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张莹  王丹  张碧丽 《广东医学》2016,(24):3712-3715
目的:探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在临床表现、药物疗效上的性别差异。方法收集就诊于天津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具有典型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改变的80例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病例,其中男性患儿42例,女性患儿38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临床表现、既往史、并发症等临床特征及药物疗效的性别差异。结果临床表现方面,女性患儿惊厥和前囟门饱满胀紧症状出现比例分别为36.84%和50%,高于男性患儿的33.33%和47.62%(P<0.05),而男性患儿出现呕吐和黄疸症状的比例分别为7.14%和16.67%,高于女性患儿的5.26%和13.16%(P<0.01)。疗效方面,头孢曲松组和头孢吡肟组的药物治愈率没有明显差别(P>0.05),头孢吡肟组的好转率(10.64%)高于头孢曲松组(9.09%)(P<0.05)。头孢曲松组女性患儿平均退热时间长于男性患儿(P<0.01),男女性患儿治愈率没有明显差别(P>0.05),但是男性患儿的好转率(11.11%)高于女性患儿(6.67%)(P<0.05);头孢吡肟组女性患儿退热时间长于男性患儿(2.14 d)(P<0.05),而男性患儿的治愈率和好转率分别为87.5%、12.5%,均高于女性患儿的82.62%、8.69%( P<0.05)。结论女性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神经系统症状突出,而男性患儿消化道表现更突出,且并发症较多。相较于头孢曲松,头孢吡肟用于治疗男性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脑脊液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s)及其结合蛋白(IGFBPs)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化脓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炎惠儿各30例,以非中枢神经系统、非感染性疾病的同龄儿作为对照组。脑脊液中IGF-Ⅰ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IGF—Ⅱ、IGFBP3用免疫放射分析法检测。结果 (1)化脓性脑膜炎惠儿脑脊液中IGF—Ⅰ、IGF—Ⅱ、IGFBP3的含量均显著高于病毒性脑炎患儿及对照儿(P〈0.01),而病毒性脑炎组和对照组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2)化脓性脑膜炎惠儿脑脊液中IGF—Ⅰ的浓度与蛋白质浓度呈正相关(r=0.862,P〈0.01),与葡萄糖浓度和白细胞数无相关性(r=-0.355、0.346,P〉0.05)。(3)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中IGF-Ⅱ、IGFBP3的浓度与蛋白质浓度呈正相关(r=0.821、0.855,P〈0.01),与葡萄糖浓度呈负相关(r=-0.742、-0.605,P〈0.01),与白细胞数无相关性(r=0.272、-0.033,P〉0.05)。结论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及其结合蛋白参与了化脓性脑膜炎的病理生理过程。脑脊液中IGF—Ⅰ、IGF—Ⅱ、IGFBP3的浓度可作为鉴别化脓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炎的一项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并总结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结果使用抗生素前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27例(阳性率达54%),其中大肠埃希杆菌6例,表皮葡萄球菌4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溶血葡萄球菌5例,粪肠球菌4例,阴沟杆菌2例,克雷伯杆菌2例,芽胞杆菌2例。50例中痊愈37例(占74.0%),好转9例(占18.0%),自动出院4例(占8.0%),无死亡病例。结论新生儿化脑临床症状体征不明显,脑脊液改变不典型,外周血白细胞〉30×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0.75、血小板〉500×10^9/L或〈50×10^9/L、C-反应蛋白(CRP)〉160mg/L、脑脊液蛋白定量〉5g/L在一定程度上能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用于肝炎性脂肪肝临床治疗的超声诊断特点。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0例肝炎性脂肪肝患者(研究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联合中药汤剂治疗;另选仅接受常规西医治疗的20例肝炎性脂肪肝患者作为对照(对照组),全程超声检查分析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后超声检查正常9例(45.0%)、轻度脂肪肝7例(35.O%)、中度脂肪肝3例(15.0%)、重度脂肪肝1例(5.0%),超声检查正常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后超声检查正常2例(10.0%),轻度脂肪肝9例(45.0%)、中度脂肪肝7例(35.0%)、重度脂肪肝2例(10.0%),治疗后超声检查正常率高于治疗前,但明显低于研究组(P〈O.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肝大0例(0.0%)、腹胀2例(100.0%)、肝区不适2例(100.0%),3项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得到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后肝大5例(25.O%)、腹胀7例(35.0%)、肝区不适7例(35.0%),3项症状均较治疗前得到改善,且症状改善效果均较研究组差(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用于肝炎性脂肪肝临床治疗可有效控制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患者脂肪肝超声检查结果,值得在肝炎性脂肪肝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曾红梅  陈平 《当代医学》2013,(31):15-16
目的探讨儿童脑脊液免疫球蛋白、C-反应蛋白检测在感染性脑膜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湘潭县人民医院2008年3月-2012年6月确诊的化脓性脑膜炎20例、病毒性脑膜炎23例及结核性脑膜炎1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正常儿童2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均抽取脑脊液并测定脑脊液中G反应蛋白及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结果脑膜炎组患儿脑脊液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不同类型脑膜炎组脑脊液CRP水平差异显著(P〈0.05),脑膜炎组患儿脑脊液lgM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化脓性、结核性脑膜炎组脑脊液IgA、IgG显著高于对照组,病毒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IgA、IgG-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脑膜炎患儿脑脊液G-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不同类型脑膜炎患儿脑脊液免疫球蛋白也有明显变化,脑脊液免疫球蛋白、C-反应蛋白检测有助于儿童脑膜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老年结核性脑膜炎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英石 《海南医学》2010,21(8):55-56
目的探讨老年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老年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临床表现不十分典型,均合并有慢性疾病,以低热、嗜睡、表情淡漠为主要表现,占57.1%;其次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占39.3%。脑脊液检查:颅内压升高15例(53.6%),细胞数升高28例(100%)。脑脊液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升高为主,占67.9%,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占32.1%,白蛋白升高100%,氯化物升高100%,糖含量下降13例(46.4%),涂片找到抗酸杆菌8例(28.6%)。头颅CT阳性11例(39.3%),合并肺结核9例(32.1%),结核菌素实验阳性15例(53.6%),血沉升高16例(57.1%)。经综合治疗,痊愈13例(46.4%),死亡4例(14.3%),后遗症11例(39.3%)。结论老年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及脑脊液生化检查十分典型,细胞学检查阳性率低,应根据临床表现,结合脑脊液改变及其他相关检查综合分析,或进行诊断性抗痨治疗以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骆国才  张天辉  张庆 《海南医学》2014,25(6):813-815
目的探讨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采用单盲随机法将确诊的84例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7d疗法;观察组采用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7d疗法。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Hp根除率、溃疡愈合时间、生活质量及临床症状积分。结果观察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90.48%和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溃疡平均愈合和Hp根治时间分别为(4.35±1.25)周和(8.86±2.24)d,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而溃疡愈合率和Hp根治率分别为92.85%和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四种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为(79.24±7.60)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50±7.71)分(P〈0.05)。结论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Hp根除率高,溃疡愈合快,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高,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探讨用微量泵注入药物而止惊治疗小儿化脓性脑膜炎抽搐期的效果。方法 将65例小儿化脓性脑膜炎随机配对,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35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在抽搐期全部用微量泵持续注药止惊;对照组按常规使用药物。结果 对照组治愈率为66.7%,死亡率为16.7%,而治疗组治愈率达85.7%,死亡率为0,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小儿化脓性脑膜炎频繁抽搐期及时用微量泵注入镇静剂,不仅能够止惊、镇静,而且大大减少了并发症,缩短了病程,提高了成活率。  相似文献   

9.
脑脊液常规检查对诊断化脓性脑膜炎具有重要意义。脑脊液呈典型改变的化脓性脑膜炎诊断并不困难,但部分患儿由于多种原因脑脊液可呈非典型改变,因此易造成误诊,延误治疗,产生后遗症。我科1986年1月~1993年11月8年内共收治化脓性脑膜炎138例,其中39例(35.4%)脑脊液呈非典型改变,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9例中男23例,女16例。其中新生儿2例,28天~1岁29例,1~7岁5例,7~12岁3例。临床症状:发热35例,呕吐12例,前国饱满17例,抽搐14例,意识障碍8例,脑膜刺激征阳性15例,巴氏征阳性6例,肢体瘫痪2例,呼吸衰竭3例…  相似文献   

10.
回顾性分析62例小肠出血行小肠镜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镜检阳性病变检出组(50例)及阴性检出组(12例),进行临床特征比较。结果显示,阳性病变检出组中75.0%(21/28)的黑便患者经肛侧进镜检出病变,81.8%(18/22)的鲜血便患者经肛侧进镜检出病变(P〈0.01)。阳性病变检出组较阴性检出组病程长,出血次数多,末次出血至小肠镜检查的时间短(P〈0.01或P〈0.05)。出血次数≥3次者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出血次数〈3次者(92.5%比11.1%,P〈0.01)。末次出血后7d内行小肠镜检查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7d后检查者(97.1%比59.3%,P〈0.01)。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26例新生儿不典型化脓性脑膜炎临床特点. 方法 整群选取回顾性分析该院2013年2月—2015年4月收治的26例罕见性新生儿不典型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资料,分析患儿发病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等. 结果 新生儿不典型化脓性脑膜炎发病初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实验室检查一般难以作出正确的诊断,脑脊液检查结果和典型的化脓性脑膜炎有较大的差异,临床诊断该病难度较大;患儿经抗感染、降颅压、肾上腺素、抗惊厥等对症治疗以后,患儿均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治疗后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3例,其中合并硬膜下积液1例,癫痫1例. 结论 新生儿不典型化脓性脑膜炎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研究清楚新生儿不典型化脓性脑膜炎临床特点,可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以提升治疗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产儿败血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措施。方法对38例早产儿败血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败血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31例,发生率约81.6%;痊愈31例,好转5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1例。结论只要及时发现和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早产儿败血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的治愈率能得到有效提高,这对降低早产儿死亡率及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1):134-136+141
目的探讨颅脑超声对不同类型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75例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化脓性脑膜炎43例,病毒性脑膜炎22例,结核性脑膜炎10例)患儿为观察对象,均行颅脑超声检查,统计不同感染类型患儿颅脑超声阳性率、脑室扩张检出率、脑积水检出率、硬膜下积液检出率、脑水肿检出率、脑实质改变检出率。结果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患儿性别、胎龄、体质量、日龄差异均不明显(P0.05);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颅脑超声回声异常检出率93.02%、13.64%、100.00%,脑室扩张检出率100.00%、54.55%、100.00%,脑积水检出率53.49%、18.18%、50.00%,硬膜下积液检出率62.79%、4.55%、70.00%,脑水肿检出率34.88%、13.64%、10.00%,脑实质改变检出率30.23%、90.91%、1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颅脑超声表现具有特异性,为临床鉴别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并探讨静脉注射美罗培南基础上联合鞘内注射万古霉素并地塞米松治疗小儿难治性化脓性脑膜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将2014年6月至2015年3月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90例难治性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依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静脉注射美罗培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鞘内注射万古霉素并地塞米松,治疗7d后比较两组血清炎性标志物变化及临床疗效,随访3个月,记录后遗症发生率.结果 治疗7d后,观察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下降幅度[(87.3±21.8)pg/mL、(47.9±10.7) mg/L、(348.9±67:3)pg/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1.5±18.5) pg/mL、(33.0士7.9)mg/L、(263.7±61.5)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86,P=0.037),观察组总有效率(93.3%)高于对照组(82.2%)(x2=2.589,P=0.108).观察组平均治疗时间[(12.8±3.9)d]明显少于对照组[(16.7±4.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16,P<0.01).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及后遗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难治性化脓性脑膜炎在静脉注射美罗培南基础上联合鞘内注射万古霉素并地塞米松能进一步抑制炎性反应,提高临床疗效,并且未显著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脑脊液中 Ig A、Ig G、Ig M及α2 -巨球蛋白 (α2 - MG)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 5 4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脑脊液中的 Ig A、Ig G、Ig M及α2 - MG的含量 ,并与 1 5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对照组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 ,感染组中结核性脑膜炎 (结脑 )、化脓性脑膜炎 (化脑 )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 P<0 .0 1 ) ;其中结脑以 Ig G增高为主 ( P<0 .0 0 1 ) ,化脑以 Ig M增高为主 ( P<0 .0 0 1 ) ,病毒性脑膜炎 (病毒脑 )的各项指标未见明显变化 ( P>0 .0 5 )。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的血脑屏障可受到不同程度损害 ,脑脊液中 Ig A、Ig G、Ig M及 α2 - MG的检测对结核性 ,化脓性及病毒性感染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05年广州市29例流脑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2005年春季广州地区局部暴发流行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2004年12月~2005年3月收治的29例确诊流脑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实验室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29例流脑患者绝大多数(89.6%)为成年患者,以外来人员及民工为主(75.9%),多数患者(62.1%)在同一暴发点,均未接种过流脑疫苗。临床表现典型,轻型2例(6.9%),普通型21例(72.4%),暴发型6例(20.7%)。所有患者均出现发热、头痛,呕吐23例(79.3%),瘀点瘀斑23例(79.3%),脑膜刺激征阳性22例(75.9%),意识障碍13例(44.8%)。发病早期外周血及脑脊液WBC、血清LDH、CK、CKMB、ALT、AST、CHE、ALB、BUN、CREAT、GLU、TRIG、CHOL、K、Na、Ca等有不同比例的异常,暴发型尤其显著.治疗后逐渐恢复。并发心肌损害12例,肝损害10例,肾损害3例,7例发生关节炎,关节腔积液4例。普通型和暴发型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凝血酶原时间异常例数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膜炎奈瑟氏菌检出率为65.5%(19例),病原菌对青霉素、氯霉素、复方磺胺及头孢曲松均敏感。29例全部治愈出院。结论 本次流行以成人民工为主,临床表现典型,暴发型比例高,关节炎发生率较高,多脏器损害比例高,病原体检出率高,常用抗生素敏感,抢救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喹那普利联合比索洛尔治疗扩张型心肌病(DCM)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DCM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38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喹那普利与比索洛尔,疗程为1年,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病死率、心功能、心脏结构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1%,高于对照组有效率63.2%(P0.01);治疗组病死率7.9%,低于对照组28.9%(P0.05);治疗组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心率亦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1),治疗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喹那普利联合比索洛尔可显著提高DCM的临床疗效,改善心功能,降低死亡率,改善心脏结构,可在DCM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血清及脑脊液降钙素原(PCT)水平检测联合磁共振成像(MRI)对中枢神经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00例中枢神经感染患者纳入观察组,并取同期21例非脑炎头痛患者纳入对照组,均行MRI检查、血清及脑脊液PCT检测,比较两组MRI阳性率、血清及脑脊液PCT水平与阳性率。结果观察组病毒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MRI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及脑脊液PC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毒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血清及脑脊液PCT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清及脑脊液PCT水平检测联合MRI有助于临床准确诊断人体中枢神经感染疾病,为患者有效治疗提供可靠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9.
靳玉惠  王晓萍  戴冰 《安徽医学》2009,30(11):1279-1282
目的对合肥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合肥市2003-2007年流脑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实验室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发症状以发热+头晕+呕吐,发热+头晕,发热为主,分别占23.6%、12.4%和10.9%。普通型占79.66%,暴发型占19.31%,轻型占1.03%,对其中C群病例分型结果显示普通型占81.73%,暴发型占17.31%,轻型占0.97%,C群和所有病例的临床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主要有发热、呕吐、恶心等,构成比均超过50%,布氏征在所有病例和C群病例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8例出现血白细胞数下降,其中C群流脑占2例,15例出现血中性粒细胞数下降,其中C群流脑占3例;死亡病例有2例出现了血中性粒细胞数下降。结论C群流脑在首发症状、临床分型、临床表现等方面并没有发现严重于所有病例;流脑病例中出现了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下降的现象,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