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调节套囊压力用于腹腔镜胆囊手术患者撤机后咽喉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拟行腹腔镜胆囊手术患者99例,年龄20~68岁,体重52~90 kg,ASA分级Ⅰ或Ⅱ级,根据患者住院单双号随机将患者分为试验组(术中调节套囊压力,n=46)和对照组(术中未调节套囊压力,n=53)。记录两组患者通气过程中套囊压力情况,撤机后咽喉部咽喉疼痛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撤机后咽喉疼痛的严重程度及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腹腔镜胆囊手术患者,术中调节气管插管套囊压力能降低患者撤机后咽喉疼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容量-时间曲线法管理气管插管患者套囊压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经口气管插管辅助呼吸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1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指感法组,套囊压力法组以及容量-时间曲线法组。观察三组患者在套囊压力控制水平,撤机后并发症在撤机后1 h、6 h及24 h方面的差别。结果:容量-时间曲线法组与指感法组比较,控制套囊压力更理想,而撤机1 h、6 h及24 h后咽喉疼痛的发生率及咽喉疼痛的严重程度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容量-时间曲线法组与套囊压力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容量-时间曲线法能控制气囊压力在有效范围,减少ICU气管插管患者撤机后咽喉疼痛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套囊压力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intellicuff软件控制套囊压力对于患者气管黏膜缺血性病变的影响。方法:选择经口气管插管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intellicuff软件组(n=40例),应用哈美顿呼吸机G5(intellicuff)软件持续调节控制套囊压力在安全范围内;套囊压力表组(n=40例),采用套囊压力表进行调节和控制套囊压力。观察两组患者套囊压力控制情况,拔管前患者气管黏膜情况,拔管后咽喉疼痛、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的发生率。结果:intellicuff软件组患者在控制套囊压力方面明显优于套囊压力表,在预防气管缺血性病变以及撤机后并发症方面无明显优势。结论:intellicuff软件能有效控制套囊压力,但不能降低患者气道黏膜缺血性病变的发生率以及患者拔管后咽喉疼痛、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孟祥坤 《吉林医学》2014,(34):7766-7766
<正>咽喉疼痛是ICU气管插管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疼痛会增加患者的痛苦,降低患者的满意度。如何降低ICU气管插管患者撤机后咽喉疼痛的发生率、促进患者舒适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导致患者撤机后咽喉疼痛的原因主要气管插管的型号不当,插管手法不熟练,套囊压力过高等因素[1],本研究目的是探讨控制套囊压力是否能够减少ICU气管插管患者撤机后咽喉疼痛的发生。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重症医学科2014年1月~2014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最低有效套囊压对全麻手术患者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拟行全麻手术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应用手指感觉法给套囊充气,试验组30例应用最低有效套囊压法给套囊充气。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带管时间和套囊压,拔除气管导管后套囊是否有血迹及拔管后24h内咽喉疼痛和声音嘶哑等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气管导管带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试验组套囊气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套囊血迹、声音嘶哑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咽喉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O.05)。结论最低有效套囊压能减少全麻手术患者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前,囊套压力推荐的安全范围应维持在20-30cmH2O之间[1],避免患者因套囊压力过低引起误吸或过高导致气管黏膜缺血,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有调查研究发现在手术室和ICU套囊压力高于安全范围达45%~80%[2,3],而规范化套囊压力管理可以有效控制麻醉患者术中套囊压力水平,降低患者撤机后并发症的发生[4]。针对ICU缺乏规范化套囊压力管理的临床研究,我们制定了规范化套囊压力管理措施,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咽喉疼痛,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是气管插管患者撤机后常见并发症,会增加患者在ICU不适体验的痛苦记忆,降低患者对ICU的满意度。较高的套囊压力可直接导致气管插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1])。应用不同的套囊充气方法充气后,套囊压力各不相同~([2])。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不同套囊充气方法对于ICU气管插管患者撤机后并发症的影响。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2015年7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最低有效套囊压用于气管插管全麻腹腔镜手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择期行气管插管全麻腹腔镜手术的女性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手指感觉法给气管导管套囊充气,试验组应用最低有效套囊压法给套囊充气。记录两组患者套囊压;术毕拔除气管导管时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观察气管黏膜损伤情况;记录拔除气管导管后套囊有无血迹及拔管后24 h内咽喉疼痛和声音嘶哑等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套囊压为(9.07±5.38)cm H2O,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40±5.16)cm H2O(P<0.05);两组患者拔除气管导管后均未发生套囊血迹和声音嘶哑;两组患者拔除气管导管后24 h内咽喉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气管黏膜散在点状充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局部片状充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最低有效气管导管套囊压用于气管插管全麻腹腔镜手术的女性患者临床效果好,对气管黏膜损伤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对于ICU气管插管患者撤机后并发症缓解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综合ICU124例经口气管插管患者根据患者住院号单双号随机分为对照组63人(生理盐水雾化)和试验组71人(布地奈德雾化),观察2组患者雾化前后撤机后并发症(咽喉疼痛、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的发生率。结果:撤机后试验组患者撤机后并症发生率1小时和24小时雾化后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能减少ICU气管插管患者撤机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对创伤性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应用颈前路撑开螺钉提拉复位与颈前路常规复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90例创伤性颈椎骨折脱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颈前路常规复位治疗)和观察组(颈前路撑开螺钉提拉复位治疗)各45例。对比治疗后临床疗效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椎体完全复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JO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创伤性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应用颈前路撑开螺钉提拉复位治疗,可有效促进颈椎活动恢复,缓解疼痛,降低疼痛发生率,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机械通气指南控制套囊压力对于套囊压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综合ICU行机械通气治疗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单双日随机分成2组,干预组40例患者:医护人员依据《机械通气指南》监测调节套囊压力,对照组40例患者:医护人员根据个人习惯管理套囊压力。结果: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更能有效控制套囊压力在安全范围内(33%VS 80%. P<0.05),套囊压力高于30cmH2O2组之间有差异(11%VS 51%. P<0.05)。结论:应用机械通气指南控制套囊压力能有效控制套囊压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胃管置入对套囊压力的影响。方法:选择经口气管插管后置入胃管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置入胃管前调节患者套囊压力至25 cm H2O,随机将患者分为镇静组154例和意识清醒组146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置入过程中套囊压力最高值及置入后5 min、10 min、15 min套囊压力变化,并与患者胃管置入前套囊力进行比较。结果:在胃管置入过程中及置入后5 min、10 min、15 min套囊压力,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置入后5 min、10 min、15 min套囊压力与自身基础值比较,均有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口气管插管患者无论是在清醒状态下还是镇静状态下置入胃管,套囊压力均增加,应在胃管置入后监测并调节套囊压力。  相似文献   

13.
赵旭 《吉林医学》2014,(24):5529-5530
目的:比较全身麻醉患者应用三种气管插管套囊充气方法充气,找到有效的气管密封和减少插管后气道并发症的发生率理想方法。方法:120例经口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成人被纳入本研究,患者随机分为三组:1指感法;2最小封闭压力法;3套囊测压表法。比较不同方法的气道漏气发生率,气囊压力以及拔管发生咽喉痛,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并发症。结果:套囊压力控制方面,套囊测压表组套囊压力为(28.85±2.3)cm H2O(1 cm H2O=0.098 kPa),最为理想。而拔管后并发症方面,套囊测压表组和最小压力封闭无统计学差异,而指感法与上述两组相比较咽喉痛的发生率显着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套囊测压表法能有效封闭气道和减少喉咙痛,是麻醉期间套囊压力管理的一种较为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在预防和减少颅脑手术术后躁动与咽喉疼痛的全麻不良反应的有效性。方法:选择160例开颅手术患者,随机双盲分为氟比洛芬酯组(F组,n=80)和对照组(C组,n=80),分别于气管插管后静注氟比洛芬酯10 ml(100 mg)或安慰剂10 ml。观察项目:(1)在麻醉恢复室中躁动的发生率,躁动程度0 ̄3级评估;(2)术后24 h咽喉疼痛发生率,咽喉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咽喉疼痛程度0 ̄3级评估。结果:使用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术后躁动发生率:F组6.3%,C组36.3%,组间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术后躁动程度0 ̄3级评估:F组较C组术后躁动程度明显减轻(P<0.01);术后24 h咽喉疼痛发生率:F组21.2%,C组51.3%,组间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咽喉疼痛0 ̄3级评价:F组咽喉疼痛程度明显轻于C组(P<0.01);咽喉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F组(1.28±1.06)分,C组(3.39±1.46)分,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颅脑手术全麻诱导插管后静注氟比洛芬酯100 mg超前镇痛,能有效预防和减少颅脑手术术后躁动与咽喉疼痛的全麻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5.
杨学伟  高春霖 《吉林医学》2011,(11):2142-2144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复合曲马多预防全麻苏醒期躁动和咽喉疼痛的有效性。方法:选择脊柱外科手术90例ASAⅠ级或Ⅱ级患者,随机双盲分为三组,每组30例,A组:气管插管后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4 ml);B组(对照组):气管插管后静脉注射生理盐水4 ml;C组:气管插管后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术毕前30 min静脉注射曲马多100 mg。结果:A、C两组术后躁动发生率和咽喉疼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躁动、咽喉疼痛程度A、C组较B组明显减轻(P<0.05);C组躁动、咽喉疼痛程度轻于A组(P<0.05)。结论:全麻诱导插管后静脉滴注帕瑞昔布钠40mg复合曲马多能有效预防/减少全麻患者术后躁动和咽喉疼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显微镜下颈椎前路减压技术对高位脊髓型颈椎病治疗的效果及其可能的并发症。方法 84例高位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观察组采用显微镜辅助的颈椎前路减压术,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放颈椎前路手术。手术过程中,记录2组患者手术所用的时间、手术失血量,术后患者的住院时间;对2组患者进行术后3个月的随访,对比2组患者的影像学指标(Cobb角、椎间隙高度)、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情况及改善程度、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基础情况无明显差异,2组具有可比性。在手术过程中,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观察组的影像学指标、VAS、JO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优化幅度较对照组更大(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显微镜下颈椎前路减压技术是治疗高位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其手术效果比传统的颈椎前路手术更佳,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前路选择性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的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6年1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无骨折脱位的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前路手术治疗组和非手术治疗组,各25例。非手术治疗组给予常规颈椎外固定激素抗感染、甘露醇脱水及营养神经等治疗,前路手术治疗组采用前路选择性手术治疗(ACDF、ACCF或其组合)。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JOA评分、神经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手术前,两组患者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3、6周,前路手术治疗组的JOA评分均优于非手术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手术治疗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0%,低于非手术治疗组的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选择性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的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并发症较少,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神经功能状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苏醒期气管导管套囊压力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患者术后气管插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收集择期全麻下行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手术OSAHS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测压组(M组)两组,记录手术时间和带管时间。各组于拔除气管导管前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以及拔除气管导管后24h内随访咳嗽及痰中带血等气管插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手术时间及带管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与C组比较,M组患者咳嗽、咽喉痛及痰中带血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可见气管黏膜不同程度损伤,C组较M组严重。结论:监测并控制合适的气管导管套囊压力有助于减少OSAHS患者术后气管插管相关的气管黏膜损伤,有利于术后呼吸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苏学会  赵萍  胡江涛  杨明  刘桂荣 《医学综述》2012,(24):4281-4282
目的探讨自主呼吸试验联合无创机械通气在撤离有创通气中的可行性,寻找最佳的撤机方式。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2年11月秦皇岛市第二医院收治的有创机械通气需要撤机的患者100例,在排除无创机械通气禁忌证的情况下,随机分成两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自主呼吸试验中的低水平压力支持通气(PSV)(2 h)直接撤机;试验组采用低水平PSV(30 min)法,撤机后给予无创机械通气。比较两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及再插管率。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VAP的发生率、再插管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自主呼吸试验低水平PSV(30 min)联合无创机械通气能尽早撤机,减少有创通气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通过预注射氟比洛芬酯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超前镇痛的作用.方法 ASAI~II级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缝皮前不用任何镇痛药,治疗组缝皮前10-15min静脉缓慢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分别于术后1h(T1)、4h(T2)、8h(T3)对切口疼痛采用BCS评分标准,分为5分,当患者评分0分时给予哌替啶100mg肌肉内注射镇痛,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使用哌替啶的时间、例数及次数、咽喉疼痛发生率等.结果 治疗组术后1、4、8小时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使用哌替啶的时间、例数及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咽喉疼痛发生率分别为15%和60%(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除恶心呕吐外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能有效缓解术后切口疼痛、减轻炎症反应,减少术后镇痛药的使用和不良反应,且术后苏醒迅速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