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白细胞性急性白血病(HLAL)的预后规律.方法对21例HLAL的早期死亡(ED)率、完全缓解(CR)率、早期复发(EP)率及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21例HLAL总的ED率为42.85%,AML的ED率明显高于ALL(52.94% vs 0%,P<0.05);②HLAL总CR率为28.57%,AML与ALL的CR率并无显著性差异(17.64%vs50%,P>0.05);③在取得CR1的5例HLAL病例有80%早期复发;④除外早期死亡病例,HLAL的CNS-L发生率为33.3%(4/12).结论①HLAL具有高ED率与ER率和低CR率;②AML的ED率高于ALL,而两者的CR率无明显差异;③高白细胞可视为难治性白血病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2.
临床上部分急性白血病或慢粒急变的病例,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0×10~9/L,即谓高白细胞性急性白血病(Hyperleukocy Acute Leukemia。以下简称HAL)属于白血病一种特殊症状群。我院自1982年1月~1988年4月共诊治22例,其中大部分病例临床症状凶险,出血倾向严重,病情急速变化,病程短促,难以获得缓解,与一般急性白血病不同,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0×10^9/L时,称为高白细胞性急性白血病(hyperleukocytic acute leukemia,HLAL),发病率占急性白血病的5%-20%,是急性白血病中的高危类型。本文对我院收治的101例HLAL的临床特征进行了分析,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4.
5.
高白细胞性白血病指外周血白细胞 >10× 10 9/L 的急性白血病 ,为高肿瘤负荷的高危型白血病。我院共收治 16例 ,占同期急性白血病 16%。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6例高白细胞性白血病为我院 1989年~2 0 0 1年住院病例 ,均符合诊断标准。男 10例 ,女 6例。年龄14岁~ 72岁。按 FAB分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 L) 5例 ,其中 L11例 ,L2 3例 ,L31例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NAL L) 11例。其中 M2 3例 ,M31例 ,M4 3例 ,M51例 ,M63例。AL L 以 L2 多见 ,NAL L 以 M2 、M4 、M6 多见。1.2 临床表现  16例均有不同…  相似文献   

6.
19例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的临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 ,不经治疗一般生存期仅 2~ 6个月 ,联合化疗的应用使 6 0 %~ 70 %的患者可获得完全缓解 (CR)。在诸多影响白血病预后的因素中 ,白细胞总数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 >10 0×10 9/ L 称为高白细胞白血病 ,该病属高危险性 ,临床过程凶险 ,预后差。我院 2 0 0 1年 1月~ 12月住院的急性白血病患者 15 9例中 ,高白细胞白血病 19例 ,现介绍临床护理体会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高白细胞白血病 19例中 ,男性 15例 ,女性 4例 ;年龄 6~ 72岁 ;>5 5岁 4例 (占同期老年急性白血病 1…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白细胞去除术加联合化疗治疗高白细胞性急性白血病(HLAL),降低早期病死率,提高缓解率的效果;探讨白细胞去除的适应证及其有关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治疗组10例,入院后先接受白细胞去除术,再化疗。对照组10例单纯化疗。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1例,早期病死率10%。对照组早期病死率30%,未化疗或化疗1疗程后放弃治疗者共5例,另2例治疗1个月以上未缓解(NR)。两组早死的4例均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急非淋)。结论:白细胞去除术加联合化疗治疗HLAL可降低早死率,提高缓解率;高白细胞性急非淋应尽早施行白细胞去除术;术前贫血严重和血小板过少者应酌情输注红细胞和血小板,以提高白细胞去除的效果,降低致命性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行白细胞清除术的护理要点。方法对11例行白细胞清除术的患者进行分析,给予有效的心理护理,在白细胞清除术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及不良反应,及时处理,术后加强出血及感染的预防。结果行白细胞清除术后,患者的白细胞计数显著下降,且在清除过程中,患者配合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白细胞清除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减轻患者体内增高的白细胞负荷,减少并发症,改善临床症状。从而降低早期死亡率,为原发病的治疗争取了时间,并为进一步治疗创造较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吴崇军  赖长城  熊婷  陈峰  叶瑶  王红  徐忠金  梁昌达 《江西医药》2021,56(6):766-767,779
目的 探讨儿童高白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特点及预后,以提高对该类型白血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收治并初诊的高白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记录患儿的临床特征、细胞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特点、免疫分型、治疗反应及预后.结果 52例患儿中,25例女性,27例男性(男:女=1.08:1);25例患儿中年龄最小为1岁,最大为13岁10月;初诊断时白细胞均数为(233.31±169.47)*109/L;36例为B系表达69.23%,16例为T系表达30.76%;5例伴有复杂核型,29例55.76%出现异常融合基因改变;T系HL-ALL患儿初诊时外周血的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B系HL-ALL患儿;随访至今,2例在诊断初始阶段因脏器衰竭即放弃治疗,2例治疗早期死亡;13例复发.结论 HL-ALL发生率高、预后差、病死率高,治疗不容忽视.HL-ALL发生风险与白血病类型、年龄、细胞核型、基因突变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高白细胞白血病 (HLL)是指外周血白细胞 >10 0× 10 9 L的急性白血病。临床上常伴有高粘滞血症 ,易发生颅内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 ,早期病死率高。我们采用MCS+ 血细胞分离机 ,早期快速去除病人外周血异常增多的白细胞 ,辅助治疗HLL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自 2 0 0 0年 6月至 2 0 0 1年 10月共有高白细胞白血病 7例 ,男 1例 ,女 6例 ,年龄 16~ 39岁 ,平均 2 6岁。其中 ,急性髓系白血病 6例 ,慢粒急变 1例 ,急淋 1例。去除前白细胞中位数 35 5 .33(2 30~ 5 97)…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和探讨抗原表达异常的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AML)患者端粒酶活性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聚和酶链反应扩增法 (TRAP PCR)检测 30例AML患者骨髓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30例AML患者端粒酶阳性者 1 5例 ,阳性率为 50 %。Ly+ 组 (凡细胞既有髓系抗原表达 ,又有一种或两种以上淋系抗原呈阳性反应 ,阳性率≥ 30 %为Ly+ AML)与Ly- 组 (凡细胞仅表达髓系抗原 ,不伴有淋系抗原表达者为Ly- AML)端粒酶阳性率不一致。Ly+ 组较Ly- 组端粒酶活性增高 (56 %vs 42 % )。结论 端粒酶阳性组与端粒酶阴性组相比 ,在同等化疗强度的基础上 ,端粒酶阳性的AML患者完全缓解率 (CR)明显降低 (33 %vs 73 % ,P <0 0 5) ,表明端粒酶表达异常升高是造血细胞恶性程度高的标志之一 ,检测端粒酶的活性可协助白血病的诊断分型 ,并有助于白血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白细胞性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及免疫表型特点。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48例高白细胞性白血病(HLAL)和189例非高白细胞性白血病(NHLA)患者进行免疫表型检测,并对结果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HLAL与NHLAL比较,患者起病急,进展快,完全缓解(CR)率低(P<0.05),髓外浸润明显,骨髓增生活跃(P<0.05)。高白细胞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HLALL)可以同时表达不同系列的抗原。HLALL、高白细胞性急性髓系白血病(HLAML)、非高白细胞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NHLALL)与非高白细胞性急性髓系白血病(NHLAML)4组CD7抗原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LAML和NHLAML,髓系抗原表达阳性率较高的均为CD33和CD13。结论 HLAL与NHLAL相比进展较快,骨髓增生更为活跃,预后不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白血病细胞异质性更高,尤其是HLALL。CD7系列特异性不明显,CD33和CD13作为髓系的特异性抗原较为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4EO(ANLL-M4EO)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等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ANLL-M4EO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治疗效果、临床特点、年龄、治疗方法、生存情况及各因素与生存情况的关系。结果本组64例患者完全缓解(CR)62例(96.9%),其中1个疗程CR51例(79.7%),2个疗程CR11例(17.2%);总体生存期(OS)为3年40例(62.5%),5年33例(51.6%);无复发生存期(RFS)为3年36例(56.3%),5年27例(41.8%)。有淋巴结肿大、脾脏肿大、高白细胞计数患者的3年和5年生存率与无上述特征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5岁患者的OS、RFS及总生存率均低于≥45岁的患者;标准剂量阿糖胞苷(Ara-C)化疗患者的OS、RFS及总生存率均低于中剂量Ara-C化疗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是ANLL-M4EO主要的预后不良因素,与淋巴结肿大、脾脏肿大、高白细胞计数等因素无关,ANLL-M4EO诱导化疗缓解率高,总体生存期较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长期生存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及内分泌功能。方法选择30例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自血病并给予正规化疗后生存时间达五年以上患儿,对其进行生长发育及内分泌检查。结果经过检测,除了2例患儿身高超过2个标准差以上之外,其余均在正常范围内;BMI指数超标1例,其余均在正常范围内;性激素检查与年龄和Tanner分期基本符合,女孩出现第二性征在9岁左右,月经初潮在13岁左右,男孩出现第二性征在10岁左右;2例肥胖患儿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在正常范围,但C肽、胰岛素均升高;IGF-1测定结果在正常范围内。结论化疗药物没有对患儿的生长发育及内分泌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研究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染色体改变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细胞遗传学改变,将214例初诊AML患者分为4组:伴t(15;17)改变患者为A组;伴t(8;21)/inv(16)改变患者为B组;正常核型及无其他组染色体改变为C组;伴t(9;22)或-7或复杂核型为D组,对各组患者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214例AML患者染色体畸变率为57.01%。214例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3.16±8.497)月,A、B、C、D各组3年生存率分别为97.30%、86.36%、72.04%、4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01)。结论染色体是AML独立的预后因素,用于诊断及预后分析,有利于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6.
黄明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7):792-794
目的 总结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临床资料,探讨影响其长期生存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临床病例分析方法。ATRA诱导缓解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202例。缓解后按所接受的维持治疗分为维甲酸加化疗序贯交替组53例,单用化疗组50例,终止治疗组21例。观察长期生存率与年龄、性别、初诊时血液学指标的关系。结果 202例患者中20例在接受ATRA治疗2周内死亡,早期病死率9、9%。182例患者中166例获得完全缓解(CR),缓解率91.2%。3年生存率40.4%,5年以上生存率22.6%(28/124)。APL合并中枢神经系统(CNS)浸润发生率为7.4%(15/202)。长期生存患者年龄在35岁以下者占85.7%。复发61例,复发率49.2%。结论 年龄、初诊时白细胞数、白血病细胞浸润程度和合并CNS漫润是影响APL患者长期生存的重要因素。PML/RARα融合基因持续阳性或由阴性转为阳性常与复发有关,而持续阴性常伴随长期无病生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ALL患者及健康成人各20例,分别以放射免疫法测定其血清瘦素水平,并在化疗2个周期后再次测定ALL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结果 ALL组化疗前血清瘦素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19.2±4.5)μg/L比(33.9±6.2)μg/L,P<0.05].ALL组化疗后血清瘦素水平[(28.9±5.5)μg/L]明显高于化疗前(P<0.05).结论 ALL患者血清瘦素水平较健康成人低,经化疗缓解后,其血清瘦素水平明显增高.血清瘦素水平可作为判断ALL治疗效果的有效指标之一.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level of plasma lepti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 , an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of plasma leptin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ALL respectively before and after chemotherapy in order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L and plasma leptin level. Methods There were 20 cases in ALL group and 20 normal persons in control group. We examined the expression of the levels of leptin in plasma with ALL patients respectively before (group A) and after 2 circles chemotherapy (group C) and normal persons (group B) using radioimmunoassay method. Results The leptin levels of group A and B were( 19. 2 ± 4.5) n,g/L and (33.9 ±6. 2) p,g/L respectively with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difference. The leptin levels of group A and C were(19.2 ±4.5)μg/L and (28.9 ±5.5)μg/L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The plasma leptin level in patients with ALL is lower than that in normal persons. After chemotherapy the plasma leptin level is markedly higher than before. The leptin level of plasma can be used as a helpful indicator 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patients with ALL.  相似文献   

18.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特点、最佳治疗方案、维A酸综合征(RAS)的防治。方法 分析18例AP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APL患者中以出血起病16例。维A酸联合化疗治疗8例,疗程>6周期2例,分别于第2 6个月、第72个月复发死亡;2例早期死亡;4例<4周期者2例无病生存5年以上,2例于5年后复发,治疗后再次完全缓解。维A酸、砷剂联合化疗治疗10例无病生存2~37个月。结论 APL是一种特殊类型急性白血病,临床以出血为主要症状,RAS以预防为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膜CD13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流式细胞仪测定3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膜CD133的表达。结果 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膜CD133表达水平为18.6%(0.54%~92.42%),正常对照组骨髓单个核细胞膜CD133表达水平为0.26%(0.02%~0.5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白血病患者中骨髓单个核细胞膜CD133高表达阳性率的病例占40%,其完全缓解率为42.9%,低于CD133高表达阴性组的76.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骨髓单个核细胞膜CD133的表达可作为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疗效、预后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