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背景:应用玻璃化冷冻方法保存组织工程肌腱具有可行性和应用前景,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的:探讨应用玻璃化冷冻保存组织工程肌腱体内植入对大鼠跟腱缺损修复的影响。 方法:选用成年SD大鼠64只,于大鼠跟腱中段制备5 mm肌腱缺损模型,随机摸球法均分为2组,分别植入玻璃化冷冻保存组织工程肌腱和新鲜非冷冻保存组织工程肌腱。植入后2,4,6,8周,观察植入肌腱材料及周围组织的大体形态和组织学变化。 结果与结论:两组肌腱材料体内植入后的大体形态和组织学反应无明显差异。植入后2,4周,植入的肌腱材料发生降解,材料中间及周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植入后6,8周,大量新生胶原纤维组织长入并替代降解的植入材料,形态和排列方式趋近于正常肌腱组织,大鼠跟腱缺损基本修复。结果表明玻璃化冷冻保存组织工程肌腱体内植入可修复大鼠跟腱缺损。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SD大鼠异位成骨实验来探究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硫酸葡聚糖(rhBMP-2/CS/DS) 复合微球和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 (rhBMP-2/CS) 微球对SD大鼠体内异位成骨的影响。 方法 随机将36只SD大鼠平均分为三组(n=12),分别为A组 (rhBMP-2), B组(rhBMP-2/CS), C组(rhBMP-2/CS/DS)。制备股四头肌肌袋模型后,分别将三种材料植入股四头肌肌袋肌间隙中。分别在4,8和12周时大体观察植入区组织硬度,每组处死4只大鼠后取出异位骨块,并切取异位骨化的组织行micro-CT扫描及 Mimics软件三维重建;检测各组织块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 fraction,BVF)、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hness,Tb.Th)、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并行组织学观察和ALP活性、钙含量检测。 结果 4周时,A、B、C三组植入区周围组织质地均稍硬,三者并无明显区别;8周和12周时,三组植入区硬度明显增加,且C组比A、B组质地更硬。4周时,HE染色可见三组有少量骨组织形成,但不明显;B、C两组BVF、Tb.Th、BMD,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钙含量均高于A组;B、C两组以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2周时,HE染色可见到三组骨组织逐渐增多,并逐渐成熟,且B、C两组可见到比A组更成熟的骨组织,C组骨组织比B组更成熟;B、C两组BVF、Tb.Th、BMD,ALP活性、钙含量均高于A组,C组以上指标均高于B组。 结论 rhBMP-2/CS/DS纳米缓释微球的成骨效果明显强于rhBMP-2/CS纳米微球和单独rhBMP-2,其可能在骨组织工程领域有较好的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保存方法对组织工程骨异位成骨能力的影响.方法 以骨髓基质干细胞(maffow stromal cells,MSC)复合部分脱蛋白骨培养制备组织工程骨,分别用添加或不添加冻存保护剂的保存液于-80℃深低温冻存3个月,3个月后复温.选择40只新西兰白兔,将材料植入动物脊柱旁的肌肉内,根据植入不同的材料实验分为A组,植入添加冻存剂保存的组织工程骨;B组,植入未添加冻存剂保存的组织工程骨;C组,植入未行低温保存的组织工程骨;D组,植入部分脱蛋白骨.术后4、8周取材,行组织学观察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 术后4、8周,各组异位成骨组织学评估,A组与C组比较未见差异(P〉0.05),A组或C组分别与B组比较,A和C组异位成骨能力均好于B组(P〈0.001,P〈0.05);D组材料无异位成骨.结论 选择适宜的冻存保护剂对组织工程骨的生物活性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软骨组织工程基础研究相当深入,但在耳鼻咽喉科实际应用研究颇少,探索组织工程技术简便实用的喉软骨修复方法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目的:比较多孔海绵状聚羟基丁酸酯与聚羟基己酸酯共聚物生物材料负载软骨细胞体外培养形成的初期组织工程软骨组织与体内植入一定时期形成的较成熟组织工程软骨组织修复同种异体甲状软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收集体外培养第3代乳兔(3 d龄)软骨细胞,以多孔海绵状聚羟基丁酸酯与聚羟基己酸酯共聚物生物材料为细胞外基质,采用组织工程技术制备细胞-材料复合物,共同体外培养形成初级组织工程软骨组织后直接应用于成兔甲状软骨缺损的修复(实验组A,n=5)或将初级组织工程软骨组织体内植入一定时期形成较成熟组织工程软骨再应用于甲状软骨缺损的修复(实验组B,n=5)。设单纯聚羟基丁酸酯与聚羟基己酸酯共聚物材料修复组(对照A组,n=4)和单纯软骨细胞修复组(对照B组,n=4)作为对照。分别于术后4周(实验B组)和8周(实验A组、对照A组、对照B组)取材,对甲状软骨缺损修复效果进行大体和组织学评价。 结果与结论:两者大体支架形态基本一致,修复区与原有软骨均相续平坦,无凹陷及缺损。但实验A组存在界面无细胞区,修复区基质分泌不丰富;实验B组界面区有细胞生长,基质分泌良好。两者炎细胞浸润均不明显。对照组修复区凹陷,呈暗红色软组织充填,组织学及特殊染色检查未发现软骨样结构及其分泌的基质成分。结果表明在有免疫力的动物体内,初级组织工程软骨组织直接应用与体内植入后再应用均能有效修复同种异体甲状软骨缺损,无明显免疫反应;相同时期内,应用较成熟组织工程软骨组织修复效果优于应用初级组织工程软骨组织。然而,直接应用初级组织工程软骨组织可节省时间、成本、工作量及操作环节,避免二次皮下手术的痛苦,是比较实用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Arg-Gly-Asp,RGD)多肽表面修饰对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异位成骨的影响.方法 以骨髓基质干细胞(marrow stromal cells,MSCs)复合RGD多肽表面修饰的HA或单纯材料培养制备组织工程骨,将材料植入新西兰白兔脊柱旁的肌肉内,根据植入不同材料分为A、B、C和D组.A组植入MSCs复合RGD多肽表面修饰的HA培养制备的组织工程骨;B组植入MSCs复合HA培养制备的组织工程骨;C组植入RGD多肽表面修饰的HA;D组植入HA.术后4、8周取材,行组织学观察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 术后4、8周,各组异位成骨组织学评估,A>B(P<0.05),C和D组无异位成骨.结论 RGD多肽表面修饰对以HA为支架材料组织工程骨的异位成骨有明显优化作用.  相似文献   

6.
带血管蒂肌腱移植修复跟腱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带血供肌腱移植修复跟腱缺损提供生物力学和组织学依据.方法选用新西兰大白兔15只,其中12只分两组一侧行带血管蒂趾长屈肌腱转位修复跟腱缺损,对侧为游离肌腱移植对照组,术后12周取材,分别行组织学检查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带血管蒂肌腱组移植跟腱组织学形态近似正常跟腱,肌腱最大拉伸力为正常跟腱的67.7%,而游离肌腱组移植跟腱的腱纤维为瘢痕包裹,最大拉伸力为跟腱的35.3%,两者的差异性非常显著(P<0.01).结论带血管蒂肌腱移植修复跟腱缺损优于游离肌腱移植.  相似文献   

7.
背景:国内外学者曾用生物、非生物及药物等方法,诸如生物膜、透明质酸钠、纤维素密封胶等材料进行大量肌腱修复防粘连研究,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目的:观察肌腱损伤局部植入链霉素复合降解膜后腱周结缔组织的增生。 方法:切断SD大鼠跟腱后,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分别在肌腱断端缝合处植入链霉素复合缓释降解膜、维生素C复合缓释降解膜、空白缓释降解膜。术后90 d行肌腱损伤局部组织学观察、羟脯氨酸含量和生物力学指标检测。 结果与结论:链霉素复合缓释降解膜组肌腱缝合处内部的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均较其腱周围、维生素C复合缓释降解膜组、空白缓释降解膜组多;腱缝合处肌腱周围多为正常结构的疏松结缔组织,很少有增生的结缔组织长入肌腱内部;肌腱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最大抗拉强度、羟脯氨酸含量明显优于其他两组。表明链霉素复合缓释降解膜通过抑制腱周结缔组织增生,防止腱周结缔组织增生长入腱内,从而减轻或防止粘连形成。  相似文献   

8.
背景:异体肌腱移植是目前修复肌腱缺损的理想方法,但移植后的排斥反应是其使用受到限制的主要原因。 目的:观察脱细胞处理的版纳近交系微型猪肌腱移植修复兔跟腱缺损的疗效,以及其作为异种肌腱移植支架材料的可行性。 方法:将40只日本大白兔制作双后肢跟腱缺损实验动物模型后,随机均分为2组,脱细胞猪肌腱组用脱细胞版纳近交系微型猪肌腱修复,自体肌腱组用自体肌腱修复,术后用3-0肌腱线改良HEMI-KESSLER法进行端端原位吻合。 结果与结论:①移植后2周内,脱细胞猪肌腱组与自体肌腱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测量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两组移植后局部反应小,伤口一期愈合,屈踝功能恢复正常。③组织学检查均未见明显淋巴细胞浸润,肌腱缝合处胶原纤维相互衔接。结果说明脱细胞版纳近交系微型猪肌腱能成功修复兔跟腱缺损,且具有组织相容性好、移植排斥反应轻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应用壳聚糖材料制备神经导引管作为神经再生室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观察对神经再生的作用。手术造成90只Wistar大鼠右后肢坐骨神经长约15mm的缺损,A组以含有NGF的壳聚糖神经导引管桥接神经缺损,B组单纯采用壳聚糖导管,C组则不用导管,以左侧正常坐骨神经作为正常对照,分别于术后4、12、24周进行大体及显微解剖观察、组织学检查、电镜观察和神经电生理测定。结果表明,A、B组在促进神经再生,加快血管化进程,再生神经纤维排列规律化,提高再生神经髓鞘化,加速再生神经功能重建等方面均优于C组。壳聚糖是制备神经导引管的理想材料。壳聚糖神经导引管可以为大鼠坐骨神经再生提供良好的再生微环境。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多肽表面修饰的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修复节段性骨缺损局部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fic protein-2,BMP-)的表达。方法以骨髓基质干细胞(marrow stromal cels,MSCs)复合Arg-Gly-Asp(RGD)多肽表面修饰的HA或单纯材料培养制备组织工程骨,选择60只新西兰白兔。制作15mm长的桡骨节段性骨缺损模型,根据植入不同的材料分为A、B、C、D组。A组:骨缺损区植入MSCs复合RGD多肽表面修饰的HA培养制备的组织工程骨;B组:骨缺损区植入MSCs复合HA培养制备的组织工程骨;C组:骨缺损区植入RGD多肽表面修饰的HA;D组:骨缺损区植入HA。术后4周取材,行修复区局部BMP-2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术后4周各组骨缺损区均有新骨生成,修复区局部BMP-2表达水平依次为:A〉B〉C〉D(P〈0.05)。结论RGD多肽表面修饰对以HA为支架材料组织工程骨的修复作用有明显优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肝性脑病患者血清中IL-6和IL-18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天冬氨酸转移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肌酐(Cr)及血浆氨的相关性.方法 40例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的住院患者,定为A组,其中临床分期为Ⅲ~Ⅳ期的18例患者定为A1组,Ⅰ~Ⅱ期的22例患者定为A2组;20例肝硬化患者定为B组;20名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定为C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中IL-6和IL-18的浓度,并分析其与AST、ALT、TBil、ALB、Cr及血氨的相关性.结果 A1组和A2组IL-6和IL-18浓度均明显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6和IL-18水平均与血氨浓度呈正相关(P<0.05),与AST、ALT、TBil、ALB及Cr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肝性脑病患者血清中IL-6和IL-18均明显增高而且与血氨存在相关性,IL-6和IL-18可能与血氨存在协同作用,共同参与了肝性脑病的发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主要肝功能指标对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有关研究TBil、PTA、ALB、CHO、CHE、AFP、ALT及AST/ALT对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预后影响的文献进行系统评价。以加权平均数(WMD)作为评价指标,共纳入Meta分析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文献32篇,累计病例21949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对预后影响的敏感程度。结果死亡组TBil水平高于生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PTA、ALB、CHO、CHE、AFP水平低于生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ALT及AST/A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0.09)。AFP的ROC值最高为0.943(P〈0.01)。结论TBil可能是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TA、ALB、CHO、CHE和AFP可能是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ALT和AST/ALT对重型肝炎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AFP对预后的判断最为敏感,其次为PTA和CHO。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评价扶正化瘀胶囊联合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纳入文献中以核苷类抗病毒药物为对照组,以扶正化瘀胶囊联合核苷类抗病毒药物为试验组。由2名研究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7个随机对照试验,合计1 3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对照组636例,试验组684例,1个研究方法学质量为B级,16个研究方法学质量为C级。meta分析结果显示:肝功能4个指标(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白蛋白)在治疗24周时2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治疗到48周时试验组前3个指标明显下降,最后1个指标明显上升(P〈0.05)。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Ⅳ型胶原)在治疗24周时2组有统计差异(P〈0.05),48周时2个指标值进一步降低(P〈0.05)。解剖学指标(门静脉直径)在治疗24周时2组无统计学差别(P〉0.05),试验组脾脏厚度有明显减小(P〈0.05),进一步观察48周后发现门静脉直径开始减小(P〈0.05),而脾脏厚度进一步减小(P〈0.05)。血清病毒学指标(HBe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在治疗24、48周时均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本系统评价结果表明,扶正化瘀胶囊联合核苷类抗病毒药在治疗48周时能明显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解剖学指标,但对血清病毒学指标无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水肿胎儿血液生化指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水肿胎儿(包括Bart′s、染色体异常、病毒感染、同种免疫性及其他原因所致水肿胎儿)血液生化指标并与相同孕周胎儿血液生化指标比较,分析各种原因所致水肿胎儿血液生化指标变化,探讨水肿胎儿病因与病理,为胎儿疾病诊断与治疗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应用Bayer165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66例孕19~35周水肿单活胎儿脐静脉穿刺所取脐血进行:碱性磷酸酶(ALP)、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间接胆红素(IB)、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r-谷氨酰基转酞酶(r-GT)、羟丁氨酸脱氢酶(HBDH)、乳酸脱轻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K)、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1(CK-MB)等项生化指标检测,同时进行染色体,TORCH,胎儿血红蛋白和血常规等检查;并按染色体、TORCH、Bart′s、不明原因的水肿胎儿分为四类和按孕周分组统计与同孕周正常胎儿比较。结果除外Bart′s水肿胎其余原因(包括染色体、TORCH、和其他原因)所致水肿胎的心、肝酶及蛋白等水平均与与同孕周正常胎儿的水平有显著差异。结论胎儿在水肿的病理状态时存在血液生化指标异常,可能是水肿的原因或是后果,可作为水肿胎儿诊断与评估及治疗效果观察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灌注式热化疗联合微球在原发性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学栓塞(TACE)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9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其中观察组以化疗药物+65°热碘油+微球序贯行TACE治疗,对照组以化疗药物+常温碘油化疗药乳化合剂+微球序贯行TACE治疗,术中均灌注化疗替加氟750 mg/m2+奥沙利铂60 mg/m2。以每4周为1周期,均予以2~6个周期的化疗灌注栓塞治疗。对比两组近期疗效,观察治疗前及治疗4周时血液指标变化情况,包括甲胎蛋白(AFP)及肝肾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EA)、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并分析毒副反应发生率及远期随访结果。 结果:观察组总缓解率ORR为84.44%、对照组为6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4周后,观察组AFP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ALT、AST、BUN、CREA水平较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较治疗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4周后AF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指标较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毒副反应发生率为22.22%、2年远期生存率为88.89%;对照组依次为20.00%、71.11%,2年远期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以灌注式热化疗联合微球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行TACE术治疗,近远期疗效显著,毒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三金汤防治SD大鼠三聚氰胺尿结石及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1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8组,即预防组(高、中、低剂量组)、治疗组、空白对照1、2组、模型对照1、2组。0.4g/kg化学纯三聚氰胺给药20d诱导SD大鼠尿结石,三金汤预防高、中、低剂量组28.4g/kg、14.2g/kg、7.1g/kg连续灌胃三金汤35d;治疗组在造模20d后给予28.4g/kg三金汤15d,模型2组在造模20d后灌胃无菌水1ml/只/d,共15d,空白对照1、2组灌胃无菌水1ml/只/d,分别20d和35d,采用体视显微镜观察大鼠肾脏、输尿管和膀胱结石及形态改变,比较各组肾脏、膀胱的质量和脏器指数,观察肾功能指标血清肌酐CREA、尿素氮BUN含量的变化。结果预防高、中剂组结石最少,均为1例,预防低剂组2例,治疗组3例,模型2组5例,模型1组6例,空白对照1、2组未见结石形成;血清CREA、BUN预防组、治疗组与空白对照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血清CREA治疗组[(35.10±2.81)μmol/L]比预防高剂量组[(28.40±3.27)mmol/L]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2组血清CREA[(38.3±10.14)μmol/L]比空白对照1、2组[(31.20±3.26)、(31.5±4.30)μmol/L]、预防中剂量组[(32.20±5.88)μmol/L]高(P〈0.05),比模型1组[(29.10±5.76)μmol/L]、预防高、低剂量组[(28.40±3.27)、(29.80±7.55)μmol/L]高(P〈0.01);模型2组血清BUN[(6.26±0.78)mmol/L]比空白对照1、2组[(5.06±1.21)、(5.46±0.75)mmol/L]、预防组[(5.40±076)、(5.08±1.31)、(5.17±0.65)mmol/L]高(P〈0.05)。结论三金汤具有预防、治疗三聚氰胺尿结石的作用;三聚氰胺沉淀自行排出缓慢,停止造模后其对肾组织所引起的炎性刺激尚未消除,对大鼠肾功能有蓄积性、迟发性损害;同时三金汤能有效预防三聚氰胺在肾组织中的积聚、沉淀以及对肾功能的损害,预防作用比治疗作用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重叠甲型肝炎与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患者在临床表现、预后及病毒之间相互干扰方面的异同。方法慢性乙型肝炎重叠甲型肝炎组50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组50例和单纯乙型肝炎组50例,其中每组各含4例肝硬化患者;对3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症状、转氨酶及胆红素方面,重叠感染组均重于单纯慢性乙型肝炎组(P〈0.05或P〈0.01)。但与预后有关的一些指标,如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及病死率,两种重叠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的影响有所不同:甲型肝炎重叠感染似对慢性乙型肝炎影响不大,但戊型肝炎重叠感染似对慢性乙型肝炎有比较严重的不良影响。在病毒干扰方面,两种重叠感染似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均有一定抑制作用,戊型肝炎重叠感染更明显。结论甲型肝炎重叠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症状、转氨酶、胆红素虽有一定影响,但对其预后无太大影响,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似有一定的抑制,但不如戊型肝炎明显;戊型肝炎重叠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及其预后均有明显的影响,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抑制也较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外源性正常淋巴液对高分子右旋糖苷(Dextran 500)致急性微循环障碍(AMD)大鼠肝、肾、心肌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Wistar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淋巴液组、模型组和对照组,静注10%Dextran500(10ml/kg.bw)复制AMD模型(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6min后,淋巴液组自颈静脉缓慢注射小量正常无细胞淋巴液(全血量的1/15),其它两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40min后,留取动脉血检测反映肝、肾、心功能的生化指标以及凝血功能指标,同时观察肠道渗血情况。结果模型组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尿素氮(BUN)、肌酐(Cre)、乳酸脱氢酶-1(LDH-1)、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淋巴液组所有指标均低于模型组,仅Cre高于对照组;淋巴液组和模型组PT、PTR、APTT、TT等凝血指标均显著长于对照组,Fib含量低于对照组,且淋巴液组PT、PTR、APTT长于模型组;模型组大鼠肠道渗血明显,淋巴组与对照组无明显渗血。结论外源正常淋巴液能改善Dextran500致AMD大鼠的多器官功能障碍和凝血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膀胱压监测与重症胰腺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关系。方法将41例重症胰腺炎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给予肠内营养时进行膀胱压监测,根据膀胱压来决定给予肠内营养的时间和量;对照组在给予肠内营养时不进行膀胱压监测。比较两组病人治疗10d后APACHEII评分、血清白蛋白治疗前后变化以及两组病人感染发生率、死亡率、胃肠道反应等的差异。结果治疗前后实验组APACHEⅡ评分由(8.21±2.13)下降至(3.35±1.86),对照组APACHEⅡ评分由(8.13±1.98)下降至(3.91±2.1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白蛋白实验组由(27.36±4.68)g/L上升至(34.32±4.40)g/L,对照组由(28.10±4.95)g/L上升至(32.11±5.13)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发生3例感染,2例腹胀,2例腹泻,1例死亡;对照组发生7例感染,11例腹胀,9例腹泻,2例死亡。结论重症胰腺炎患者在给予肠内营养时进行膀胱压监测可以有效降低APACHEII评分、感染发生率、胃肠道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