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雪旺氏细胞标志物胶原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肌上皮细胞标记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涎腺腺样囊性癌(ACC)中的共表达情况,探讨GFAP、α-SMA与ACC嗜神经侵袭的关系。方法:利用双重胶体金标记的免疫电镜技术从超微结构水平研究GFAP和α-SMA在腺样囊性癌中的共表达。结果:在ACC组织中,GFAP蛋白与α-SMA蛋白均有表达,GFAP和α-SMA共表达的细胞符合肌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结论:ACC中肿瘤性肌上皮细胞样发生雪旺氏细胞分化可能是ACC嗜神经侵袭的组织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细胞外基质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远处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涎腺腺样囊性癌与细胞外基质的关系。方法 通过肿瘤手术标本的免疫组化染色和超微结构观察、细胞系体外粘附实验及人工重组基底膜侵袭实验,并采用整合素受体抑制剂精氨酸-天冬氨酸进行体外及荷瘤动物体内实验,观察其预防及治疗肺转移的效果。结果 肿瘤团索周围的基膜样物质呈多层、溶解或断裂现象。出现腺样囊性癌远处转移患者的肿瘤标本组织蛋白酶D免疫组化阳性反应率(75%)明显高于无转移患者(43.8%)。肺高转移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对人工重组基膜的侵袭细胞数明显高于其相应的非高转移细胞系。精氨酸-天冬氨酸在体外能抑制肺高转移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对人工重组基膜的侵袭,在体内能显著延长涎腺腺样囊性癌实验性肺转移动物的生存期。结论 涎腺腺样囊性癌的远处转移与细胞外基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全国涎腺腺样囊性癌专题研讨会会议纪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涎腺疾病学组主办、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协作组协办、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承办的全国涎腺腺样囊性癌专题研讨会于 2 0 0 2年 6月 1 7~1 8日在北京召开 ,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代表 2 0余人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针对具有特殊生物学行为的涎腺腺样囊性癌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关专家相聚在一起 ,交流各自的研究经验 ,共同商讨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计划和方案 ,并准备开展协作研究。在本次会议上 ,北京大学方伟岗教授介绍了肿瘤细胞侵袭转移的最新研究动向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林国础教授介绍了涎腺腺样囊性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与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对PKC5种亚型α,βⅠ,βⅡ,ε,δ在该肿瘤亚细胞水平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1)SACC及临近正常组织胞浆中均可见PKC-α、PKC-βⅠ,PKC-βⅡ的表达,与临近正常组织相比,肿瘤组织胞浆中上述3种PKC亚型表达明显降低(P〈0.01);(2)临近正常组织胞膜中未见PKC  相似文献   

5.
王姗  赵尔杨  方明  施磊  徐欣 《口腔医学研究》2011,27(12):1098-1100,1104
目的:探讨Paxillin与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分析47例SACC的Paxillin表达,并统计学分析Paxillin与SACC病理学分型、临床分期、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和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Paxillin表达与SACC病理学分型、局部复发和患者生存率无明显相关,而与临床分期和远处转移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结果提示Paxillin的过度表达在SACC中常见,其过度表达与信号传导通路的改变可能与SACC的细胞增殖及癌转移相关,从而促进SACC的远处转移;Paxillin可作为预后指标来预测SACC的远处转移,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粘附分子 Ecadherincatenin( Ecadcat)复合体在涎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cystic carcinom a; A C C)中的表达,探讨 Ecadcat 复合体与 A C C分化、侵袭和转移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0 例涎腺 A C C标本和10 例正常涎腺组织中 Ecadherin( Ecad)及其相关蛋白αcatenin(αcat)、βcatenin(βcat)的表达。结果 50 例病例中 Ecad、αcat 和βcat共同表达者有29 例(58% ),但在18 例有神经血管侵犯者,其原发灶 Ecadcat复合体成份共同表达仅有7 例(39% )。结论 正常涎腺上皮组织中 Ecadcat复合体成份呈强烈而稳定的表达,而在涎腺 A C C 组织中其表达显著下调; Ecad/cat复合体的表达水平与 A C C神经血管侵犯呈负相关,但与病理分型无关; Ecad/cat复合体的表达下降可能和涎腺组织恶变有关。  相似文献   

7.
涎腺腺样囊性癌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腺样囊性癌多发生于涎腺,是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治疗涎腺腺样囊性癌主要是采用以手术为主,辅以术后放射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案,但是该治疗方案对肿瘤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控制效果尚不理想.本文主要从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和基因分子治疗等方面介绍涎腺腺样囊性癌治疗的新进展,希望能为临床治疗提供一些有效的信息,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Survivin基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的抑制细胞凋亡的基因,同时其还具有调节细胞增殖及参与血管生成的作用。Survivin基因的特异性表达不仅可以作为诊断涎腺腺样囊性癌(ACC)的新型指标,还可以作为判定涎腺ACC预后的指标。本文就Survivin基因在涎腺ACC的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涎腺腺样囊性癌神经内分泌性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具有神经内分泌性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神经内分泌细胞及肿瘤细胞所特有及相关的抗体S-100蛋白,神经特异性烯醇酶,嗜铬素A和突触素4种标记物对其在该肿瘤的表达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 50例涎腺腺样囊癌中S-100蛋白阳性表达42例(84%)神经特异性烯醇酶阳性表达32例(64%)。嗜铬素A阳性表达8例(16%),突触素阳性表达7例(14%),结论:涎腺腺样囊性癌部分细胞具  相似文献   

10.
c-kit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是涎腺最常见的恶性度相对较高的肿瘤之一,具有鲜明的组织学特点:肿瘤嗜神经和早期肺转移。下面就酪氨酸激酶家族Ⅲ类成员之一的c-kit基因与SACC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VEGF表达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32例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eystic carcinoma,SACC)中VEGF的表达和病灶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记数,采用SPSS13.0软件行统计分析。结果:62.5%SACC组织呈VEGF阳性表达。VEGF表达阳性的SACC组织MVD显著高于VEGF表达阴性者(P〈0.05)。VEGF表达与肿瘤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肿瘤部位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结论:VEGF是SACC主要的新生血管诱导因子之一,可促进SACC的血管生成,VEGF可做为SACC预后的一个有效指标,用于识别高危转移和不良预后者。  相似文献   

12.
腺样囊性癌是涎腺常见的恶性肿瘤。我院从1980~1987年共诊治经病理确诊的31例,分析如下。临床资料男12例,女19例,年龄最大者72岁,最小者27岁,平均年龄为47.2岁。  相似文献   

13.
组织蛋白酶D在涎腺腺样囊性癌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D,Cath-D)与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亲和素法分析52例SACC的Cath-D表达,并统计学分析Cath-D与SACC病理学分型、临床分期、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和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Cath-D表达与SACC病理学分型、局部复发和患者生存率无明显相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和远处转移呈正相关关系(P〈0  相似文献   

14.
涎腺腺样囊性癌中基膜样物质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观察泛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中基膜样物质的形态学改变,了解该瘤的浸润和血行转移的机制。方法 对8例ACC的基膜样物质与2例腮腺腺泡及这的基膜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 电镜观察基膜样物质在肿瘤闭索周围显示:多层、溶解或断裂现象。瘤细胞伸足样突起,且胞浆内含大量微泡,该处基膜消失,胶原原纤维溶解,肿瘤细胞围绕血管部位的血管基膜增厚,纤维组织增  相似文献   

15.
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中DNA甲基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cysticcarcinoma,ACC)细胞系中抑癌基因甲基化状况及其与mRNA、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甲基化特异性PCR法检测ACC细胞系ACC-2、ACC-3、ACC-M中E-钙黏着蛋白(E-cadherin,E-cad)、p16、RASSFlA、DAPK、MGMT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况。应用RT-PCR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cad、p16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3个ACC细胞系中均检测到E-cad、p16基因的甲基化,而没有RASSFlA、DAPK、MGMT基因的甲基化;mRNA和蛋白水平均未检测到E-cad的表达,均检测到p16的表达。结论ACC细胞系中,E-cad、p16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是常见事件,甲基化可能是E-cad基因失活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VEGF-C和CD34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中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探讨ACC转移机理。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2例ACC中VEGF-C和CD34表达情况,并计算微血管密度(MVD),采用SPSS软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VEGF-C的表达和MVD与ACC组织类型有关(P=0.000;P=0.001);MVD和VEGF-C表达间无相关性(P=0.165)。结论VEGF-C和MVD可作为ACC分化的指标之一;VEGF-C可能与ACC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7.
57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腺样囊性癌(ACC)约占涎腺肿瘤的10~15%。本文报告57例中,男性33例,女性24例,年龄在18~71岁之间,以35~55岁多见。发病部位以腭部多见,其次为颌下腺、舌下腺。随访时间1~20年,影响ACC最终治愈的原因是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局部复发以颌下腺(82%)、舌下腺(71%)多见,复发时间在术后1~10年,远处转移主要是肺脏(60%),颈淋巴结转移率为10%,远处转移多发生在术后5~10年,由于其远期局部复发及远处器官转移,以及带瘤生存期较长,作者认为使用五年生存率,判断治疗成功与否,随访时间似嫌过短,应对ACC至少作10年以上的随访,随访时应特别注意肺转移。对ACC的治疗,除进行根治性手术外,术后应辅助放疗。  相似文献   

18.
薛桂平  刘艺敏 《口腔医学》1999,19(3):136-137
目的 :探讨 ACC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的特点 ,分析其可能的相关因素 .方法 :对 61例腺样囊性癌作临床病例分析 .结果 :死亡的主要因素是局部复发 .结论 :复发率与发病部位、临床分期及治疗方法等相关  相似文献   

19.
涎腺腺样囊性癌预后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目的 探讨影响涎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预后的各因素。方法 对1960~1985年间收治并随诊10年以上的ACC12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对各项指标采用乘限法(product limit),估计各时点的生存率,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同时序检验(log rank test)各组间差异。全部资料用生存分析软件完成。结果 10年随诊临床与病  相似文献   

20.
涎腺腺样囊性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涎腺腺样囊性癌是涎腺最常见的上皮源性恶性肿瘤之一,具有嗜神经侵袭和肺转移特性,手术、放射及化学药物治疗效果均不理想.近年来国内外在其基因及分子水平做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以期探讨其侵袭转移机制,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本文就涎腺腺样囊性癌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