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莹 《当代医学》2021,27(27):125-126
目的 探讨在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抢救中采用成分输血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50例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成分输血组(n=30)和输全血组(n=20).比较两组血液学指标(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及不良反应(休克、荨麻疹、发热等)发生情况.结果 输血后,两组凝血酶时间均短于输血前,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均高于输血前,且成分输血组优于输全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分输血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低于输全血组的3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抢救中采用成分输血可有效改善血液学指标,提高输血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方定安 《河北医学》2014,20(2):270-273
目的:探究并分析血液成分在抢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00例产科合并急性DIC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上半年收治的50例DIC产妇作为对照组,给予全血治疗,将下半年收治的50例DIC产妇作为观察组,输成分血治疗。输血治疗2-4h后检测两组产妇血液学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对两组产妇的凝血功能进行评价,同时比较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学检查HGB、HCT、PLT、PT、APTT、D-D等9项指标与输血前比较有显著好(P〈0.05),观察组患者PLT、HGB、APTT等检验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0%,较对照组36.0%低,P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输成分血较输全血对DIC的抢救效果更佳,凝血功能改善更显著,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在产科出血并发DIC(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治疗可行性及效果,为有效控制产后大出血,减少孕产妇死亡提供新方法。方法:对我院38例产后大出血并发DIC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8例患者在实施综合治疗基础上,配合采用成分输血法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38例患者成分输血治疗后的PT、TT、APTT及FGB等血液指标改善均好于治疗前水平(P0.01)。38例患者均未发生输血反应,其中35例痊愈,痊愈率92.1%,2例系经济原因放弃抢救,1例抢救无效死亡。结论:成分血中的悬浮红细胞可增加血红蛋白,新鲜冰冻血浆有助于补充出血产妇血容量及凝血因子。给予成分输血能有效改善大出血合并DIC孕产妇凝血状况,从而达到救治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成分输血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巩义市人民医院产科救治的93例DI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输血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全血输血,45例)和观察组(成分输血,48例)。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均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的凝血酶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抢救成功率、新生儿存活率和子宫保全率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成分输血有助于提升产科DIC患者凝血功能和治疗效果,安全可靠,建议在产科DIC患者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成分输血治疗失血性休克5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在失血性休克中的作用。方法对10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分为成分输血组、输全血组,治疗前后进行血液学指标检查及即发不良反应比较。结果成分输血组病人治疗后血液血学Hb、RBC、Hct、Plt、PT 5项指标与输血前比较明显好转(P均<0.01),成分输血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输全血组(P<0.05)。结论成分输血治疗失血性休克较输全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对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凝血功能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救治的产科急性DIC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输血方式的不同分为成分输血的观察组(34例)和全血输血的对照组(32例),比较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PLT、Fbg明显高于对照组,PT、a PTT明显低于对照组(t=2.843~27.343,P0.01,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128,P0.05),子宫全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686,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8.82%)明显低于对照组(28.13%)(χ~2=4.128,P0.05)。结论成分输血有助于改善产科急性DIC患者的凝血功能,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孙娜 《吉林医学》2013,(26):5362-5363
目的:探讨输全血与成分输血引起非溶血性发热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158例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输血方式不同进行分组,输全血组58例和成分输血组100例。结果:两组输血患者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分输血可以避免或减少患者不需要的血液成分输入,可减少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不良反应,同时可节省大量的血源,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相似文献   

8.
成分输血在抢救妇产科失血性休克并发DIC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在妇产科失血性休克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2004年1月~2007年11月采用成分输血和输全血对本院妇产科失血性休克并发DIC 8例患者中应用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成分输血组在提高RBC、PCT、PT、APTT和FGB的改善等方面,均优于输全血组(P〈0.01,P〈0.05)。据临床及实验室确诊的8例DIC患者中,4例经成分输血,凝血功能均在24~72 h内恢复正常。而输全血的4例中,凝血功能均在32~86 h内恢复正常,其中有1例因阴道流血不止而行次全子宫切除术。结论:治疗产科失血性休克并发DIC,进行有效的成分输血,补充高浓度、高纯度的凝血因子,在短时间内使各种凝血因子达到有效的止血水平,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具有广泛的临床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对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应用成分输血时对凝血功能和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0例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当作研究对象,根据输血方式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0例.参照组给予全血输血,试验组给予成分输血,对比两组患者疗效以及凝血功能.结果:对比疗效,试验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参照组、产妇死亡率和子宫全切率明显低于...  相似文献   

10.
丁娟 《中外医疗》2012,31(1):181-181
目的探讨成分血在临床输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和对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期间收治的临床上给予输注全血及输注成分血治疗的1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调查输注全血治疗18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例,不良反应率5.6%,输注成分血治疗96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2例,不良反应率2.1%。结果几年来医院全血用量大幅下降,成分血的用量达到99·43%。结论输注全血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明显高于输注成分血治疗。应用成分血进行输血治疗可以有效的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可以节省血液资源。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和分析大量失血患者中应用成分输血对DIC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妇产科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40例失血性休克并发DIC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20例)与对照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输全血的方法,实验组患者采用成分输血的方法,分别比对两组患者输血后DIC的发生率情况。结果在本次临床实验当中,实验组20例DIC患者经过成分输血后,大部分患者的凝血功能均在24-72h内恢复正常,仅有2例DIC患者在输血后86h内恢复正常。对照组20例DIC患者经过输全血后,仅有14例患者的凝血功能在32-86h内恢复正常;实验组20例DIC患者经过成分输血后,APTT、PLT以及FGB分别为27.5±4.2s、13.5±3.1s、3.5±0.3g/l,对照组20例DIC患者经过输全血治疗后,APTT、PLT以及FGB分别为23.5±3.2s、15.1±3.0s、8.5±0.5g/l;两组数据比较可知,实验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成分输血在大量失血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实践应用效果显著,通过补充高浓度、高纯度的凝血因子,以成分输血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帮助患者迅速补充凝血因子,以此达到有效的止血效果,成分输血有效提高了患者抢救的成功率,在我国今后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起病急,变化快,病情凶险,过程短暂,是产科引起大出血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治疗常需要输血,以补充丢失的凝血因子和细胞成分。但输新鲜血治疗或预防凝血和止血障碍是不合理的。进行成分输血,尤其是输入高浓度、高纯度的血液成分制品,以补充在产科DIC损耗的血液成分是目前临床上推荐的治疗手段。现将在产科DIC过程中输注成分输血的种类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李秋梅   《中国医学工程》2014,(11):167-167
目的分析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治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3月-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60例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诊断标准,将30例符合早期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将30例符合一般诊断标准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治疗、辅助治疗、肝素治疗等,最后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诊治,可确保良好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62例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凝血诱发原因、治疗方法、临床疗效等,记录其治疗效果并给予统计学分析。结果:62例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中因胎盘早剥所致比例最高(41.94%)(P<0.05);经临床对症治疗后有效率98.39%,无效率1.61%(P<0.05);新生儿存活率93.55%,死亡率6.45%(P<0.05)。结论: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对高危病例积极给予各项干预措施降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率,疑似病例应提供各项检查措施及时确诊病情,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提供正确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住院发生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76例孕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肝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胛、APTr、Fg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4.21%,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盯、APITr、Fg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PT、APTr、F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能缩短PT、APTr,降低Fg含量,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成分输血在外科疾病应用的优越性 ,推广成分输血 ,节约用血 ,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控制经血传播疾病的发生。方法 对择期手术 2 0例 ,术中意外创伤失血 5例 ,外伤失血 15例 ,失血量超过 15 0 0ml需输血的患者 ,统计出全部输添加剂红细胞者 2 0例 ,全部输全血者 2 0例 ,对临床实验检测和疗效对比。结果 RBC、HCT、Hb两组输后升值无显著差异 ,而输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输全血组明显大于输添加剂红细胞组。结论 外科输血患者开展成分输血 ,对提高输血疗效 ,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产科患者的凝血检验结果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产科2012年3月~3013年5月收治的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DIC患者,22例为顺产或者剖腹产患者,对她们的凝血检验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病例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的各种凝血相关时间较短;出现DIC症状的患者在产前就已经出现了凝血时间延长的现象,且两组患者各项凝血检验指标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时掌握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凝血检验各项指标的变化规律,既能进行早期确诊,同时也能准确判断患者DIC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8.
陈德兴  李义平 《广西医学》2021,43(23):2804-2808
目的 探讨大剂量成分输血方案在危急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实施抢救中需大剂量输血的200例危急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输血方案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特定比例的大剂量成分输血方案(红细胞3 U、新鲜冰冻血浆400 mL、新鲜/冰冻AB型血小板1 U),对照组患者采用大剂量全血输血方案.比较两组患者输血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凝血酶时间(TT)]和血栓弹力图指标[血凝块形成时间(K)、凝血反应时间(R)、凝固角(α)、凝血最大振幅(MA)],以及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输血总量、各成分输血量、输血临床疗效、住院期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住院时间.结果 输血治疗结束24 h后,两组患者的APTT、PT及TT均较输血前延长,FIB水平较输血前降低,R值、K值均高于输血前,α值、MA值均低于输血前,而观察组APTT、PT、TT、R值、K值均低于对照组,FIB水平、α值、MA值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输血总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观察组术后异体悬浮红细胞、冰冻血浆、单采血小板的输入量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输血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均低于或短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对于需要大剂量输血治疗的危急重患者,采用特定比例的成分输血(红细胞3 U、新鲜冰冻血浆400 mL、新鲜/冰冻AB型血小板1U)疗效优于全血输血,可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改良血液成分制备技术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6月我院采用传统血液成分制备技术期间临床应用的8 876袋血液制品为对照组,另选择2018年7月至12月实施改良血液成分制备技术期间应用8 934袋血液制品为观察组,所有血液制品均与使用者进行1∶1配比。记录2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输血过敏反应发生率为0.80%,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为0.27%,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9%,均分别高于观察组的0.30%、0.13%和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血液成分制备技术可提高成分血制品质量,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利于降低输血治疗风险。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3):130-133
目的研究产科手术患者行回收式自体输血对其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我院收治的产科手术需输血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回收式自体输血)与对照组(常规异体输血),每组各15例。比较两组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输血前红细胞计数、血小板比容及FIB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输血前比较,两组输血24 h后红细胞计数、血小板比容及FIB值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输血后组间血液流变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前比较两组凝血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输血前比较,输血后两组PIt值均降低,APTT、PT及ACT时间均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输血后组间凝血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低于对照组的4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回收式自体输血能维持产科手术需输血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稳定性,与异体输血比较,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