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庞潇丽 《中国中医急症》2013,(12):2029-2031
目的探寻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患者c反应蛋白(CRP)、尿酸(UA)的相关性。方法对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及血清CRP、UA水平检测,分析颈动脉斑块数量与CRP、UA的关系。结果2处和≥3处颈动脉斑块组血清CRP和UA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0.05).1处颈动脉斑块组血清CRP和UA水平与无斑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与UA水平呈正相关(P〈0.05);血清CRP和UA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数量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和UA水平,可以预测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和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脑梗死发生及其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根据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将10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A组)和脑梗死无斑块组(B组),每组50例。另选5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Hcy,比较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脑梗死无斑块组及对照组Hcy水平变化,记录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吸烟、血脂、糖尿病等,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比较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和脑梗死无斑块组内膜中层厚度。结果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的血Hcy水平为(33.80±16.70)μmol/L,高于脑梗死无斑块组(17.39±6.60)μmol/L和对照组(10.74±14.58)μmol/L(P〈0.01)。脑梗死无斑块组与对照组Hcy水平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为(0.77mm±0.25mm),较脑梗死无斑块组颈动脉IMT(0.58mm±0.29mm)明显增厚(P〈0.01)。结论高Hcy血症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所有入选患者随机分为2组:补阳还五汤联合阿托伐他汀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对照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3月后,2组血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TG、TC、LDL—C与对照组比较降低更明显,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前颈动脉斑块大小、厚度、数量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6月后,治疗组颈动脉癍块大小、厚度、数量和IMT均较治疗前减小(P〈0.05)。而斑块数量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2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颈动脉斑块大小、厚度、数量和IMT均小于对照纽(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脂、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抑制剂(PAI-1)及纤维蛋白原(Fg)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方法10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均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疏血通注射液。测定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脂TG、TC、LDL-C、HDL-C及Fg、PAI-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清TG、TC、L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HDL-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Fg、PAI-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00%,对照组为6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具有明显降纤及促纤溶作用,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少致残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脑梗I号方治疗急性脑梗死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急性脑梗死伴Hhcy的12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4例予脑梗I号方加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64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并检测治疗前后血浆Hcy含量。结果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明显好转(P均〈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Hcy水平均有明显改善(P〈0.05和0.01),且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组用药期间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后常规检查亦未发现异常。结论脑梗I号方是治疗急性脑梗死伴Hhcy的有效方剂,其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浆Hcy浓度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降浊饮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颈动脉斑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益气活血降浊饮,两组患者均给药治疗6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并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优于对照组的68.3%(P〈0.05);两组患者TG、LDL-C、T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治疗组TG、TC、LDL-C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HDL—C水平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益气活血降浊饮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斑块有较好的疗效,可明显降低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及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与7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空腹血Hcy水平测定,并进一步行彩超检查颈动脉内膜厚度及斑块,将急性脑梗死组分为颈动脉斑块组和无颈动脉斑块组;比较急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以及急性脑梗死组中两亚组的血Hcy水平.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血Hcy浓度为(21.59±4.72)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10.01±3.69)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组中有颈动脉斑块者血Hcy浓度为(22.35±4.67)μmol/L,明显高于无颈动脉斑块者血Hcy浓度(17.64±2.53)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Hcy血症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有关,是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田彦  李明 《中医研究》2007,20(4):39-40
目的:比较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在脑梗死和脑出血中风血瘀证和非血瘀证患者中的不同变化。方法:将113例中风患者分成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按中医辨证再分别分为血瘀组和非血瘀组共4组,设30例正常对照组,采用微粒子酶免分析(MEIA)法测定其血浆Hcy含量,对各组的Hcy水平进行比较。结果:中风患者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P=0.00);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血浆Hcy水平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46);脑梗死血瘀组的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非血瘀组(P=0.03),脑出血血瘀组血浆Hcy水平亦显著高于非血瘀组(P=0.04)。结论:血浆高Hcy水平与出血性和缺血性中风血瘀证均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应用阿托伐他汀干预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探讨他汀类药物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制。方法收集2006年7月-2008年10月福建省立医院门诊及住院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药物干预组(A组,40例)及非他汀药物干预组(B组,40例)。并设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对照组(C组,40例)。A组在饮食控制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口服,1次/日,疗程16周。B组采用饮食控制,加强体育运动,减轻体重等方法。干预8周后,观察血脂及血浆hs—CRP的变化,8周、16周后复查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前A纽与B组两组间血浆血脂、hs—CRP水平无明显差异。两组血浆、血脂、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8周后A组血浆血脂、hs—CRP水平明显低于B组(P〈0.05)。干预8周时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无明显改变,16周后药物干预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明显变小,易损癍块减少。结论他汀类药物在治疗颈动脉粥样斑块中不仅有降脂的作用,还有降低血浆hs—CRP起到抗炎稳定斑块的作用,从而起到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压、血脂、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血尿酸、糖化血红蛋白(GhbA1C)等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25例脑梗死患者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非斑块组,将其与体检中心63名体检者对照组,分别检测3组颈部血管多普勒、血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尿酸、F1B、CRP、GhbA1C。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宽块组血压、LDL—C、TG、FIB、CRP、血尿酸、GhbA1C水平显著高于颈动脉粥样硬化非斑块组(P〈0.05或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非斑块组血压、LDL—C、TG、FIB、CRP、血尿酸、GhbA1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血压、LDL—C、TG、血尿酸、FIB、CRP、GhbA1C水平是颈动脉粥样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03月-2012年01月我院收治的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cy检测结果,并与同期50例健康体检人群血浆Hcy检测结果比较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浆Hcy水平为(26.87±8.21)mg/L,对照组血浆Hcy水平为(14.43±4.37)mg/L,急性脑梗死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进行血浆Hcy水平检测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超敏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方法测60例老年MHD患者的血浆总Hcy(tHcy)、CRP、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总胆固醇(Tc)及白蛋白(Alb)和60例健康对照者的tHcy、CRP;应用Sequoia512超声仪测定双下肢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结果:MHD组IMT平均值、IMT增厚阳性率、斑块阳性检出率、血清CRP以及血浆tHcy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体重指数(13MI)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MHD伴动脉硬化者的年龄、CKP显著高于非动脉硬化组(P〈0.05),动脉硬化组的tHcy、13MI和Alb显著低于非动脉硬化组(17〈0.05),而血浆TC、BUN、舒张压等指标两亚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o.05);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双下肢动脉IMT的因素有年龄、CRP、血浆tHcy水平(P〈0.05);直线相关分析表明,血浆tHcy水平与Mb显著正相关(r=0.528,P=0.000)。结论:MHD患者血浆tHcy及血清CRP均明显高于健康人,MHD患者As的发生与高水平血清CRP、相对低水平的血浆tHcy(但仍高于正常对照)及Alb等密切相关,评价tHcy在MHD患者As中的作用时可能综合考虑到炎症、低蛋白血症和营养不良等因素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中风血瘀证与血浆Hcy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将70例首次发作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血瘀证组37例、非血瘀证组33例;将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测并比较三组的血浆Hcy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斑块分型、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两组的血浆Hcy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且血瘀证组血浆Hcy水平较非血瘀证组高(P 0.01);观察组两组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 0.01),其中血瘀证组较非血瘀证组的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高(P 0.05);观察组两组不同分型的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05),且观察组两组稳定斑块及不稳定斑块分型的血浆HCY水平均显著高于同组无斑块分型的血浆Hcy水平(P 0.05)。结论:血浆Hcy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中风血瘀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芪蛭胶囊对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6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芪蛭胶囊口服,21d为1个疗程,测定患者Hcy、hs—CRP治疗前后的变化,以NIHSS表评价神经缺损功能。结果治疗后2组Hcy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均〈0.05),但治疗组降低幅度更大(P〈0.05);2组治疗后hs—CRP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2组NIHSS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蛄论芪蛭胶囊能降低脑梗死患者的Hcy水平,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脑梗死急性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收集16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4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血液标本,测定血清Hcy,并对脑梗死患者做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比较脑梗死组与对照组、脑梗死组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血清Hcy水平变化。结果脑梗死组和对照组血清Hcy水平升高分别有96例和5例,血清Hcy水平分别为(17.87±7.31)μmol/L和(12.05±3.33)μmol/L,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脑梗死组中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Hcy水平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P<0.05)。结论高Hcy血症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天丹通络胶囊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将我院急性脑梗死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予天丹通络胶囊、辛伐他丁配合脑梗死常规治疗,于入院时和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动态监测两组患者血脂水平,计算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并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测,评估颈动脉粥样斑块硬化性积分。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AIP、颈动脉斑块Crous积分均比治疗前有明显降低;治疗组和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丹通络胶囊具有调脂作用,可改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具有稳定斑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将90例CHD患者分为两组,稳定型心绞痛组(SA)3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56例。另设对照组30名,为健康体检者。以分析法检测其空腹血浆Hcy水平。同时根据冠脉造影进一步将观察对象区分为单支病变组(31例)、双支病变组(29例)和多支病变组(30例)。结果CHD患者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CS组显著高于SA组(P〈0.05);多支病变组Hcy水平显著高于双支病变组(P〈0.01),双支病变组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结论CHD患者血浆Hcy水平明显增高,且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冠脉病变支数而增加,是CHD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脑梗死(ACI)中医各证型中的分布特点及变化规律,探讨其对各证型ACI的防治意义。方法回顾研究152例ACI初诊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风火上炎证、风痰瘀阻证、痰热腑实证、气虚血瘀证和阴虚风动证,定量测定发病第3、7、14日的血浆D-二聚体,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ACI各证型在发病后第3日和第7目的血浆D-二聚体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呈明显上升趋势(P〈0.05);在上述两个时段,ACI各证型的血浆D-二聚体升高程度各不相同,其中风痰瘀阻、痰热腑实和气虚血瘀证以痰血瘀阻为主的证型明显高于其他两型(P〈0.05);第14日,ACI风火上炎讧和阴虚风动证的血浆D-二聚体均接近健康对照组(P〉0.05),气虚血瘀证和痰热腑实证较第7日稍有下降(P〉0.05),仍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风痰瘀阻证较第7日进一步升高(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与ACI痰、瘀证有显著相关性,可作为ACI分型研究和干预治疗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丹黄通脉胶囊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合并斑块疗效,评价丹黄通脉胶囊联合辛伐他汀稳定与消退斑块作用。[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64例门诊及住院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辛伐他汀10mg/次,1次/d,晚饭后服用。治疗组32例丹黄通脉胶囊,4粒/次,3次/d。西药治疗同对照组。治疗1年为1疗程。观测血脂、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血液生化指标、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判定疗效。[结果]两组TC及TG均明显下降(P〈0.05),LDL-C有所下降(P〈0.05),HDL-C有所升高(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后颈动脉内膜斑块平均面积明显减小(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黄通脉胶囊联合辛伐他汀治疗CAS合并斑块疗效好、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尿酸(UA)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及脑梗死分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66例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OCSP分型标准将其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组28例、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组45例、后循环梗死(POCI)组46例、腔隙性梗死(LACI)组47例,同时根据颈动脉彩超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无斑块组43例、稳定斑块组63例及不稳定斑块组60例;比较不同OCSP分型以及不同颈动脉斑块性质患者的血UA水平差异。结果 TACI组UA水平和PAC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OCI组UA水平和LAC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ACI组和PACI组UA水平均明显高于POCI组和LACI组(P均0.05),进行关联性分析,ACI患者的UA水平与OCSP分型存在相关性(r=0.214);不稳定斑块组UA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稳定斑块组UA水平与无斑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I患者的UA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性质存在相关性(r=0.223)。结论 ACI患者的UA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及脑梗死分型存在高度相关性,UA水平升高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ACI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