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肝炎肝硬化脾大患者行脾切除术前后血小板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70例肝炎肝硬化脾亢患者,回顾性分析行脾切除术前后血小板、肝功能、骨髓涂片等结果。结果按Child-Pugh分级的A、B、C三组肝硬化患者中,切脾后血小板回升到正常的比例分别是97.6%(40/41)、79.2%(19/24)和60%(3/5);肝功能分级与术后的血小板数量恢复相关,肝功能损害越轻,血小板恢复越理想(P〈0.05);血小板恢复高低与术前骨髓增生情况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脾切除术是治疗肝炎肝硬化脾亢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有效方法,术前肝功能整体评价可以帮助预测切脾后血小板的恢复状况。  相似文献   

2.
Ou J  Yang L  Ren L  Tang X  Li T  Wu S 《中华内科杂志》2002,41(1):28-30
目的 提高对脾边缘带淋巴瘤(SMZL)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 报告1例典型SMZL,外周血,骨髓及脾脏标本分别采用光镜,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免疫组化染色,流式细胞术,G显带核型分析及PCR技术研究其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征。结果 本例患者肿瘤细胞为B淋巴细胞,不伴有绒毛,表达CD20,HLA-DR、CD45RA和bcl-2,无异常核型,肿瘤细胞主要浸润脾脏白髓致边缘带明显扩大,脾门淋巴结受累,骨髓和外周血与脾脏有相同的单克隆IgH重排基因,治疗7个月后转为多克隆重排,结论 脾大,外周血或骨髓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而无淋巴结肿大和白细胞增高患者应疑及SMZL,单克隆IgH基因重排有助于SMZL的诊断,对可疑病例应尽早切脾以明确诊断及防止恶性转化。  相似文献   

3.
腹腔镜脾切除术前CTA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在腹腔镜脾切除术(L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例LS患者,术前行脾动脉CTA检查,观察脾动脉位置、解剖类型及脾叶动脉分支情况。结果术前CTA与术中实际解剖情况相比较,术前CTA检查脾动脉与胰尾关系符合率达95.0%(19/20),脾动脉解剖类型符合率达95.0%(19/20),脾叶动脉分支符合率达90.0%(18/20)。结论LS术前行CTA检查,有助于明确脾动脉及其分支解剖类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晚期日本血吸虫病(晚血)巨脾型患者接受外科脾切除手术治疗后的血常规变化情况,以探讨其脾功能亢进能否得以纠正。方法选取105例晚血脾切除术患者和105例晚血巨脾有手术指征者分别进行血常规检查,对其自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数的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接受外科治疗切脾手术者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数分别为5.63±1.82(G/L)、4.17±0.72(T/L)和133±75(G/L);而晚血巨脾有手术指征者其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数分别为3.73±1.45(G/L)、3.70±0.71(T/L)和71±49(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晚血巨脾型患者接受外科脾切除治疗后可以纠正脾功能亢进,提高全血细胞数量,有积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介入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大部分采用内科保守药物治疗或外科切脾治疗,但治疗效果欠佳。近年采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脾脏功能亢进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疗效确切。我院率先在国内外开展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老年MDS,临床上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 RFA)在创伤性脾破裂保脾术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70例创伤性脾破裂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5例,分别采用RFA辅助下保脾手术、传统保脾手术治疗。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毕血红蛋白水平、保脾成功率、术后引流时间、引流量、围术期输血例数、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79.6±22.0)min、术中出血量(116±66)mL、保脾成功率97.14%、术后引流时间(3.0±2.5) d、引流量(113±72) mL、围术期输血7例、住院时间(7.8±1.2) d;对照组分别为(121.6±27.9)min、(237±192)mL、74.28%、(5.0±3.0)d、(246±140)mL、21例、(10.2±1.6)d,两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并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FA辅助治疗创伤性脾破裂止血效果好,保脾成功率高,且未增加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脾动脉阻断技术联合脾脏射频消融(RFA)治疗门静脉高压性脾功能亢进症(脾亢)的有效性和临床应用前景。方法对阻断或未阻断脾动脉主干的接受脾脏RFA治疗的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合并重症脾亢患者,分析随访6个月的临床疗效;并评估脾动脉阻断对肝硬化合并脾动脉盗血综合征的治疗效果。结果阻断或未阻断脾动脉主干的接受脾脏RFA治疗的门脉高压性脾亢患者各15例,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阻断脾动脉后实施脾脏RFA组消融(56±35)%脾脏体积,较未阻断脾动脉组消融体积(38±21)%显著增加(P〈0.01);且阻断脾动脉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Child-Pugh评分和分级改善明显优于未阻断脾动脉组。合并巨脾的脾动脉阻断组15例患者经影像学诊断都符合脾动脉盗血综合征诊断,经脾动脉栓塞(13例)和脾动脉结扎(2例)后肝动脉内径显著增粗,肝动脉供血明显改善。结论脾动脉阻断联合脾脏射频消融术是治疗门静脉高压性脾亢,可以显著提高脾亢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纠正脾动脉盗血综合征和有效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8.
结合文献对脾边缘带淋巴瘤(SMZL)疾病进行临床特点分析。本例患者肿瘤细胞为B淋巴细胞,部分伴有绒毛,脾脏病理示肿瘤细胞主要浸润脾脏白髓,呈结节状浸润,边缘带明显扩大,脾门淋巴结受累。病理细胞CD19、CD20、CD79a和CD22阳性表达,未见异常核型。认为脾大、外周血或骨髓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而无淋巴结肿大的患者应疑及SMZL,应注意与毛细胞白血病等疾病的鉴别,综合骨髓细胞形态、脾脏病理及免疫表型可作出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9.
部分脾栓塞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及脾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进一步观察部分脾栓塞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简称脾亢)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下腔动脉插管对部分脾动脉用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观察其治疗作用。结果 本文22例术后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回升,其中19例恢复至正常水平,3例部分缓解,门静脉及脾静脉回缩,食道静脉曲张程度改善,凝血酶原时间(PT)缩短,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增加,脑病发作次数减少,血氨水平下降,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相似文献   

10.
脾功能亢进(hypersplenism)是一种发生于各种原因的常见病,临床表现为脾肿大,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而骨髓造血细胞相应增生,脾切除后可恢复的一组综合征。在我国主要以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造血系统疾病导致脾功能亢进为主。临床上曾用脾切除术治疗内科治疗无效的脾功能亢进,但是脾切除术往往伴有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易并发感染和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