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临床康复运动指导对改善中青年脑卒中偏瘫患者预后的效果。方法:从我院选取中青年脑卒中患者64例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2例,两组同时接受相同的神经内科临床常规治疗并给予早期康复介入,实验组给予进一步强化康复运动指导,以提高患者康复速率;出院时应用肢体运动功能评定表(FMA)、日常生活能力(ADL)指数量表及认知功能测评量表(LOTCA)对2组患者预后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出院时除LOTCA指标2组差异不明显(P0.05)外,实验组在FMA、ADL两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给予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强化的康复运动指导,使运动疗法更趋系统性,可明显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对促进患者早日回归社会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时间介入康复治疗对中青年脑卒中患者运动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探讨青年脑卒中患者最佳治疗时机.方法:通过进行系统、规范、个体有效的功能锻炼,抢救受缺血损害和尚未死亡的脑细胞,修复缺血脑组织的功能,减轻神经功能的损害,对3组经过14 d康复治疗后,A组、B组及C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认知功能成套测定评定(LOTCA)进行疗效评定.结果:3组与康复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第14 d后A、B、C 3组间进行比较且A组优于B组,2组均优于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超早期联合康复治疗中青年脑卒中,能有效地降低病死率和减少致残率,是临床治疗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站立斜板训练对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56例脑梗死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给予相同的脑梗死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则外加站立斜板训练。2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及Barthel指数(BI)评价下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以上两个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站立斜板训练有助于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运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采用相同的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普通康复健康教育训练,康复组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后进行康复治疗,采用Bobath和Rood技术训练,采用简式Fugl—Meyer(FMA)运动评分、改良的巴式指数(MBI)进行康复评价,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FMA、MBI在治疗前两组患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O.01),但康复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可明显促进运动功能、ADL能力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电针治疗时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FMA)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在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同时,进行早期电针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28d后分别评价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FMA及ADL。结果治疗后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FMA和ADL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各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电针治疗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能力,减少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9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5例予以常规治疗及护理,治疗组45例在此基础上予以综合康复护理,治疗3个月后观察2组肢体运动功能(FMA量表评分)、认知功能(LOTCA评分)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改善情况及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FMA评分、LOTCA评分以及AD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康复护理可明显改善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OTOreed对脑梗死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已明确诊断的60例脑梗死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即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治疗组,B组即MOTOmed结合康复治疗组,C组即综合治疗组(头穴丛刺、MOTOreed结合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对病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MA和ADL等进行康复评定,观察比较治疗效果。结果: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治疗组、MOTOmed结合康复治疗组与综合治疗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综合治疗方法对改善和提高脑梗死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更具有科学性、实用性与先进性。  相似文献   

8.
不同介入时机对头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介入时机对头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影响。方法将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五组,A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B组、C组、D组、E组均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分别从病程24h之内、3d、7d、14d时介入头针治疗,通过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观察比较五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五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Y〈0.05)。A组和E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显效率分别与B组、C组、D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Y〈0.05)。结论头针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发病7d内的3个时间点介入头针治疗疗效无明显差异,但与发病14d时介入头针治疗有显著差别,初步认为发病7d内可作为头针治疗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不同部位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A组(一侧皮层单个病灶)、B组(一侧基底节单个病灶)与C组(一侧脑干单个病灶),每组15例。A组常规药物药物,B组与C组常规药物加康复治疗,对比康复效果。结果 3组患者在干预前的FMA、FM-B、ADL评分对比差异,治疗后,3组患者的FMA、FM-B、ADL评分明显改善,治疗2周后,B组与C组患者的FMA、FM-B、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B组与C组患者的FMA、FM-B、ADL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部位的脑梗死患者在康复治疗效果存在差异,在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梗死部位、个人状况选择康复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康复技术对脑梗死上肢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114例脑梗死上肢瘫患者随机分为针刺配合康复技术组(A组),针刺组(B组),康复技术组(C组)和对照组(D组)。应用针刺疗法和康复技术康复治疗,观察简式Fugl-Meyer评分(FMA),Barthel指数(MBI)和简易上肢功能评分,评定治疗前后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在对脑梗死上肢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面,A组明显优于其他3组,B组和C组无差异,A、B、C各组治疗后优于D组。结论:针刺和康复技术联合治疗是治疗急性脑梗死上肢瘫和早期康复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社区康复对脑梗塞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120例社区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住院期间均接受常规神经内科药物及康复治疗,观察组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安排社区康复,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ADL、FMA评分。结果:MBI及FMA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社区康复能明显提高脑梗塞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具有可行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编导引术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梗死亚急性期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120例脑梗死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入院2周内均予常规康复训练及治疗,2周后治疗组另用自编导引术及强制性运动疗法,比较两组ARAT评分及FMA评分.结果:住院第28天两组FMA评分及ARAT评分均较基线期末显著提高(P<0.01),且治疗组FMA评分及ARAT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自编导引术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可有效改善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神经康复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脑功能重塑的影响.方法:将2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12例)与治疗组(116例),对照组仅给予药物治疗,治疗组则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早期实施神经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MESSS评分、FMA评分、BI指数.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FMA评分、BI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MES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治疗早期及时实施神经康复有助于脑功能重塑,加强患者运动能力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蜂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蜂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1组采用单纯蜂针治疗,对照1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比较3组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ADL指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变化。结果 3组治疗后FMA、ADL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FMA、ADL评分与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2组治疗后FMA、ADL评分与对照1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5%,对照1组为64.3%,对照2组为73.3%,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蜂针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音乐疗法结合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脑梗塞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及机理。方法:将120例脑梗塞亚急性期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及内科治疗;2周后,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基础上给予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观察组则给予音乐疗法结合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干预14天后观察两组患者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评分、Fugl.Meyer量表(FMA)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干预14天后,观察组ARAT评分、FM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HAM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音乐结合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可有效改善脑梗塞亚急性期上肢功能障碍及焦虑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井穴及自拟的上解痉穴,在上肢痉挛即刻缓解的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对两组进行肌张力评分(改良Ashworth)、上肢的运动功能评定(FMA)、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定(FCA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8.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MA评分、FCA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FC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加味补阳还五汤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疗效。方法:3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药物和康复训练治疗3周,治疗组另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和改良巴氏指数(MBI)进行康复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MBI、FMA评分显著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合康复训练可改善脑梗死偏瘫上肢功能,有助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加味补阳还五汤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痉挛期的疗效。方法: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采取常规药物和康复训练,治疗组另用加味补阳还五汤,观察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痉挛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FMA、MBI评分及Ashworth痉挛评级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MBI、FM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合康复训练可改善脑梗死痉挛期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