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抵抗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1,他引:17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对常规消毒方法和抗生素的抵抗性. 方法采用碘伏、5%"84"消毒液、75%乙醇、"健之素"泡腾片液(1片/L)、2%戊二醛消毒液等浸泡,甲醛(福尔马林)熏蒸和紫外灯照射等常规消毒方法处理铜绿假单胞菌形成的生物膜,观察生物膜细菌被杀灭情况;同时将生物膜分别放入含不同种类和不同浓度的抗生素的M-H肉汤中,观察其生长,并与裸菌的MIC作比较. 结果 2%戊二醛消毒液对铜绿假单胞菌形成的生物膜杀灭作用最强,碘伏和75%乙醇次之,5%"84"消毒液和"健之素"泡腾片液作用较弱,甲醛熏蒸和紫外灯照射的作用最差;生物膜细菌能生长的抗生素最高浓度:亚胺培南400 μg/ml,头孢他啶800 μg/ml,左氧氟沙星32 μg/ml,哌拉西林1 024 μg/ml. 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形成的生物膜对外界不利因素有很强的抵抗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述了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系统的结构、调控机制和治病机理;总结了近年来人们从生物膜入手,为消除该菌所做的一些成果;同时也阐述了一些新的研究观点与方向,希望从中得到启发,研究以群体感应为靶点的药物为铜绿假单胞菌的抗感染治疗提供了新靶点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构建铜绿假单胞菌(PA)小RNAphrs基因缺失株与回复株,观察phrs在铜绿假单胞菌生长和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应用λ-Red重组系统构建phrs缺失株PA27853Δphrs、回复株PA27853Δphrs-comp和对照株PA27853Δphrs-control,绘制细菌生长曲线,观察phrs对细菌生长的影响;荧光染色法定量分析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变化。结果成功获得phrs基因缺失株和回复株,RT-PCR结果显示,phrs基因在缺失突变株中不表达,在回复株中重新表达;phrs不影响细菌的生长速度,基因敲除后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明显下降,而回复株则能形成明显生物膜。结论利用λ-Red重组技术成功构建出PA25783Δphrs,phrs对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黏附力、生物膜形成能力与医院感染的发生之间的关系,为降低医院感染率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9月18株分离自骨科手术后感染反复发作的铜绿假单胞菌和8株同病区医院环境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微量平板法半定量黏附试验对分离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进行分析,同时采用ERIC-PCR指纹图谱对26株不同来源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基因分型及聚类分析。结果半定量黏附试验中,黏附力及生物膜形成能力由强至弱分别为临床分离菌株、标准菌株、环境分离菌株;26株不同来源的铜绿假单胞菌分为5个型,其中Ⅰ型有15株分离菌,临床分离菌12株、环境分离菌3株,遗传相似性系数为1。结论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黏附力及生物膜形成能力强于环境分离菌株,但医院环境中的菌株黏附力及生物膜形成能力强,潜在感染因素更高,是医院感染的重要菌株。  相似文献   

5.
铜绿假单胞菌细菌生物膜形成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建立铜绿假单胞菌细菌生物膜模型,比较浮游状态和生物膜中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用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孵育医用硅胶材料(硅胶导尿管)建立细菌生物膜,经银染法和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膜的形成情况,测定6种抗菌药物对分离菌在浮游状态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及生物膜形成以后最小生物膜清除浓度(MBEc)。结果经银染法和扫描电镜观察,导尿管表面形成了细菌生物膜;抗菌药物对生物膜的MBEC为浮游状态下MIC和MBC的100~1000倍。结论体外建立细菌生物膜,并经银染法观察生物膜的形成是方便可行的;铜绿假单胞菌形成细菌生物膜以后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远远高于浮游菌。  相似文献   

6.
田芳 《药物与人》2014,(6):42-43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用量的不断加大,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现象日益严重。随着对细菌研究的深入发现,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不仅与耐药菌株的大量产生有关,亦与致病菌在体内形成生物膜有关。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又称为绿脓杆菌,是一种临床上最常见的引起严重院内获得性感染的机会致病菌.亦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细菌生物膜相关感染病原菌,可引起慢性难治性感染,往往反复发作、难以根治。本文从国内外药物研究方面综述了近年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药物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7.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机制及耐药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铜绿假单胞菌在生物膜状态与浮游状态时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差异,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在体外培养基中对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孵育处理,并分为浮游液对照培养组(A组)、放置生物膜培养后的培养液组(B组)和生物膜培养硅胶片粘附组(C组)。取浮游培养(培养液)、生物膜培养(培养液)以及生物膜培养(硅胶片粘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银染色、胞外糖染色并且扫描电镜鉴定。向3组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抗菌药物,利用K-B方法观察细菌耐药性情况。结果 B组与A组药物耐药率和最低抑菌浓度(MI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菌株与A组比较,对美洛培南(50.00%vs 26.47%)、头孢吡肟(53.52%vs 25.00%)、头孢他啶(60.94%vs 20.59%)、头孢曲松(70.31%vs 61.76%)、左氧氟沙星(39.84%vs 2.94%)及哌拉西林(48.05%vs 8.82%)的耐药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最低生物膜清除浓度(MBEC)值是A组和B组MIC值的100倍左右。结论体外建立细菌生物膜简便可行,通过银染法联合电镜可观察生物膜形成情况;生物膜会改变细菌的理化特性,提高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增加临床治疗难度。  相似文献   

8.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及厚度实时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实时观察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并测量其厚度。方法将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质粒转化铜绿假单胞菌,再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活的生物膜进行水平逐层扫描,观察生物膜形成过程与形态,根据三维坐标系Z轴距离计算生物膜厚度。结果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过程分3个阶段:0~6 h为黏附阶段;6~24 h为聚集阶段,24~72 h为成熟阶段;6,24,48和72 h的生物膜厚度分别为(6.1±2.8),(29.2±2.3),(61.4±1.4),(61.8±1.1)μm。统计学分析表明,生物膜厚度6 h<24 h<48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48与72 h的生物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光共聚焦实时观察法能够用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检测以及生物膜厚度测量。  相似文献   

9.
内镜中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对消毒剂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内镜中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对常用消毒剂的抵抗性.方法:用高分子滤膜模拟制备生物膜,利用肉汤稀释法分别进行临床内镜中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消毒剂的抗性变化的探讨,并与标准菌株进行平行比较.结果:其中培养物对一种含氯消毒剂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均为有效氯450 mg/L;其余铜绿假单胞菌株均小于400 mg/L.对含苯扎溴铵消毒剂最小抑菌浓度为80 mg/L,最小杀菌浓度为156 mg/L;对碘消毒剂的最小抑(杀)菌浓度相同.均为1000 mg/L.结论:内镜中产生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消毒剂抗力有相关性影响.  相似文献   

10.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及抗菌药物对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铜绿假单胞菌粘附在组织器官或生物材料表面,并产生大量的粘液状胞外多糖复合物形成生物膜,不仅为细菌提供了避护所,而且清除十分困难,常致顽固性感染。联合使用两种作用机制中同的抗菌药物,同时破坏胞外多糖复合物及杀灭铜绿单胞菌,或采用某些物理方式清除生物膜,对防治这类感染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Resistance to extended-spectrum cephalosporins complicates treatment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nfections. To elucidate risk factors for cefepime-resistant P. aeruginosa and determine its association with patient death, we conducted a case-control study in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Among 2,529 patients hospitalized during 2001-2006, a total of 213 (8.4%) had cefepime-resistant P. aeruginosa infectio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were prior use of an extended-spectrum cephalosphorin (p<0.001), prior use of an extended-spectrum penicillin (p = 0.005), prior use of a quinolone (p<0.001), and transfer from an outside facility (p = 0.01). Among those hospitalized at least 30 days, mortality rates were higher for those with cefepime-resistant than with cefepime-susceptible P. aeruginosa infection (20.2% vs. 13.2%, p = 0.007). Cefepime-resistant P. aeruginosa w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death only for patients for whom it could be isolated from blood (p = 0.001). Strategies to counter its emergence should focus on optimizing use of antipseudomonal drugs.  相似文献   

12.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23  
目的了解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04年12月,经标本送检证实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34例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29例为医院感染,34例MDRP感染者病死率67.7%,有30例合并有1~5种基础疾病,≥2种细菌混合感染者26例。结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多发生于年老、合并基础疾病及混合细菌感染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因素.方法 收集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住院患者不同标本的铜绿假单胞菌102株,按照CLSI操作规程进行产金属β-内酰胺酶菌株的确认;采用单因素分析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相关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确定其产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02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检出产金属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44株,检出率43.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连续使用亚胺培南时间、联合用药和频繁更换用药是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连续使用亚胺培南、联合用药和频繁更换用药均为造成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值及95% CI分别为2.32、10.23、1.38及1.12~3.37、1.86~27.41、1.32~6.81.结论 产金属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较高的交叉耐药性和多药耐药性;长时间使用亚胺培南、联合用药和频繁更换用药者易造成细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找出铜绿假单胞菌PAEO1野生型与PDO300、PAEO1 lasI rhlI基因缺陷型、PAEO1 lasRrhlR基因缺陷型菌株之间的差异蛋白质,探讨这些蛋白质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关系。方法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技术和CM10蛋白质芯片检测PAEO1野生型与PDO300、PAEO1 lasI rhlI基因缺陷型、PAEO1 lasRrhlR基因缺陷型菌株的菌体蛋白,采用Biomarker Wizard软件进行分析,筛选差异蛋白质。结果PDO300菌株与PAEO1野生型菌株相比有10个蛋白质高表达(P0.01),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4074、3817、8923、8148、3332、4521、7621、11 594、7831、13 751;有6个蛋白质低表达(P0.01),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6199、6899、12 379、6115、6763、8576;PAEO1 lasI rhlI基因缺陷型菌株与PAEO1野生型菌株相比,有1个蛋白质低表达(P0.05),相对分子质量为6910,PAEO1 lasRrhlR基因缺陷型菌株与PAEO1野生型菌株相比,有2个蛋白质高表达(P0.05),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8924和8790;有2个蛋白质低表达(P0.05),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6735和6986。结论用蛋白质芯片和SELDI技术对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简便、敏感性高,可发现一系列低Mr或低丰度的差异蛋白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医院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医院感染的临床现状及耐药性,为临床医师诊断与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医院2年来IRPA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B法对铜绿假单胞菌(PAE)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66株PAE中,IRPA占总数的35.1%,药敏试验结果显示,IRPA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亚胺培南耐药株。结论医院应重视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尤其要关注PAE耐药菌株的产生与流行。  相似文献   

16.
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铜绿假单胞菌(PAE)败血症的预后因素。方法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K-M法回顾性分析医院5年发生的89例PAE败血症的临床资料。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Pitt菌血症评分(OR=4.465)和不适当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OR=28.796)是患者死亡的独立预后因素;经验性抗菌药物联合治疗可以降低不适当治疗的发生,对于粒细胞缺乏患者,经验性抗菌药物联合治疗较单药治疗、确诊后抗菌药物联合治疗较单药治疗的生存时间(26.83 d/24.06 d、26.88 d/26.00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非粒细胞缺乏患者,经验性抗菌药物联合治疗较单药治疗生存时间长(27.67 d/21.75 d,P0.05),生存率高;确诊后抗菌药物联合治疗和单药治疗的生存时间(27.13 d/25.77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Pitt菌血症评分和不适当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是PAE败血症死亡的独立预后因素;对于非粒细胞缺乏患者,经验性抗菌药物联合治疗较单药治疗生存时间长,生存率高。  相似文献   

17.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11  
目的了解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为临床治疗及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K-B法进行常规药敏试验,筛选出5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用改良三维试验检测各种β-内酰胺酶,用PCR检测各种相关的耐药基因。结果5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2株(4%)、产AmpC酶20株(40%),11株同时产ESBLs和AmpC酶(22%),耐药基因检测中共有8种基因阳性,其中阳性率较高的为CTX(56%)、外膜孔蛋白OprD(60%)、aac(6′)-Ⅱ(60%)。结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以AmpC酶为主,基因型以CTX阳性率较高,耐亚胺培南主要为外膜孔蛋白缺失,同时已获得较多的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及耐消毒剂基因,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产生和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8.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3,他引:12  
目的了解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方法利用K-B法、琼脂扩散法、微量稀释法测定临床铜绿假单胞菌与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结果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尤其是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在ICU和老年病房比普通病房更加严重,对照组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低于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 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效果都不错,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选择抗菌药物的范围很窄,只有阿米卡星的活性较好.  相似文献   

19.
血液科病房内铜绿假单胞菌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医院内铜绿假单胞菌的流行病学分布及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房现场采样、血清分型,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并用1:1配对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进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和Logistc回归多因素的分析。结果 采集的1865份样本区检出铜绿假单胞菌79株,平均检出率为4.2%,但患者与环境中的铜绿假单胞菌血清型差异较大。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的医院感染与环境中的铜假单胞菌关系不大,外源性感染并非医院感染的主要途径;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的应用及患者基础疾病等为血液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lasR/rhlR基因缺陷对铜绿假单胞菌(PAE)体外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生理盐水-吸痰管系统进行铜绿假单胞菌体外生物膜的培养,于3 d后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PAEO1野生型、PAEO1 lasR、PAEO1 rhlR、PAEO1 lasR rhlR基因缺陷型菌株形成生物膜的情况。结果3 d后PAEO1野生型可形成较厚、有孔状通道的成熟生物膜结构,PAEO1 lasR、PAEO1 rhlR、PAEO1 lasR rhlR基因缺陷型黏附、聚集形成明显稀薄的早期生物膜结构。结论lasR rhlR基因缺陷可影响铜绿假单胞菌体外形成生物膜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