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反馈调控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在小儿先心病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择期先心病心内直视手术30例,随机均分为BIS反馈调控丙泊酚TCI组(A组)和丙泊酚持续泵入组(B组),比较两组术中血流动力学、术中知晓、血管活性药以及丙泊酚使用剂量.结果 A组血管活性药和丙泊酚用量明显低于B组(P<0.05或P<0.01).两组间术中血流动力学和术中知晓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先心病心内直视手术中,BIS反馈调控丙泊酚TCI可降低血管活性药和丙泊酚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 (BIS)作为丙泊酚靶控输注的反馈控制变量用于硬膜外麻醉病人清醒镇静的可行性。方法  4 0例ASAⅠ~Ⅱ级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妇科手术病人 ,随机分为反馈靶控输注组 (反馈组 )和靶控输注组 (靶控组 ) ,每组 2 0例。BIS作为反馈控制变量设定为 80 ,丙泊酚血浆靶浓度设定为 1 7μg/ml,记录并比较两组间的实时BIS值、术中血压下降、呼吸抑制、术中回忆情况、镇静的满意度以及丙泊酚单位标准化使用剂量。结果 反馈组丙泊酚单位标准化使用剂量明显低于靶控组 (P <0 0 1) ;两组间血压下降、呼吸抑制、术中回忆的发生率及镇静的满意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BIS作为反馈控制变量用于硬膜外麻醉下妇科手术病人的清醒镇静是可行的 ,具有简单易行、安全有效、节约费用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在靶控输注异丙酚镇静时比较脑电双频指数(BIS)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index)监测意识状态的准确性。方法 16例病人在全麻诱导前用异丙酚靶控输注镇静,同时监测BIS和AEPindex,用逻辑回归、ROC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过程、以及灵敏度和特异性比较两种方法监测意识状态的准确性。结果 BIS和AEPindex均能很好的反映病人镇静时的意识状态(P=0.01),AEPindex的ROC曲线下面积与BIS的ROC曲线下面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警醒评分(OAA/S)从2恢复到3时AEPindex从42急剧上升至67(P>0.01),而BIS则从64逐渐上升至72(P>0.05),提示AEPindex对患者意识状态的差别力更好。OAA/S与BIS、AEPindex和靶控浓度有显著相关性(r分别是0.781、0.684和-0.580,P均<0.01)。结论 AEPindex和BIS均能正确反映靶控输注异丙酚镇静时的镇静深度,AEPindex对意识(有/无)的鉴别更佳,而BIS能很好的反映意识恢复的渐进性过程。  相似文献   

4.
甲状腺手术颈丛阻滞时采用丙泊酚靶控输注 (TCI)清醒镇静 ,可减轻病人的紧张焦虑 ,降低病人的应激反应 ,为手术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 ,并可在术中需唤醒时达到病人迅速清醒。但镇静过度可引起呼吸、循环的抑制。为此 ,我们观察了应用丙泊酚TCI行清醒镇静时病人血液动力学及脑电双频谱指数 (BIS)与镇静效果的相关性 ,探讨颈丛阻滞时合适的清醒镇静深度。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选择ASAⅠ~Ⅱ级在颈丛阻滞下行甲状腺次全切除病人 2 0例 ,男 1 2例 ,女 8例 ,年龄 (4 6± 1 0 7)岁 ,体重 (6 4 1± 1 7)kg ,无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器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BIS-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注射泵闭环丙泊酚TCI对妇科腔镜手术患者丙泊酚的节约效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纳入ASA分级Ⅰ、Ⅱ级择期行妇科腔镜手术的患者40例,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表分组分为闭环组和开环组,每组20例.闭环组采用BIS监测闭环丙泊酚TCI维持全身麻醉,开环组采用BIS监测下人工调整丙泊酚TCI血浆效应浓度2~5 mg/L维持全身麻醉,BIS目标值50±5;瑞芬太尼血浆效应浓度4μg/L TCI.记录两组在入室后5 min(T0)、诱导后气管插管前(T1)、插管后1 min(T2)、插管后5 min(T3)、手术切皮时(T4)、切皮后30 min(T5)、缝皮(T6)、手术结束(T7)、意识恢复(T8)、拔管即刻(T9)及拔管后5 min(T10)等时点MAP、HR、BIS值的变化,同时记录两组患者诱导及维持丙泊酚用药量、苏醒时间及进入PACU时的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及Ramsay镇静评分. 结果 术中维持丙泊酚剂量闭环组[(6.2±1.4) mg· kg-1·h-1]较开环组[(6.9±1.0)mg·kg-1·h-1]降低了10%,两组各时点MAP、HR、BI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闭环组切皮时MAP、HR、BIS波动明显小于开环组(P<0.05).两组患者苏醒时间、NRS及Ramsay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BIS-TCI注射泵闭环丙泊酚TCI与常规BIS监测下开环丙泊酚TCI可同样安全地应用于临床,可对患者个体化合理给予全身麻醉药物,并可部分降低术中丙泊酚使用剂量,降低麻醉后手术前的循环波动.同时,避免麻醉医师手动调控TCI靶控血浆浓度,极大地降低了麻醉医师的工作量,并使围麻醉期更加平稳安全.  相似文献   

6.
靶控输注雷米芬太尼对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靶浓度的雷米芬太尼对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行全麻手术的病人随机分成R0、R2、R4、R6四组,每组15例。病人进入手术室静卧5min取得基础数据后,给予血浆靶浓度为3μg/ml的丙泊酚,5min后依分组情况分别给予血浆靶浓度为0、2、4、6ng/ml的雷米芬太尼,3min后行气管插管,并记录数据至气管插管后5min。所有病人均未给予术前药,病人意识消失后给予0.1mg/kg的维库溴铵,研究中应用辅助或机械通气以维持PET CO2在35~45mmHg。记录每分钟的MAP、HR、BIS,并将病人人室后(T0)、给雷米芬太尼前(T1)、气管插管前(T2)及气管插管后5min内的最大值(T3)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6ng/ml的雷米芬太尼对BIS没有影响。R2组病人气管插管后存在插管反应,BIS明显升高,BIS变化趋势与MAP、HR变化趋势相一致。结论雷米芬太尼对BIS没有影响。BIS可以用来指导丙泊酚的用量,4ng/ml的雷米芬太尼是较佳的气管插管剂量。  相似文献   

7.
随着心脏外科技术、心肌保护和体外循环(CPB)技术的提高以及麻醉理念和药物的更新,心脏手术快通道麻醉已成为当今趋势,而静脉靶控输注(TCI)系统无疑为麻醉用药提供了更为广阔和严谨的技术平台。但该技术应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尚无定论。脑电双频指数(BIS)是目前公认的、唯一经过多中心研究证实可用于评价镇静和麻醉深度的监测指标。本试验拟探讨BIS指导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异丙酚TCI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单纯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对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单纯靶控输注(TCI)瑞芬太尼对患者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方法:40例择期全麻手术患者,按不同的瑞芬太尼预计血浆浓度随机分为4组(R2 、R4、 R6组,、即2、4、4、8ng/ml)。首先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待瑞芬太尼血浆与效应室浓度达平衡后,记录患者BIS值。随后持续呼唤患者一分钟,并记录呼唤一分钟后患者的BIS值。结果:与基础BIS值相比,R8组患者BIS值明显降低(P〈0.05),R6、R8组BIS值组间丝袜无统计学差异(P〉0.05)。R6、R8组组内患者对瑞芬太尼反应个体差异很大。结论:当单纯血浆单纯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时,血浆和效应室浓度小于4ng/ml时不会引起起BIS值下降,5-8ng/ml有镇静作用,可以引起BIS值明显下降,但个体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丙泊酚效应室靶控浓度与脑电双频指数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老年人靶控输注(TCI)丙泊酚时不同效应室靶控浓度与脑电双频指数(BIS)变化的关系,以及镇静和麻醉时效应室靶控浓度的适宜设置值。方法18例老年病人静脉TCI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的设定从0·5μg/ml开始,当效应室靶控浓度上升到血浆靶控浓度水平时,将血浆靶控浓度调高0·5μg/ml,使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阶梯式上升,直到效应室靶控浓度达到3·5μg/ml。记录每个效应室靶控浓度水平时的MAP、HR、RR、SpO2、BIS值和Ramsay镇静评级,同时测定丙泊酚血药浓度。结果丙泊酚效应室靶控浓度与实测血药浓度呈高度直线相关(r=0·9982,P<0·01),预测误差中位数(MDPE)=5%,预测误差绝对值的中位数(MDAPE)=12·7%,摇摆率(Wobble)=12·0%。效应室靶控浓度与BIS值呈高度直线负相关(r=-0·9985,P<0·01),回归方程:BIS值=92·94-17·77×效应室靶控浓度值(R2=0·9771,P<0·01)。当效应室靶控浓度达到0·5μg/ml时,50%的病人镇静评级达到3级。效应室靶控浓度达到3·5μg/ml时,MAP的降幅达到基础值的34%,自主呼吸率稍有降低,吸氧条件下SpO2保持在95%以上。结论丙泊酚效应室靶控浓度与BIS值呈负相关,可以用其评估镇静深度。对于老年病人,丙泊酚效应室靶控浓度在0·5~1·0μg/ml时已获得临床镇静效果,2·0~2·5μg/ml时达到全麻诱导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脑电双频指数指导靶控输注丙泊酚用于无痛胃镜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前国内外陆续将靶控输注(TCI)和脑电双频指数(BIS)应用于临床,但两者结合用于“无痛”胃镜检查的报道甚少。本研究旨在检验在BIS监测指导下丙泊酚TCI用于无痛胃镜检查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90例ASAⅠ或Ⅱ级自愿接受“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年龄29~69岁,体重41~88kg,排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非肌松、深麻醉状态下,双频谱指数(BIS)反映麻醉深度的准确性。方法选择ASAⅢ级的冠脉搭桥术患者59例,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异丙酚2 mg/kg、舒芬太尼1μg/kg、罗库溴铵0.6 mg/kg,术中麻醉维持采用静脉持续输注异丙酚3-4 mg·kg-1·h-1、舒芬太尼1μg·kg-1·h-1。于麻醉诱导前、麻醉诱导开始后1、2、3、4 min、气管插管后即刻、气管插管后1 min、切皮后即刻和劈胸骨后即刻记录BIS、状态熵(SE)和反映熵(RE)。结果与麻醉诱导前相比,麻醉诱导开始后1、2、3、4 min和气管插管后即刻、气管插管后1 min、切皮后即刻及劈胸骨后即刻BIS、SE和RE均下降(P<0.05)。与SE相比,RE在各观察点均升高(P<0.01)。麻醉诱导期间BIS与SE和RE各时间点观察值之间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898、0.908(P<0.01)。结论在非肌松、深麻醉状态下,BIS对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深度的监测不受肌电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比较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 (TCI)静脉麻醉与异氟醚吸入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4 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丙泊酚组 (n =2 0 )采用丙泊酚闭合环路TCI ,靶浓度 4 μg/ml,以脑电双频谱指数 (BIS) =5 0、MAP =80 %基础值作为反馈指标。异氟醚组 (n =2 0 )采用 3 4 %异氟醚吸入诱导 ,0 8%~ 2 %维持。术中监测HR、MAP、BIS等指标。结果 丙泊酚组入睡时间和诱导时间显著少于异氟醚组 (P <0 0 5 )。术中丙泊酚组生命体征维持相对平稳 ;术后苏醒明显优于异氟醚组 ,麻醉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 用丙泊酚进行以患者自身MAP、BIS为目标的反馈TCI,能及时地调节及维持有效麻醉深度 ,对血液动力学的干扰较小 ,对腹腔镜手术是一种优于吸入麻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脑电双频指数(BIS)值45~55作为麻醉深度监测指标,观察不同靶浓度异丙酚对腹部手术病人异氟醚呼气末有效浓度的影响,并初步探讨额肌电(EMG)作为麻醉深度监测指标的意义.方法选择6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腹部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三组Ⅰ组(n=20)麻醉诱导后单纯吸入异氟醚;Ⅱ组(n=20)吸入异氟醚的同时输注靶浓度为1μg/ml的异丙酚;Ⅲ组(n=20)吸入异氟醚的同时输注靶浓度为2μg/ml的异丙酚.全麻诱导采用咪达唑仑、芬太尼、维库溴铵,气管插管后启动靶控输注异丙酚.根据BIS值的变化调节异氟醚吸入浓度,维持BIS值在45~55范围.麻醉中连续观察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BIS及EMG的变化,并持续监测异氟醚的吸入和呼气末浓度.结果三组病人年龄、性别、体重、麻醉时间、术中芬太尼用量、MAP、HR及SpO2的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Ⅱ组、Ⅲ组插管后和切皮后异氟醚呼气末浓度均低于Ⅰ组(P<0.01),Ⅱ组、Ⅲ组呼气末异氟醚有效浓度分别为0.43%±0.08%、0.21%±0.06%,较Ⅰ组分别降低43.4%、72.3%(P<0.05).入室后麻醉用药前EMG为46~53(BIS值91~96).麻醉诱导后及术中EMG维持在26~29(BIS值45~55),麻醉恢复期EMG逐渐升高,当大于40时(相应BIS值80~85),大部分病人能够呼之睁眼.结论随异丙酚靶浓度的增加,维持BIS值为45~55时的异氟醚的呼气末浓度随之降低.EMG作为麻醉深度的监测指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丙泊酚靶控输注和异氟醚麻醉对罗库溴铵药效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比较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复合雷米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和异氟醚复合雷米芬太尼麻醉对单次插管剂量罗库溴铵肌松效应的影响。方法ASAⅠ或Ⅱ级的择期全麻患者48例,随机均分为丙泊酚(P)组和异氟醚(I)组。麻醉诱导后予0.6mg/kg的罗库溴铵插管;P组和I组麻醉维持分别采用丙泊酚TCI-泵注雷米芬太尼和吸入1 MAC异氟醚-泵注雷米芬太尼。监测脑电双频指数(BIS),使用加速度肌松监测仪观察拇内收肌的收缩反应,记录罗库溴铵的起效时间、无反应时间、肌松维持时间及恢复指数等指标。结果两组之间肌松起效时间、无反应时间及T1 25%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组25%四个成串刺激比(TOFr)及恢复指数都比P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单次插管剂量的罗库溴铵在丙泊酚TCI-泵注雷米芬太尼麻醉下肌松维持及恢复无明显变化,而在吸入1 MAC异氟醚-泵注雷米芬太尼麻醉下恢复时间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三种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CI)诱导给药方法在无痛支气管镜检查中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影响。方法择期行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快速组、平滑组和阶梯组。麻醉诱导分别按效应室浓度输注丙泊酚至6.0μg/ml、瑞芬太尼至4.0 ng/ml。达靶浓度后入镜并随即调整丙泊酚浓度至2.0μg/ml、瑞芬太尼至2.0 ng/ml。分别记录患者吸氧前(T0)、诱导开始1 min(T1)、入镜即刻(T2)、入镜后1 min(T3)、2 min(T4)、5 min(T5)及术毕(T6)的MAP、HR及SpO2。结果阶梯组的达靶时间和入睡时间均显著长于快速组和平滑组(P<0.05或P<0.01)。阶梯组在T2时MAP显著高于其它两组(P<0.05),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TCI丙泊酚与瑞芬太尼用于无痛支气管镜检查时,阶梯法诱导较快速法、平滑法使患者血压更平稳,但可控性稍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靶控输注丙泊酚镇静时不同年龄患者的丙泊酚血药浓度与脑电双频指数(BIS)值的相关性。方法60例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青壮年组(28~45岁,n=30)和老年组(65~80岁,n=30)。全麻诱导设定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3mg/L、雷米芬太尼7μg/L。意识消失后给予维库溴铵0.1mg/kg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术中雷米芬太尼靶控浓度维持不变,气管插后丙泊酚的靶控浓度降至2.5mg/L,术中调节丙泊酚的量使BIS值维持在45~55,并在调节后5min测定丙泊酚血药浓度。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青壮年组实测丙泊酚血药浓度与BIS值无相关性,老年组呈高度负相关(r=-0.64816)。结论青壮年组丙泊酚实测血药浓度与BIS值无相关性,而老年组有明显的负相关,说明在老年患者实测血药浓度可以评估镇静深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不同靶浓度舒芬太尼对异丙酚全麻患者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手术患者50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18~57岁,随机分为5组(n=10),舒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Ce)分别设定为0.07、0.10、0.14、0.20、0.28 ng/ml.持续监测BIS、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和心电图.麻醉诱导:异丙酚起始血浆靶浓度(Cp)3.0μg/ml,若Ce与Cp平衡后5 min意识仍未消失,以0.3 μg/ml浓度梯度递增,持续靶控输注(TCI)异丙酚,患者意识消失时记录异丙酚Cp和Ce,并维持该浓度,随后按预设不同Ce TCI舒芬太尼,每分钟记录BIS、HR,收缩压(SP)、舒张压(DP)和MAP.待舒芬太尼Ce与Cp平衡时,静脉注射琥珀酰胆碱1.5mg/kg,行气管插管.结果 各组意识消失时异丙酚Cp、Ce及BI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I舒芬太尼后,BIS逐渐降低,当舒芬太尼Cp和Ce平衡时,BIS明显低于TCI舒芬太尼前水平(P<0.05);BIS与舒芬太尼Ce呈负相关(r=-0.419,P<0.05).结论 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可进一步降低异丙酚全麻患者的BIS.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和人工控制输注(MCI)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中麻醉效果、对呼吸循环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方法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M组采用丙泊酚MCI;T组采用丙泊酚TCI。分别记录麻醉效果,诱导与苏醒时间,丙泊酚总用量,监测不同时间点的血压(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术中体动、舌后坠、术后不良反应例数。结果两组患者麻醉与苏醒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丙泊酚总用量T组明显大于M组(P〈0.05),T组麻醉效果优于M组(P〈0.05)。丙泊酚诱导后血压下降程度M组大于T组(P〈0.05),术中出现体动及术后不良反应例数M组多于T组(P〈0.05)。结论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优于丙泊酚人工控制输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