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 UA)患者ACE基因多态性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60例,同期选择老年健康人群30例作为对照,通过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 PCR-RFLP)技术测定ACE基因内含子16的插入和缺失多态性,并比较不同基因型的血脂水平差异。结果:老年UA组ACE基因内含子16携带DD基因型和 D等位基因较对照组增高,对照组携带 II基因型及 I等位基因较老年 UA组增高( P<0.05)。老年UA组中TG、LDL-C血浓度较对照组增高,疾病组TG、L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而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疾病组中 ACE DD、ID基因型者与II型者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E基因多态性与TG、LDL-C间呈显著正相关( P值均<0.01);与HDL-C浓度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P<0.001)。结论:ACE基因DD型和D等位基因与血脂代谢异常有关,而与I等位基因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患者(M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方法对93例MI患者及87例健康体检者,应用PCR方法扩增ACE基因特异性片段,并调查分析MI患者经典危险因素.结果 ①不同ACE基因型MI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压、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等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MI组ACE DD基因型频率(32.3%)和D等位基因频率(54.3%)高于对照组(P<0.01),在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中虽有增多趋势,但与单支病变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E DD基因型与MI的危险性增加相关,与冠心病的经典危险因素无关.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缺失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脑卒中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PCR技术,对98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分为脑血栓形成组、腔梗组和脑出血组)和52例对照组人群分别检测其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结果:D∶I等位基因比率脑卒中组为0.61∶0.39,对照组两者之比为0.43∶0.57,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DD型基因两组相比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43/98vs10/52,P<0.05)。有高血压的脑卒中患者DD型基因及D等位基因频率较对照组增加(P<0.05),有、无脑卒中家族史患者DD型基因及D等位基因频率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ACE基因I/D多态性是脑卒中特别是脑血栓及腔梗重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史与脑卒中患者ACEI/D多态性相关,而脑卒中家族史与之无关。  相似文献   

4.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是体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关键酶之一,其插入/缺失基因多态性可能参与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脑梗死作为一种多因素疾病,与环境以及遗传背景等因素相关,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相关性研究结果也存在争议。本文就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插入/缺失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61例高血压患者ACE基因16内含子的Alu重复片段的I/D情况,按其存在与否将患者分插入型纯合子(II)缺失型纯合子(DD)或杂合子(ID)3组,对不同组织血压(BP),体重指数(BMI)和左室重量指数(LVMI)进行比较,结果ACE基因II,ID,DD3种不同基因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管性认知障碍(VCI)与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的相关性,同时观察血清ACE水平与ACE基因多态性及疾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方法对44例VCI患者和71例健康体检者进行ACE基因内含子16插入/缺失多态性的检测,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ACE水平.结果 VCI组D等位基因频率0.33,DD基因型频率为0.18,与对照组(0.41,0.22)比较无显著性差异;DD基因型对VCI的比数比为1.06(95%CI为0.26~4.24,P>0.05);各组中DD基因型个体血清ACE水平最高,Ⅱ基因型最低,基因多态性与血清ACE水平呈正相关(r=0.59,P<0.01).结论 ACE基因多态性与本组脑梗死伴VCI患者无关,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不参与本组入选患者的发病.  相似文献   

7.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插入或缺失的多态性和心血管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因多态性与药物作用的关系是当今生命科学的热点之一。心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其病因与基因和环境因素有关。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在血压调节中起关键作用。在ACE基因的16内含子中插入或缺失一个长度为287个碱基对片段形成的多态性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并且在心血管显型谱中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大多数研究表明,DD(缺失两个碱基对片段)基因型与患心肌梗死危险性呈正相关,但是在高血压、左心室高血压、心肌病和冠状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中的结果仍然存在争论。研究表明,相关性与性别或种族或社会环境有关。在心血管的应答中,多态性对ACE抑制剂有中等程度的影响,但是对于哪一个等位基因具有更显著的影响还没有一致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卢杨  屈会起 《循证医学》2001,1(1):18-21
目的对中国人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ACE)基因内含子16插入(I)/缺失(D)多态性与心肌梗死的关联性进行Meta分析.方法以心肌梗死组和健康对照组基因型分布的比值比(OR)为统计量.全面检索到相关文献,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献,排除发表偏倚的影响,应用REVMAN3.1软件对各研究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和采用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数据合并.结果相关文献未发现显著发表偏倚,数据合并结果心肌梗死组和健康对照组DD/(ID+II)OR 2.33,95%可信区间(CI)1.65~3.29,(P<0.01),II/(ID+DD)OR 0.59,95%CI 0.47~0.73,(P<0.01).结论中国人ACE I/D多态性与心肌梗死有关联,心肌梗死组DD基因型增多,II基因型减少.  相似文献   

9.
食管癌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食管癌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评估ACE基因与食管癌的关系。方法选择50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组,采用PCR检测ACE基因,观察缺失纯合子型(DD型)、缺失与插入纯合子型(ID型)和插入纯合子型(Ⅱ型)3种基因型多态性分布频率,及计算I/D等位基因比率,50例同年龄段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结果 50例食管癌患者ACE基因呈插入/缺失(I/D)多态性分布,DD型、ID型和Ⅱ型基因占比分别为44.0%,22.0%,34.0%,I/D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34.0%和66.0%,对照组DD型、ID型和Ⅱ型3种基因型的占比分别为18.0%、52.0%、30.00%,I/D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30.0%和70.0%,两组间DD型、ID型基因的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D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食管癌患者存在ACE基因I/D多态性,DD型基因分布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ID型显著降低,提示DD基因型高表达与食管癌发病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0.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检测ACE基因第 16内含子I/D多态性 ,并计算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在 5 1例冠心病组中ACE基因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 35 %和 6 1% ,83例正常对照组中的ACE基因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 16 %和 45 % ,两者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ACE基因DD基因型可能是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①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的插入 缺失 (I D)多态性与肺源性心脏病 (肺心病 )的关系。②方法 选取肺心病病人 63例 ,正常对照组 40例。常规制备外周血白细胞DNA ,采用多聚酶链反应 (PCR)检测两组人群ACE基因的I D多态性。③结果 肺心病组和正常对照组均检测到ACE基因的II,ID及DD 3种基因型 ,肺心病组 3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 0 .45 ,0 .41和 0 .1 4 ,正常对照组为 0 .42 ,0 .41和 0 .1 7,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χ2 =2 .1 57,P >0 .0 5) ;两组I,D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 0 .54 ,0 .46和 0 .61 ,0 .39,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 =1 .2 57,P >0 .0 5)。④结论 ACE基因I D多态性与肺心病发生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方法分析149例患者及100例正常对照的ACE基因型。结果 (1)ACE基因型及等位基因构成比,正常对照组与患者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DD型及D等位基因频率并发冠心病组显著高于无冠心病组(P〈0.01)。结论:ACE基因I/D多态性与并发冠心病有关。  相似文献   

14.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关系。方法:应用PCR扩增ACE基因的16内含子上的287bp插入/缺失片段,确定ACE基因型。在各组间进行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ACE的DD基因型及其他易患因素对冠心病的作用。用冠状动脉造影标准确诊冠心病。结果:(1)冠心病组ACE的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对照组(x^2分别为16.04,16.08;P均<0.01)。D等位基因与冠心病的关联性较高(隐性作用时OR=2.15,P<0.01,显性作用时OR=2.84,P<0.01)。(2)冠状动脉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之间,ACE基因型分布和D等位基因频率均一致(x^2分别为1.50,1.06,P均>0.05)。(3)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排除公认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后,ACE的DD基因型仍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论:(1)AC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有相关性;(2)ACE基因型分布和D等位基因频率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无关;(3)ACE的DD基因型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应用PCR方法分析149例患者及100例正常对照的ACE基因型.结果①ACE基因型及等位基因构成比,正常对照组与患者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DD型及D等位基因频率并发冠心病组显著高于无冠心病组(P<0.01).结论:ACE基因I/D多态性与并发冠心病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对高血压患者左心室靶器官损害的影响,测定68例高血压病患者的左室重量指数(LVMI)和室壁相对厚度(RWT),并应用多聚酶链式反应测定ACE基因型。结果表明,经纠正其它影响因素后,DD型患者LVMI和RWT均高于I型患者(P<0.05)。经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ACE基因型与LVMI和RWT均独立相关(总R2分别为0.36和0.49),ACE基因型分别可解释LVMI和RWT总变异的3.8%和2%,提示ACE基因DD型是山东籍汉族人高血压病患者左室损害的新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重视此类患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与糖尿病肾病(DN)发病的关系。方法:用PCR方法检测100例NIDDM病人及63例正常对照的ACE基因型。结果:ACE基因型及等位基因构成比在正常时照组和NIDDM组间无统计学差异;DD基因型及D等位基因频率在DN组(0.06)与非DN组(0.02)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ACE基因多态性与DN发病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因胸痛住院并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UAP的患者52例,分别检测症状发作后18h和症状缓解96h血浆NT-proBNP水平,并计算差值比。对UAP患者随访30天,记录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并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差值比对UAP患者发生近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的NT-proBNP差值比高于未发生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结果显示,NT-proBNP差值比为0.99时,其预测UAP患者近期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4.3%和81.8%。结论:NT-proBNP差值比可用来预测UAP患者近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可作为筛选高危病例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9.
恶劣心境与5-HTT,ACE基因多态性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恶劣心境患者与五羟色胺转运体 (5 -HTT)基因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的三种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 :运用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 (PCR)检测 35例恶劣心境患者与 90例健康对照者三种基因多态性的分布频率。结果 :恶劣心境患者与健康人中 5 -HTTLPR基因型和等位基因构成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 <0 .0 5 ,P <0 .0 1) ,恶劣心境患者的SS基因型和S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组。结论 :5 -HTTLPR为SS基因型的人群可能易患恶劣心境障碍。  相似文献   

20.
利用静点硝酸甘油联合阿斯匹林治疗2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显效率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本文提出了硝酸甘油、阿斯匹林适宜的剂量浓度及应用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