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坚 《安徽医学》2006,27(4):312-313
目的评价CT扫描对后颅窝转移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病例。结果后颅窝脑转移瘤男女之比为3.25∶1,发病年龄27~73岁,平均年龄54岁。本组原发肿瘤包括肺癌17例,不明确6例,乳癌5例,食管癌、胃癌和直肠癌各2例。后颅窝脑转移瘤的CT表现可分为以下五型:(1)结节肿块型;(2)环形强化型;(3)囊伴结节型;(4)囊性低密度型;(5)混合型。结论CT扫描对后颅窝脑转移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都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2.
转移瘤占颅内转移瘤的2%-10%,多发生在中老年人,常为多发,血液供应一般较丰富。肿瘤生长迅速,易发生坏死、囊变和出血。虽无包膜,但与脑质有较清楚的分界”。单发性脑转移瘤在临床CT检查中很常见,但因缺乏特异性,误诊率较高,与其他颅内单发占位性病变的鉴别有一定困难。本文综合2002年4月~2006年6月,我院CT检查中有完整资料的单发脑转移瘤63例,就其CT表现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3.
孟祥荣 《蚌埠医学院学报》2002,27(6):542-542,F004
肺癌钙化较少见.笔者收集1996年2月~2000年8月经CT检查和病理证实的116例肺癌中见有钙化灶的肺癌16例,旨在分析其钙化的CT表现特点及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我国脑囊虫病多分布在长江以北,以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最多[1],而其他地区少见。我院CT室自1995年至今共诊断脑囊虫病21例,现回顾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1例病人中,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36±15.8岁(10~63岁)。12例病...  相似文献   

5.
总结94例脑转移瘤的CT诊断与临床资料。临床多以颅内压增高及脑组织损坏为主要征象。原发肿瘤部位按例数依次为肺癌、乳腺癌、鼻咽癌、甲状腺癌、胃癌和前列腺癌。原发肿瘤的症状常较隐匿,60%的病人首先发现脑转移瘤,然后才追查到原发肿瘤。当发现脑内多发或单发肿瘤时,应排除转移瘤。CT是诊断脑转移瘤的可靠方法,能准确地判断肿瘤的部位、大小、数目以及水肿范围与并发改变等情况。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25例肺癌患者的CT和X线平片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扫描方法在CT检查中非常重要;CT对观察肿瘤轮廓、边缘、内部结构、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心脏大血管以及胸壁侵犯方面明显较一般平片优越.具有分叶和棘状突起的孤立肿块,且其CT值在100Hu以下,为周围型肺癌较可靠的征象.对于中央型肺癌,CT扫描除能显示支气管腔内病变外,还可同时了解腔外情况.另外,本文对肺小细胞癌的CT表现亦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单发性脑转移瘤在临床CT检查中很常见,但因缺乏特异性,误诊率较高,与其它单发脑内占位性病变的鉴别有一定困难。本文综合我院2002~2006CT检查中有完整资料的单发脑转移瘤32例,就其CT表现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1材料和方法本组32例,男22例,女10例,年龄27-69岁,平均55岁,其中27-40岁11例,41-69岁21例。原发肿瘤中,肺癌24例,胃癌2例,结肠癌、膀胱癌、肾癌、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皮肤癌及乳腺癌各1例。7例行脑内转移瘤手术切除病理证实,其余25例原发肿瘤经临床及其它检查确诊。CT机为SOMATOM Emotion,常规与OM线平行连续扫描9~12层,层厚和层间距均为10mm,所有病例均先行平扫后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CT与MR对不典型脑转移瘤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经临床手术证实的有完整资料的不典型脑转移瘤的CT和MR表现。结果病变大部分位于幕上,有钙化者较多,约2/3有强化和水肿,且多发。部分有出血和囊变。结论不典型脑转移瘤的CT和MR表现多种多样,多发者相对容易诊断,单发者诊断不易。颅外肿瘤的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肺部的影像学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CT增强扫描对脑转移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治疗随访证实的20例脑转移瘤,总结其平扫和增强扫描的CT征象.结果:单纯幕上双侧大脑半球内发现病灶的有13例,平扫发现19个病灶,增强扫描发现25个病灶;单纯幕下双侧小脑半球内发现孤立病灶2例,平扫3个病灶,增强扫描发现5个病灶,幕上幕下同时发现病灶的5例,平扫发现13个病灶,增强扫描发现19个病灶.结论:CT增强扫描能更好地发现平扫时不能显示的病灶,对脑转移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4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的CT表现。平扫35例(83.3%)呈以低密度为主的混杂密度,增强后27例(64.3%)呈环状强化。本组定位诊断准确率为100%,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0.4%。  相似文献   

11.
肺曲菌球的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肺曲菌球病的CT征象及CT检查技术。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化验证实的肺曲菌球的CT表现及CT扫描技术。结果 全部病例CT上均显示裂隙样空洞(腔内结节),显示率为100%,13例CT平扫中有11例(84%)显示,11例高分辨CT全部显示(100%)。行俯卧位扫描的6例中有5例(83%)显示腔内结节随体位移动。结论 肺曲菌球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但诊断时仍需要与结核空洞、肺脓肿、癌性空洞、结核瘤溶解,囊肿内血肿等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CT和超声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比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癌CT和B超影像表现。结果:CT和B超对胆囊癌具有相似的表现。31例中,肿瘤呈软组织肿块型15例,壁厚型10例,腔内结节型4例;2例发生于胆囊颈部者未分类。CT和B超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7.10%和77.42。结论:CT和B超对不同类型的原发性胆囊癌敏感在有差异,而两者相结合可提高该病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早期肝癌的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的表面特征,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18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早期肝癌病人,全部接受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检查,以双盲法分析其各期的CT表现。结果:18例中发现21个病灶。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肝动脉期85.71%均匀或不均匀强化,14.29%无明显强化,但显示肿瘤血管;门脉期呈低或等密度;延迟扫描全部为低密度。病灶密度变化的主要形式是“低-高-低-低”的模式。结论: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能反映早期肝癌的血供变化特点,从而为本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肺癌侵犯中央肺血管的CTA表现及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螺旋CT血管造影(CTA)判断肺癌侵犯中央肺血管的临床价值。方法 术前对29例行全肺切除术的肺癌患者进行胸部CTA检查,分别在3mm间隔的增强横断面CT和CTA图像上采用五分制分析患侧187根中央肺血管与肿瘤的关系,术后进行病理观察。结果 肺癌侵犯中央肺动静脉有共同的影像学特征;以病理结果为标准,CTA判断血管与肿瘤关系的正确率高于横断面(P<0.01)。结论 CTA判断肺癌与中央肺血管的关系优于横断面CT。  相似文献   

15.
①目的探讨长管骨骨转移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②方法回顾性阅读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30例长管骨骨转移瘤病人的X线平片和CT扫描片,并记录各种征象。③结果CT表现为溶骨型转移20例,成骨型转移6例和混合型4例。溶骨型主要表现为囊状或不规则形骨质破坏,伴轻度膨胀的不完整骨壳,软组织肿块局限。④结论CT扫描在显示骨质破坏和肿瘤组织方面优于X线平片,对多数长管骨转移瘤病人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并总结上腺偶发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1990-2000年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5例肾上腺偶发瘤的CT及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嗜铬细胞瘤9例,腺瘤7例,转移瘤5例,髓性脂肪瘤5例,节细胞神经瘤3例,腺癌、脂肪瘤、囊肿、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及间叶瘤各1例。其中良性25例(71%),恶性10例(29%);CT诊断明确18例(51%)。误诊8例(23%),不能明确诊断9例(26%)。结论:(1)肾上腺偶发瘤良性多见;(2)髓性脂肪瘤、囊肿、脂肪瘤可明确诊断;(3)转移瘤、嗜铬细胞瘤、腺癌较易诊断;(4)少、罕见偶发瘤大多不能明确诊断,须依赖组织学检查;(5)腺瘤、嗜铬细胞瘤及单侧转移瘤间最易误诊。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纵隔肿瘤CT诊断76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CT对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6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纵隔肿瘤的CT表现进行性分析。依据纵隔九分区划定肿瘤部位。结合密度测定判断肿瘤的为源。结果:不同质地的纵隔肿瘤有其好发部位及特征CT表现,术前CT诊断准确率达96.05%。结论:CT对提高原发性纵隔铁术前诊断率,指导临床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同时CT可鉴别引起纵隔增宽的非肿瘤性病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动脉注射碘化油对原发性肝癌的CT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分析3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CT扫描片,将注入碘化油前后的CT片加以比较,同时将第一次治疗后的CT片与治疗后8~10个月的CT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2例注入碘化油后CT扫描所检出的病灶数比注射前多出15处;8~10个月后,病灶明显缩小,部分较小病灶已不再显影.结论:注射碘化油后,可明显提高原发性肝癌的CT诊断准确性,对原发性肝癌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无典型钙化征象的肺错构瘤的CT特征,以提高临床的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3年10月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肺错构瘤影像学资料,10例行动态增强CT扫描,1例行普通CT扫描。结果:11例病灶位于右肺7例,左肺3例,气管内1例。病灶大小0.7 cm×0.7 cm~3.0cm×2.5 cm,平均直径1.8 cm。3例可测及脂肪密度,6例为软组织密度,所有病灶均未测及钙化密度。6例有分叶征,均无毛刺、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等恶性征象。动态增强,9例强化值<20 HU,1例强化值在30~40 HU之间。结论:无典型钙化征象的肺错构瘤形态学上表现为良性肿瘤特征,分叶征较为常见,易误诊为肺癌,借助薄层CT扫描,可发现病灶内部细小的脂肪成分,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脾血管瘤的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脾血管瘤的CT表现。评价增强CT扫描对脾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脾血管瘤的CT表现,其中5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5例单发,3例多发,平扫;病灶表现为圆形或卵圆性低密度影,边界清楚,其中6例密度均匀,CT值30-40Hu,2例肿块内分别见更低密度影和粗大钙化,增强扫描:1例早期表现为肿块边缘结节状强化,4例无明显强化,但肿块边缘更加清楚,延迟期4例(4/5)表现为等密度强化。结论 延迟期等密度强化是脾血管瘤的特征性表现;当发现脾脏低密度占位性病变且怀疑血管瘤时,应作增强扫描并延时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