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 对比分析超声造影(CEUS)和增强CT(CECT)显示肝脏恶性肿瘤的血流灌注特点,探讨超声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02例患者接受了超声造影和增强CT检查,并与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结果比较,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 超声造影诊断准确率达96.1%,增强CT诊断准确率95.1%,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超声造影显示最小病灶为0.7 cm,增强CT显示最小病灶为1.0 cm.原发性肝癌瘤内供血血管的显示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其中超声造影显爪供血血管的病灶43例,增强CT显示18例.结论 超声造影和增强CT对肝脏恶性肿瘤的诊断均有较高的准确率,对一些特殊肝脏肿瘤患者,联合检测可提高早期诊断的检出率;超声造影对微小病灶及瘤内供血血管的显示优于增强CT,可更好地反映肿瘤组织新牛血管灌注特点,对评估肿瘤血管生成状况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2.
汤雷军  吴安  周建勤  汪秀能 《现代实用医学》2013,25(3):331-332,F0003
目的通过比较小肝癌在增强CT与超声造影的各期增强异同,探讨增强CT和超声造影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小肝癌分别行增强CT与超声造影检查,比较同一病灶在增强CT和超声造影的各期增强方式。结果小肝癌在增强CT和超声造影检查不同时期的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例小肝癌中有5例(20%)在增强CT和超声造影检查增强模式不完全一致,其中1例差异较大,增强CT检查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均为低增强,而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期高增强,门脉期低增强,延迟期低增强。结论小肝癌在增强CT和超声造影检查均能反映肿瘤血供特点,两者共同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DSA和CTA技术探讨中晚期肝癌的血供特点及血流灌注动态变化情况。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收治的28例中晚期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肝动脉及门静脉等进行DSA及CT血管造影检查,检测患者的血供及血流灌注动态变化情况。结果 DSA和CT血管造影显示所有患者的病灶数目、大小及位置一致。肝动脉造影表现为动脉期多血供,且CTHA例数显著高于DSA肝动脉造影(27 VS 23)(P=0.000);间接门静脉造影表现为门静脉期乏血供,在DSA门脉造影和CTAP上均未发现门脉血供。肝癌组织在CTHA单层动态扫描上呈明显强化,且肝动脉期具有丰富动脉血流灌注,而在CTAP单层动态扫描上呈无明显强化,且肝门静脉期无门脉血流灌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中晚期肝癌患者的DSA和CT血管造影结果显示:弥漫型、结节型及巨块型肝癌病理类型的动脉血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未发现门脉血供。结论中晚期肝癌患者以肝动脉供血为主,侧枝动脉供血为辅,门静脉供血较低或无;应用DSA和CT血管造影技术综合评价肝癌的血供特点和血流灌注动态变化,可为介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叶桂宏  杨红 《中国全科医学》2015,18(9):1090-1093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肝癌射频消融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6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射频消融治疗的肝癌(均经病理证实)患者65例,比较术前常规彩超、增强CT扫描和超声造影对肝癌病灶的检出率,对比常规彩超引导的60个病灶和超声造影引导的75个病灶射频消融后的疗效。结果 65例肝癌患者中发现135个病灶,其中转移灶92个,原发灶43个。常规彩超检出病灶100个,检出率为74.1%;增强CT扫描检出病灶130个,检出率为96.3%;超声造影检出病灶128个,检出率为94.8%;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肝癌病灶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214,P=0.007);其中增强CT扫描和超声造影肝癌病灶检出率高于常规彩超 (χ2=26.413和22.105,P=0.007和0.008);增强CT扫描与超声造影肝癌病灶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9,P=0.824)。常规彩超引导下60个肝癌病灶完全消融42个,完全消融率为70.0%;超声造影引导下75个肝癌病灶完全消融63个,完全消融率为84.0%,2种影像学检查方法下完全消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38,P=0.041)。以术后1个月增强CT扫描检查作为标准,112个病灶完全消融,术后超声造影显示完全消融84个,正确率为75.0%。结论 超声造影在肝癌射频消融前可以明显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射频消融后可以提高对疗效的判定率,在肝癌射频消融前后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评估原发性肝癌(HCC)经导管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对58例HCC患者在TACE术前和术后当天、第5天和第30天采用CEUS检查,重点分析肿瘤滋养动脉供血情况变化,同时观察肿瘤供血方式,根据CEUS结果对滋养动脉进行分型和血流分级,并与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进行比较。所有病例治疗前后均有完整的常规彩超,CEUS,增强CT(或增强MRI)及DSA造影各期影像资料。结果58例HCC介入治疗前后CEUS检出肿瘤滋养动脉者分别为39例(67.24%)和19例(32.76%),术前CEUS声像图动脉相为多条连续性强回声带延伸至肿块内(或包绕肿瘤);CEUS显示滋养动脉抱球型、延续型和浓密型分别为8例(13.79%)、35例(60.35%)和15例(25.86%),术后显示为非连续性彩带进人肿块内或终止于肿瘤边缘或无血管像。结论超声造影能清晰显示肿瘤滋养动脉,其检查结果与DSA表现基本接近,可作为肝癌TACE术后疗效评估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硬化背景下超声造影对已行对比增强CT的小肝癌的补充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2009年1月至10月收集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外科45例,共51个可疑肝脏占位(≤2.0 cm)的肝硬化患者对比增强CT和超声造影资料,将检查结果与病理对照,比较两项影像学检查的诊断差异.结果 超声造影与对比增强CT分别检出病灶49个和35个.小肝癌增强后典型表现为"快进快出""快进慢出",比较超声造影与对比增强CT诊断小肝癌敏感性及正确诊断率分别为88.9%(32/36)、69.4%(25/36)(x^2=3.02,P=0.08)和43/51(84.3%)、29/51(56.9%)(x^2=1.46,P=0.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另16个对比增强CT未能显示的病灶经超声造影明确诊断12个.结论 超声造影与对比增强CT对肝硬化伴小肝癌具有相似诊断率.超声造影较对比增强CT时间分辨力高,对对比增强CT漏检病例及不典型强化病例有很高的补充诊断价值,对于肝硬化内良性结节更具诊断及随访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超声造影与对比增强CT在肝细胞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评判超生硬所具备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肝细胞性肝癌病灶共98例,依次采取超声造影以及对比增强CT的方式进行检查。对比扫描后的病灶增强效果。结果:全部的病灶在超声造影与对比增强CT的动脉期都表现为增强,其中属于高增强范围的依次是98个,及94个占总数的95.9%,在对比增强CT中显示等增强的有4个,占总数的4.1%。当在门脉期的时候,超声造影与对比增强CT显示病灶逐渐褪到低增强的依次有82个,占总数的83.7%以及83个,占总数的84.7%,这里的P=0.845。通过超声造影以及对比增强CT的结果表明,在肿瘤四周呈现薄环形状的病灶增强的依次有30个,占总数的30.6%以及31个,占总数的31.6%,这里的P=0.877,结果表明肿瘤里血管所有的病灶依次有94个,占总数的95.9%以及36个占总数的36.7%,这里的P=0.000。结论:经过统计分析,在肝细胞性肝癌的诊断中,利用超声造影病灶的增强和对比增强 CT相统一,因此可以在肝细胞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中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刘光清  张建辉  关莹  郑恩海  童玉燕 《重庆医学》2012,41(30):3160-3161,3124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评价转移性肝癌射频消融治疗的近期消融效果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转移性肝癌射频消融治疗患者43例(56个病灶)的近期随访资料,包括病灶的超声造影与增强CT检查、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表现等,比较分析超声造影与增强CT检查所见及对肿瘤灭活程度的判断情况。结果超声造影显示56个病灶中47个造影灌注各期均无增强,9个病灶边缘少部分组织在动脉期不规则增强,内部大部分组织在各期均无增强;增强CT显示56个病灶中49个造影灌注各期均无增强,7个病灶边缘少部分组织在动脉期不规则增强,内部大部分组织在各期均无增强。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转移性肝癌射频消融治疗后病灶灭活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8);对灭活效果的判定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0.635,P<0.001)。结论超声造影可以较准确检查转移性肝癌射频消融的肿瘤灭活范围和发现残留病灶,具有与增强CT评价肝癌射频消融治疗近期疗效的相似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增强CT(CECT)与超声造影(CEUS)显示转移性肝癌动脉相血流灌注的差异。方法:对82例肝转移癌患者的165个病灶进行CEUS和CECT扫查,比较两种技术对转移性肝癌病灶动脉相增强的的检出率。结果:CEUS动脉相病灶检出率为100%(165/165),而CECT动脉相病灶检出率为59.4%(98/1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US在显示转移性肝癌动脉相增强方面优于CECT,可以更好地反映转移性肝癌动脉相微血管灌注。  相似文献   

10.
吴慧颖  于翠玲  王棉  张钧 《吉林医学》2008,29(9):727-729
目的:观察肝脏肿瘤的超声造影灌注过程及回声变化规律与增强CT三个时期的强化特征,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脏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肝脏实质性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动态灰阶超声造影检查,其中的26例进行了增强CT检查。研究分析30例病例在超声造影与增强CT不同时相的增强情况的各自不同的典型图像。结果:超声造影显示原发性肝癌中85.7%(18/21)的肿块增强早于肝实质,门脉相和延迟相则多呈低回声;与增强CT显示85%(17/20)的肿瘤动脉期高密度,门脉期多呈低密度相一致。肝转移癌中88.9%(8/9)在动脉期呈环状增强或均匀增强,而肝实质期回声显著低于肝组织和增强CT83.3%(5/6)的肿瘤动脉期高密度的表现基本一致。肝脏恶性肿瘤在超声造影与增强CT不同时相的增强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肝脏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肺外周肿瘤超声造影与增强CT诊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肺外周肿瘤对比增强超声造影(CEUS)与增强CT(CECT)的价值对比.方法 对35例患者均经病理证实的肺外周肿瘤进行了CEUS和CECT检查的对照.CEUS采用造影剂六氟化诺(剂声诺维)和低机械指数实时超声成像技术.CECT采用造影剂碘普罗胺(商品名优维显),行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 35例患者超声造影增强后肺外周肿瘤表现为高增强20例(57.1%),低增强14例(40%),无增强1例(2.9%);CECT表现为高增强15例(42.9%),低增强19例(54.3%),无增强1例(2.9%);肿瘤CEUS表现为不均匀增强24例(68.6%),均匀增强10例(28.6%),1例无增强(2.9%);CECT表现为不均匀增强26例(74.3%),均匀增强8例(22.9%),1例无增强(2.9%);分析CEUS与CECT增强水平和增强程度存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瘤的CT增强值(HU)和B超增强值(dB)相关性较高.结论 超声造影对肺外周肿瘤的诊断价值可与增强CT相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肾透明细胞癌(CCRCC)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与实时超声造影(CEUS)的具体特征及实用性。方法:对手术后病理证实的34例CCRCC的CDFI和CEUS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CDFI表现及CEUS模式下的增强特点。结果:①CCRCC的CDFI表现:血流丰富型10例,血流稀少型24例;诊断准确性为52.94%。②CCRCC的CEUS表现:共34例,CEUS增强模式有4种,快进快退(26/34)、快进慢退(6/34)、慢进慢退(1/34)及慢进快退(1/34),并以快进快退为主(x2=66.667,P<0.01);增强强度分为3种,分别为高强化(25/34)、等强化(5/34)、低强化(4/34),并以高强化为主(x2=37.147,P<0.01);强化形态分为环形强化和不均匀强化,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118,P>0.05)。CEUS诊断CCRCC的准确性为82.35%,与CDF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19,P<0.05)。结论:CCRCC的实时CEUS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比CDFI更敏感地显示CCRCC的血流灌注特点,有助于提高超声诊断信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静脉阴道超声造影技术对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8例子宫内膜病变患者进行经静脉阴道超声造影检查,观察各种子宫内膜病变的灌注时相、灌注方式、增强强度与均度、良恶性病变基底血管显示,并进行分析。结果各种子宫内膜病变在灌注时相、灌注方式具有不同特点,良恶性病变基底血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164,P =0.000),各种子宫内膜病变增强强度与均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927,P=0.269)。结论经静脉阴道超声造影技术有助于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正常肝、肝硬化及脂肪肝背景下原发性肝癌的超声造影表现,定量分析3种肝背景下原发性肝癌的血流灌注特征。 方法: 选择13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共137个原发病灶,依据肝背景不同分为正常肝背景组(45例)、肝硬化背景组(51例)和脂肪肝背景组(41例)。观察3种肝背景下病灶的超声造影特征;应用时间-强度曲线分析3种肝背景组原发性肝癌的灌注参数,包括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梯度和灌注期曲线下面积。 结果: 本组137个病灶均表现为动脉相快速高增强,绝大多数病灶表现为典型的"快进快退"增强模式;但在正常肝背景组有6.7%、肝硬化背景组有31.4%的病灶表现为门脉相和延迟相呈等增强,甚至部分病灶内出现局部高增强的表现,即呈"快进慢退"增强模式;时间-强度曲线分析,3组肝背景下任2组病灶的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梯度及灌注期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3种肝背景下原发性肝癌的超声造影表现存在差异,但灌注参数无明显差异,应用时间-强度曲线能够客观准确地分析原发性肝癌超声造影的灌注参数,对病灶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超声造影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增强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造影的增强模式,评价超声造影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浙江舟山医院超声科,应用微泡造影剂SonoVue及对比脉冲序列(CPS)造影成像技术对122例甲状腺占位性病变患者行检查,回顾性分析其中31例35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超声造影增强表现.结果 35灶甲状腺乳头状癌造影后增强表现可分为3种模式:模式Ⅰ,病灶呈环状不规则缓慢向心性填充(23灶),但中心部分未见造影剂充填;模式Ⅱ,整体均匀性增强(5灶);模式Ⅲ,整体不均匀性增强(7灶).甲状腺良、恶性病灶灌注时间曲线相比较,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结节性甲状腺肿相比较造影剂到达时间(AT)、达峰时间(TTP)和开始消退时间(WT)三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甲状腺腺瘤相比较仅WT一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超声诊断困难的甲状腺癌超声造影后根据其典型增强模式,多数可作出明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检出和诊断微小肾细胞癌(minute renal cell carcinoma,MRCC)及>15 mm小肾细胞癌(small renal cell carcinoma,SRCC)中的应用价值及差异。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9例MRCC(d≤15 mm)及197例>15 mm的SRCC (15 mm<d≤30 mm)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病灶在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时的明显性积分并分别进行统计分析,观察MRCC及>15 mm的SRCC的超声造影表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常规超声检查时,MRCC的明显性积分低于>15 mm的SRCC (P=0.000),超声造影后,两者明显性积分无明显差异(P=0.434),但均较常规超声明显上升(P=0.000,0.000),且MRCC明显性积分上升幅度明显大于>15 mm的SRCC (P=0.000)。比较MRCC及>15 mm的SRCC超声造影表现特征、病灶增强方式、峰值强度及减退方式无明显差异(P=0.949,0.472,0.128),MRCC显示瘤周假包膜及不均匀强化特征的比例明显低于>15 mm的SRCC (P=0.002,0.002)。结论  超声造影对MRCC检出率的提高优于>15 mm的SRCC,但能为>15 mm SRCC的诊断提供更多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在肝癌射频消融治疗效果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76例肝癌患者共118个肿瘤病灶行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消融术后1个月使用声学定量分析软件对残余消融灶行动态分析,并与同期增强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进行比较,以病理为金标准,对肿瘤残余消融病灶良恶性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 肝脏射频消融治疗后超声造影疗效的准确性为82.2%,增强MRI为83.9%;超声造影与增强MRI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检查结果一致性较高;消融术后良性残留消融灶与恶性残留灶血流灌注特点不同,时间强度曲线示峰值强度(IMAX)良性残留消融灶小于恶性残留灶(P<0.01),峰值强度上升时间(RT)及达峰时间(TTP)良性残留消融灶长于恶性残留灶(P<0.01);超声造影与增强MRI判断残余病灶良恶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造影结合时间强度曲线可以动态、直观、定量地反映灭活灶及良恶性残留灶与周围肝实质血流灌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在肝硬化背景下超声造影对肝细胞性肝癌及肝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均经临床诊断为肝硬化并病理确诊的肝脏实质性占位病变的超声造影表现.其中31例肝细胞性肝癌,23例肝血管瘤,并与常规超声、增强MRI及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肝细胞性肝癌96.8%(30/31)表现为动脉相快速整体增强,门脉相快速廓清呈低回声改变的造影灌注特征.3.2%(1/31)门脉相及延迟相均呈等增强.肝血管瘤91.3%00(21/23)表现为动脉相环状增强,门脉相缓慢向心性充填,延迟期高增强.8.7%(2/23)整体快速增强.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增强MRI诊断肝细胞肝癌的敏感性、特异性、正确率分别为61.3%,65.2%,63.0%,96.8%,91.3%,94,4%及93.5%,95.6%,94.4%.超声造影、增强MRI同病理结果有较高的符合率(Kappa值分别为0.89,0.89),比较常规超声有显著提高(Kappa值为0.25).结论:肝细胞性肝癌和血管瘤在超声造影中表现为不同的灌注特点,超声造影为两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定性诊断技术,有较常规超声更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新型超声造影技术对微小肝癌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分析≤2 cm微小肝癌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探讨超声造影新技术对微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应用新型超声造影剂SonoVue及CnTI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匹配成像技术(CEUS)对392例肝脏局灶性病变行超声造影检查,其中经穿刺活检确认肝硬化合并≤2 cm 肝细胞癌(HCC),并有病理组织学分类诊断的36例38灶为本文研究对象.全部病例造影后即刻或半个月内均行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检查.最终确诊为中分化癌22个灶,高分化癌12个灶,透明细胞癌4个灶.结果:造影前常规超声仅对16个灶(42.1%)作出恶性诊断或可疑恶性.造影后38个HCC灶动脉期均不同程度增强;其中中分化癌22个灶均发生快速增强,并在实质期快速消退,呈典型的"快进快出"HCC增强模式;高分化癌12个灶中有9个灶(75.0%)呈"快进慢出"模式;透明细胞癌4个灶中1个灶呈"快进快出",1个灶呈"快进慢出"模式,2个灶呈"轻度慢进慢出"模式.根据CEUS后增强表现,本组76.3%(29个灶)被确认为恶性,18.4%(7个灶)诊断为可疑恶性,另2个≤1.5 cm灶(5.3%)造影增强不典型,未能获得定性诊断.结论:超声造影新技术对肝硬化背景下不同组织类型微小肝癌增强模式的认识为提高微小肝癌的诊断率提供依据.初步结果显示,新型超声造影可作为CT等影像学诊断的互补手段,在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值得重视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