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楠  刘晓丽  王湛  刘路露  王强  唐棠  钱晋  任艳 《中国医药导报》2014,(25):107-110,114
目的探讨品管圈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血液净化中心2013年8月~2014年1月进行规律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将120例符合研究入组标准的血液透析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品管圈护理组)男33例,女27例,平均年龄(61±10)岁,采用品管圈护理方法;对照组(传统护理组)男35例,女25例,平均年龄(68±10)岁,采用传统护理方法。开展期为6个月。探讨实施对策对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的影响。结果运用品管圈后传统护理组渗血发生率为23.3‰,品管圈护理组渗血发生率为12.4‰,两组渗血发生率经χ2检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品管圈活动能够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点渗血发生率,有助于提高护士工作的主动性和解决护理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吴邯  刘芳  程丽  张莹莹 《安徽医学》2017,38(6):798-800
目的 探讨不同进针角度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点渗血、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疼痛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亳州市人民医院使用动静脉内瘘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内瘘穿刺针尖与皮肤呈35~40°,对照组为20°.对比两组患者半年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疼痛、透析时内瘘穿刺点渗血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5.62%)高于对照组(90.45%),穿刺点渗血发生率(12.88%)低于对照组(17.81%),疼痛发生率(3.85%)低于对照组(8.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35~40°角进针穿刺动静脉内瘘,可增加内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点处渗血、减轻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品管圈(QCC)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内瘘穿刺点渗血率。方法选定QCC活动主题,拟订活动计划。观察透析中内瘘穿刺点渗血发生情况,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并实施,总结临床护理经验。结果QCC活动能显著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内瘘穿刺点渗血率。结论QCC能够降低透析中内瘘穿刺点渗血率,提升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纠纷。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就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针眼渗血的原因和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我中心2016月1月-2016年12月收治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穿刺点渗血的情况。结果:诸如定点穿刺时间长、静脉压增高等为渗血的主要原因,而护理人员在透析的各个阶段施以针对性护理,能够有效预防发生穿刺点渗血。结论:若维持性血透患者发生内瘘穿刺针眼出血的情况,会同时让患者的痛苦与被感染几率增加,继而严重影响患者的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因此,既要对渗血引起重视,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还需将内瘘穿刺针眼渗血的原因找出来,积极预防,以使渗血的发生率降低,促进透析效果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密闭式回血法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将20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100例采用密闭式回血法,对照组100例采用常规开放式回血法。观察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皮下出血、血肿,动静脉内瘘感染及闭塞发生率。结果穿刺点渗血、皮下出血、血肿、动静脉内瘘感染、闭塞发生率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中应用密闭式回血法,较常规开放式回血法优化了操作过程,减少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法产生的并发症进行护理效果的分析。方法对本院收治的需要血液透析的20例患者进行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共计2100例次,有40例次出现了并发症,产生的并发症为:内瘘感染、穿刺点渗血等。对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对症护理与治疗。结果通过精心的治疗与护理,并发症及时被治愈,保证了内瘘的通畅,使透析顺利进行。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产生的并发症进行精心的护理,能够保证患者的透析顺利进行,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林飞燕 《中外医疗》2023,(6):169-172+177
目的 探讨不同穿刺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功能状态情况。方法 随机选择2019年5月—2021年5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透析室进行透析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随机分为向心穿刺组(采用向心穿刺法)及离心穿刺组(采用离心穿刺法),每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点渗血率,疼痛程度,穿刺2个月后动静脉内瘘的功能状态和4个月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向心穿刺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点渗血率、疼痛程度优于离心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向心穿刺组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功能正常者占93.33%,高于离心穿刺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5,P=0.020)。向心穿刺组动脉瘤、内瘘狭窄、内瘘阻塞的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离心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向心穿刺法易操作,不易出血,穿刺点渗血率低,疼痛程度低,长期使用内瘘功能状态良好,并发症概率要较离心穿刺法低,适合维持性血压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在血液透析患者治疗中采用品管圈活动降低动静脉内瘘堵塞发生率的效果以及影响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与分析。方法组建专业化水平比较高的品管圈团队,在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堵塞发生率情况和发生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的过程当中采用品质管理工具来进行,并且制定护理干预措施并开展活动,比较实施前后内瘘堵塞发生率、患者内瘘自我护理能力及护理人员专科理论和穿刺技术。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血液透析患者的内瘘自我护理能力较以前更强,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也更高,护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比实施之前要高,穿刺等专业性的操作技能也比实施品管圈活动之前要好。在进行品管圈活动之后,患者的内瘘堵塞发生率降低了13%,达到了预期目标。结论品管圈活动不仅降低了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堵塞发生率,同时还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品管圈团队成员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综合能力等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针眼渗血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查阅多项研究资料,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针眼渗血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加以分析。结果导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内瘘穿刺针眼渗血的原因有很多,既有护理人员操作方面的原因,也受患者自身因素的影响。结论如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内瘘穿刺针眼渗血,则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也会增加患者感染的几率,对患者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造成影响。不仅要重视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渗血加以处理,还需要针对内瘘穿刺针眼渗血的原因,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以降低渗血的发生率,减少渗血对患者造成的痛苦,提高透析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红霉素软膏联合钝针扣眼穿刺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将40例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钝针扣眼穿刺,观察组采用钝针扣眼穿刺联合红霉素软膏外涂,比较两组患者在疼痛程度、穿刺点渗血及皮肤瘙痒方面有无差异.结果:观察组在疼痛程度、穿刺点渗血及皮肤瘙痒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红霉素软膏应用在钝针扣眼穿刺中,能降低去痂时的疼痛,减少穿刺点的渗血,减轻皮肤的瘙痒.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适合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的穿刺管理办法,提高内瘘穿刺质量,为延长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在我院血液透析室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进行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按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绳梯法进行穿刺,观察组患者采取穿刺计划表指导护士进行绳梯法穿刺。由科室穿刺小组为每位选择绳梯式穿刺法的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设计穿刺位点,绘制内瘘血管穿刺示意图,建立穿刺计划表,护士穿刺前,结合穿刺计划表,严格按事前设计的穿刺点进行穿刺。结果应用穿刺计划表进行穿刺的患者,内瘘并发症(血栓、血管瘤、血管狭窄、内瘘失功)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干预后穿刺点渗血的发生率下降,拔针后按压的时间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穿刺计划表指导护士进行内瘘穿刺,可明显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了由于护士轮班而造成的穿刺部位选择不确定性及穿刺部位的重复率。  相似文献   

12.
单慧斌 《吉林医学》2014,(3):617-617
目的:总结自体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及穿刺后护理。方法:观察动静脉内瘘行长期血液透析患者36例。结果:动静脉内瘘穿刺透析患者36例,内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达到85%,透析血流量为180~250 ml/min,达到血流量要求,血透效果好。结论:穿刺技术的正确性和动静脉内瘘护理的系统性是延长患者透析的关键,也是改善其生存质量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零压力改良穿刺法对前臂新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穿刺点渗血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8年2月—2020年4月前臂新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9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对照组(4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穿刺法,观察组采用零压力改良穿刺法,比较两组穿刺情况[穿刺时疼痛程度(VAS评分)、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点渗血发生率、血流量]、并发症(假性动脉瘤、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发生率、透析充分性[尿素清除指数(Kt/V)、尿素清除率(URR)]。结果:观察组穿刺时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穿刺点渗血发生率、血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假性动脉瘤、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并发症发生率为6.38%,低于对照组的28.26%(P <0.05);观察组URR> 65.0%、Kt/V> 1.2占比59.57%、72.34%,与对照组52.17%、67.3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零压力改良穿刺法能显著缓解前臂新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疼痛程度,降低穿刺点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集束化管理对自体动静脉内瘘钝针扣眼穿刺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3月1日—2022年2月28日绵阳市中心医院血透中心通过钝针穿刺进行血液透析的11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集束化管理前的52例患者为对照组,集束化管理后的58例患者为观察组,对比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感染发生率、渗血发生率、假性隧道形成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集束化管理可以降低维持性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钝针扣眼穿刺并发症的发生率,保护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减轻痛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不用止血带行动静脉内瘘穿刺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规律性血液透析1~10年的患者40例,观察每例患者连续四次动静脉内瘘穿刺时即刻渗血和穿刺后10min渗血情况.其中第一、三次不用止血带,作为实验组;第二、四次穿刺时用止血带,作为对照组,进行自身对照.结果 实验组穿刺时即刻渗血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穿刺后10分钟渗血情况和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两组差异无意义(P>0.05).结论 不用止血带行动静脉内瘘穿刺,可以用于规律性血液透析一年以上血管条件好的患者,其能够减少穿刺时即刻渗血和穿刺后渗血的发生率,不影响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钝针与锐针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探讨。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5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锐针动静脉瘘穿刺,观察组给予钝针动静脉瘘穿刺,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及渗血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点渗血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穿刺点感染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重度疼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实施钝针动静脉瘘穿刺有助于提升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降低穿刺点渗血率,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持续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维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濮阳市中医院收治的持续性血液透析患者98例,由血液科全体16名护士成立品管圈,从2013年3月开始实施品管圈活动,对患者内瘘维护进行管理,观察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内瘘的使用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品管圈活动后,内瘘使用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活动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后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活动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持续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维护中使用品管圈活动,可明显降低内瘘使用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针对长期血液透析患者易形成动静脉内瘘(DAVF)阻塞和瘤样改变的这一普遍现象,采取多种护理措施来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方法:采用绳梯交错式和四肢静脉轮换的穿刺方法;拔针时采用指压法和十字交叉固定穿刺点的方法来防止针孔处出血及皮下渗血;调节患者血压和活动方式以及涂抹药物和使用护瘘套来预防DAVF血管的瘤样改变.结果: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明显延长,内瘘的3年闭塞率由原来12%,下降到现在的6%.结论:采取的护理措施对预防动静脉内瘘的阻塞和瘤样改变有明显的效果,是透析患者生命得以延续,生活质量得以提高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建内瘘规律血液透析的患者行阶梯式穿刺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透析科进行透析的患者86例,分为对照组与阶梯式穿刺组,统计穿刺成功的患者例数、穿刺点渗血发生例数、皮下血肿发生情况及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阶梯式穿刺组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穿刺点渗血发生率,血流量不足发生率及皮下血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假性动脉瘤、内瘘狭窄、内瘘堵塞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阶梯式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阶梯式穿刺法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穿刺法,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患者血液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率中的应用。方法:血液透析室6名护士自愿组成一个圈,通过大家投票最终以净化圈票数最多,命名为净化圈,并全体圈员参与选定活动主题,通过头脑风暴选定为"降低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率"为这期的活动主题。对活动前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的发生率及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并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结论:应用品管圈活动后血液透析过程中5.1%较活动前(9.17%)明显降低,超出了预期目标,每一位圈员在品管圈方法运用、团队精神、专业知识、人际关系、护理品质意识、脑力开发6个方面能力均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