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集止痛中药传统理论研究、现代实验研究、临床应用研究等药性相关文献于一体,是对历代止痛中药文献进行的一次大集结。文章采用拉网式搜索、穷竭式收集、主题式筛选的方式,在占有大量文献基础上,进行中药止痛机制的传统理论文献研究,分析各种因素的相关性,完善止痛中药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中药临床药理学的研究,是在原有的药理学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对中药原有的功效进行再次验证,同样挖掘出中药潜在未知的某些性能,以一定的微观及定性指标表现出来,发展和完善中药药性理论。应用临床药理学的方法研究中药药性理论,从临床、药理学等多角度阐明中药药性的本质,使临床药理学的微观性、科学性与中药药性的宏观性、整体性相互渗透又相互融合,从多维角度研究中药药性理论,以"中药-中药药效-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为主线研究,将药性研究回归于临床研究,挖掘中药未知药性,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药药性理论,为老药新用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建立新的中药药性科学研究体系,科学客观地阐述中药药性理论,促进中药药性理论与现代临床应用及药理学多学科融合,实现中药现代化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基于《中华本草》的止痛中药来源分布规律,性、味、归经规律,性效的关联性等,以期为止痛中药药性研究和临床用药提供借鉴。方法:以《中华本草》药物功能索引中主题词为"止痛"的药物编号为线索,检索出具有直接止痛功能的药物609种,建立数据库,从其来源、性味、归经、毒性、功能主治等方面进行性效关联性分析。结果:止痛中药主要来源于毛茛科、豆科、菊科、罂粟科、伞形科植物;四性属性上偏于温性;药味以辛、苦为主;近四分之一的药物明确记载有毒;归经以入肝、肺、心、脾经为主;功效以止痛兼祛风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主治风湿痹痛、外伤疼痛、疮疡肿毒、胃脘疼痛、出血症、牙痛等。结论:统计分析结果与传统中药药性基本符合,能够为止痛中药筛选和新药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5.
中药寒热药性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从不同角度出发的中药寒热药性理论研究进展,分析其现实意义及可行性.收集、梳理2010年至今与中药寒热药性相关文献共41篇,分析中药寒热药性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结果从已经报道的研究结果发现寒热药性理论的研究主要分为基于文献角度的研究和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在现代科学技术水平下主要进行了基于生物学角度的研究、物理学角度的研究和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研究.结论:中药寒热药性理论的研究在不同层面均均取得一定的进展,不同的研究思路均为中药寒热药性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回顾了中医基础研究"近代模式"的形成及其对中药理论嬗变的影响,分析了基于博物传统的中药药性理论在当代科学背景下进行基础研究的困惑与出路,提出了中药四性"性-效-物质三元论"假说指导下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并对研究的主要进展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7.
中药功效分类的药性表达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明清本草文献为主体,结合现代认识与研究,探索中药分类中药性(性能)与功效之间的相关信息特征,分析其相关规律性,为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提供思路。认为中药功效是基于性能与病证相关性的高度概括。中药功效分类具有一级三层次规律,常以五味-四性-归经为主线,结合"证-效"概括,表现为以"性能-病证-药效"方式综合表达的分类特点。因此,主张按功效分类研究中药药性理论,尤其应重视各性能之间、性能与病证以及药效之间的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不同药性中药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的特点及规律,探寻寒热药性与毒性反应的相关关系。对寒热属性明确的375味中药进行搜集整理,以临床应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为统计标准,计算导致不良反应和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寒热药物个数及构成比,并进行χ2检验。临床报道内服出现不良反应的药物共有162种,其中寒凉药92种,温热药70种。二者所致的不良反应主要涉及消化、神经、呼吸及循环系统。寒凉药比温热药更易导致出现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和皮肤过敏症状;而温热药较寒凉药更易导致呼吸系统和五官损害。其中两类药物在导致反射减弱或消失、食欲减退、体温升高、心肌缺血或梗死、循环衰竭、白细胞增多等不良反应上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不同寒热属性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在某些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且大都可用传统的中医理论予以解释,提示中药的不良反应很可能是古人确定药性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9.
当前,科学诠释中药药性理论已成为中医学术发展及其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之一,是中医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必然选择。中药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中药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用药禁忌等,内容十分丰富。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直接经验,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整理、总结、升华,使之上升为一般理论,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不断对其进行发展和完善,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药药性理论体系。本文分析了中药的药性理论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中药的物质属性及其组成是探讨中药药性形成规律、影响因素及其评判标准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近年来中药药性理论研究领域的热点。由于物质系统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究竟应该从哪一层次认识中药药性物质,可能决定着解决问题的关键。由此,阐述了中药的物质性及其层次结构,列举了从分子水平上探讨中药药性物质面临的困境,探讨了中医药经典理论对中药药性的认识,建议在探讨中药药性物质基础时,应该回归经典的研究思路,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握药性本质,重视进化层次、生存状态、季节变化、生长环境及形质等因素与中药药性的相关性,不能仅仅注重中药的物质分子组成研究。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中药的物质属性及其组成是探讨中药药性形成规律、影响因素及其评判标准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近年来中药药性理论研究领域的热点。由于物质系统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究竟应该从哪一层次认识中药药性物质,可能决定着解决问题的关键。由此,阐述了中药的物质性及其层次结构,列举了从分子水平上探讨中药药性物质面临的困境,探讨了中医药经典理论对中药药性的认识,建议在探讨中药药性物质基础时,应该回归经典的研究思路,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握药性本质,重视进化层次、生存状态、季节变化、生长环境及形质等因素与中药药性的相关性,不能仅仅注重中药的物质分子组成研究。  相似文献   

12.
平性药药性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药性理论的文献研究和探讨,首次提出中药寒热平性药模型为"寒性成分+热性成分",认为平性药是一类具有独特药性特征和配伍规律的中药,每一味平性药都可看作是一个寒性成分和热性成分组配的天然复方;总结阐述了平性药"体平用偏"、"和合调平"、"双向适用,条件显性"的药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药性理论的文献研究和探讨,首次提出中药寒热平性药模型为"寒性成分+热性成分",认为平性药是一类具有独特药性特征和配伍规律的中药,每一味平性药都可看作是一个寒性成分和热性成分组配的天然复方;总结阐述了平性药"体平用偏"、"和合调平"、"双向适用,条件显性"的药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明日叶的中药药性,为其在我国中医临床及产业化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 选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CiNii、Web of Science、PubMed及Scopus科技期刊文献数据库进行检索,对所得文献进行纳入、排除、分类及统计,结合中医药理论分析明日叶的中药药性。结果 明日叶为伞形科当归属植物明日叶(Angelica keiskei Koidzmi)的茎和叶,干品、鲜品均可使用。其主产于日本、韩国,在我国山东等地亦有引种。明日叶味甘、咸、微苦,性凉,归脾、肾、肝经,具有化浊降脂、补益肝肾、解酒毒的功效,可用于抑制肥胖,治疗高脂血症、糖尿病,并适用于骨密度下降、免疫力低下、饮酒过度等人群。干品3~10 g,鲜品15~50 g,水煎服,亦可直接泡水饮用,外用适量敷于患处。结论 本研究开展药性理论探析,赋予明日叶中药药性以丰富中药资源,为进一步实验及临床使用奠定理论基础,对中医药资源“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全球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药药性量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药性是指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的统称, 是中国历代医家的长期临床经验总结, 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 但长期以来只有定性的描述而没有定量的标准。现对当前中药药性量化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研究, 总结分析了中药药性量化研究的特点和问题, 并提出应在“源自临床, 回归临床”的原则指导下, 开展基于专家量表评估法的中药药性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16.
对中药药性理论现代研究中数据分析工作的方法学框架进行了归纳。认为数据分析挖掘工作的总体目标是科学解析中药性-效-物质关系的表达特征,合理推断其总体规律性,归纳中药药性判别要素、配置模式及其体系框架。工作指导原则包括根据数据特点和研究要求制定研究方案、根据数据类型和分析功能选择相应分析方法、注重生物信息学类相关数据的分析挖掘、注重药性表达数学模型的研究创建四方面。同时,对中药药性-药效-物质关系贝叶斯模型构建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对9种目前常用数据分析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复杂系统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临床应用的基础与指导原则,是中药理论体系的灵魂,也是保持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优势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有学者不断将复杂科学引入中医药研究[1-2].本课题组基于对系统生物学的初步认识,拟从复杂系统角度思考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以期调整研究视角,尝试揭示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丰富和发展中医理论.  相似文献   

18.
中药药性量化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主持完成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计划"基于信息挖掘技术的名老中医临床诊疗经验及传承方法研究"课题过程中,由一于中药药性没有被量化,名老中医临床处方中所含有的信息很难被充分发现和利用.  相似文献   

19.
中药生熟药性小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药有别于天然药物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加工炮制"后应用,而中医辨证施治时又非常讲究"药之炮制",也就是说生、熟炮制效果,用法各不同.中药的生用、熟用各有不同的功效和不同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药母八法的具体含义和理论来源。药母八法通过“体、色、气、味、形、性、能、力”八个维度对药品进行解析,试图寻找中药药性的根本组成规律与解构方法,认为药母八法在传统中医理论层面上建立了对中药药性评价的综合体系,在解释中药“性-效-用”关系,搭建多元药性理论研究体系上,有现代中药药性理论研究者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