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联合大黄灌肠治疗对重型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的影响。方法将收治的76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A组)及对照组40例(B组)。两组均给予常规内科综合治疗,A组同时给予血浆置换术联合大黄煎剂灌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外周静脉血肝功能、血氨、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血清AFP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2周后肝功能、血氨、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1),其中A组改善更显著(P〈0.05或P〈0.01);两组血清AFP含量治疗2周后均比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其中A组改善更明显(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6%,对照组为5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1,P〈0.05)。结论血浆置换联合大黄灌肠治疗能促进重型肝炎患者肝细胞生长,提高AFP水平,从而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血浆置换在慢性重型肝炎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对2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浆置换36例次。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肝肾功能、血电解质、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氨、血常规变化。结果:血浆置换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血浆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血氨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血清白蛋白、PTA上升(P〈0.05),不良反应轻,早期重型肝炎9例全部存活100%(9/9),中期重型肝炎8例存活5例62.5%(5/8),晚期重型肝炎3例存活1例33.3%(1/3)。结论:血浆置换对早中期重型肝炎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申红连  周志红  方宜 《中国热带医学》2006,6(11):2007-2007,2032
目的了解血浆置换在重型肝炎治疗中的作用及安全性,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98例重型肝炎行血浆置换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肝肾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血清蛋白、血常规、电解质等。结果98例重型肝炎经血浆置换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血清胆汁酸和凝血酶原时间水平显著下降(P〈0.05);生存65例(66.3%)。其中早期重型肝炎生存47例(94.0%),中期重型肝炎生存17例(43.6%),晚期重型肝炎生存1例(11.1%)(P〈0.05)。结论血浆置换是综合基础疗法治疗重型肝炎的重要补充。对于重型肝炎的治疗应争取时机,在综合基础疗法上及早实施血浆置换治疗是提高存活率,延缓坏死后肝硬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林锋  吴彪  邱平  李晖  贾杰 《中国热带医学》2007,7(12):2230-2231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与其病情严重程度关系。方法131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67例患者中,早期慢性重型肝炎患者28例,中期患者29例,晚期患者10倒,均应用内科综合治疗加血浆置换治疗。对照组64例患者中,早期慢性重型肝炎患者25例,中期患者27例,晚期患者12例慢性经内科综合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rrA)。患者治疗后症状消失或缓解,上述结果恢复者判断为治疗有效,反之为无效。其有效率用χ^2检验。结果67例治疗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经内科综合治疗和血浆置换治疗有效率为61.2%,64例对照组患者经内科综合治疗有效率39.1%。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治疗组中,早期28例患者治疗有效率67.8%,晚期10例患者治疗有效率2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凝血酶原活动度〉30%患者治疗有效率67.8%,凝血酶原活动度〈20%患者治疗有效率为22.2%。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治疗和内科综合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内科综合治疗患者。血浆置换加内科综合治疗早期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疗效较好,晚期效果差。  相似文献   

5.
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5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52例重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血浆置换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氨、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的总胆红素、血清转氨酶、血氨降低(P〈0.01),凝血酶原时间缩短(P〈0.01),凝血酶原活动度改善(P〈0.01),胆碱酯酶升高(P〈0.01)。52例重型肝炎治疗近期有效率为61.5%。结论血浆置换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对重型肝炎能够缓解病情,争取肝功能恢复的时间,有重要的辅助治疗作用。是否合并肝硬化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是影响存活率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持续性血液透析联合活性碳血液灌流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梅州市大埔县人民医院88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43)给予内科综合治疗及活性碳血液灌流治疗,观察组(n=45)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持续性血液透析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和治疗48h后的临床疗效及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症状改善率达97.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钾血症和低钠血症的复常率分别为100%和84.4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肾功能明显改善.血BUN和Scr明显减低(P〈0.05):且治疗后血总胆红素明显低于对照组,但两组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48h后观察组总胆红素反弹幅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性碳血液灌流联合持续性血液透析可显著改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临床症状和肝肾功能,延缓胆红素治疗后反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晚期重型肝炎合并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HRS)的临床效果,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借鉴。方法将2012—08/2013—08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重型肝炎合并HRS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患者使用持续性血液滤过疗法,而对照组患者采用前列地尔治疗。通过回顾性分析,对比2组患者的疗效,肝肾功能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14例显效,26例有效,10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11例显效,17例有效,2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患者在治疗后,肝肾功能均有所改善,且治疗组的患者,肝肾功能治疗后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有不良反应发生,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重型肝炎合并HRS的患者,连续性肾替代治疗,疗效较好,肝肾指标改善较大,患者临床获益大,可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血浆置换(PE)、血浆置换联合血浆吸附(PA)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时机、可行性。方法将81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均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ALSS治疗,并及时观察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有关实验室检查。对照组只给内科综合治疗。结果治疗组经治疗后症状体征均明显好转,TBil、EhT、PTA、NH,改善明显(P〈0.01),治愈好转率明显提高。联合治疗组较单用血浆置换疗效好,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ALSS治疗慢性重型肝炎能显著改善肝功能,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于我院感染科治疗的6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重型肝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单纯应用血浆置换治疗,研究组采用血浆置换联合血液灌流,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主要生化指标水平变化、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主要生化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两组各项指标变化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研究组有效率为70%,对照组有效率为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浆置换联合血液灌流治疗能够有效加强解毒作用,减少血浆的使用量,且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安全性,为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可进一步研究并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联合大黄灌肠对重型肝炎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6例重型肝炎患者按抽签法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52例,两组均给予综合治疗及血浆置换治疗,治疗组联合大黄液灌肠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血小板(PLT)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PT、APTT、TT、PTA及PLT均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81.5%,对照组5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置换联合大黄灌肠能有效改善重型肝炎患者的凝血功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血浆置换(PE)联合中医凉血化瘀方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本院血浆置换联合凉血化瘀方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热毒血瘀证患者43例为观察组,40例仅接受血浆置换以及基础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治疗8周后,观察2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凝血指标、T细胞亚群等变化。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为81.39%,对照组为65.0%,有统计学差异( P <0.05)。2组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指标、凝血指标以及T细胞亚群均明显改善( P <0.01),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指标、凝血指标、CD4+百分比以及CD4+/CD8+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5~0.01)。结论 血浆置换联合凉血化瘀方可有效治疗重型肝炎,改善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以及T细胞亚群。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方剂结合西药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湿热发黄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自拟中药方剂(茵陈、栀子、大黄、炒白术、连翘等)加减治疗,共治疗8周,对照组只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肝功能改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为5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TBIL、ALT、PTA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各项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中药方剂结合西药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湿热发黄证型,能清利湿热退黄,改善肝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保肝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恩替卡韦0.5 mg/d,疗程1年。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能、Child-Pugh评分、HBV DNA、肝纤维化指标(HA、LN、PⅢP、Ⅳ-C)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6%,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HA、LN、PⅢP、Ⅳ-C)、肝功能及Child-Pugh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12周后肝纤维化指标、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及HBV DNA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结论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是一种有效、安全且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双岐三联活菌胶囊对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择自2008年10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86例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后,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内毒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a的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水平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血清内毒素、ALT、AST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的降低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双岐三联活菌胶囊能够明显改善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降低其体内内毒素水平,抑制炎性反应,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对重型肝炎患者肝脏储备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5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56)和对照组(n=49),两组均采用综合内科治疗,治疗组加用异甘草酸镁200 mg静滴,1 d/次,疗程为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和肝脏储备功能变化,并将所有病例分型、分期,比较各组病死率变化。结果经过4周治疗,治疗组肝功能好转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储备功能检查: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胆碱酯酶(CHE)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蛋白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病死率为51.8%,对照组为75.5%,治疗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可显著改善重型肝炎肝功能,提高肝脏储备功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李民仕 《海南医学》2012,23(2):43-45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乌司他丁对中重度烧伤患者的脏器保护的方法和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将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入院的80例中重度烧伤患者采用随机抽取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行烧伤常规治疗;实验组4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随访1~2个月,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常规、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肾功能(血尿素氮、血肌酐)变化.结果 随访期间两组内相比,治疗后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变化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相比,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变化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应用乌司他丁治疗中重度烧伤患者可使疗效得到显著提高,对心,肝,肾等重要器官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七推广.  相似文献   

17.
膦甲酸钠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膦甲酸钠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仅给予常规护肝及支持治疗,治疗组40例在常规护肝及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膦甲酸钠3.0g静滴,疗程4周,治疗前后检测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标志物HBV DNA和HBeAg,同时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的变化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HBeAg滴度、HBV DNA拷贝数下降水平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HBeAg、HBV DNA的转阴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结束后AST、ALT、TBil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TA上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病死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膦甲酸钠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轻度的胃肠道反应。结论膦甲酸钠对乙型肝炎病毒有确切的抑制作用,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治疗具有促进肝功能恢复,降低病死率等优点,膦甲酸钠无明显的不良反应,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