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董军  李青  王瑶  王宏志 《中国医师杂志》2010,12(7):1322-1324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of implantation temporary cardiac pacing by balloon-tipped floating catheter for peroperative period patients. Method Thirty-three patients with severe bradyarrhythmia were received the balloon-tipped floating catheter to RV by Seldinger puncture technique.Meantime, the pacing signals of ECG were observed. The threshold and QRS waves to ensure the electrode position were determined. Result All of 33 cases were successfully punctured and 32 cases get paced, except 1 case had the electro - mechanical dissociation (EMD). Pacing threshold was less than 0. 9V, and mean remaining time was 12.47 ~ 161 (67. 05 ±34. 48) hours. Apical pacing was operated in 23 patients,and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pacing in 10 patients. No severe complications were occurred. Conclusion The implantation method of temporary cardiac pacing by balloon-tipped floating catheter was convenient and safe. It could help the patients get safety in anesthesia and peroperative period.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临时人工心脏起搏器在伴有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的非心脏外科患者围术期的安全性和重要性。方法对92例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外科患者术前植入临时起搏器,根据术中和术后心电图监测记录,将患者分为起搏组和备用起搏组,对比分析2组的临床特点。结果围手术期31例出现起搏心律(起搏组),61例为自主心律(待起搏组)。与待起搏组比较,起搏组患者年龄偏大[(63±16)岁vs(55±12)岁,t=2.87,P〈0.01],具有器质性心脏病[心肌梗死:58%(18/31)vs12%(7/61),x2=19.61,P〈0.01;心肌病:7%(2/31)vs0%(0/61),P〈0.05]和晕厥病史的患者[10%(3/31)vs0%(0/61),P〈0.05]相对较,24h动态心电图(Holter)[97%(30/31)s48%(29/61),x2=26.73,P〈0.01]和超声心动图(UCG)[97%(30/31)vs46%(28/61),X2=26.08,P〈0.01]检查结果异常的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术前植入临时起搏器需全面评价患者的临床情况,Hoher发现缓慢性心律失常,同时UCG显示心肌病变的高龄患者,特别是合并晕厥的患者,具有植入临时起搏器的明显指征,阿托品试验阳性意义有限。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心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方法 52例需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22例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RVOT间隔部起搏(主动电极组),30例应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被动电极组).记录术中及随访期间两组各项起搏参数.结果 RVOT间隔部起搏定位成功率100%,主动电极组的植入时间和曝光时间均长于被动电极组[(56.13±1.18)min比(15.42±1.24)min,(18.77±6.14)min比(10.12±8.14)min,P<0.05].主动电极组的QRS波时限短于被动电极组[(0.14±0.02)ms比(0.16±0.04)ms,P<0.05].术后随访期间两组起搏参数稳定,未见电极脱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主动固定电极行RVOT间隔部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非X线透视下应用球囊漂浮电极行床旁临时起搏的可行性.方法 24例床旁临时心脏起搏(心室起搏)患者中,行普通电极起搏11例(普通组),行球囊漂浮电极起搏13例(球囊组).观察两组操作时间、起搏阈值、起搏感知、并发症等.结果 球囊组全部安置成功;普通组8例成功.球囊组操作时间明显小于普通组[(2.5±1.5) rmin比(9.3±5.3)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起搏阈值、起搏感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组发生并发症2例,分别为心包穿孔和诱发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球囊组并发电极导线脱位2例.结论 与普通电极相比,球囊漂浮电极有操作简便、快捷、成功率高、并发症危险度低的优点,适宜急诊医师床旁操作紧急临时起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伴有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应用临时心脏起搏器的安全性. 方法 60例伴缓慢型心律失常拟行LC的患者,于术前置入临时心脏起搏器.结果60例均获成功,无手术并发症,围手术期无严重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发生. 结论 围手术期置人临时心脏起搏器,可有效提高伴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减少严重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房心室双螺旋主动电极在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86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A、B组各43例。A组给予心房心室双螺旋主动电极植入治疗,B组给予心房被动加心室主动单螺旋电极植入治疗。比较两组的电极植入情况、手术指标、术后指标。结果两组的心室、心房电极一次成功植入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2例在缝合固定心房电极时出现脱落,需要重新植入。两组患者的X线暴露时间、总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术后卧床时间显著短于B组(P<0.05)。两组的术后随访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房心室双螺旋主动电极应用于双腔起搏器植入术中,心室、心房电极脱位率低,并且不增加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还能缩短患者术后卧床时间。  相似文献   

7.
多种床边临时起搏器植入路径及电极导管比较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床边紧急临时起搏简便、快捷、安全的静脉途径及导管选择。方法选择69例紧急床边临时起搏患者均进行床旁心电监护,35例应用球囊漂浮起.搏电极导管,34例用普通起搏电极导管,其中22例经右颈内静脉入径,21例经右锁骨下静脉入径,26例经左侧锁骨下入径。结果51例病人床边成功起搏,18例起搏失败。右颈内静脉植入时间(10.3±5.0)min,成功率为64%、右锁骨下静脉植入时间(11.8±5.7)min,成功率为62%、左侧锁骨下植入时间(7.3±3.3)min,成功率为92%,左锁骨下植入时间和成功率均优于右颈内组及右锁骨下组(P〈0.05);漂浮起搏电极导管与普通起搏电极导管植入时间分别为(6.0±2.7)s,成功率为86%和(11.1±5.8)min,成功率为62%,漂浮导管亚组植入时间和成功率均优于普通导管亚组(P〈0.05)。结论应用床边临时起搏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是一种安全有效方法,左锁骨下入径比其他入径有方法简单,操作时间短等。漂浮电极导管比普通电极有导管容易到位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安装临时漂浮导管心脏起搏器的效果和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08年2月32例缓慢性心律失常危重患者,应用Seldinge法行静脉穿刺,术中通过三级物品管理方法,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行漂浮导管临时心脏起搏。结果32例全获成功,无深静脉血栓、心脏穿孔、气胸及感染等并发症。结论术中及术后有效护理大大提高了起搏成功率,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伴有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应用临时心脏起搏器的安全性。方法60例伴缓慢型心律失常拟行LC的患者,于术前置入临时心脏起搏器。结果60例均获成功,无手术并发症,围手术期无严重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围手术期置入临时心脏起搏器,可有效提高伴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减少严重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2000-08~2003-12,本院应用漂浮电极导管经锁骨下静脉途径行床旁紧急心脏临时起搏42例,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2例患者均为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男25例,女17例,年龄42~79(63·5±17·6)岁。其中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24例、心脏骤停11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7例。42例患者中经左锁骨下静脉插管33例,右锁骨下静脉插管9例。1·2方法选择左或右锁骨下静脉,应用Seldinger技术,穿刺植入6F动脉鞘管;选用5F漂浮电极导管(Arrow公司),体外检查气囊不漏气后经鞘管送入,电极导管到达15cm深度时向气囊内充气约1ml;然后将电极导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床旁心脏临时起搏的安全可靠性.方法:在床旁无X线显示下根据体表心电图对156例因各种心律失常应用气囊漂浮电极床旁临时起搏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130例采用左锁骨下静脉,13例采用右锁骨下静脉,12例采用右股静脉,1例采用右颈内静脉.结果:153例起搏成功,未出现心肌穿孔、血气胸等并发症.通过起搏心电图和导管深度指导下应用漂浮电极起搏成功率98%.结论:应用气囊漂浮电极进行床旁心脏临时起搏是一项安全、有效、可行的起搏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长期留置导管与动静脉内瘘行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评估进行对比观察.方法 选择血管通路为动静脉内瘘(内瘘组)和长期留置导管(导管组)患者各30例,记录两组血管通路感染率、血栓率、血流量;检测透析前后血尿素氮、肌酐、电解质、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甲状旁腺激素、β2微球蛋白;行主观综合营养评价(SGA);计算尿素清除指数(KT/V)、尿素下降率(URR);使用KDQOL-SFTM量表评估患者的生存质量,调查患者住院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内瘘组和导管组KT/V分别为1.49±0.25、1.45±0.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实验室检查及SG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肾脏病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肾脏病给生活带来的负担、工作状况、认知功能、社交质量、体能、总体健康、情感等生存质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疼痛方面导管组得分明显高于内瘘组(P<0.05),两组住院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导管组感染率明显高于内瘘组(P<0.05),两组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长期留置导管作为无法建立内瘘患者的替代通路,能够满足血液透析和患者生存质量的需要,在减少患者疼痛方面更有优势,感染、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以前显著下降,但仍是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床旁心脏临时起搏对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征(LQTS)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分析12例获得性LQTS伴TdP患者的临床资料、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和临床治疗情况,对常规治疗不能控制TdP发作的患者紧急行床旁心脏临时起搏.结果 12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均成功完成床旁经股静脉心脏临时起搏,平均操作时间(10.5±2.4)min.与起搏前比较,起搏后QT间期和QTC间期均缩短[(0.42±0.03)s比(0.52±0.06)s,(0.43±0.04)s比(0.53±0.05)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起搏前TdP发作(4.6±1.2)次/d,起搏后TdP发作消失,平均起搏时间(3.8±1.4)d,停止起搏后QT间期和QTc间期分别为(0.41±0.02)s和(0.42±0.05)s,与起搏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随访1年无TdP发作,QT间期和QTC间期分别为(0.41±0.06)s和(0.42±0.05)s.结论 获得性LQTS患者伴TdP是一种危急的情况,常规治疗不能控制发作时,紧急床旁心脏临时起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规范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感染预防措施.方法:借鉴同行预防术后感染的成功经验、加强有关监测、综合各项管理措施.结果:27例经静脉置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病人,只有2例发生局部血肿,经处理后痊愈,其它病例均无感染的发生.结论: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感染预防措施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老年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心脏埋藏式起搏器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植入心脏埋藏式起搏器且年龄≥70岁的122例老年患者(老年组)术后进行长期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症状、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检查,必要时行胸部X线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等,并与同期植入心脏埋藏式起搏器的109例非老年患者(非老年组)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分别随访(8.22±6.01)、(7.74±5.82)年,随访率均为100%.老年组囊袋相关并发症和心房颤动的发生率较非老年组高(4.10%与0比较,21.31%与10.09%比较,P<0.05).老年组死亡原因主要为心力衰竭,而非老年组主要为脑血管病和尿毒症.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均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心脏埋藏式起搏器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并能提高患者远期生活质量;临床上应该根据老年患者生理特性及心律失常类型,合理选择起搏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16.
人胰岛素类似物在糖尿病围手术期应用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速效人胰岛素类似物门冬胰岛素(诺和锐)与长效人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长秀霖)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围手术期应用的有效性、安全性及顺应性.方法 在行大中型手术的T2DM患者中随机挑选三组,每组各20例,A组使用诺和锐+长秀霖,B组使用基因重组人胰岛素(优泌林R)+精蛋白锌基因重组人胰岛素(优泌林N),C组使用胰岛素泵(优泌林R 5例,诺和锐15例),所有患者均监测餐前、餐后2 h及睡前血糖,部分患者加测凌晨0~3点血糖,并在手术过程中监测血糖.结果 三种不同胰岛素强化治疗均可使血糖达到控制目标,使患者顺利渡过围手术期,达到伤口愈合.A组低血糖发生率为10%,患者满意率为95%;B组低血糖发生率为30%,患者满意率为70%;C组低血糖发生率为5%,患者满意率为100% 人胰岛素类似物具有良好的血糖控制效果,使用安全方便,患者的顺应性好,将其应用于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血糖控制可行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