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若云 《光明中医》2020,(14):2138-2140
"卫气营血"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主要阐述其在人体中的作用。清代叶天士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法,为古代时疫治疗建立里程碑,温病学成为了中医学的瑰宝。温病卫气营血辨证法在现代,除了沿袭古代治疗温病外,赵炳南先生还率先将温病学辨治法应用于临床皮肤科当中。临床运用温病卫气营血理论来指导急性皮肤病的辨治效果显著,因此特从急性皮肤病与温病的病因、病机、传遍规律、症状(斑疹等)的对比及治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温病营血分证是温病极期、后期外感温热之邪深入脏腑阴络的一种病理状态.根据前人认识及今人实践,从络病理论源流概况、络病与病络关系以及病络与温病营血分证的关系,阐发古蕴,融会新知.以络病理论为基础,以病络概念为立足点,对营血分证与病络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进而提出病络是温病营血分证的主要病理基础,络脉是外感温热之邪深入营血的主要途径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曹力明  王秀莲 《山西中医》2009,25(11):61-62
明末医家袁班所著《证治心传》一书博采历代名医学说,结合本人临证心得,对瘟疫、温病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和独到见解。论述了温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倡导八纲辨证,治疫多用攻下逐邪之法。其学术思想在温病学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艾军 《广西中医药》1998,21(3):41-43
气分证是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分阶段是温病的发展期,为治疗和转归的枢机,直接关系到病情的传变和治疗的成败。就卫、气、营、血4阶段而言,气分阶段是疾病由浅入深、由轻变重的转折期,疾病处于关键时刻。因此,充分认识气分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以往言及气分证,常常重其热而轻其郁;详于热而略于郁。笔者从探析气分证病理“热炽”与“郁结”并存的角度,提出气分证治疗当“清热”与“解郁”并举,从而加深对气分证之证治规律的认识,以提高临证诊治效果。1 热炽与郁结是气分证的重要病理改变11 邪热炽盛 正盛邪实温热时…  相似文献   

5.
茆春阳  牛阳  杜燕  李亚荣 《河南中医》2019,39(5):657-660
清代叶天士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以卫气营血为纲,用于外感温热病的辨证论治。卫气营血辨证是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病理阶段,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咯痰、气短、胸闷或胸痛,根据温病卫气营血理论,结合CAP临床证候特征,其发病特点与卫、气、营、血证有密切关系。CAP并发症涉及多个脏器病变,故血分证并不一定是该疾病最终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从而更有利于此类疾病的规范化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6.
运用络病学说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机证治,提出冲任络脉瘀滞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络病病机,临床辨证当分清冲任络脉瘀阻证的寒热虚实,在审因论治,祛邪通络的同时灵活选用辛香通络、温经通络、藤类通络、化痰通络、虫类通络药物,若病久致虚者可加入补气运络,填精坚络之品。  相似文献   

7.
络病是当今社会的常见病、多发病。从《内经》时代开始,历代医家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络病的经验。然而受传统重经轻络、以经统络以及重视疾病向内传变而轻视疾病透转之机等思维的影响,严重影响了络病的治疗效果。叶天士作为络病学说的集大成者,不仅在认识络病病因病机方面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而且还认识到了经络自身固有的循环机制,提出了“凡经脉直行,络脉横行,经气注络,络气还经。”本文即从剖析经络的基本概念、络脉的生理特点及络病的概念,“经气注络,络气还经”的具体内容以及叶氏将络病辨治与卫气营血辨治理论相结合等三个方面的内容来探析叶氏“经气注络,络气还经”的理论内涵,并加以实际应用举例,希望对于当代络病的治疗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张敏  黄琴 《河南中医》2006,26(9):7-8
温病神昏是指温病中出现嗜睡、神识模糊、时昏时睡及昏迷不省人事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丧失意识,发病急,变化快,证情凶险,最易恶化而致死亡,是温病中的一种危重证候[1]。古云神昏多责之于胃,然温病之神昏多责之于心包。因心主神明,心包为“心主之官,神明出焉”。温病中出现神  相似文献   

9.
任卫华 《北京中医》2000,19(1):17-18
历代医籍对血液及其他系统多种脏腑亏损、气血阴阳俱不足的慢性衰弱证候,多以虚劳病为诊断,通过观察临床上血液系统常见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缺铁性贫血、白血病等,除符合一般虚劳病辨证外,均具有以血的虚损劳伤难复为主要特点的病理变化,仅以"虚劳"、"血虚"等病名来概括,或范围太广,或程度太轻,均不够准确.本文结合历代医籍理论论述,提出血劳病名,将血液系统具有贫血特征,以血的劳伤为主要表现,属于过去"虚劳"、"血虚"范畴的疾病均以血劳病名来概括,以更准确地认识虚劳病中凡符合因虚致血损,因损致血劳规律,表现为血液的损伤、虚衰、劳竭难复、病势缠绵的一类疾病.  相似文献   

10.
曹云 《四川中医》1999,17(10):9-10
温病作为外感病中的一大类别,其致病主因总不离乎外感六淫,正如《索问·至真要大论》所云:“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古代医家根据“外感不外六淫,民病当分四气”的理论,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亦主要是四时“六淫”为患,只是在性质上具有属热的特点。作为六淫之一的寒邪,虽然本身不具温热之性,但是可有伏寒化温之变,继而出现以温热性质为著的临床特点;寒邪亦可作为一种诱因而导致某些温病的发生;有时尚可作为一种兼挟之邪而与其它温邪相兼为病。总之,寒邪对温病的发病有一定的和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以络病理论为指导辨分型治疗系统性硬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近3年来住院的417例患者分5个证型采用中药辨证治疗,分别为寒邪阻络、肺卫不宣型,寒凝腠理、脾肾阳虚型,痰浊血瘀阻络型,气血两虚、脉络失荣型和湿热阻络型,并结合对症输液及口服西药治疗,观察其总有效率及患者甲襞微循环和关节功能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总有效率94.24%,甲襞微循环(形态积分、流态积分、袢周积分)和关节功能(疼痛指数、肿胀指数、功能指数)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络病论治系统性硬皮病疗效确切,从络病论治系统性硬皮病应做为一个基本治则贯穿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12.
卜祥伟  王颖 《世界中医药》2014,9(8):1099-1101
无脉症是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多发性、非特异性炎症,以络病理论为指导,提出无脉症的发病过程符合"脉络-血管系统病"的发病机制,指出治疗本病关键在于调血调络,应把握病机,及时适当施用活血化瘀药,必要时剂量应倍于常规剂量,敢于攻邪,兼以扶正,强调瘀血阻络多伴随本病始终,故在辨证分型基础上,活血化瘀治法应贯穿本病整个治疗过程。为无脉症的诊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络病学说的4次大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络病学说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共有4次大发展:第1次,在《黄帝内经》中首次出现了"络";第2次,张仲景针对络病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出现了"络病证治";第3次,在前两次的基础上,清代叶天士阐明了相对较完善的络病体系,并且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等千古名论;第4次,近现代医家完善了络病学理论体系,并且不断的扩展络病学在临床和科研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络脉理论与老年冠心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络脉理论是《黄帝内经》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分析认为,阳气不足、络脉空虚是老年冠心病发病的基础,络脉阻滞是老年冠心病的基本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心络瘀阻和心络绌急两个方面。冠心病心绞痛之病位在心之络脉,多为久病入络或久痛入络的络虚证,故通络是治疗大法,临床上常采用益气活血通络法为治。  相似文献   

15.
运动性疲劳"劳则气耗","久则血伤而入络";病初在气,久病入络是络病学重要学术观点和发病观。运动性疲劳初病在气,主要为运动功能障碍和湿浊代谢邪毒物质瘀滞。治宜利湿化浊祛邪以宣通气机;运动性疲劳久病入络,主要为阳气耗损,脾肾损伤,运动原始动力不足,治宜温补脾肾阳气以宣通经络。无论内服还是外治都紧扣经络、气机、病邪等关系施治,获得抗运动性疲劳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中医络病学在近30年间进行了大量的文献和临床研究,取得较大的发展。"络脉—血管系统病"概念的提出引发了对中医络脉络病与现代医学心血管病关系的深入研究,大致形成共识,中医络脉类似于西医血管,西医心血管病可以利用中医络病病机加以分析、辨证及治疗。现就络病学说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婴儿肝内胆汁淤积性肝病病因复杂,迁延难愈,呈现"久病入络"的病理特点.肝络病理论是中医络病理论的重要组成之一,结合临床实践,认为气滞血瘀、肝络瘀阻是婴儿肝内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基本病机,在肝络病理论指导下,以活血化瘀通络为法治疗婴儿肝内胆汁淤积性肝病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络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66例西医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及中医辨证属于脾胃虚弱合胃络瘀血证的病例分为两组,治疗组用益气活血通络方(炙黄芪30 g,桂枝10 g,炒白芍20 g,生蒲黄10 g,五灵脂10 g,制乳香3 g,醋延胡索20 g,铁树叶30 g,海螵蛸30 g,?虫10 g,制地龙20 g,炙甘草6 g)加减治疗,对照组用胃复春片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8.8%,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4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胃镜积分、病理积分及血浆内皮素(ET)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胃黏膜萎缩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化、异型增生情况及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PGⅠ/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通络方对脾胃虚弱合胃络瘀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胃黏膜血流量、促进胃固有...  相似文献   

19.
哮喘是内科中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该病具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特点,古有"内不治喘"之说。本文基于哮喘治疗的临床实践,结合现代络病理论讨论哮喘的发生与络脉病变的相关性,提出了一些从络病学治疗哮喘的实际经验,为临床研究提供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