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脑卒中早期良肢位摆放对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万珍 《中原医刊》2003,30(23):44-45
脑卒中是指发展迅速、具有血管源性脑功能局灶性障碍,且持续时间超过24h,或引起临床死亡症侯群。死亡率和致残率极高,在幸存者中约有70~80%残留不同程度的残疾。本文着重对脑卒中早期良肢位的摆放与肌张力增高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早期良肢位摆放观察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脑卒中早期良肢位摆放对抑制肌肉痉挛,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影响。方法10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1例,对照组按神经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开展早期良肢位摆放,观察两组的并发症减少情况及肌肉痉挛改善的效果。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减少程度及肌肉痉挛改善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脑卒中早期良肢位摆放对于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切实可行的护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早期良肢位摆放干预脑卒中患者ADL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良肢位摆放干预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良肢位组和对照组各50例,良肢位组采用早期床上良肢位摆放,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护理。结果良肢位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早期给予良肢位干预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ADL。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良肢位摆放作用。方法:选择8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治疗、护理与早期康复训练,试验组的患者采用良肢位摆放。结果:试验组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中的良肢摆放可以有效的预防偏瘫肢体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深入了解神经内科护士对脑卒中患者良肢位摆放的认知体验,并分析影响其开展效果的因素,为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患者高质量的实施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现象学研究方法,对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15名护理人员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并对所得资料采用Colaizzi七步法进行整合分析.结果 经过对访谈内容进行分类、编码、反思及提炼,共...  相似文献   

6.
7.
<正>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常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语言、肢体运动等功能障碍,不但影响患者自身的生活质量,并且给家属带来生理、心理、社会经济等方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良肢位摆放护理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遂宁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首次发病脑卒中患者16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82例.对照组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康复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行良肢位的设计及摆放.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差异.结果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全程良肢位摆放护理可减少脑卒中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早期良肢位摆放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11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58例)应用早期康复训练,观察组(59例)联合早期良肢位摆放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后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变化。结果:观察组干预3个月、6个月后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良肢位摆放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0):175-178
目的探讨移动护士工作站在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良肢位质量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8 年1~12 月期间在我院诊断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 例为研究对象,将前半年的40 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后半年的40 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措施及传统良肢位摆放宣教,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移动护士工作站进行良肢位摆放宣教。比较两组的Fugl-Meyer 评分、ADL 评分、QOL-100 评分及CNS 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良肢位质量应用效果。结果 两组的Fugl-Meyer 评分出院时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施移动护士工作站后观察组与对照组ADL 评分、QOL-100 评分及CNS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行良肢位摆放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采取移动护士工作站开展护理工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良肢位肢体质量,同时能够预防发生并发症,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具备极为深远的社会意义,可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开展品管圈缩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DNT的效果。方法组建品管圈活动小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DNT过长的原因,确定重点改善环节,制定并实施对策。选取我院2016年3~4月实行品管圈前的15例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2016年5~8月品管圈活动实施后32例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溶栓病例的DNT,比较并优化急诊、化验、沟通三个关键环节多耗时。结果观察组脑卒中患者DNT平均耗时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超过110 min的病例5例,观察组超过110 min的病例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急诊处置、血标本化验和沟通签字三项平均耗时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规范脑卒中急诊救治流程,缩短急性缺血性患者DNT。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品管圈的工作模式在预防脑卒中患者发生误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在大华医院神经内科住院部治疗的脑卒中患者共1 065例,分为观察组(546例)和对照组(519例).对照组按照常规工作模式进行程序化治疗、护理和健康宣教;观察组开展品管圈工作模式,确定工作主题,拟定工作计划表,进行原因分析,制定对策和标准化工作流程,分析效果.将观察组和对照组脑卒中患者误吸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的误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9% vs.15.4%,P<0.05).结论 应用品管圈的工作模式能够降低脑卒中患者误吸的发生率,促进了医疗和护理质量的持续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精神科患者入院宣教质量。方法:成立品管圈,选定活动主题,拟定活动计划,分析现状及影响因素,圈员共同拟定对策并按计划实施,比较活动后患者入院宣教知晓率,从而确认活动效果。结果:品管圈活动实施后,履行入院宣传的护士宣教率由77.6%提高至98%,内容知晓率为68%调高至95%。团队和谐程度、积极性、团队凝聚力、自信心、沟通协调力、QCC手法掌握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7项内容均有一定的提高。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提高了精神障碍患者入院宣教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通过观察护理专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良肢摆放不合格率的效果,进一步改进护理措施,提高护理质量。方法:成立专案小组,确立以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不合格率为活动主题,通过回顾性分析1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病情,确定存在问题,制定相应对策,设为对照组。同时以16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干预组,实施护理专案措施,比较护理专案实施前后良肢位摆放合格率及患者家属满意度。结果:脑卒中偏瘫患者良知位摆放不合格率由专案前改善活动前的40%降至12.0%,偏瘫患者的护理缺漏项率由9.93%降至2.59%,护理专案实施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专案实施有效降低了脑卒中偏瘫患者并发症(关节萎缩畸形、肩关节脱位、垂足)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和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品管圈(QCC)在肿瘤科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品管圈小组,以“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降低PICC带管期间并发症,提高PICC质量”为目标主题。以品管圈实施前226例PICC置管患者设为对照组,品管圈实施后215例PICC置管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PICC置管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带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护理人员PICC相关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掌握情况、患者满意度变化。结果 品管圈实施后,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分别为85.84%和96.74%,带管患者PICC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1.42%和15.81%;护理人员PICC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考核均达优秀、患者满意度分别为91.59%和97.21%,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品管圈可以有效提高肿瘤科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降低PICC带管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提升肿瘤科PICC护理管理质量和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与戴明环(PDCA循环)联合应用的管理模式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牡丹江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于2013年7月选取8个试点科室开展QCC活动,以PDCA循环为基础进行临床护理质量管理,取得了良好成效后在全院推广,至2015年6月全院45个护理单元全部开展QCC活动。本研究随机选取活动前2013年1-6月住院治疗的60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随机选取活动后2015年7-12月住院治疗的60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2组患者护理质量管理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 全院45个护理单元现已成立68个QCC小组,完成活动目标值设定的有65个,达标率为95.59%,制定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的有51个,形成长效的护理质量管理机制;开展QCC活动后全院在护理文书书写、病房管理、健康教育知晓率、护士技术操作水平方面明显高于活动前;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由活动前2.33%降至0.83%;患者满意度由活动前95.33%增至97.83%,增幅达2.50%,实施前后比较,U=3.226,P<0.05;实施QCC活动前后对2组患者护理质量管理效果进行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品管圈与戴明环在护理工作中的联合应用有利于增强护士的管理意识,充分发挥护士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并逐步改善质量管理机制,开创了护理质量管理的新局面,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成立医院感染品管圈,运用各种管理工具对临床医师手卫生依从性进行调查和干预,比较活动前后临床医师手卫生依从性的变化。先通过主题选定、拟定活动计划书、现状把握、目标设定、目标解析5个步骤进行活动设计,确定活动主题与活动目标,辨明影响因素。再针对性拟定与实施干预措施,活动过程中注重圈员的全程参与、发挥全体圈员的主观能动性。活动后临床医师手卫生依从性从41.11%提高至57.59%,达成率115.97%,进步率40.09%,且不同手卫生时机中的手卫生依从性均明显提高;活动成长值平均为1.25。品管圈活动形成的标准化成果在医院全面推广,并对医院感染管理、医院建设方面均有所促进。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