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荧光定量PCR检测性传播疾病病原体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荆州市性传播疾病(STD)的感染现状,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1 207例门诊疑似患者的分泌物进行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淋球菌(NG)检测,运用2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207例患者中有583例检出病原体,STD阳性率48.3%;其中22例检出NG,阳性率为1.8%;43例检出CT,阳性率为3.6%;518例检出UU,阳性率为42.9%;混合感染中CT+UU检出率3.7%,UU+NG检出率为2.6%,CT+UU+NG混合检出率为1.5%。结论中青年就诊者泌尿生殖道病原体阳性率高,应重视病原学的检查,进一步加强STD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中老年人(≥51岁)沙眼衣原体(CT)、淋球菌(NGH)、单纯疱疹病毒(HSV-Ⅱ)、人乳头瘤病毒(HPV-6/11)、梅毒螺旋体(TP)、艾滋病病毒(HIV)性传播疾病(STD)病原体感染现状及特点,为中老年性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总结分析184例中老年性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性病患者中老年人占5.0%(184/3 670),其中CT、NGH、HPV-6/11、HSV-Ⅱ、TP、HIV感染比例分别为20.7%(38/184)、8.7%(16/184)、1.6%(3/184)、2.2%(4/184)、64.1%(118/184)、2.7%(5/184);中老年男性STD患者120例,女性64例,以5160岁年龄组患者最多占61.4%(113/184),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结论中老年性病不容忽视,应加强对老年人性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控制性病在中老年人中传播与蔓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育不孕症夫妇泌尿生殖道解脲支原体(UU)和沙眼衣原体(CT)感染率及其与不育不孕症的关系。方法:采用金标免疫学方法检测136对不育不孕症夫妇(不育不孕组)UU、CT感染率,与50对健康生育夫妇(对照组)UU、CT感染率。结果:不育不孕组中妻子UU阳性率为30.9%,CT阳性率为39.0%,UU和CT混合感染(UU+Cr)阳性率为11.0%;对照组中妻子UU阳性率为8.0%,CT阳性率为10.0%,UU+CT阳性率为4.0%;二组间UU、CT、UU+CT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育不孕组申丈夫UU阳性率为33.1%,CT阳性率为36.8%,UU+CT阳性率为12.5%;对照组中丈夫UU阳性率为6.0%,CT阳性率为10.0%,UU+CT阳性率为4.0%;二组间UU、CT、UU+CT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育不孕证夫妇UU和CT感染与不育不孕症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性传播疾病(STD)是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的疾病,严重威胁社会稳定。淋球菌(NG)、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是目前引起STD和泌尿生殖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了解漳州地区STD的流行特征、发展趋势及流行规律,以便为本市STD防治工作提供预见性信息,笔者对1996~1997年妇幼所门诊763例STD患者的NG,CT,UU三项检测结果进行监测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对象:本妇幼所门诊患者763例,其中1996年203例,1997年560例。1.2方法:用棉拭子取样,男性取尿道分泌物,女性取宫颈分泌物,三种病原体均用联合酶…  相似文献   

5.
在性传播疾病中,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不断增加,我们利用PCR技术同时检测了132例疑为性病的男性尿道分泌物,结果阳性率为86.36%,混合感染率分别为NG+CT13.6%;NG+UU5.3%;CT+UU3.8%;NG+CT+UU3.0%。说明PCR对多病原体混合感染的检测有简便、快速、准确、灵敏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553例男性泌尿生殖道炎患者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进行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淋球菌(NG)的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1.4%、30.8%、35.6%.同时,我们对高度怀疑为淋病患者111例及95例非淋病性尿道炎患者同时进行细菌培养和PCR检测,淋病患者细菌培养阳性检测率为30.6%,与06—08年间所进行的培养检测结果基本一致,均低于PCR检测结果(77.4%),解脲支原体培养阳性率为16.8%,亦明显低于PCR结果(30.8%),此外,对患者同时分UU+CT和NG+UU进行PCR检测结果分析,发现约40%的淋病患者并发UU感染,而CT和UU复合感染亦在10%左右。上述结果说明PCR方法在三种性病病原体的诊断中比细菌培养法更为可靠,特别是在多种病原体复合感染的情况下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用荧光定量PCR(FQ-PCR)方法检测性传播疾病(STD)混合感染的可靠性。方法用ABI5700自动荧光PCR分析仪检测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淋病奈瑟菌(NGH)、人乳头瘤病毒6,11型(HPV6,11)及人乳头瘤病毒16,18型(HPV16,18)、单纯疱疹病毒(HSV),分析STD混合感染中5种6型病原体的组合及比率。结果5种6型病原体均有混合感染的情况。女性CT出现混合感染的比率高于男性,男性UU出现混合感染的比率高于女性(P<0.01)。14种类型混合感染中2种病原体感染的类型占10种,其中CT+UU型混合感染达86.6%。结论用FQ-PCR检测STD准确、方便、快捷,有条件的医院应开展多种病原体的联合检测,以及早发现混合感染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儿及青少年泌尿道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感染情况。方法:对来我院就诊的312例患儿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解脲支原体(UU),沙眼衣原体(CT),淋球菌(NG)。结果:312例患儿UU阳性39例占12.5%,CT阳性9例占2.89%,NG阳性4例占1.28%,UU、CT二者混合感染4例占1.28%。结论:UU是小儿及青少年泌尿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应引起人们重视。  相似文献   

9.
淋病(GU)和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NGU)均是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STD)之一,主要病原体为淋球菌(NG)、解脲支原体(UU)和沙眼衣原体(CT)。为了解我院性病门诊疑似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NG、UU、CT的感染情况,笔者采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452例疑似患者分泌物进行了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道性传播疾病(STD)混合感染的情况。方法用荧光PCR(FQ-PCR)方法进行女性生殖道标本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淋病奈瑟菌(NGH),人乳头瘤病毒16,18型(HPV16,18)4种病原体测定,观察348例混合感染的病原体组合类型、比率等情况。结果4种病原体有6种组合类型,其中2种病原体混合感染的类型有5种,3种病原体混合感染有1种类型,CT+UU型占92.5%。结论各种病原体都可造成女性生殖道混合感染,CT+UU型混合感染率最高,建议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展STD病原体联合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本地区育龄期妇女中解脲脲原体(UU)和沙眼衣原体(CT)感染情况。方法:121例女性患者,取宫颈分泌物,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UU和CT的DNA,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总阳性人数67例,总阳性率55.4%。其中单项UU阳性47例,阳性率38.8%;单项CT阳性18例,阳性率14.9%,UU、CT混合感染3例,阳性率2.5%。CT、UU主要好发于20~30岁的人群,分别占57.4%及55.6%。结论:通过PCR的方法强化对CT、UU感染的筛查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325例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监测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女性生殖道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感染情况及耐药性。方法:对325例已婚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患者进行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支原体总分离率45.5%,其中UU、MH感染及UU+MH混合感染者分别为101/325(31.1%)、13/325(4.0%)和34/325(10.5%)。耐药率最低的药物是强力霉素17/148(11.5%),耐药率最高的药物是红霉素106/148(71.6%)。结论:支原体感染以UU为主,UU+MH混合感染者次之、MH感染最少。治疗药物首选强力霉素,其次为交沙霉素和美满霉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妇女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支原体(UU)感染与不孕不育的相关性。方法219例不孕患者取宫颈分泌物,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19例分泌物标本UU的DNA,同时对196例标本进行CT的DNA检测,另选68例正常体检女性作为对照组,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荧光定量PCR检出UU阳性率39.7%(87/219),CT阳性率44.9%(88/196),分别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CT、UU与不孕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盆腔炎(PID)是性传播疾病(STD)最常见的并发症.目前西方国家引起PID的主要病原体为沙眼衣原体(CT)、淋病奈瑟菌(NG)、解脲支原体(UU)及厌氧菌,以CT和NG常见,而这些感染可引起阴道环境改变、黏膜创伤,使其他病原体如厌氧菌得以继发繁殖而致病.本文通过对进行妇科体检患者提取宫颈及阴道标本,分别检测CT、NG、UU、细菌性阴道病(BV)、阴道毛滴虫(TV)、白色念珠菌(CA),以探讨PID的主要致病因素,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4种性病病原体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聚合酶链反应 (PCR)联合检测 4种性病病原体的必要性。方法 用PCR对 5 0 5 5例患者进行 4种病原体检测 ,其中对 4 0 99例患者进行沙眼衣原体 (CT)、解脲支原体 (UU)联合检测。结果 CT ,UU阳性率分别是 2 1.5 4 %和 2 4 .4 7% ,混合感染率为 5 .88% ,总感染率达 4 0 .13% ,远高于单项检测的阳性率。对 95 6例患者进行人乳头瘤病毒 (HPV)、单纯疱疹病毒 (HSV)联合检测 ,结果HPV ,HSV阳性率分别是 2 8.97%和 2 8.35 % ,混合感染率为 11.0 9% ,总感染率达 4 6 .2 3%。HPV男、女的阳性率分别为 19.37%和 4 1.12 % ,两者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0 5 )。对HSV阳性标本进行分型 ,HSV -II占 97.6 7%。结论  4种性病病原体应做联合检测 ,以免漏诊。  相似文献   

16.
1临床资料 186例均为2003-01—2006—01本院性病门诊男性患者,均有不洁冶游史。病程0.5~3年。分为治疗组96例,平均年龄26.8岁;其中沙眼衣原体(CT)感染者41例,解脲支原体(UU)感染者38例,CT、UU混合感染者17例;对照90例,平均年龄27.1岁;CT感染者39例,UU感染者37例,CT、UU混合感染者14例。两组具有可比性。诊断参照文献标准。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健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6):2201-2201,2212
近年来,随着性传播疾病(STD)发病率的增高,非淋菌性尿道炎(NGU)的发病率亦随之增高。我国去年31个省份共报告8种性病859040例,较上一年增长2.59%。全国性病发病率为68.91/10万,男女比为1.4:1。在全国8种报告性病病种中,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淋病、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尖锐湿疣、梅毒和生殖器疱疹。其中,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增加幅度最大,列全部性病报告的第2位。非淋菌性尿道炎感染之后,久治不愈,继而逆行感染,引起前列腺炎、精囊腺炎、附睾炎、睾丸炎。由于生殖系统的感染,进一步又会引起性功能的下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8.
复发性生殖器疱疹(RGH)主要是由单纯疱疹病毒-Ⅱ(HSV-Ⅱ)感染生殖器部位皮肤黏膜所引起的炎症、水疮、溃疡性疾病,是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STD)之一。该病危害严重,复发率高,在女性可引起不孕、流产或新生儿死亡。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近年汕头市皮肤性病防治院性传播疾病(STD)门诊患者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情况。方法:对804例STD门诊患者采用支原体培养、鉴定、药敏一体化试剂盒进行检测。结果:804例中支原体阳性259例,感染率为32.21%,其中解脲支原体(UU)225例,人型支原体(MH)12例.UU MH混合感染22例,构成比分别为86.87%、4.63%、8.49%。UU对9种药物敏感性最高的是交沙霉素(87.27%),其次是原始霉素(86.49%)及克拉霉素(83.4%),耐药性最高为环丙沙星(55.21%),其次为氧氟沙星(39.77%)。结论:STD门诊患者支原体感染率较高,主要为UU,交沙霉素是治疗泌尿生殖道感染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20.
摘 要目的:分析 2022 年郑州市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沙眼衣原体(CT)、解脲脲原体(UU)及淋球菌(NG) 感染情况。 方法:收集 2022 年 1 月至 2022 年 12 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 626 例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的泌尿生殖道分 泌物样本,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膜杂交法检测 CT、UU、NG,分析 CT、UU、NG 的感染分布情况。 结果:626 例 患者中,感染的 CT、UU、NG 总阳性例数为 386 例(61.66 %),其中 CT 感染 21 例(3.35 %),UU 感染 383 例(61.18 %), NG 感染 4 例(0.64 %);单一病原体感染 365 例(58.31 %),混合感染 21 例(3.35 %),混合感染率低于单一病原体感染率, 且混合感染以 CT + UU 感染最常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 18 ~ 34 岁患者的 CT、UU、NG 感染率均 最高,≥ 60 岁患者的 CT、UU、NG 感染阳性率均最低。 结论:2022 年郑州市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以 CT、UU、NG 感染为主, 其中 UU 感染风险高,混合感染以 CT + UU 感染更为常见,青年和中年群体是感染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