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肝脏是药物作用的主要靶器官之一,药物性肝病可见所有黄疸住院病人中的2%~5%,现将我院近五年来收治的237例药物性肝病,其中较严重淤胆型药物性肝病(总胆红素在171μmol/L以上)的病例54例,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腺苷蛋氨酸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药物性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淮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药物性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2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保肝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腺苷蛋氨酸+糖皮质激素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4周。治疗前后采集两组患者静脉血2 mL,以酶联免疫法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γ-谷丙酰转移酶(γ-GT)及总胆红素(TBIL)水平;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肝功能各项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ALT、ALP、γ-G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BIL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采用腺苷蛋氨酸与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药物性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可有效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慢性药物性胆汁淤积性肝病(CLD)的病因、临床特点与预后。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2月北京佑安医院确诊为CLD患者34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CLD的药物主要有中草药(38.2%)、保健品或膳食添加剂(14.7%)、非甾体类抗炎药(11.8%)、抗生素(8.8%)、抗结核药(8.8%)。CLD最常见的症状是乏力23例(67.6%)和食欲减退23例(67.6%),其次为尿黄22例(64.7%),其他常见症状包括:恶心14例(41.2%),厌油7例(20.6%),呕吐6例(17.6%),皮肤瘙痒3例(8.8%),大便颜色变浅2例(5.9%)和肝区疼痛1例(2.9%)。体征:皮肤巩膜黄染24例(70.6%),皮疹和肝脾肿大各1例(2.9%)。慢性药物性胆汁淤积症患者除GGT、ALP外,ALT、AST、TBil、DBil水平显著升高。经药物治疗后ALT、TBil、GGT及ALP可恢复正常,其复常时间分别为(46.7±24.5)d、(41.9±21.4)d、(35.8±20.2)d和(40.3±22.6)d。结论中草药是导致慢性药物胆汁淤积症的重要原因。慢性药物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兼具肝脏炎性反应及胆汁淤积的临床表现,经治疗后近期预后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应用凯西莱(硫普罗宁)治疗药物性肝病,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及肝功能的变化,探讨其治疗药物性肝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采用凯西莱200mg加入10%葡萄糖液250ml中静滴,每日1次;对照组34例,给予甘利欣30ml及能量合剂维生素C2·0 维生素B60·2 ATP40mg CoA100U 肌苷0·5加入10%葡萄糖液250ml中静滴等基础治疗,每日1次,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分别观察症状和体征、肝功能及B超检测肝脾大小。结果:凯西莱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均有显著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凯西莱在药物性肝病的治疗中,对肝功能的恢复有明显作用,而且安全,可作为目前治疗药物性肝病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腺苷蛋氨酸与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治疗药物性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选择因药物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就诊的112例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给予综合保肝治疗,此外,治疗组加服腺苷蛋氨酸与糖皮质激素。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总有效率、显效率、TBIL、γ-GT、ALP与TBA的比较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腺苷蛋氨酸和糖皮质激素治疗药物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其临床疗效确切,并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在药物性肝病治疗中的临床研究。方法选择诊断为药物性肝病56例,包括中药制剂、抗结核药、化疗药、抗菌药物、抗甲亢药等导致的药物性肝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6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为多烯磷脂酰胆碱加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结果治疗组的肝功能(AST、LDH、TBIL)恢复、症状较对照组有显著下降。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对药物性肝病的治疗是有效、安全的,并且对因氧化应急因素导致的药物性肝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联合腺苷蛋氨酸治疗药物性胆汁淤积性肝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淮阳县人民医院67例药物性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随机数表法分组,对照组33例,观察组3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保肝治疗,观察组加用糖皮质激素及腺苷蛋氨酸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8.24%)较对照组(63.64%)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76%,对照组为9.09%,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联合腺苷蛋氨酸治疗药物性胆汁淤积性肝病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常见药物及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6例药物性肝病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常见药物分别是抗结核药物27例(48%),中草药14例(25%),免疫抑制剂5例(9%),抗菌药4例(7%),其他药物如抗精神病药、抗甲亢药、抗肿瘤药、解热镇痛药、性激素类药、心血管类药共6例(11%),其临床表现和病理类型差异较大,预后较好。结论:提高对药物性肝病的认识,合理用药,早期预防、诊断、治疗能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痰热清注射液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药物性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药物性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12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对照组采用熊去氧胆酸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观察组采用痰热清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丙...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药物性胆汁淤积性肝病采用腺苷蛋氨酸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药物性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72例,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保肝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腺苷蛋氨酸联合糖皮质激素+常规保肝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7.2%、80.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ALT(丙氨酸转氨酶)、TBIL(总胆红素)、ALP(碱性磷酸酶)分别为(86.1±41.4)U/L、(48.4±42.6)mmol/L、(100.5±60.7)U/L,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04.9±45.7)U/L、(103.3±62.8)mmol/L、(168.4±87.3)U/L(P<0.05)。结论采用腺苷蛋氨酸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药物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治疗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60例药物性肝病临床特点,以利临床医生重视药物性肝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避免延误诊治。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60例药物性肝病住院病人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以及治疗转归作出综合分析。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中,以抗生素、抗肿瘤药物为主。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表现及肝功能检查与病毒性肝炎无明显差异,但合并有慢性肝炎的病人其病情较重。结论①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以抗生素、抗肿瘤药多见,但中草药也不容忽视。②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表现为黄疸与转氨酶升高,与普通病毒性肝炎无明显特异性。经保肝、降酶、退黄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但也可引起重症肝炎而死亡。③临床医师应重视药物性肝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2.
药物性肝损害10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常见药物、发病规律、诊断及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早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0-01~2006-12本院的药物性肝损害住院患者采用回顾性研究。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抗生素(包括抗结核药物)为最多,占30.84%,其次为中药(18.69%),解热镇痛类药物(7.48%),抗肿瘤药物(5.61%);临床类型为肝细胞型多见,占57.95%,胆汁淤积型占23.36%,混合型占18.69%;主要临床表现有纳差、乏力、黄疸、恶心、呕吐等;多数病人预后较好(89.72%)。结论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严格把握用药指征,注意监测肝功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3.
68例药物性肝损害病因和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尚进  陈瑶 《四川医学》2010,31(12):1810-1812
目的提高对药物性肝损伤的认识,及早做出正确诊断和治疗,减少各种严重药物性肝损伤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我院2002~2009年间68例药物性损伤住院患者进行病因及临床特点(基础疾病史、服药史、临床表现、血常规、肝功能,观察治疗效果)的回顾性分析,并探讨其发生的可能机制。结果解热镇痛抗炎药物引起药物性肝病占据较大的比例,占统计患者的51.24%。主要表现为乏力、上腹部不适和恶心,皮肤巩膜的黄染、皮疹、肝肿大,有50%的患者无任何自觉临床症状。以肝细胞损伤为主42例(61.76%)。实验室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伤,以ALT为主,表现为100%,其次为GGT检查异常61例(89.71%)。结论药物性肝病关键在于预防,应用相关药物治疗期间应注意监测药物的各种毒副作用,患者一旦出现临床的症状和(或)体征以及肝功能异常,应立即停止药物治疗;酌情适当给予应用护肝药物、支持疗法等,一般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背景]探讨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病例报告]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71例药物性肝病住院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效果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引起71例药物性肝病的相关药物中中药为17例(23.9%),抗结核类药物为16例(22.5%),抗生素类药物为13例(18.3%),抗肿瘤药物为9例(12.7%),解热镇痛药物为7例(9.9%),抗甲状腺类药物为4例(5.7%),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为2例(2.8%),其他为3例(4.2%).药物性肝病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临床分型以胆汁淤积型最常见,为30例(42.3%),其次为肝细胞型。为28例(39.4%),其他为混合型,为13例(18.3%).经停用致肝损伤药物及给予保肝等治疗,70例(98.6%)预后良好,1例(1.4%)发展为肝硬化.[讨论]药物性肝病多由中药、抗结核药及抗生素类药物引起,主要类型为胆汁淤积型,其次为肝细胞型;大多数药物性肝病预后良好,少数病例可发展为重症肝炎或肝硬化.  相似文献   

15.
两种药物性肝病诊断标准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药物性肝病(DILD)通用诊断标准及Maria评分系统,探讨DILD分级量化诊断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以通用诊断标准及Maria评分对325例疑诊为DILD的病例进行回顾性诊断及评分,比较评分分值在符合与不符合通用诊断标准的两组之间的分布情况,研究分值与定性诊断之间的关系。结果325例患者中218例符合通用诊断标准,其中208例(95.4%)计分≥10分,107例不符合通用诊断标准,其中79例(73.8%)计分<10分。经ROC分析,Maria标准曲线下面积为0.9121,95%置信区间为(0.8803,0.9439)(Z=25.40,P<0.001)。Maria评分≥10分诊断DILD的敏感性为95.4%,特异性为73.8%。结论两种DILD诊断标准具有较好的一致性,Maria评分系统诊断DILD敏感性高,但特异性较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某医院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临床特点、病因构成及应对策略。方法采用Roussel Uelaf因果关系(RUCAM)量表选择某医院DILI患者139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和用药情况。结果RUCAM量表共筛选出139例DILI,患者45~59年龄段占比最高(38.85%),61.15%患者有临床表现,其中以纳差最多见。药物性肝损伤以肝细胞损伤型最多(87.05%)。肝细胞损伤型治疗有效率高于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共涉及88种可疑药物,排名前3位依次为抗结核药物、抗肿瘤药物和中药。51.08%患者联用2种以上可疑药物。结论DILI隐蔽性强,可由多种药物引发,应提高对DILI的认识和预防,从而降低DIL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急性药物性肝病6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常见药物、发病规律、诊断及临床特点。方法对62例因急性药物性肝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引起肝病的药物种类繁多,以抗结核药为最多(占45.2%),平均潜伏期(28±10)d;其次为各类中药,共占24.2%;相关科室同期病例以消化科最多(32.3%);临床类型主要为肝细胞型(41/62,66.1%),重症或爆发性少见;主要表现有恶心、呕吐(58.1%)、纳差、乏力、黄疸。结论抗结核药、中草药致肝损伤不容忽视;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无特异性,详细问诊和排除性诊断是诊断的关键;严格把握用药指征是有效的预防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我国药物性肝损伤常用的两种诊断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用国内新标准和Danan标准,对212例临床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进行重新诊断,比较两种诊断方法之间的差异及一致性。结果 212例病例中,按国内新标准初步诊断确诊112例(52.8%),疑似病例91例(42.9%),排除9例(4.2%);疑似病例进行RUCAM简化评分系统再评分:极有可能7例,很可能有关50例,可能有关32例,可能无关2例,分别占疑似病例的7.7%、54.9%、35.2%、2.2%;按Danan标准诊断:极有可能48例(22.6%),很可能有关113例(53.3%),可能有关41例(19.3%),可能无关0例,无关10例(4.7%)。两种诊断标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一致性一般,故仍有偏差存在,主要原因为国内新标准仅节选了部分RUCAM评分系统。结论国内新标准较Danan标准简便易行且准确性较高,更适于我国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应用,但仍有需要改进之处。  相似文献   

19.
急性药物性肝病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急性药物性肝病发生的类型、药物年龄分布概况。方法对60例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及致损害药物进行分析和归类。结果肝炎型39例,淤胆型8例,混合型13例;致损害药物有12类计26种。中药损害占第1位,其次是抗癫痫药、抗结核药、抗癌药等。结论急性药物性肝病常见,临床用药时注意肝损害的发生,特别是中药制剂应用时应谨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