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对于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患者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观察。方法将2005年1月~2006年12月行胃大切除手术的65倒病人,随机分成实验组34倒和对照组31倒,对照组按胃大部分切除手术后留置胃管、禁食、输液、肠外营养等治疗护理,实验组在实施对照组措施外,同时于术后16~20h给予肠道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病人营养指标,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天数。结果实验组病人术后8d的营养指标较对照组好(均P〈0.01),并发症总发生率及住院天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提高胃大部分切除病人营养指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天数,明显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仇必军 《基层医学论坛》2014,(28):3804-3805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应用于胃底贲门癌患者术后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选取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胃底贲门癌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给予早期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对比观察2组患者手术后的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开始排气和排便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但体重变化无差异(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胃底贲门癌术后应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既促进患者肠功能的恢复、术后营养的改善,又安全、有效和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食管癌手术后的患者早期实施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3月食管癌手术患者36例设为观察组,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2月食管癌手术患者41例为对照组,观察组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及相应护理,对照组给予传统肠外营养并进行相应护理,比较两组术后康复指标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排气、排便、术后拆线等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O.05);并发症的发生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安全可靠,提供优质高效的护理是肠内营养计划顺利完成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围术期的应用。方法选择择期行TURP治疗的BPH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予以TURP围手术期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围手术期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舒适护理。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前1d心理反应明显优于对照组(x2=9.98,P〈0.05)。术中两组MAP和HR水平均较术前明显上升(P〈0.05),但实验组患者上升的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引流管冲洗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或P〈0.01)。实验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4.72,P〈0.05)。结论舒适护理干预可明最改善行TURP手术患者术前心理反应,提高患者手术应激反应能力,稳定术中血流动力学状态,提高手术安全性,并能提高术后疗效.减少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食道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食道癌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早期肠内营养)和对照组(肠外营养)各45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效果、探讨护理方法。结果: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7d血清白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食道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具有并发症少、营养支持效果佳等优点,给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低热量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对消化道肿瘤术后的临床辅助疗效。方法回顾浙江省宁波市第二医院2008年3月-2012年7月收治的消化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筛选150名消化道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为75名,对照组给予单独的肠外营养治疗,实验组给予低热量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联合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营养状况、免疫状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进行对比评价,考察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差异。结果在营养状况方面,实验组患者术后1、7、10d的白蛋白、转铁蛋白等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免疫状况方面,实验组患者术后1、7、10d的IgA、IgM等免疫指标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住院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体重变化以及合并症发生率等方面,实验组也优于对照组[(8.00±1.67)d比(12.00±1.83)d,(53.2±5.4)h比(74.1±5.9)h,(2.81±0.32)%比(3.12±0.84)%,9.33%比34.6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低热量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能够有效加速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的康复进程,降低合并症的复发率,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围手术期营养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对60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取术后富含胶原蛋白肽的肠内营养,对照组采取常规肠内营养。比较两组病人的营养指标、血糖水平变化以及有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等。结果:研究结束时,治疗组患者血糖明显低于对照组,血红蛋白和外周淋巴细胞总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氮平衡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2周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组小于对照组(P〈0.05),出院时评定预后,治疗组18例(60%)预后较好,优于对照组9例(30%,P〈0.05)。结论:对于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富含胶原蛋白肽的肠内营养,有助于降低高代谢,降低感染率,增强免疫力,有助于病情恢复,其降低病死率的效果,优于其他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肠内营养的临床特点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胃癌术后肠内营养的患者(实验组)54例,对比同时期肠外营养途径患者(对照组)35例,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后营养评估指标(血液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方面的差异,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排气及相关肝脏功能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术后恢复良好,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术后营养评估方面的变化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排气时间方面,实验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肝功能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营养可早期为机体提供术后恢复的营养物质,有利于胃癌患者术后的早期恢复,可作为胃癌患者术后的重要营养支持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对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enteralnutrition,EN)支持的开始时间。方法选取2008年10月—2013年10月间外科收治的胃癌手术患者79例,随机分成实验组(术后12h组,n=40)和对照组(术后48h组,n=39),通过手术中留置的鼻肠管,分别于术后12h、48h给予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手术后常规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并记录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和术后7d的生化指标(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血糖等),对2组患者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术后患者恢复顺利,实验组较对照组肠蠕动恢复时间提前,首次排气时间提前(P〈0.05),虽然主诉腹胀隐痛的人数增加(P〈0.05),但腹部不适症状大多较轻微并可耐受,给予解痉等即可处理。实验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7d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血糖等生化指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术后12h对患者开始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促进机体胃肠道功能恢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且对重要脏器功能与营养指标无不良影响,不会影响机体正常生理活动,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亚低温联合肠内营养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疗效及护理要点。方法将海南省儋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20例确诊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实验组采用亚低温联合肠内营养治疗,对照组采用亚低温联合肠外营养治疗。观察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三角肌皮褶厚度、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糖(bloodglucose,BG)、乳酸(1acticacid,LAC)、血浆白蛋白(albumin,ALB),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发生率以及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死亡率。结果治疗后实验组Hb与ALB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LAC与BG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BMI和三角肌皮褶厚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实验组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实验组MODS发生率以及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疗法联合肠内营养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s,CNP)在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将54例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分别按临床护理路径方法和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比两组不同护理方法的效果。结果实验组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肛门排气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营养状况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运用情景模拟方法进行肠内营养护理的教学效果。方法把126名实习护生随机平分为2组,实验组采用情景模拟方法带教,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带教,调查和比较2种方法的教学效果。结果实验组能熟练完成营养护理操作,得到带教教师好评,使患者满意的护生比对照组多14.28%~19.05%(P〈0.05);理论知识、肠内营养护理操作、综合护理技能考核成绩,实验组比对照组高6.69~11.94分(P〈0.005)。结论情景模拟教学方法适合肠内营养护理技能实训教学,深受护生欢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早期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的疗效。方法将86例因胃癌行全胃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外营养组与肠内营养组,每组43例。观察两组患者免疫功能状况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肠内营养组TLC、TRF、CD4、CD8营养后均较肠外营养组明显升高,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两组Alb、IgG、IgM、C3营养后均较营养前有所提高,但营养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肠内营养组腹泻、腹涨、恶心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3.3%,较肠外营养组的37.2%低(P〈0.05)。肠内营养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低于肠外营养组(P均〈0.05)。结论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途径,可迅速恢复患者的免疫状态,缩短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早期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对全胃切除术患者营养、免疫及肝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2年10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90例全胃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A组(早期肠外营养组)和B组(早期肠内营养组),每组各45例,然后将两组患者干预前与干预后3、10d的营养状态相关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及肝功能指标进行比较。结果:B组干预后3、10d的营养状态相关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及肝功能指标均明显优于A组,且B组上述指标干预后10d优于干预后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对全胃切除术患者的营养、免疫及肝功能状态的改善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为患者的术后康复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胃癌患者在术后早期采用肠内营养支持和肠外营养支持在疗效上的差别.方法 将浙江绍兴第二医院于2009年11月~2012年11月收治的6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1:1的比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在实施胃癌根治术后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方式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实施胃癌根治术后采取肠外营养支持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种不同支持方法之间的临床效果.结果 实验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为(3.17±1.67)d,首次经口进食时间为(3.34±1.42)d,拔除胃管时间为(1.12±0.98)d,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为(2.67±0.93)d,拔除尿管时间为(4.65±1.75)d,白蛋白值为(39.7±3.7)g/L,前白蛋白值为(228±19)mg/L,血红蛋白值为(125.21±29.15)g/L,实验组各项指标均大幅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根治术后对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相较于肠外营养支持更加有效、经济和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干预应用于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患者临床效果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8月至2012年1月收治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肠内营养组,其中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肠内营养组3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肠内营养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肠内营养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结合肠内营养支持能够有效改善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胃癌病人术后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方案对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64例接受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n=31)和对照组(n=33)。对照组为单纯早期肠内营养治疗(EEN组),观察组为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PEEN组)。比较2组病人术前、肠内营养液输注后1 d、肠内营养液输注后5 d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炎症指标。结果观察组病人肠内营养胃肠道并发症(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病人首次通气时间、恢复经口饮食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 0.01);2组病人术前外周血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和5 d外周血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 < 0.05~P < 0.01)。结论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能有效促进胃癌病人术后胃肠功能恢复,降低肠内营养胃肠道不耐受发生率,降低术后应激反应程度,符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后经留置鼻空肠营养管与空肠造口行肠内营养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实施全胃切除术的进展期胃癌患者54例,按肠内营养方法不同分为留置鼻空肠营养管组(A组)32例和空肠造口组(B组)22例.比较两组肠内营养完成情况、肠功能恢复时间和营养指标变化.结果:A组有3例改行肠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因胃癌行全胃切除的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普外科于2006年9月-2011年6月共收治因胃癌行全胃切除术的患者73例,将其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及全肠外营养组(TPN组),分别为38例和35例患者。EEN组经胃肠营养管早期给予肠内营养,TPN组经静脉给予肠外营养。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营养指标、肝功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术后1周,两组患者体重、血清总蛋白(TP)及白蛋白(Alb)同术前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PN组患者各项肝功指标较显著高于EEN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EN组患者在术后通气时间、进流质饮食时间及住院天数方面要少于TPN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N及EEN均可作为全胃切除术后的营养支持方式,EEN更具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