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豚鼠耳蜗神经分布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豚鼠耳蜗的神经分布。标本用戊二醛和锇酸固定,显微解剖暴露观察的微细结构,临界点干燥,离子镀膜。结果表明,传出神经纤维穿过Corti氏器隧道,经外柱细胞之间,在Nuel氏间隙内几次分支后到达外毛细胞;传入神经纤维经Corti氏器隧道底部和外柱细胞脚之间,在Nuel氏间隙形成外螺旋纤维到达外毛细胞。扫描电镜观察可得到耳蜗神经分布三维图像。  相似文献   

2.
稳态与脉冲噪声协同作用对豚鼠内耳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稳态噪声、脉冲噪声两者协同作用下对豚鼠内耳的损伤.方法:正常豚鼠96只,分为3组,(1)稳态组:接受110dBA稳态噪声4小时,连续3天;(2)脉冲组:接受脉冲噪声峰压值为165dBA的爆震10发;(3)稳态十脉冲组:暴露于稳态噪声3天后休息2小时再接受脉冲噪声10发.测豚鼠皮层诱发电位及观察耳蜗火棉胶包埋标本、铺片标本.结果:3组分别噪声刺激后对豚鼠听阈及内耳形态学均有影响,以稳态组最轻,稳态十脉冲组最重.结论:在噪声环境中工作的艇员应加强对内耳的防护,以减少爆震性耳聋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观察了经相同脉冲噪声暴露后的缺铁大鼠和正常大鼠听力阈值的变化以及扫描电镜下耳蜗的变化情况,发现强脉冲噪声对缺铁大鼠的听阈影响更大,对其超微结构损伤更加严重,结果表明,机体在铁缺乏的状态下对强脉冲噪声的敏感性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10只豚鼠,在接受强噪声(125dBLP)前,接受噪声同时及噪声后的耳蜗内电位(EP)及耳蜗动作电位(AP)结果进行了分析,发现强噪声对EP值影响较小,对AP参量影响较大.提示:在强噪声作用下,蜗内电位(EP)参量对噪声性声损伤的作用不敏感;噪声对耳蜗损伤的靶器官并不是在血管纹,而是直接损伤毛细胞和神经末梢.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稳态噪声、脉冲噪声与两者协同作用下对豚鼠内耳的损伤。方法:正常豚鼠96只,分为3组,(1)稳态组:接受110dBA稳态噪声4小时,连续3天;(2)脉冲组:接受脉冲噪声峰压值为165dBA的爆震10发;(3)稳态+脉冲组:暴露于稳态噪声3天后休息2小时再接受脉冲噪声10发。测豚鼠皮层诱发电位及观察耳蜗火棉胶包埋标本、铺片标本。结果:3组分别噪声刺激后对豚鼠听阈及内耳形态学均有影响,以稳态组最轻,稳态+脉冲组最重。结论:在噪声环境中工作的艇员应加强对内耳的防护,以减少爆震性耳聋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脉冲与脉冲稳态复合型强噪声对豚鼠听觉器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强度脉冲噪声与脉冲稳态复合型高强噪声对豚鼠听觉器官的影响。方法 48只豚鼠随机分为对照组 (C)、5次 1 5 1dB (Ps,TB=2 0ms)脉冲组 (P1 )、9次 1 5 1dB脉冲组 (P2 )、9次 1 5 5dB脉冲组 (P3)、9次 1 5 5dB脉冲加 1 1 0dB稳态噪声复合组 (Com1 )、5次 1 5 5dB脉冲加 1 1 8dB稳态噪声复合组 (Com2 ) ,每组 8只。检测噪声暴露前后中耳损伤、ABR听阈及 1周后的毛细胞变化。结果中耳无明显损伤 ;暴露后即刻、2 4h各暴露组均有明显的暂时性听力损失 (P <0 .0 1 ) ,1周后 ,复合噪声组听力仍未完全恢复 (P <0 .0 5 ) ;各暴露组的毛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缺损 ,并伴有基底膜变薄内陷。结论脉冲噪声可引起豚鼠暂时性听力损失 ,并造成毛细胞部分缺损 ,复合高强度的稳态噪声时 ,可造成豚鼠永久性听力损失。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实验性冲击波负压暴露后,豚鼠耳蜗组织学病理变化特点。方法 成年豚鼠暴露于不同强度的实验性冲击波负压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耳蜗的组织学切片病理变化情况。结果 当冲击波负压峰值>-45.5kPa时,耳蜗组织切片出现较明显的病理学改变,最常见的典型病变为底转鼓阶、中阶、螺旋韧带与血管纹出血,且病变程度随着负压峰值的增大而加重。结论 中等强度以上的冲击波负压暴露可导致明显的耳蜗组织病理学改变。  相似文献   

8.
噪声对耳蜗的损伤和听力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脉冲噪声暴露后早期大鼠耳蜗外毛细胞死亡时程观察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目的观察强脉冲噪声暴露后早期大鼠耳蜗毛细胞损伤发展的规律。方法将大鼠暴露于平均压力峰值级为154dB SPL的脉冲噪声100发,分别于噪声暴露后10min、30min、3h、6h解剖取耳蜗,应用碘化丙锭(PI)标记耳蜗基底膜,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脉冲噪声暴露后耳蜗毛细胞凋亡和坏死的时程特点。结果强脉冲噪声暴露后10min出现外毛细胞核染色质移位及凋亡小体,30min可见到少量肿胀的外毛细胞核,3h观察到少量外毛细胞核的缺失。6h耳蜗基底膜损伤区出现大片外毛细胞核缺失和部分微小球形固缩的外毛细胞核。结论耳蜗外毛细胞死亡发生于强脉冲噪声暴露后即刻,外毛细胞凋亡先于坏死。细胞凋亡过程迅速,强脉冲噪声暴露后6h耳蜗基底膜损伤区大部分死亡细胞已被清除。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噪声暴露对豚鼠耳蜗内毛细胞谷氨酸样免疫反应的影响,了解噪声暴露后耳蜗内毛细胞传入神经递质谷氨酸的释放情况,进而证实谷氨酸的过度释放是噪声暴露后耳蜗内毛细胞下传入神经树突损害的原因.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与噪声暴露后8h组.采用免疫细胞化学SP染色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比较两组动物耳蜗内毛细胞谷氨酸样免疫阳性反应的平均光密度(AOD)值.结果豚鼠耳蜗内毛细胞谷氨酸样免疫阳性反应的AOD值,在噪声暴露后8h组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噪声暴露可引起耳蜗内毛细胞传入神经递质谷氨酸的过度释放,是引起耳蜗内毛细胞下传入神经树突损害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热休克蛋白90(heat shock protein 90,HSP 90)在急性缺氧后早期豚鼠耳蜗中的表达变化特点。方法:利用自制缺氧舱使实验动物缺氧,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结合图象分析技术检测正常和急性缺氧后早期豚鼠耳蜗HSP 90 的表达。结果:HSP 90在正常和缺氧损伤后豚鼠耳蜗各回均有不同程度的染色,主要阳性部位是螺旋神经节、螺旋器、血管纹和螺旋韧带。但缺氧损伤后早期HSP 90在耳蜗各阳性部位的表达均有增强,其中在螺旋神经节和螺旋器的表达增强最明显(P<0.01)。结论:HSP 90在正常和缺氧豚鼠耳蜗组织均有表达,缺氧可明显诱导HSP 90在耳蜗组织的表达增强。HSP 90可能对缺氧损害后耳蜗功能的恢复起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排除电场干扰伪迹后,耳蜗微音电位响应曲线可以作为反映近全耳蜗电生理功能的一项测试指标。能方便而迅速地完成测试,结果可靠。船舶噪声暴露后,显示耳蜗损伤频带主要在3.15~8kHz范围。这与人噪声性听力损失的特征非常类似。  相似文献   

13.
对10只豚鼠耳蜗进行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发现,其外隧道的构成有两种方式,主要区别在于Deiters细胞是否参与外隧道上壁和外壁的构成。第一圈外隧道的外壁和上壁没有Deiters细胞,仅有不含管丝束的Hensen细胞,比较薄弱;其他各圈外隧道的上壁和外壁由Deiters细胞和Hensen细胞共同构成,因Deiters细胞含有管丝束,故比较强韧。作者对第一圈外隧道结构特征可能具有的生理学和病理学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为定量观察噪声引起的耳蜗毛细胞核形态学变化,将豚鼠暴露于115dB SPL的4kHz窄带噪声4h。14天后解剖取耳蜗,应用细胞核DNA染料Hoechst 33342标记毛细胞核,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毛细胞核形态和数量的变化。结果发现,毛细胞核同时出现的3种形态学改变:核肿胀、核固缩和核消失,其中核肿胀细胞数目多于核消失,核固缩较为少见。爆震后毛细胞的损伤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非同步的病理变化过程,存在较多核肿胀的毛细胞。提示,此期耳蜗可能仍存在大量可逆变化的受损毛细胞。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空气负离子和噪声对耳蜗血流的影响及探索其机理。方法:24只雄性豚鼠随机分为噪声暴露组(118dBSPL30min),空气负离子暴露组(1.16x106/cm330min),空气负离子和噪声暴露组(按上两组方法先后各暴露30min)和对照组共四组。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计(LDF-3型)在噪声暴露和吸入空气负离子前后不同时间,测量耳蜗底回血流量,输出以电压值数字显示,并输入微机进行信息处理。结果:单一吸入空气负离子可使耳蜗血流量明显增加;单一噪声暴露,则可使耳蜗血流量明显减少,60分钟后恢复到暴露前水平;噪声暴露前预先吸入空气负离子可改善噪声对耳蜗血流量的影响,并在10分钟后即恢复到实验前水平。结论:预防性吸入空气负离子可增加耳蜗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因而对保护噪声性耳蜗损伤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豚鼠耳蜗毛细胞静纤毛连接桥的超微结构和功能。方法借助单宁酸样品处理技术,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豚鼠耳蜗毛细胞静纤毛的超微结构。结果豚鼠耳蜗外毛细胞的静纤毛之间存在着侧面连接桥,这些连接桥呈水平走向,将每一个毛细胞上的同一排和不同排的静纤毛连接起来。第1圈到第4圈外毛细胞静纤毛上均可观察到侧面连接桥。排列整齐,结构完整的静纤毛之间的连接桥就比较多。静纤毛排列紊乱时,这些连接桥就比较少。第1圈和第4圈毛细胞静纤毛的侧面连接桥多一些,而第2圈和第3罔毛细胞静纤毛的连接桥就少一些。静纤毛表面的小泡状结构多时,静纤毛之间的连接桥也就多一些,静纤毛表面的小泡状结构少时,静纤毛之间的连接桥也就少一些。结论耳蜗毛细胞静纤毛的侧面连接桥是一个独立的形态学结构,它在维持耳蜗毛细胞静纤毛束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强脉冲噪声暴露后耳蜗毛细胞死亡的信号通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通过检测3种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在耳蜗基底膜的活性变化,揭示强脉冲噪声暴露后耳蜗毛细胞死亡的信号通路.方法 成年灰鼠27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接受噪声暴露的实验组动物共15只,3种半胱氨酸蛋白酶荧光标记动物各5只.未经噪声暴露的对照组动物共12只,3种半胱氨酸蛋白酶荧光标记动物各4只.将动物暴露于平均压力峰值级为155dB SPL的脉冲噪声75次,噪声暴露后2h,用微量注射器分别将新鲜配制的3种半胱氨酸蛋白酶荧光染色液30μl 缓慢注入动物双侧内耳.耳蜗内灌注后1h,动物断头,取出双耳听泡,分离耳蜗基底膜.采用细胞核DNA荧光染料碘化丙锭(PI)对耳蜗基底膜毛细胞核进行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强脉冲噪声暴露后的耳蜗基底膜凋亡、坏死毛细胞3种半胱氨酸蛋白酶荧光染色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灰鼠的耳蜗毛细胞核周围未见3种半胱氨酸蛋白酶阳性荧光标记物.实验组噪声暴露后耳蜗基底膜以核固缩、核碎裂为特征的凋亡外毛细胞核周围存在caspases-3、caspases-8和caspases-9绿色荧光标记物,而以核肿胀为特征的坏死外毛细胞核周围未见3种半胱氨酸蛋白酶阳性荧光标记物.结论 强脉冲噪声暴露后耳蜗毛细胞凋亡同时通过caspases-9相关的内源性和caspases-8相关的外源性两条信号通路肩动完成,而毛细胞坏死则是通过非caspases途径激活的.  相似文献   

18.
高压氧对豚鼠庆大霉素中毒耳蜗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高压氧 (HBO)对药物中毒耳蜗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实验组 54只豚鼠腹腔注射庆大霉素 1 50 m g· kg- 1 · d- 1 ,连续注射 5d,造成耳聋。第 6天将豚鼠随机分为耳聋 (A)组、耳聋 高压空气 (B)组 ,耳聋 HBO(C)组 ,每组 1 8只动物 ,再按不同暴露时间各分成 3个小组。B组和 C组分别给予高压空气和 HBO 0 .2 MPa暴露 ,每天 1次。正常对照组 6只豚鼠不作任何处理。于药物注射前及耳聋后 1 ,1 0 ,2 0 d分别以听觉脑干诱发电位 (ABR)仪检测耳蜗听功能 ,以激光多普勒血流仪 (L DF)检测耳蜗血流量 (CBF) ,处死动物后行耳蜗毛细胞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实验组较对照组动物 ABR阈移及CBF均显著降低 (P<0 .0 1 ) ,毛细胞形态明显受损。其中 C组较 A和 B组的 CBF增高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 .0 1 )。结论  HBO可以显著提高豚鼠庆大霉素中毒耳蜗的血流量 ,改善了耳蜗的微循环 ,可能有助于药物聋的防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aM-PKⅡ在豚鼠耳蜗基底膜中的分布、活性及其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化及放射免疫、扫描电镜进行研究。结果正常豚鼠耳蜗Corti器各回内、外毛细胞内CaM-PKⅡ呈中等强度免疫阳性反应,OHC分布较IHC稍高。其活性以Ca2 /CaM依赖为主,占94.74%。结论CaM-PKⅡ与耳蜗结构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冲击波暴露后6h,12h,青年、老年豚鼠耳蜗血管纹微血管通透性和听阈的变化。方法:采用胶体镧和为电子示踪剂透射电镜下观察。结果:冲击波暴露后6h、12h两组豚鼠听阈均较暴露前明显下降(P〈0.05),微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遭到破坏,老年组更为明显。结论:暴露后早期听阈阈值的升高,可能与血管纹微血管通透性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