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脾脏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对脾脏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32例脾脏肿瘤的CT资料,分析脾脏大小,病灶数目,密度。边界以及强化程度等表现。结果:脾脏恶性肿瘤多表现为单发或多发低密度灶。边界不清,增强后多无强化或轻度不均匀强化,脾脏肿大显著,常伴淋巴结肿大,良性肿瘤多表现为边界清,密度均匀的低密度灶,脾脏不大或轻度肿大;血管瘤,错构瘤强化显著,淋巴管瘤强化不明显。结论:CT可较好地显示脾脏大小,病灶密度,边界及CT强化程度,对大多数脾脏肿瘤CT可作出正确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脾肿瘤 CT 表现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30例脾肿瘤(良性13例,恶性17例)均行CT 平扫+增强检查,其中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证实18例,征象典型及病史明确16例。结果良性肿瘤表现为脾脏内单发或多发,多数大小不等低密度结节病变,1例血管瘤为等密度。血管瘤及淋巴管瘤可显示点状或小片状钙化。增强扫描,血管瘤显示延迟均匀强化特点,淋巴管瘤内间隔可轻度强化,脾囊肿无强化。脾错构瘤的钙化和脂肪组织肿块为其特征性表现。脾脏恶性肿瘤多较大,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脾淋巴瘤表现为脾肿大或多发结节样低密度病变,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结论 CT 是诊断脾肿瘤的主要检查方法,结合临床及 B 超检查,CT 多可作出病因学诊断。  相似文献   

3.
李彤  杨文杰 《中外医疗》2011,30(19):164-165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16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7例,小肠4例,十二指肠2例,肠系膜2例,食管1例。无论良恶性,CT表现15例边界清楚,瘤体内多发囊变坏死10例,无囊变者密度均匀,为软组织密度。肿瘤边缘分叶10例,钙化2例,转移1例。增强:肿瘤中度到明显强化。结论 CT检查对于GIST敏感性高,对肿瘤的良恶性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脾脏肿瘤的螺旋CT诊断及临床应用。方法抽取来我院经螺旋CT诊断后由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肿瘤患者5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脾脏恶性肿瘤19例,主要CT表现为脾脏体积明显增大,其内见边界不清的不规则低密度影,多伴有淋巴结肿大;良性肿瘤31例,主要CT表现为单发、边界清晰的低密度影。结论螺旋CT检查不仅能够清晰的显示出脾脏及脾内病变的大小、病灶的密度及形态,而且能显示出邻近脏器有无受侵及与脾内病变的关系、有无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等,通过强化扫描还能够显示病变的组织结构和血供情况,对脾脏病变的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脾脏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或抗结核治愈的脾脏结核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9例中,6例表现为脾脏内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的结节状、斑点状低密度影,边界清或不清,增强扫描病灶内部无强化,7例伴有其他脏器结核,5例伴有腹膜后及肝、脾门区淋巴结肿大或钙化,增强扫描淋巴结呈环状强化或轻度均匀强化,2例肝脾内见多发钙化灶。结论脾脏结核多是全身结核的一部分。脾脏内单发或多发无强化病灶及钙化是脾脏结核的主要CT征象,但不具有特异性。而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因此发现脾外结核的证据对脾脏结核的诊断有较大的帮助,螺旋CT为发现脾脏结核较好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卢山  许亮 《中原医刊》2011,(23):3-6
目的探讨MRI对腮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提高对腮腺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2例腮腺肿瘤的MRI影像学表现。全部行轴位T1WI及T2WI、冠状位T2WI脂肪抑制、矢状位T,WI及轴位DWI(b值取0和1000s/mm2)扫描,并经工作站自动生成ADC图。结果多形性腺瘤31例,全部单发;腺淋巴瘤19例,9例单发,10例多发,共30个病灶;恶性肿瘤12例,其中黏液表皮样癌6例,淋巴瘤3例,涎腺导管癌3例,3例淋巴瘤为多发,其余均为单发,共18个病灶。腮腺良性肿瘤发生于腮腺浅叶者多见(43/51),恶性肿瘤以深叶多见(8/18);良性肿瘤体积一般较恶性肿瘤小;良性肿瘤一般边界清楚,恶性肿瘤边界可清楚或不清;恶性肿瘤大多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10/12);腺淋巴瘤与恶性肿瘤DWI均呈高信号,信号高于多形性腺瘤,但腺淋巴瘤AI)C值(0.92×10-3mm2/s)明显低于恶性肿瘤(1.19×10-3mm2/s,P〈0.05)。结论腮腺肿瘤MRI表现有一定的特点,MRI检查能为常见腮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医学综述》2013,19(4):753-755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表现,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SPTP的CT表现,比较分析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共同之处,找到与胰腺其他肿瘤性病变的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5例SPTP中胰头部发病2例,胰体部1例,胰尾部2例,术前CT全部检出病灶,诊断3例,怀疑1例,误诊1例,诊断符合率为80%。SPTP在CT上多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囊实性肿块影,瘤体边界多较清楚,瘤体较大则有明显的占位效应,淋巴结肿大或转移极少见,极少数病例可有胰管或肝内胆管扩张。CT增强后病灶边界显示更为清楚,包膜完整显示并有明显强化,动脉期及静脉期瘤内实性部分呈持续性轻度强化的特征。结论 SPTP为胰腺少见的肿瘤类型,其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掌握其CT特点有助于与胰腺其他肿瘤性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8.
CT在淋巴管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淋巴管瘤的CT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淋巴管瘤的CT表现。结果 15例淋巴管瘤,其中颈部10例、后胸壁2例、肠系膜2例、脾脏1例。多表现为囊性、边界不清的病灶。结论 CT可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和范围,从而指导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探讨CT对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GIST20例的临床表现及CT表现。结果19例为单发,1例多发。恶性16例,良性3例,1例不能定性。CT表现边界清楚外生性或内生性肿块17例,边界不清楚肿块3例;有囊变17例,溃疡6例,钙化3例,肝转移3例,淋巴结转移1例;增强扫描,肿瘤中度强化或明显强化。结论GIST的CT表现为胃肠道壁的软组织肿块。CT检查有助于GIST的定位及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发性脾脏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多发脾占位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多发性脾肿瘤的CT和MR表现,原发性肿瘤13例,转移瘤19例。结果恶性肿瘤CT常表现为实质性或囊实性低密度肿块,增强后原发性肿瘤呈实质部分明显或中度以上强化,转移瘤以边缘强化为主;MR表现:淋巴瘤结节于T1、T2大多均呈等信号,有时可表现为他低信号;增强后早期为低信号结节,延迟呈等信号。转移瘤T2WI极少数呈低信号。良性肿瘤以血管瘤和脉管瘤常见,CT多表现为低密度或囊性病变,增强后均匀强化或边缘呈晕状强化,血管瘤具特征性延迟强化。MR明显优于CT和动态增强CT,增强T2WI具有典型的“白炽灯”征。脉管瘤MR显示病变内含低信号分隔影,T1、他均呈高信号,增强无强化或部分边缘强化。结论认识多发性脾肿瘤的CT和MR表现,有助于临床鉴别诊断良恶性肿瘤或非肿瘤性病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腮腺良恶性肿瘤的CT影像学表现,总结CT在是腮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经病理证实为腮腺原发性良性肿瘤的51例患者及45例腮腺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CT影像学特征,96例患者均作CT平扫与增强扫描,影像学资料完整,并作统计学处理,分析CT在鉴别良恶性腮腺肿瘤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本组96例患者,良性肿瘤51例,病灶共59个,恶性肿瘤45例,共计45个病灶;良性肿瘤患者部位、形态、密度、边界、囊变、淋巴结肿大及强化程度与恶性肿瘤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形态多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多呈浸润性生长表现,增强扫描后,有显著强化特点,有非规则坏死囊变表现,可见颈部淋巴结肿大,反之则多认定为良性病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18F-FDG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全身显像辅助诊断小肠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过18F-FDG PET/CT全身显像检查、且临床高度怀疑为小肠肿瘤的24例患者的病史资料,将PET/CT检查结果与双气囊小肠镜、活检及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2例经病理证实为肠外恶性肿瘤患者的资料被排除.22例小肠肿瘤患者中,18F-FDG PET/CT全身显像检出小肠恶性肿瘤16例(小肠恶性肿瘤病灶17处,淋巴结受累27处);小肠良性肿瘤及良性病变4例;1例肠结核患者PET/CT检查结果为假阳性;1例小肠印戒细胞癌患者PET/CT检查结果为假阴性.18F-FDGPET/CT诊断小肠恶性肿瘤的灵敏度为94.12%,特异度为80.00%;阳性预测值为94.12%,阴性预测值为80.00%,诊断准确率为90.91%.结论 18F-FDG PET/CT全身显像检查对小肠恶性肿瘤检测、良恶性鉴别、分期及指导临床治疗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是一种对小肠肿瘤患者无创、无痛、有效的临床辅助诊断显像技术.  相似文献   

13.
腮腺区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CT对腮腺区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6例腮腺病变的CT表现。结果 先天性病变12例,良性肿瘤32例,恶性肿瘤9例,脓肿3例,CT均能准确定位,多数病变CT能准确定性,对低度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难以鉴别。结论 CT对腮腺病变的定位,定性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颈部肿大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就诊于我院60例92枚颈部肿大淋巴结进行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检查,观察淋巴结的灌注分布类型并对其时间-强度曲线进行分析,并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对照,比较造影前后超声诊断的准确性。结果超声造影显示,良性淋巴结造影以均匀强化为主(34/42);恶性淋巴结以不均匀强化为主(38/50)。良性淋巴结时间-强度曲线形态以快退为主,恶性淋巴结以慢退为主。92枚淋巴结穿刺或术后病理证实,良性淋巴结42枚,恶性淋巴结50枚。常规超声诊断的敏感性为76%,特异性为80%,准确性为78%;超声造影敏感性为92%,特异性为95%,准确性为93%。结论超声造影可以对颈部肿大淋巴结进行良恶性鉴别的定性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腮腺良恶性肿瘤的CT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3年10月经病理证实的35例腮腺良性或恶性肿瘤影像学资料,分析不同性质肿瘤的CT平扫及增强特征。结果26例良性肿瘤CT诊断正确率为84.6%,9例恶性肿瘤CT诊断正确率为88.9%。腮腺良性肿瘤形态规则,边缘清晰,以腮腺浅叶多见,增强后良性多形性腺瘤为缓慢持续强化,腺淋巴瘤为早期强化、快速流出,基底细胞瘤为早期持续强化,且不会侵犯周围组织及淋巴结。恶性肿瘤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清,常累及深叶或深、浅两叶,增强后呈延迟持续强化,常侵犯周围组织及淋巴结。结论 CT 扫描可在头颈外科术前辅助诊断腮腺肿瘤良恶性,在肿瘤位置、形态、累及周围组织方面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对甲状腺良、恶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7例甲状腺病变的CT表现。结果甲状腺癌31例,结节性甲状腺肿24例,甲状腺腺瘤12例,甲状腺癌患者中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5例,合并腺瘤1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并腺瘤6例。CT平扫甲状腺病变均以低密度为主。36例甲状腺良性病变,密度均匀9例,不均匀27例,9例出现钙化,颈部淋巴结肿大16例;动脉期32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延时期强化程度稍减低,密度趋于均匀。31例甲状腺癌,密度均匀12例,不均匀19例,13例出现钙化,钙化形态多样,颈部淋巴结肿大23例;动脉期23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延时期强化程度减低,CT值下降幅度〉21%。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对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病变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胸膜间皮瘤CT影像形成的病理基础以及CT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CT影像与病理对照的方法 ,对 18例胸膜间皮瘤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良性胸膜间皮瘤 8例 ,恶性胸膜间皮瘤 10例。结果 :发生在右侧胸腔 10例 ,左侧胸腔 8例。 6例胸膜上有明显的孤立性结节 ,为良性胸膜间皮瘤。 3例胸膜上有多发结节并有局限性胸膜增厚 ,其中 1例为恶性 ,2例为良性。 9例胸膜上有散在的形态不规则结节 ,均伴有恶性胸膜增厚及胸腔积液 ,均为恶性。恶性胸膜间皮瘤较良性胸膜间皮瘤强化明显。结论 :CT在胸膜间皮瘤的定性诊断及确定病变的范围、形态以及胸壁和纵隔结构是否受侵犯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超声造影定性与定量分析诊断颈部浅表淋巴结病变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取颈部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超声造影引导下进行细针穿刺活检,分别采用超声造影定性与定量分析诊断颈部浅表淋巴结病变,比较超声造影定性与定量分析诊断颈部浅表淋巴结良恶性病变的价值.结果 病理诊断显示,50例患者中良性淋巴结17例,恶性...  相似文献   

19.
唐坚  夏建国  魏仁华  叶童   《中国医学工程》2011,(10):17-18,21
目的 探讨腮腺良恶性病变的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腮腺良恶性病变30例CT表现.结果 30例病灶,22例良性病灶,8例恶性肿瘤病灶;其中右侧病变13例,左侧病变17例;腮腺浅叶病变19例,深叶病变6例,浅深叶交界病变5例;4例良性病变边缘不清,术前误诊为恶性肿瘤,2例恶性肿瘤边缘清楚,术前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