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背景:目前在探讨骨缺损的物理和药物方法治疗的效果、检验手术方式的有效性、以及评价骨替代材料在骨缺损修复中所起的作用时,尚缺少一种客观的、标准的动物模型。目的:为骨不连的实验研究建立一种客观的动物实验模型。设计:制作兔骨不连模型的验证性实验。单位:深圳市人民医院骨科。材料:取普通级纯种新西兰大白兔20只,体质量(2.5&;#177;0.5)kg,6-8月龄,雌雄不限。方法:实验于1999-05/08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取纯种新西兰大白兔20只,在前臂桡骨中段截除1.5cm骨段(包括骨膜),骨断端用骨蜡封闭髓腔,10周后经大体标本、病理组织学及X射线检查确定骨不连形成情况。主要观察指标:兔前臂桡骨骨缺损模型大体观察及病理组织学和放射学检查结果。结果:纳入白兔20只(40侧桡骨)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兔骨缺损区大体观察:10周后骨缺损区可见纤维瘢痕组织填充,无骨性连接,骨蜡未吸收,骨端硬化,髓腔闭塞,两侧断端有少量骨痂形成,骨缺损范围为0.8~1.2cm。②兔骨缺损区病理组织学检查:光镜下骨断端髓腔封闭,有软骨细胞及骨细胞,细胞呈无序排列,纤维膜覆盖,缺损区为纤维瘢痕组织。③兔骨缺损区放射学检查:于10周X射线拍片见骨缺损区无骨性连接,断端硬化,髓腔封闭,两侧断端有少量骨痂形成,骨痂形成不规则。结论:实验所建立的动物模型,具有骨不连的病理改变,符合骨不连的要求,反映了骨不连的一般特征,可以认为是一种可靠而实用的实验性骨不连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背景:建立客观标准的骨不连动物实验模型是骨不连的实验研究及探索骨不连治疗的必要条件。目的:为骨不连的实验研究建立一种客观的动物实验模型。方法:选取SD大鼠,在胫骨中段截断,用口腔科粘固粉充填器(3#或4#)灼烧骨折断端(包括骨膜),然后用0.5mm克氏针钻入骨髓腔,固定骨折,2个月后经大体标本、病理组织学及放射学检查确定骨不连形成情况。结果与结论:大体标本观察、放射学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均显示骨缺损区无骨性连接,为纤维瘢痕组织填充,骨端硬化。结果表明实验所建立的动物模型,具有骨不连的病理改变,符合骨不连的要求,是一种可靠而实用的实验性骨不连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复合富血小板血浆(PRP)和可调性Cem-Ostetic^TM人工骨浆对管状骨骨不连的修复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8只,在双侧前臂桡骨中上段截除1.5cm骨段(包括骨膜),骨断端用骨蜡封闭髓腔,制成骨不连模型。取其中24只,一侧桡骨作实验侧,骨不连处填入复合PRP的人工骨浆;另一侧为对照侧,仅填人人工骨浆,另外4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分别在术后第2、4、8和12周通过大体观察、X线片、组织学及生物力学检测等手段观察桡骨愈合情况。结果术后第2周,实验侧和对照侧的新生纤维组织和骨组织均主要集中在截骨端,实验侧新生组织略多于对照侧。第4、8周,实验侧人工骨表面及孔隙内被大量新生骨组织覆盖和填充,人工骨与宿主骨桥接紧密;对照侧的新生骨组织主要限于人工骨两端,且相对实验侧较幼稚。第12周,实验侧骨缺损完全修复,髓腔再通;对照侧断端间新骨形成骨桥,但尚未见到髓腔再通,空白对照组均未见骨痂。结论复合富血小板血浆(PRP)和可调性Cem-Ostetic^TM人工骨浆对管状骨骨不连的修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各种原因造成的骨折和骨缺损导致的骨不连一直是临床骨科修复的一大难题,相关产品质量的检验需要标准的骨缺损模型,然而骨缺损的临界长度至今仍无定论。目的:建立兔桡骨骨缺损模型,以确定兔桡骨临界骨缺损长度。方法:将18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6组,在双侧桡骨中段分别做12,13,14,15,16,17mm的缺损,伤口缝合包扎但不固定。结果与结论:大体标本和放射学观察显示,3个月内12,13,14,15,16mm组的缺损均有修复完整的情况,但17mm组无一例修复。组织学结果显示12,13,14,15,16mm组缺损修复区有骨小梁与骨基质的形成、骨再生和再血管化、髓腔不同程度再通以及成骨细胞,17mm组可见成骨细胞,破骨细胞,但未见骨再血管化和髓腔再通。故兔桡骨临界骨缺损长度为17mm。  相似文献   

5.
背景应用干细胞移植及组织工程的方法修复骨缺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目的观察应用自体骨髓基质细胞的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设计左右侧对照实验.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实验中心.材料10~个月新西兰大白兔12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2.5 kg.方法实验于2002-06/2003-06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实验中心完成.将兔自体骨髓基质细胞经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培养、传代扩增.取兔12只行桡骨中段截取1.5 cm骨质,造成完全骨缺损.于左侧缺损处植入载有骨髓基质细胞的胶原海绵,右侧植入单纯胶原海绵对照.12周后麻醉状态处死动物,比较基质细胞和胶原海绵复合物移植与单纯胶原移植治疗骨缺损的疗效.X射线片评价标准按骨缺损修复分期方法(分为0~5级,5级为骨缺损全部被新骨替代,0级为无新骨修复).主要观察指标兔桡骨缺损处大体观察,X射线观察,组织化学观察及电镜观察结果.结果纳入12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侧兔桡骨缺损处大体观察第12周实验组骨缺损处骨痂坚实突出于骨缺损处,与断端连续性好.对照侧无连续骨痂通过骨缺损处,断端间有纤维组织连接.②两侧兔桡骨缺损处X射线观察在第12周实验侧有连续骨痂通过骨缺损处,髓腔通畅,塑形不完全.对照侧无连续骨痂通过断端.③两侧兔桡骨缺损处组织学观察第12周实验侧骨缺损处可见大量成骨细胞及新生基质.对照侧仅在断端间见少量骨细胞,断端处为纤维组织充填.④兔桡骨缺损电镜观察实验侧成骨细胞接近正常骨细胞可见大量丰富扩张内质网,蛋白合成旺盛,细胞器含量丰富.结论骨髓基质细胞作为一种骨源干细胞,具有良好的成骨作用,经过扩增可以用作种子细胞,通过组织工程的方法可以修复骨缺损性疾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新西兰白兔颧弓上制备不同的骨折骨缺损,以求得兔颧弓骨折骨缺损植骨临界值。方法:实验于2005-06/2006-12在首都医科大学动物实验室完成。①新西兰大白兔3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1mm骨缺损组、3mm骨缺损组、5mm骨缺损组和7mm骨缺损组4组,每组9只。在兔一侧颧弓分别制备1,3,5,7mm骨折骨缺损。②于4,8,12周通过大体解剖学、X射线片、病理学观察骨折骨缺损愈合情况。结果:36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1mm骨缺损4周即骨愈合。3mm骨折骨缺损在术后8周大体观见骨折断端无动度,缺损界线模糊,X射线片显示缺损有较明显外骨痂,骨折局部骨桥连接,骨折线模糊,病理见骨折两断端间充满致密纤维结缔组织,出现少量淡红色骨基质,未见骨性桥接骨痂。12周大体观察见缺损完全愈合,骨密度完全一致,骨折线消失;X射线片显示骨折断端有骨痂连接;病理出现部分骨桥连接。5mm,7mm骨折骨缺损在术后4,12周内经大体观察、X射线片影像、病理检查均未见骨桥,呈现骨不连特征。结论:兔颧弓12周临界骨折骨缺损为5mm,即骨折骨缺损等于或大于5mm,则骨缺损必须植骨,否则骨不连。5mm亦可以作为颌骨临界骨折骨缺损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背景:应用干细胞移植及组织工程的方法修复骨缺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目的:观察应用自体骨髓基质细胞的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设计:左右侧对照实验。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实验中心。材料:10-个月新西兰大白兔12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2.5k。方法:实验于2002-06/2003-06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实验中心完成。将兔自体骨髓基质细胞经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培养、传代扩增。取兔12只行桡骨中段截取1.5cm骨质,造成完全骨缺损。于左侧缺损处植入载有骨髓基质细胞的胶原海绵,右侧植入单纯胶原海绵对照。12周后麻醉状态处死动物,比较基质细胞和胶原海绵复合物移植与单纯胶原移植治疗骨缺损的疗效。x射线片评价标准按骨缺损修复分期方法(分为0-5级,5级为骨缺损全部被新骨替代,0级为无新骨修复)。主要观察指标:兔桡骨缺损处大体观察,X射线观察,组织化学观察及电镜观察结果。结果:纳入12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侧兔桡骨缺损处大体观察:第12周实验组骨缺损处骨痂坚实突出于骨缺损处,与断端连续性好。对照侧无连续骨痂通过骨缺损处,断端间有纤维组织连接。②两侧兔桡骨缺损处X射线观察:在第12周实验侧有连续骨痂通过骨缺损处,髓腔通畅,塑形不完全。对照侧无连续骨痂通过断端。③两侧兔桡骨缺损处组织学观察:第12周实验侧骨缺损处可见大量成骨细胞及新生基质。对照侧仅在断端间见少量骨细胞,断端处为纤维组织充填。④兔桡骨缺损电镜观察:实验侧成骨细胞接近正常骨细胞可见大量丰富扩张内质网,蛋白合成旺盛,细胞器含量丰富。结论:骨髓基质细胞作为一种骨源干细胞,具有良好的成骨作用,经过扩增可以用作种子细胞,通过组织工程的方法可以修复骨缺损性疾病。  相似文献   

8.
背景骨缺损临床常用治疗方法有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和人工骨移植,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点.因此,如何更好的修复缺损的骨组织,成为外科领域关注的热点.目的制备磷酸钙人工骨与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物,通过动物实验观察骨缺损的修复作用. 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创伤外科.材料实验于2002-05/2003-09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动物实验中心进行.新西兰健康成年大白兔24只,6~14个月龄,体质量9~3.5kg,雌雄不限.方法①分离、扩增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并以磷酸钙人工骨为载体制备磷酸钙人工骨与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物.②24只兔(48侧)制作成骨缺损模型,分为3组,复合物组(24侧),24只兔一侧骨缺损植入细胞+载体复合物;人工骨组(12侧),12只兔对侧植入磷酸钙人工骨;空白对照组(12侧),12只兔对侧骨缺损不作任何处理.术后8,16,24周,每组每个时间点取4只动物进行放射性核素监测,并分别于麻醉状态下处死相应动物,进行X射线摄片、组织学染色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动物骨缺损区大体观察.②X射线检查结果.③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④放射性核素监测结果.结果24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动物骨缺损区大体观察及X射线检查结果24周时,复合物组骨断端部分连结,新骨与材料之间的边界不清,未见到髓腔再通;单纯人工骨组植入材料与截骨断端融合,材料体积较植入初期变化不明显;空白对照组形成骨不连,髓腔封闭.②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24周时,复合物组骨缺损范围变小,骨缺损处相连;人工骨组新骨与材料结合紧密并部分长入;空白对照组髓腔封闭,形成骨不连.③放射性核素监测结果复合物组和人工骨组8~24周间肉眼可分辨出放射性浓度呈明显上升趋势.结论磷酸钙人工骨与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物可再生新骨组织并完好地修复桡骨缺损,且修复能力明显优于单纯的磷酸钙人工骨.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影像与组织学对比观察,探讨兔骨不连模型成骨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成骨特点.方法 选取纯种新西兰大白兔10只,在其双前肢桡侧沿桡骨中段截骨;对左侧行夹板外固定,定为愈合侧;对右侧不做固定,每天在麻醉下使骨断端被动活动避免其愈合,定为骨不连侧.在术后第1、2、4、6、8周分别进行X线检查及组织学对比观察.结果 X线示术后2周骨不连侧与愈合侧肢体骨痂的成量和断端的连接状况开始出现较明显的差异.组织学观察示术后1周骨不连侧与愈合侧肢体组织学开始出现差异,主要表现在血管重建、骨细胞形成及纤维组织增生方面.结论 对骨折后骨断端组织血供及成骨活性的判定是早期诊断骨不连的主要依据,准确判定有助于临床干预时相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背景局部软组织条件不好的难治性骨缺损修复是临床的重大难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探讨带血供肌瓣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载体修复骨缺损成骨过程中骨骼肌的变化.设计观察对比实验.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对象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清洁级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0只,1.5~2.5 kg,雌雄不拘.方法实验于2000-01/2002-08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取10只兔,制作兔桡骨下段15 mm骨缺损,将指深屈肌肌瓣去神经后,转位至缺损区,将纤维蛋白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物植入肌瓣中.分别于1,2,4,6,8周麻醉状态下各处死4只兔,进行骨缺损区肌瓣大体观察、组织学、原位末端标记及超微结构观察.主要观察指标兔桡骨缺损区肌瓣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原位末端标记法染色结果及超微结构.结果20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兔桡骨缺损区肌瓣大体观察结果骨骼肌逐渐发生萎缩,8周时肌纤维几乎完全消失,新生骨组织呈条索状桥接两断端.②兔桡骨缺损区肌瓣组织学检查结果组织学显示骨骼肌萎缩的同时,部分细胞核出现崩解,并有凋亡小体出现.③兔桡骨缺损区肌瓣细胞凋亡情况原位末端标记法染色萎缩的骨骼肌纤维内大量显色阳性的细胞核或核碎片.④兔桡骨缺损区肌瓣超微结构骨骼肌肌丝随时间延长逐渐消失,细胞核出现染色质边集、固缩、碎裂,呈典型的凋亡改变.结论带血供肌瓣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修复骨缺损成骨过程中,肌纤维逐渐发生萎缩、凋亡,最终被骨组织所替代.  相似文献   

11.
背景骨缺损的修复一直是骨科治疗的难点,寻找有效修复骨缺损的骨移植替代材料是目前骨缺损治疗的研究方向.目的探讨珊瑚多孔羟基磷灰石(coralline hydroxyapatite porous,CHAP)、纤维蛋白(fibrin sealant,FS)及金葡液(staphylococcus aureus injection,SAI)复合物修复骨缺损的作用及其作为人工骨移植替代材料的可行性.设计随机对照的试验研究.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骨科.材料实验在中山大学动物实验室和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全军生物力学中心完成.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金葡液.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54只在兔双侧桡骨制备骨缺损模型后分成实验组、对照组及空白组.将CHAP-FS-SAI复合物植入骨缺损处作为实验组,以自体骨植入作为对照组,空白组不植入任何物质.在2,4,8和12周分别进行大体标本观察,组织学,X射线片观察及生物力学测试,比较各组修复骨缺损的能力.主要观察指标动物一般情况,大体标本,X射线片,组织学,生物力学测定.结果实验组术后2周见植入物与骨端形成紧密的纤维性连接,镜下可见CHAP周围大量成纤维细胞、软骨细胞及细胞钙化.12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见大量成熟的骨细胞及板层骨;实验组见植入物完全骨化,塑形完全,CHAP未完全降解.空白组12周骨缺损区为纤维瘢痕组织填充.镜下主要为大量成纤维细胞.X射线片2周实验组与对照组有骨痂影.4周骨痂影增多.8周实验组骨缺损消失,CHAP分散在骨痂中;对照组骨折线消失,髓腔开始形成.12周实验组和对照组骨皮质连续,髓腔复通,塑形完全.空白对照组12周骨缺损区无骨性连接.生物力学测试最大扭矩及抗扭刚度在术后4,8,12周复合物组和自体骨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术后2周,最大扭距实验组为(0.140±0.032)N·m,对照组为(0.105±0.035)N·m,抗扭刚度两组分别为(0.401±0.050),(0.311±0.050)N·m/rad,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087 0,3.600 0,P<0.05).结论CHAP-FS-SAI复合物具有较强的成骨能力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作为自体骨移植的一种替代物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12.
背景:大段骨缺损修复多以植骨为主,如果能将带血运的组织与人工骨同时植入,理论上更有利于新生组织血运建立及人工骨的爬行替代重建。目的:观察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磷酸三钙-骨形态发生蛋白2人工骨结合自体带血供自体肌肉移植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效果。方法:手术造成30mm绵羊大段桡骨缺损,抽签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植入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磷酸三钙-骨形态发生蛋白2人工骨及自体带血运的屈指长肌,对照组仅植入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磷酸三钙-骨形态发生蛋白2人工骨,空白对照组未植入任何材料。3组均以钢板固定骨缺损区,术后24周进行X射线检测及组织学观察。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桡骨缺损处完全成骨修复,皮质骨与髓腔轮廓清晰,骨痂为较成熟板层骨;对照组骨缺损基本完全修复,但新生骨密度及髓腔轮廓清晰度及骨痂成熟度均不如实验组;空白对照组无有效骨痂形成,缺损区被大量纤维组织填充。说明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磷酸三钙-骨形态发生蛋白2人工骨结合自体带血供肌肉移植能够很好修复绵羊桡骨30mm的大段骨缺损。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临床上对骨水泥型人工关节并发症的研究已经很多,但是目前骨水泥型人工关节植入后对股骨远端影响方面的研究尚缺乏。目的:为观察骨水泥固定型人工关节植入后对股骨远端的影响提供一个理想的动物模型。设计:对照观察。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材料: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16只,清洁级,雌雄不限,体质量2.6~3.5kg。方法:实验于2002-07/2003-04在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取大白兔16只,根据兔存在有第3转子这个特殊的解剖结构,采用不打断股骨颈,在第3转子上方横行锯掉大转子外侧部分,在转子间窝找到骨髓腔入口,左侧股骨髓腔内灌注骨水泥,建立单纯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阻塞骨干髓腔的兔动物模型。右侧作为对照侧。模型制作后即麻醉状态下处死兔进行指标观察。主要观察指标:兔股骨大体及X射线片观察结果。结果:16只兔进入结果分析。①兔股骨大体解剖观察,骨水泥骨髓腔内充填良好,股骨中段以上完全阻塞,完全达到了阻塞股骨近中段骨干髓腔的目的。②X射线片显示骨水泥骨髓腔内充填良好,股骨中段以上完全阻塞,可以看到明显的骨水泥影的存在。结论:该方法成功模拟骨水泥固定型人工关节,制作了骨水泥阻塞中段以上骨干髓腔的兔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4.
背景:动物实验证实骨基质明胶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小,可在早期促进软骨及骨形成。目的:观察骨基质明胶吸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节段性骨缺损病例患者按照自愿原则分2组治疗,一组将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骨基质明胶充分嵌合于骨断端,另一组仅将骨基质明胶嵌合于骨断端,并行牢固内外固定。术后拍摄骨缺损部位正、侧位X射线片。结果与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骨基质明胶组骨折端可见大量新生不规则骨纤维组织、软骨及纤维骨痂填充,可见骨细胞、骨组织和骨小梁,已形成骨髓腔。骨基质明胶组骨折端可见大量纤维组织、少量新生不规则骨纤维组织及骨骼肌组织,伴有多核巨细胞和少量炎性细胞,缺损区边缘带有骨痂组织。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骨基质明胶组术后愈合时间较骨基质明胶组缩短(P<0.05);治疗期间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说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骨基质明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吸收性,在骨缺损愈合过程中起骨引导和骨诱导作用,效果优于单纯骨基质明胶移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脂肪干细胞复合脱钙骨支架材料修复兔胫骨缺损的实验研究。方法购自北京生物有限公司(动物实验中心)新西兰大白兔8对,其中2对白兔进行脂肪干细胞分离培养,并采用反复滴加方法将细胞均匀分布于支架材料上,获取脂肪干细胞复合脱钙骨材料。其中6对构建兔胫骨骨缺损模型,造模后即刻将单纯脱钙骨材料植入右侧缺损区设为对照组,将诱导后的兔脂肪干细胞-脱钙骨支架复合物植入左侧缺损区设为实验组。于术后12周采用空气栓塞处死大白兔,获取大白兔双侧后肢胫骨修复骨及其周围软组织,行Micro-CT和组织学检测,了解实验组和对照组白兔骨组织生长情况,兔脂肪干细胞-脱钙骨材料成骨表型测定体内降解情况和组织学检测结果。结果大体观察显示实验组白兔后肢骨缺损区可见骨样组织修复,对照组白兔为纤维样组织充填未见骨样组织覆盖;三维CT影像学显示实验组白兔骨缺损断端和材料接合部已充分融合且骨轮廓、光滑的骨塑形清晰可见,对照组白兔骨缺损处多为纤维性连接;HE染色下可见实验组白兔有典型再生骨组织、大量骨陷窝、骨细胞及部分骨小梁结构,对照组白兔为胶原纤维样组织和残留脱钙骨基质、无大片再生骨样组织。两组白兔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呈阳性,细胞胞浆及胞外基质呈棕黄色,胞核呈蓝色,证实修复细胞表达Ⅱ型胶原,为软骨细胞。实验组和对照组白兔修复组织评分分别为(2.41±0.40)、(2.70±0.45)分,实验组白兔组织修复得分高于对照组白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兔脂肪干细胞接种于脱钙骨材料,经成骨诱导后具有较强成骨分化能力,能较好地修复兔胫骨骨缺损,具有较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观察以聚乳酸(polylactic acid)、β-磷酸三钙(β-TCP)制备的复合材料对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 利用溶液浇铸法技术制备β-磷酸三钙/聚乳酸复合材料。将2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等分为两组,手术造成右股骨髁部直径8mm腔洞状骨缺损,实验组植入直径8mm复合材料,对照组作空白对照。通过影像学、组织学、图像分析技术观察骨缺损的修复效果及材料的降解情况。结果 影像学结果表明,实验组术后8周新生骨痂将缺损修复,术后16周骨痂塑形良好;对照组术后16周内均无骨痂形成,缺损未修复。组织学显示:实验组术后8周载体材料降解成较大的数块,有新骨形成;术后16 周正常骨材料之间形成贯通的髓腔;对照组为少量纤维组织连接。术后8周和16周材料降解率分别是30. 3%和52. 2%。结论 以聚乳酸、β-磷酸三钙制备的骨修复材料对骨缺损具有良好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背景:雷洛昔芬虽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于治疗骨质疏松,但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尚未见报道。目的:观察雷洛昔芬对兔下颌骨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取新西兰大耳白兔24只,制备双侧下颌角1.5mm×10.0mm骨缺损模型,随机抽签法分为2组,实验组于造模后第2天开始给予7.5mg/(kgd)雷洛昔芬至30d,对照组不作处理。结果与结论:X射线观察造模后1周两组骨缺损区骨痂形成不明显。3周实验组缺损区模糊,对照组缺损区仍可见;4周实验组骨痂多,髓腔再通;对照组骨痂较多,髓腔未通。造模后1,3,4周实验组骨密度和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均于第4周时达到高峰;造模后3,4周实验组骨痂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强度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雷洛昔芬能够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加速骨矿物沉积,同时诱导骨形态发生蛋白2表达从而加速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18.
背景:仿生纳米复合材料具有与自体骨相似的组成和结构,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的:观察肝素-壳聚糖-羟基磷灰石-米诺环素仿生纳米复合材料修复兔胫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取20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制作胫骨上端15mm×8mm的腔隙性临界性骨缺损。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n=16)和空白对照组(n=4)。实验组植入课题组研制的肝素-壳聚糖复合体-磷灰石-米诺环素仿生纳米复合骨修复材料新型复合材料,空白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分别于植入后2,4,8,12周行大体观察、X射线平片及组织学观察新型骨修复材料的骨修复效果。结果与结论:大体观察显示实验组植入后8周后缺损已经融合,12周时塑形接近正常。X射线平片显示随着时间延长,实验组骨缺损骨痂增多,12周基本愈合,塑形完成,空白对照组未见骨性修复,形成骨不连。组织学观察实验组植入后4周材料开始吸收,8周后降解被新生骨取代,12周完全修复,空白对照组各时间点均由纤维组织充填。提示新型肝素-壳聚糖复合体-羟基磷灰石-米诺环素仿生纳米复合材料能有效促进临界性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