr/Cr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1)围绝经期及其后妇有吸收指标处于稳定的高水平。(2)围绝经期丢失率与绝经前相当;绝经早期妇女以松质骨为主的腰椎骨量丢失最快,以后下降处于稳定状态;随年龄增长,股骨颈骨量年丢失率逐渐增加。(3)骨密度与骨吸收指标之间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吸烟与卵巢早衰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吸烟与卵巢早衰的关系。方法 90例卵巢早衰患者纳入病例组,以年龄相差2岁和居住地相同为配对条件,224例月经正常的妇女纳入对照组。进行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条件Logistic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POF组吸烟妇女占7.77%,高于对照组(1.78%)。P〈0.05;POF组中其父、母吸烟占14.67%,对照组为0。P〈0.05。多因素分析吸烟是发生卵巢早衰的一个危险因素(OR=3.203,95%CI:1.460—7.024)。结论 主动吸烟与POF的发生有关,被动吸烟与POF的发生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6.
李东  薛延  李红  鲍杰  王芊  邓丽丽 《中国全科医学》2005,8(15):1235-1237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指骨骨密度(BMD)改变并与正常人群比较。方法 采用Metriscan骨密度仪检测指骨BMD。结果 (1)指骨BMD与腰椎(L2-4)和股骨颈BMD呈正相关(r=0.737,0.715,P〈0.05);(2)正常女性峰值骨量为31~40岁;(3)糖尿病组指骨BMD与正常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绝经后T2DM妇女指骨BMD与正常组、T2DM组绝经前的妇女及男性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指骨BMD与腰椎及股骨颈BMD有明显相关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量丢失的规律与正常人相近,而LDM患者指骨BMD明显低于正常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特发性卵巢早衰(POF)患者的骨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特发性POF患者42例,对照组健康女性
60 例,测定2 组的体质量指数、血清雌二醇(E2)等性激素水平及腰椎、股骨颈骨密度,比较2 组骨密度值,并对影响POF患者
骨量变化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POF患者的腰椎骨密度为0.92 g/cm2,股骨颈骨密度为0.87 g/cm2,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POF 患者的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与年龄、体质量指数呈显著正相关( P<0.05),与雌激素缺乏时间及血清促卵泡素(FSH)
水平呈显著负相关( P<0.05),与初潮年龄及血清黄体生成素(LH)水平无显著相关性。E2 水平与腰椎骨密度呈显著正相关,与
股骨颈骨密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特发性POF患者骨密度降低,与年龄、体质量指数、雌激素缺乏时间、FSH水平等因素有
关,早期的综合治疗将有益于减少POF 患者的骨量丢失。  相似文献   

8.
目的小规模调查正常妇女骨密度的情况及变化规律.方法应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仪对本地区248例20~86岁正常妇女进行L2~L4腰椎部(正位)和左侧髋部骨密度测量. 结果正常妇女的骨峰值,腰椎部出现于30~34岁,髋部出现于20~24岁,45岁后腰椎部和髋部均显著下降.绝经后妇女骨密度下降明显,与绝经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绝经初期骨丢失明显,以后随着年龄增长有所缓慢.结论骨峰量的高低存在个体差异,绝经是引起骨丢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Zhang H  Shan PF  Luo XH  Wu XP  Liao EY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2):2986-2989
目的 纵向观察长沙市马王堆乡骨质疏松防治社区女性不同骨骼部位年骨丢失率及其与绝经时间的关系。方法 用DXAQDR4500A型扇形束骨密度仪测量220例年龄36—60岁妇女的腰椎,髋部和桡骨远端的骨密度(BMD),3.9—4.1年后复测骨密度,求得年骨丢失速率。结果 髋部股骨颈和桡骨远端开始明显骨丢失是在绝经前组;腰椎前后位L1-L4(AP)和髋部大转子在围绝经组已发生明显骨丢失;骨丢失在绝经早期组最快,AP、股骨颈、大转子及桡骨远端年骨丢失率分别为1.70%、2.21%、1.92%和1.56%;骨丢失在绝经晚期趋缓。年龄与绝经后妇女AP、大转子和桡骨远端的年骨丢失率呈正相关(γ=0.223—0.547,P〈0.05~0.01)。绝经年限与绝经后妇女AP、大转子的年骨丢失率呈正相关(γ=0.432~0.569,P〈0.05-0.01)。体重、体重指数与绝经后妇女AP、股骨颈、大转子的年骨丢失率呈负相关(γ=0.239—0.466,P〈0.05-0.01)。结论 不同骨骼部位的年骨丢失速率存在差异。年龄、绝经年限与体重影响不同骨骼部位的骨丢失。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的年龄、月经情况、体重、身高及体重指数(BMI)与骨密度(BMD)的关系,筛选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方法:随机选取278例围绝经期妇女,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全身不同部位的骨密度,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将BMD测定结果与年龄、月经情况、体重、身高及BMI进行相关分析。结果:278例围绝经期妇女腰椎低骨量发生率为27.0%(75/278)。年龄〉50岁者的腰椎低骨量发生率高于年龄≤50岁者;体重≤60 kg者的腰椎低骨量发生率高于体重〉60 kg者;身高≤155 cm者的腰椎低骨量发生率高于身高〉155 cm者;BMI≤20 kg/m^2者的腰椎低骨量发生率高于BMI〉20 kg/m^2者;绝经者腰椎低骨量发生率明显高于未绝经者,各组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绝经期妇女骨密度的降低主要发生于腰椎骨,年龄≥50岁、绝经、体重≤60 kg、身高≤155 cm、BMI≤20 kg/m^2是围绝经期妇女发生低骨量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卵巢早衰(POF)患者骨代谢的变化及应用性激素替代治疗(HT)对其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择68例POF患者(POF组)及80例健康女性(对照组),比较两组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25-羟维生素D3(25-OH-VD3)、骨钙素(BGP)水平.将PO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4例)给予戊酸雌二醇/复合雌二醇环丙孕酮(克龄蒙),B组(34例)给予结合雌激素(倍美力)0.625 mg+醋酸甲羟孕酮6 mg周期序贯治疗,服药1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骨密度、骨代谢指标和血脂、血糖、雌二醇(E2)等指标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POF组腰椎、股骨颈骨密度及25-OH-VD3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BG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OF患者A、B两组治疗后骨密度及25-OH-VD3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BGP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雌激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A组雌激素水平治疗后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质指数、血糖治疗后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胆固醇(TC)水平显著低于其治疗前及B组治疗后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OF患者骨密度降低,两种性激素替代治疗方案对POF患者骨代谢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克龄蒙对血脂存在较有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郑素芬 《当代医学》2010,16(27):34-35
目的探讨卵巢早衰(POF)患者的发病相关因素,为卵巢早衰的预防、保健、临床治疗提供合理依据。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5例POF患者(POF组)与同期55例正常绝经的妇女(对照组)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及问卷调查,并进行相关因素的分析。结果卵巢早衰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腮腺炎病史、休息差、青春期内衣过紧、不良情绪、有毒有害接触史、月经初潮较早等;保护及有利因素有经常锻炼、常食豆制品及蔬菜、母乳喂养等。结论良好的生活方式、健康心态、避免接触有害环境等有助于预防POF的发生。因此应对有危险因素可凝POF妇女进行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以延缓疾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膳食营养与卵巢早衰发病之间的关系,以便在膳食营养方面为卵巢早衰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1月至2017年1月于我院生殖内分泌门诊就诊的患者,以1∶3的病例对照设计,纳入病例组与对照组研究对象,分析两组间日实际摄入量、蛋白质日摄入量、碳水化合物日摄入量和膳食纤维日摄入量、维生素日摄入量、微量元素日摄入量的差异,进一步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膳食营养与卵巢早衰发病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卵巢早衰组70例,对照组224例,卵巢早衰组18~40岁,平均31.41岁。对照组19~40岁,平均28.74岁。两组年龄、性别分布、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基线可比。日实际摄入量、蛋白质日摄入量、碳水化合物日摄入量和膳食纤维日摄入量在卵巢早衰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R)值分别为11.652(95%CI:3.864~35.135)和7.851(95%CI:2.272~27.137)。结论碳水化合物及膳食纤维日摄入量的不足均可能增加卵巢早衰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14.
对25例继发性高促性腺素、低雌激素状态下的卵巢早衰(POF)患者,检测其外周血B淋巴细胞数及T细胞亚群,与18例正常育龄妇女作对照;并与12例原发性卵巢性闭经(原发闭经)患者进行对照。结果显示:POF组的B细胞数为19.16%,原发性闭经组为21.18%,均显著高于正常组的14.83%。提示B细胞的增多可能与患者体内自身免疫性抗体的增多有关。此外,雌激素缺乏可能与B细胞的增多也有关。原发闭经组T_8亚群为27.27%,显著高于POF组的23.08;T_4/T_8在原发闭经组的比值为1.48显著低于POF组的1.93及正常组的1.81。提示POF患者与原发性卵巢性闭经的患者虽同处于低雌激素状态,但其T细胞亚群分布有所不同。从而提示两组患者的细胞免疫状态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卵巢早衰的治疗,加深对卵巢早衰的认识及重视程度.方法对1999年10月至2006年10月诊断的32例卵巢早衰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卵巢早衰患者血清性激素测定显示E2值低于或等于卵泡期水平,FSH和LH值明显升高,PRL值在正常范围.卵巢早衰患者常伴有情绪异常、不同程度的生殖器和乳房萎缩、骨矿物缺乏和骨质疏松、通过合理的激素替代治疗,临床症状能得到明显改善,但完全恢复正常极困难.结论卵巢早衰病因复杂、治疗困难、治愈率低、值得临床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王世继 《医学综述》2012,18(5):769-771
卵巢早衰是女性在初潮以后到40岁以前由于多因素参与导致卵巢功能衰退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的妇科常见疾病,严重威胁着女性身心健康。研究认为卵巢供血动脉的变化能较深入地反映卵巢功能的活动和病理现象。近年来,应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研究卵巢动脉血流特征(血流速度、血管阻力等),早期诊断卵巢早衰,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辅助检查依据,成为超声及妇科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探讨特发性卵巢早衰(POF)的临床特点,为早期诊断POF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0年1
月的39例特发性卵巢早衰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月经特点、发病情况、B超结果和妊娠情况等进行研究。结果1例患者为原
发性闭经,38例为继发性闭经,平均闭经5.82±3.88年,2例(5.1%)在月经初潮后有1~2次月经即出现闭经,闭经前月经规
律而突然闭经患者9例(23%),月经紊乱27例(69%),其中3例(7.7%)月经频发,24例(61.5%)患者早期表现月经稀发,逐渐
出现闭经。30岁以前发病的POF患者占87.2%,94.9%患者初潮后15年发病。特发性POF患者的子宫体积、卵巢体积小
于正常组,基础窦卵泡计数(AFC)明显少于对照组,阴道超声检测有35例(89.7%)患者至少探及一侧卵巢,31例(79.5%)患
者有窦卵泡样回声。用阴道B超定期监测有2例患者恢复排卵后自然妊娠,妊娠率5.1%。结论对月经不规律、稀发、频
发患者,应用B超监测子宫体积,卵巢体积和AFC,同时进行激素测定,及早识别是否有POF的可能;使用HRT时积极监
测,必要时辅助生殖技术助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抗苗勒氏管激素(AMH)联合促卵泡刺激素(FSH)检测对高龄拟行辅助生殖技术病人的卵巢储备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高龄拟行辅助生殖技术病人139例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年龄>35岁.参照2017年波塞冬卵巢低反应分组标准,按照卵巢储备功能检查结果将病人分为正常组51例、卵巢功能减退(DOR)组46例及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卵巢早衰的高频彩超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观察30例卵巢早衰患者(POF)和30例正常女性的子宫及卵巢大小、卵巢窦卵泡数、卵巢间质动脉的血流频谱及乳腺腺体同声强度,并检测两组同时期的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结果:POF组子宫大小、卵巢体积、卵巢窦卵泡数之和、卵巢间质动脉峰值流速均小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