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摘要: 目的 观察Fielder导丝在逆行导丝技术治疗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al Total Occlusion,CTO)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25例CTO患者闭塞病变的靶血管远端均有良好的侧枝循环血管逆行供血,仔细阅读造影图像,合理选择侧枝循环血管,在1.5mm OTW球囊和1.25mm的Monorail球囊的辅助下,Fielder导丝通过侧枝循环血管到达靶病变远端,为完成逆行导丝技术做准备。结果Fielder导引导丝侧枝循环通过率为96%,手术成功率为88%,无1例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心包填塞和死亡。支架的植入术后获得了良好的即刻血管造影结果。结论 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血管成形术中应用Fielder导引导丝可获得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导管联合平行导丝技术在冠脉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80例冠脉闭塞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1.2±1.4) h短于对照组的(21.1±1.6) h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均分别为100.00%、0.00%优于对照组的65.00%、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过程中应用微导管和平行导丝技术,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在主支血管置入支架时,小分支应用导丝进行保护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10年1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因冠状动脉分叉病变(BCL)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且BCL的分支血管(SB)管径为2.0~2.5 mm的100例患者.按是否在分支内放置保护导丝将患者分为分支保护组(n=36)和分支非保护组(n=64).通过分析手术光盘、手术记录、住院病历资料及9个月随访,比较两组介入治疗手术即刻成功率、住院期间及术后9个月内主要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①SB保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对比剂用量上均较SB未保护组增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PCI术后分支血管狭窄程度均较术前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术后均无院内MACEs发生;(出院后9个月随访,保护组MACEs发生率5.6%,未保护组MACE发生率7.8%,两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行PCI时,对小分支(管径为2.0~2.5 mm)血管实施导丝保护并未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近期临床效果及远期预后,反而较对照组延长操作及曝光时间,增加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4.
逆向导丝技术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逆向导丝技术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13例常规前向导丝技术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术失败的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患者采取逆向导丝技术行冠脉内支架置入患者进行随访,包括造影及电话随访.结果 手术即刻成功率92.3%,无严重术中并发症,住院期间无死亡.术后随访3~12个月,1例手术失败患者仍存在心绞痛症状,1例手术成功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心绞痛症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支架内再狭窄;余11例均进行了经电话和临床随访,无心绞痛及心血管主要临床事件发生.结论 对于不能通过正向导丝技术完成的病变,采用逆向导丝技术可使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对经过严格选择的CTO患者进行逆行导丝介入技术是可行和安全的,并有良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支架植入治疗冠状动脉分支开口病变过程中利用导丝伴行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36例符合条件的患者,13例使用伴行导丝技术,23例予传统方法 治疗,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和心源性死亡事件和再次血运重建率(TLR)等情况.结果 36例均手术成功,术中主支血管追加植入支架的情况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在12个月的观察终点,两组皆未出现心肌梗死和心源性死亡事件,但导丝伴行技术组的TLR明显低于传统技术组(7.7% vs 43.5%,P=0.03).结论 支架植入时使用导丝伴行技术安全、可靠,且可以显著降低12个月TL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发桡动脉严重痉挛时,应用双超滑导丝辅助通过技术(DGWAT)通过痉挛段血管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1月我院经桡动脉路径PCI伴有严重桡动脉痉挛的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抽取一种处理策略,抽中采用双超滑导丝辅助通过技术的26例患者为DGWAT组,抽中采用球囊辅助通过技术(BAT)的24例患者为BAT组。观察两种技术指引导管通过桡动脉痉挛段的时间、成功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指标,比较两种技术的优劣。结果 DGWAT组较BAT组指引导管通过时间明显缩短[(2. 51±1. 10) min vs.(4. 18±1. 38) min,P <0. 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DGWAT组效率更高。DGWAT组指引导管通过率稍高于BAT组[26例(100%) vs. 22例(91. 6%),P=0. 1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GWAT组较BAT组前臂血肿发生率稍低[1例(3. 85%) vs. 2例(8. 33%),P=0. 5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发桡动脉严重痉挛时,应用DGWAT技术可快速、安全有效地使指引导管跨越桡动脉痉挛段,较BAT技术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球囊拘禁技术(JBT)与传统的导丝保护技术(JWT)在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56例经冠脉造影证实为冠脉真性分叉病变的患者,在PCI前随机分为球囊拘禁组和导丝保护组,所有患者先采用主支植入支架的术式,分支用球囊拘禁保护者为试验组,分支用导丝保护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在支架植入术后因斑块和界嵴移位,分支夹层等导致分支受累加重或闭塞的发生率,以及因分支受累改变成必要时T术式(TAP)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术后TIMI3级血流明显优于对照组,分支受累和闭塞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同时因分支受累改变成必要时T术式(TAP)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脉真性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时采用球囊拘禁技术较传统的导丝保护对分支保护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正>冠心病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威胁人类健康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为改善或者解除心肌缺血,恢复心肌灌注,目前主要治疗方法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或二者相结合治疗。PCI作为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阻塞的重要手段,术中难免会出现各种手术意外。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例PCI术中导丝断裂,将其处理经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时应用普通造影导丝代替交换导丝进行指引导管交换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需行PCI治疗患者11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6例。交换导丝组应用泰尔茂超滑交换导丝,普通导丝组应用泰尔茂普通超滑导丝。比较冠状动脉造影结束后取交换导丝或普通导丝沿造影导管送入主动脉根部并撤出造影导管留置导丝过程的透视时间(PT1)、送入至撤出造影导管时间(T1);PCI术前沿留置交换导丝或普通导丝送入PCI指引导管至主动脉根部的透视时间(PT2)、送入指引导管至主动脉根部时间(T2);总透视时间(PT):PT1与PT2之和;总的时间(T):T1与T2之和;两组的费用、并发症情况。结果普通导丝组PT1、T1、PT、T2、T均显著短于交换导丝组(P<0.01);普通导丝组PT2明显长于交换导丝组(P<0.01);交换导丝组费用明显多于普通导丝组;两组患者血管并发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进行PCI治疗时,应用普通超滑导丝代替交换导丝进行指引导管交换所用透视时间少,简便易行,经济实用,安全性与交换导丝相当。  相似文献   

11.
文金荣 《中国医疗前沿》2013,(1):31+22-31,22
目的分析冠心病无保护左主干病变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PC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08年4月-2011年10月共11例无保护左主干病变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疗效、随访结果。结果全部患者PCI成功率100%,术后症状明显改善,均完成12-36个月随访,2例患者复查了冠脉造影,随访期再发心绞痛发生率为0%、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为0%、靶血管重建发生率为0%,无心源性死亡患者。结论对经过选择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进行PCI是安全有效的,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不同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程度与冠心病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对1997~2001年间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649例住院患者进行冠心病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男性及高LDL组中冠状动脉狭窄的百分率均明显高于无危险因素组(P=0.000 1~0.016);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组中年龄高低、高血压病程、糖尿病程、吸烟量、血Glu、SBP、TC、LDL和ApoA1的均值明显高于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t=2.423~7.816,P=0.000 1~0.016);高龄、高血压病程、糖尿病程、吸烟量、血Glu、TC与病变冠脉积分、冠脉病变积分及病变支数呈显著正相关性(r=0.093~0.29,P=0.000 1~0.022).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高龄(P=0.000 1)、高血压病程(P=0.007)、吸烟量(P=0.000 1)、高LDL(P=0.003)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黄丽萍  罗利霞  吴同果 《吉林医学》2013,34(13):2555-2557
目的:观察两种途径冠脉介入治疗术后使用动脉压迫器后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护理方法。方法:行冠脉介入治疗424例患者中经桡动脉294例,经股动脉130例,局部止血均使用止血器。比较并分析两组术后局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桡动脉组并发症明显低于经股动脉组(P<0.05)。两组均出现与使用止血器相关的新型并发症:局部水疱(8例及50例)。压迫性溃疡(2例及4例)。结论:经股动脉穿刺组患者术后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桡动脉组。临床护理要注意与止血器相关的新型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铁代谢相关指标与冠心病(CHD)病人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94例CHD病人作为观察组,非CHD病人94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其铁代谢相关指标血清铁蛋白(SF)、总铁结合力(TIBC)、SF/TIBC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SF、SF/TIBC显著高于对照组,TIB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冠状动脉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之间SF、TIBC、SF/TIB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显示,重度狭窄组SF、SF/TIBC高于中度狭窄组、轻度狭窄组,TIBC低于中度狭窄组、轻度狭窄组(P<0.05和P<0.01);中度狭窄组SF/TIBC显著高于轻度狭窄组,TIBC显著低于轻度狭窄组(P<0.01).CHD病人Gensini评分与SF、SF/TIB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419、0.624,P<0.05),与TIBC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347,P<0.05).结论:铁超负荷与CHD病人冠状动脉狭窄密切相关,CHD病人应定期进行铁代谢指标检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冠脉真性分叉病变在进行主支支架植入术时,边支球囊潜埋与边支导丝保护2种方法对边支的保护效果。方法:44例冠脉真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球囊潜埋组(20例)和导丝保护组(24例)。比较两组边支开口受累及率、边支开口严重累及率、边支丢失率、导丝交换时间、完成导丝交换所接受X线暴露量及造影剂用量、术后血清高敏肌钙蛋白T(TNT-h)升高率、术后缺血性胸痛发生率。结果:两组边支开口受累及率、边支丢失率、术后缺血性胸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边支开口严重累及率、导丝交换时间、X线暴露量、造影剂用量、术后血清TNT-h升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8~12个月,两组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真性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边支球囊潜埋技术较导丝保护技术可以明显减轻因斑块变形、移位造成的边支开口受累及的严重程度,保证交换导丝顺利,缩短手术时间,减少X线暴露量,减少造影剂用量,减少心肌损伤,且不增加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血脂水平及临床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126例接受PCI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n=64)和B组(11=62),A组接受阿托伐他汀,1次/d,10mg/次,B组接受阿托伐他汀,1次/d,20mg/次。测定术前及术后1、6、12个月血脂水平,观察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术后服用阿托伐他汀12个月,两组血脂水平及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随治疗时间的延长下降幅度更显著(P〈0.05)。B组血脂水平较A组下降幅度更为显著(P〈0.05),但两组心脏事件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再狭窄具有预防作用,强化剂量作用更明显,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瘤样扩张与冠状动脉狭窄对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比较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状动脉瘤样扩张(A组),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合并冠状动脉狭窄(B组)及冠状动脉狭窄(C组)3组间冠心病常见危险因素、病变血管分布、心肌缺血改变的差异。结果3组间冠心病常见危险因素差异无显著性;病变血管分布A组多累及右冠脉,B组、C组多累及左前降支,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心绞痛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心肌梗死与心电图ST-T异常发生率,A组低于B组、C组(P<0.05,P<0.01);LVED值A组小于B组、C组,EF值A组高于B组、C组(P<0.01)。结论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对心肌缺血的影响较冠状动脉狭窄低,但并非无害。  相似文献   

18.
周艳  李淑波  张媛  顾明 《吉林医学》2009,30(24):3125-3126
目的:探讨血清瘦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68例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级标准分为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三组冠心病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清瘦素水平。结果:血清瘦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0.604,P<0.01)。结论:血清瘦素可成为判定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实验室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扣PCI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治疗的2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分析。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266例(99.20%),桡动脉插管成功260例(97.01%)。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35例,单支病变21例,双支病变10例,三支病变4例,均无严重并发症扣穿刺相关的死亡。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PCI是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脉血康胶囊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冠心病PCI术后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波立维、瑞舒伐他汀和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组除给予上除药物外加用脉血康胶囊,疗程均为1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静息心电图和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静息心电图和血脂水平变化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脉血康胶囊联合常规用药可提高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