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蒋剑明  王向东  刘斌  梁浩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0,31(11):1067-1068,1076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EG)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对8年来我院确诊的27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均有胃肠道症状,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22例(81.4%),临床表现腹痛24例(88.8%)、腹泻13例(48.1%)、恶心、呕吐11例(40.7%)、腹水4例(14.9%),黏膜型21例(77.7%)。结论外周血和腹水中嗜酸粒细胞计数明显增多,胃肠黏膜组织中嗜酸粒细胞浸润是诊断的关键,激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本院收治的9例EG患者的一般资料、辅助检查、治疗和预后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中男性∶女性为5∶4,年龄为22-57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8/9)、腹泻(6/9)、呕吐(5/9)、腹胀(4/9)、腹水(3/9)。7例患者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胃镜、肠镜下表现多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活检可见大量嗜酸细胞(EOS)浸润,1例胃镜、1例肠镜下黏膜正常。6例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显著。结论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对EG的诊断有提示作用;内镜下表现无特异性,胃肠道黏膜多点活检病理检查对EG诊断有重要价值;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良好,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1月~2011年8月确诊的22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病理检查和治疗.结果 腹痛为主要症状,20例,占90.91%.血嗜酸粒细胞升高21例,占95.45%,为(3.18±0.97)× 109/L.腹水6例,为渗出液,腹水沉渣涂片可见大量嗜酸粒细胞.十二指肠为最常见受累部位,15例,占68.18%.内镜下主要突出表现为黏膜红斑.糖皮质激素治疗2周,所有血嗜酸粒细胞恢复正常;而对症治疗治疗2周,血嗜酸粒细胞无一例恢复正常;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有胃肠道症状及血嗜酸粒细胞增多的患者,应行胃肠镜检查及在正常和异常部位多点活检.特别注意十二指肠部位活检.明确诊断EG者,糖皮质激素治疗能迅速缓解症状,短时间内使血嗜酸粒细胞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82年11月~2007年2月经内镜和手术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1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总结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内镜、病理特点和治疗效果及预后。结论提高对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认识,掌握其特点是明确诊断、及时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特点、治疗预后及误诊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EG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表现、误诊及治疗情况.结果 本组EG患者黏膜型7例,浆膜型1倒.黏膜型以腹痛、恶心、呕吐、腹泻为主要症状;浆膜型以腹痛、腹胀、腹水为主要表现,可伴恶心、呕吐和低热等.外周血中嗜酸细胞计数及百分比明显增高.腹水为渗出液,可见嗜酸细胞.EG的内镜检查表现没有特异性,多为黏膜片状糜烂、浅溃疡、散在充血斑或出血点,活检提示病变部位受累黏膜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激素治疗迅速缓解症状,并使嗜酸细胞恢复正常.症状虽可反复发作,激素远期疗效也甚好.结论 EG患者临床和内镜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外周血嗜酸细胞、腹水嗜酸细胞,尤其是胃肠黏膜组织中嗜酸细胞增多是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李红梅 《实用全科医学》2013,(12):1865-1866
目的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临床罕见,经常漏诊、误诊,本文通过分析所收集病例的临床和内镜表现,希望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04—2012年住院治疗的患者共15例,针对患者的发病过程、临床症状体征、化验结果、内镜诊断、临床治疗进行总结、分析,结合文献探讨该病的诊断、治疗。结果EG患者以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腹胀、腹水,外周血嗜酸细胞比例达16%。68%,骨穿可见嗜酸粒细胞明显升高,腹水化验可见大量嗜酸细胞,内镜检查可见胃窦、十二指肠、结肠黏膜水肿、糜烂、溃疡形成,病理检查证实嗜酸细胞浸润,一般给予激素治疗,可迅速缓解临床症状,并使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明显下降或恢复正常。结论EG临床和内镜表现无特异性,但内镜检查是主要诊断手段,病理诊断是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诊断和治疗.方法 收集5例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胃肠镜检查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 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内镜下胃肠黏膜呈充血、糜烂为主,病理检查胃肠黏膜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25个/HP).饮食疗法和抗过敏治疗效果较好.结论 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存在多样性,无特异性,饮食疗法和抗过敏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14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G)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有效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2005年7月至2015年7月14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14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胃肠镜及病理、影像学检查以及治疗效果、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14例患者临床表现多样,50%的患者发病有诱发因素,21%患者合并其他过敏性疾病.所有患者症状中均有腹痛,其次为腹泻(36%).其主要特点为外周血、骨髓、腹水中嗜酸性粒细胞(EC)增多,胃肠道EC浸润.14例患者均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治疗后随访15天至5年,有3例复发,但无恶变患者.结论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主要为青壮男性发病.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外周血、骨髓中EC增多,胃肠道EC浸润为本病主要特征,需与急腹症及其他可引起EC增多的疾病相鉴别.选择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曹鸿飞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3(10):1221-1222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1年7月我院诊断为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主要症状是腹痛,大部分患者存在外周血嗜酸细胞增高(83.3%),内镜多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居多。病理改变为大量嗜酸细胞浸润胃肠道壁。治疗以激素为主。结论: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及内镜表现均缺乏特异性,当外周血嗜酸细胞比例增高时可以怀疑本病,我们建议对于不明原因腹部症状的而常规内镜并无特异性发现的患者应常规行内镜下的组织学检查以免漏诊本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和预后.方法:对8例EG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表现和治疗随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EG患者常以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可有腹泻.外周血和骨髓中嗜酸细胞计数明显增高,血沉、C反应蛋白等指标正常.腹水为渗出液,可见嗜酸细胞.内镜表现多为黏膜片状糜烂和水肿,以胃窦、十二指肠和回盲部、升结肠明显,活检可证实大量嗜酸细胞浸润.激素治疗可在1周内迅速缓解症状,并使嗜酸细胞恢复正常.病情可有反复,但预后良好.结论:EG临床和内镜表现无特异性,外周血嗜酸细胞、腹水嗜酸细胞,尤其是胃肠黏膜组织中嗜酸细胞增多是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薛珊  赵春明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10):1084-1085,1088
[目的]分析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的临床诊断要点,在临床多样性表现中把握EG的特点,减少误诊率.[方法]对6例EG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EG患者多以腹痛、腹泻为首发症状,无特异性,可出现腹水和(或)梗阻,症状与嗜酸细胞浸润的部位和深度有关;外周血和骨髓中嗜酸细胞计数明显增高,以成熟型为主,其变化随症状的有无而增减;内镜表现多为溃疡、黏膜糜烂和水肿为主,部位以胃窦、十二指肠和回盲部明显,活检可证实大量嗜酸细胞浸润,激素治疗效果好.[结论]EG临床和内镜表现无特异性,外周血、腹水、嗜酸细胞,尤其是黏膜组织中嗜酸细胞增多是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误诊原因。方法对6例EG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表现和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EG患者多以消化不良为首发症状,可伴腹泻。随着疾病的发展,可出现肠梗阻和/或腹水,症状与嗜酸细胞浸润所累及的部位和深度有关。外周血和骨髓中嗜酸细胞计数明显增高,以成熟型为主,其变化随症状的有无而增减。内镜表现多为黏膜片状糜烂和水肿,以胃窦、十二指肠和回盲部明显,活检可证实大量嗜酸细胞浸润。激素可在1周内迅速缓解症状,并使嗜酸细胞恢复正常,病情可有反复,但预后良好。结论EG临床和内镜表现无特异性,外周血嗜酸细胞,腹水嗜酸细胞,尤其是胃肠黏膜组织中嗜酸细胞增多是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嗜酸性胃肠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嗜酸性胃肠炎(EG)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北京宣武中医医院44例EG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表现、治疗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37例EG患者以腹痛为首发症状.EG患者内镜下胃肠黏膜以充血水肿、糜烂及黏膜增厚为主,活检可见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20个/高倍视野).激素治疗效果好、作用迅速,但相比之下,根据患者不同的症型,采用口服中药及灌肠治疗,其中中药组22例患者,用药后临床症状缓解的有20例,治疗过程中症状反复4例,总治愈16例;相比之下激素组的18例患者临床症状缓解17例,治疗过程中症状复发的6例,治愈12例.在临床症状缓解率、复发率及治愈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更易被患者接受.结论 EG临床少见,临床和内镜表现无特异性,外周血、腹水、胃肠黏膜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增高是诊断的关键,激素治疗作用迅速、效果好,但中医具有更好的治疗前景.  相似文献   

14.
刘威  倪陈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6):762-764,767
目的:总结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EG)的分型、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1例以反复出现消化道症状入院患儿,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排除寄生虫感染、血液系统肿瘤等疾病, 确诊为EG, 给予抗过敏药物、白三烯抑制剂及皮质激素治疗。观察患儿临床症状缓解及消失、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的时间。结果:EG有反复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甚至出现吞咽困难、肠梗阻、肠穿孔;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内镜检查:黏膜粗糙、充血水肿, 点片状红斑或糜烂;活组织病理检查:病变部位每高倍视野超过15~20个嗜酸性粒细胞。皮质激素等治疗后, 实验室指标逐渐恢复正常, 临床症状好转直至消失。结论:EG是一种胃肠道变态反应性良性疾病, 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5.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内镜下表现。方法对15例确诊的EG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及病理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病人中以腹痛为首发症状者占93.3%,9例(60%)病人外周血中嗜酸性细胞计数增多。内镜表现为胃窦、十二指肠降段、回盲部粘膜充血水肿、糜烂、红斑、小溃疡等,个别病例粘膜正常,腹腔内镜检查空肠浆膜节段性充血水肿。结论外周血EC增多对诊断EG有提示作用,内镜下粘膜活检病理检查对EG诊断有重要意义,腹腔内镜检查对浆膜型EG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EG)患者的临床特点,为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7年1月上海长征医院收治的17例EG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EG患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52.9%患者既往有过敏史。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70.6%),其次为腹胀(41.2%)。实验室检查中所有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升高,内镜下病变主要位于胃窦、胃体及十二指肠降段,可见黏膜充血糜烂,病理活检和/或腹水检查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腹部CT可见胃壁或局部小肠管壁水肿增厚,肠系膜增厚。糖皮质激素是EG主要治疗方案,可有效缓解症状,但停药后较易复发,复发率53.8%,复发后再次用糖皮质激素仍然有效。结论:EG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内镜下多点活检是该病诊断的关键,糖皮质激素可有效缓解症状,降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  相似文献   

17.
许慧莹  李月红  庄震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4):3005-3009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常与过敏原引起机体产生的变态反应有关,以胃壁或肠壁嗜酸粒细胞浸润、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为特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多与嗜酸粒细胞浸润的部位和深度有关。本文报道1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病例,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