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波  袁铸 《中国厂矿医学》2005,18(4):345-346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是神经营养血管发生急性循环障碍出现的1种营养不良性病患,近年来发病明显增多。我科自1984年至今共收治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下称AION)25例28眼。本文就其发病情情况、眼底改变、视野改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下称FFA)进行分析,并对其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与血清性激素的相关性。方法将NAION患者88例(男48例,女40例)作为研究对象(NAION组),选择同期的68例(男36例,女3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2组患者血清黄体酮(P)、雌二醇(E2)和睾酮(T)的水平,并将2组患者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NAION组患者早期血清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ION组男性患者早期血清E2、E2/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男性(P<0.05);NAION组女性患者早期血清E2、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女性(P<0.05),而E2/T与对照组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AION组患者恢复期血清P、E2及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性激素比例失衡与NAION的发病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视乳头病变,是由于视乳头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缺血性营养不良性病变。但是,由于其缺血情况不仅限于视乳头,同时筛板前区及筛板区的视神经纤维也受侵犯,故又称为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也称缺血性视神经炎、动脉硬化性视乳头炎、血管性假性视乳头炎等。1966年Miller和Smith首先提出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AION),其后又有数人报告。以往由于对它的认识不足,故常误诊为视神经乳头炎或肯尼迪(Foster—Kenned)综合征。70年代以来,由于视野计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技术在临床上的普及应用,对视神经前端小血管循环障碍所发生的变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故将此类疾病归类为一种独立的疾病。笔者曾遇见3例较典型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武学谦 《吉林医学》2012,(5):1032-1033
目的:探讨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综合治疗。方法:对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25例在视乳头水肿或急性期治疗、视乳头水肿缓解或消褪期治疗基础之上积极治疗全身性疾病。结果:显效15眼(45.5%);有效14眼(42.4%);无效4眼(12.1%)。总有效率87.9%。结论:应根据患者全身检查结果辩证综合施治不断提高患者视力及改善视野并给予合理预防措施指导患者预防另眼发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34例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进行综合治疗,随访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患者眼底检查改善率97.1%;矫正视力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7.5722,P<0.01);光敏感度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视野缺损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视神经纤维层厚度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常规治疗结合神经生长因子用于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显著改善视力,提高视野光敏度,降低视野缺损,降低视神经纤维层厚度损伤。  相似文献   

6.
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涛 《医学综述》2014,(14):2685-2686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ION)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间安康市中心医院诊治的AION患者88例88眼分为两组,每组44例44眼。常规组给予扩血管药、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NGF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NGF,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后视力、视野平均缺损值、电生理检查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MGF组视力(0.58±0.31)显著高于常规组(0.41±0.27),视野平均缺损值为(11.55±5.62)dB及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100为(101.46±18.18)ms,低于同期常规组的(14.02±5.48)dB及(112.52±18.25)m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NGF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8%,常规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7.27%,NFG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GF治疗AION可促进损伤的神经元功能恢复,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复方樟柳碱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AION)的疗效。方法AION48例50只眼,25例26只眼为观察组,接受复方樟柳碱治疗;23例24只眼为对照组,接受溶栓抗凝及血管扩张剂治疗。14d为一个疗程,共2个疗程。观察用药前后视力、眼底血管及视野的变化,综合判断疗效。结果观察组平均视力0.75±0.23,对照组0.47±0.24;观察组中24只眼(92.3%)视野好转,2只眼(7.7%)无明显改善,对照组中12只眼(50%)视野好转,10只眼(41.6%)无明显改善,2只眼恶化,无法检查视野,观察组视力及视野较对照组明显好转(<0.05)。观察组24眼视盘充盈明显改善(92.3%),2眼(7.7%)还存在充盈不良的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10眼视盘充盈明显改善(41.7%),14眼(58.3%)还存在充盈不良的状况(<0.01)。结论复方樟柳碱治疗AION疗效好,无副作用,优于传统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川芎嗪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川芎嗪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 观察组 32例 ( 35眼 )用川芎嗪治疗 ,对照组 30例 ( 32眼 )用维脑路通治疗。结果 总有效率观察组为 80 % ,对照组为 4 6.88%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 =6.62 ,0 .0 1

相似文献   


9.
葛根素治疗早期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葛根素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ION)早期患者的疗效。方法44例(44眼)AIO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2例。治疗组给予葛根素注射液200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14 d;对照组给予低分子右旋糖苷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14 d。治疗前后检查2组患者的视力、视野。结果治疗组(95.45%)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9.09%,P<0.05)。2组治疗前的视力、平均缺损、平均敏感度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视力、平均缺损、平均敏感度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视力、平均缺损、平均敏感度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2组治疗后视力、平均缺损、平均敏感度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葛根素能安全有效地促进早期AION患者的视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并分析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图形诱发电位的表现.方法:对2009年以来收集的诊断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患者36例38眼进行图形诱发电位检查得出,P100波的潜伏期及振幅与正常值比较,并进行分析.结果:60’方格和15’方格的刺激下皆为1眼(2.63%)潜伏期正常,振幅正常.6眼(15.79%)潜伏期正常,振幅降低.30眼(78.95%)潜伏期延迟,振幅降低,其中包括3眼(7.89%)重复性较差,但每次结果振幅降低,潜伏期延迟.1眼(2.63%)未引出明显波形.结论:患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患者图形诱发电位P100波的振幅改变较大,而潜伏期改变相对较小,所以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可以用图形诱发电位来作为一种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治疗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疗效及其对患者闪光视网膜电图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本院就诊的72例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6例.对照组给予葛根素治疗,观察组给予葛根素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平均光敏感度高于对照组,平均视野缺损值小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P100波振幅高于对照组,潜伏期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OPs总和振幅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盘周视网膜纤维层厚度减轻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银杏叶提取物治疗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疗效明显,有利于视功能恢复,对患者闪光视网膜电图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的电生理及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确诊为NAION的17例患者28眼,分析其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视野(VF)等临床检查特征.结果 28眼均行PVEP检查,其中21眼P100波幅值在1°或15′空间频率均出现不同程度降低.P100波峰时在1 °空间频率5眼中度延迟(> 15 ms),其余23眼未见明显延迟或者轻度延迟;15′空间频率时6眼中度延迟(>15 ms),其余22眼峰时未见明显延迟或者轻度延迟(< 15 ms).15患者23眼行FFA检查,其中6患者(40%)患者臂-视网膜循环时间(ART)大于15 s.7眼后期出现高荧光,其余后期呈低荧光.28眼均行视野检查,其中10眼正常,7眼视敏度降低或暗点(4眼集中在生理盲点附近),7眼呈现与生理盲点相连的缺损,4眼残存部分视野.对比分析PVEP和FFA,发现FFA后期高荧光的患眼P100波峰时呈中度以上延迟,后期低荧光患眼的峰时未见明显延迟或轻度延迟.对比分析PVEP和视野,发现14眼VF和PVEP均异常,7眼视野正常时PVEP异常,4眼PVEP正常时而VF异常.结论 NAION的PVEP的P100波峰时大多为正常或轻度延迟,当视乳头水肿、FFA后期视盘高荧光时P100波峰时明显延迟.FFA的ART延长不是NAION的敏感指标.PVEP对于视野正常的患眼有辅助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非炎症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对侧眼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方法 58例单眼发病的NAION患者患眼设为患眼组,对侧眼设定为对侧眼组,而同时设立对照组29例58只眼,测定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即眼动脉(OA)、睫状后短动脉(SPCA)及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结果治疗前对侧眼组SPCA的RI明显高于对照组,OA、SPCA、CRA的RI明显低于患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侧眼组治疗前OA、SPCA、CRA的PSV低于治疗后(P<0.05),治疗前后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侧眼视力明显好转,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AION对侧眼血流动力学指标在其未发病时已经发生变化,经治疗后对侧眼视力及血流动力学指标能够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对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的治疗效果。方法:NAION患者110例(112只眼),均在水肿期,所有患者均予激素冲击联合微血管扩张剂治疗。以微血管扩张剂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和丹参液治疗组(对照组)。丹参液组64例,64只眼;银杏叶提取物组46例,48只眼。治疗14d为1疗程。结果:银杏叶提取物组治疗有效32只眼,有效率66.7%;对照组治疗有效30只眼,有效率4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在治疗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水肿期上有明显的疗效,并对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造成的视神经损害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A)斑块与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关系,为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患者的临床防治寻求方法。方法:选取NAION患者72例设为观察组,健康体检者81例设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给予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研究对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和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CAA斑块检出率为55.5%(40/7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2.1%(26/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50,P<0.05)。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轻度狭窄42例,中度狭窄22例,重度狭窄8例;对照组研究对象的颈动脉轻度狭窄65例,中度狭窄14例,重度狭窄2例,两组研究对象的颈动脉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826,P<0.05)。结论:AION患者的发生与其CAA的存在和程度密切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是监测CAA斑块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对指导NAION患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奥拉西坦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IO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8例AION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9例。观察组给予奥拉西坦3.0 g加生理盐水250 mL,丹红注射液20 mL加体积分数5%葡萄糖250 mL(糖尿病患者改为等量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每日1次;对照组应用香丹注射液2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2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视觉诱发电位(VEP)。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VEP波幅、潜伏期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波幅增加(P<0.05),潜伏期缩短(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奥拉西坦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AION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