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医学杂志》2016,(10):1338-1339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和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分析28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人工关节置换组140例和PFNA内固定组140例。结果:PFNA内固定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关节周围疼痛例数均低于人工关节置换组,PFNA内固定组患者下地行走时间长于人工关节置换组(P<0.05)。PFNA内固定组优良率高人工关节置换组(P<0.05)。结论:PFNA内固定较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针对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析和对比其通过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本院(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接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挑选70例,对其中的35例患者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记为观察组,对剩下的35例患者进行内固定治疗,记为实验组,对比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要高于实验组,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在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要更为突出,两种方法各有优势,因此可以采取配合治疗的形式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THA)与内固定法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安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4例骨质疏松性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人工关节置换组(16例)及内固定治疗组(20例),人工关节置换组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内固定组进行股骨近端髓内固定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随访两组患者卧床时间,并评估术前和术后的Harri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方法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关节置换组卧床时间明显短于内固定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关节置换组治疗前后Harris评分下降值明显高于内固定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内固定法相比,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卧床时间短,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值得临床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进行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患者80例,按照患者意愿分为关节置换组27例及内固定组53例,分别进行关节置换术和内固定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功能改善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均无明显差异,关节置换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短于内固定组;两组患者治疗前FRS评分与Harris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均有改善,但关节置换组评分明显高于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关节置换术能够缩短患者卧床时间,改善患者预后,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在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方面的效果。方法选取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A组、B组(n=18)。A组给予人工关节置换治疗;B组给予内固定治疗。对比2组手术情况、恢复情况。结果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对比无显著差异;A组术后功能恢复时间、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B组,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均是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案,各有优势,但从手术耐受、早期下床、术后骨折愈合康复的角度上来说,人工关节置换优势更加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70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内固定组35例,采用内固定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组35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评价内固定组与全髋关节置换术组手术时间及术后下床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死亡人数。结果:内固定组与全髋关节置换术组手术时间及术后下床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较内固定术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优于内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在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取26例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参与此次研究,患者均于2014年1月份到2017年12月份入院进行治疗。随机均等分组,对照组予以内固定治疗,患者共13例;实验组予以人工关节置换治疗,患者共13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治疗效果、Harris分值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不明显,数据对比所得P0.05;实验组的卧床时间较短,并发症较少,数据对比所得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治疗效果理想,总有效率较高,数据对比所得P0.05,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治疗后Harris分值均显著提高,实验组的Harris分值改善幅度较大,数据对比所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施人工关节置换,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以及关节功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研讨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从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抽取80例纳入到讨论中,回顾分析其病历资料,依据其治疗方式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内固定治疗,研究组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总疗效92. 50%,高于对照组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建议临床治疗股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可将人工关节置换术作为首选方式进行选择,疗效突出,且术后恢复速度快,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陕西医学杂志》2017,(1):88-89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0例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成研究组(40例)与对照组(5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内固定方式进行治疗,采用Harris评分对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活动范围、功能及疼痛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功能恢复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Harris评分比较显示:研究组患者得分为(96.3±3.9)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2±3.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在手术时长、术后功能恢复时间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和股骨近端髓内固定(PFNA)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差异。方法:将81例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人工关节置换组38例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经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89±8)分,优良率为94.74%;均明显高于PFNA内固定组,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负重行走时间短均明显少于PFNA内固定组,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负重行走时间短,H 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高等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