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嗜铬细胞瘤约90%发生于肾上腺髓质,其他部位为异位嗜铬细胞瘤,多见于交感神经节、肠系膜下静脉、膀胱等部位.内源性儿茶酚胺分泌过多使临床出现陈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头晕、出汗、心悸等症状.肿瘤切除后儿茶酚胺含量骤减等可使血压显著降低,甚至可引起死亡.麻醉管理过程中应高度重视高血压危象、心律失常及低血压的发生[1].现将1例异位嗜铬细胞瘤围术期麻醉处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隐匿性嗜铬细胞瘤的麻醉处理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隐匿性嗜铬细胞瘤的麻醉处理5例报告沈志忠,谢伟斌(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213000)嗜铬细胞瘤能够分泌大量儿茶酚胺,临床上常可出现高血压、心律失常等一系列症状,麻醉处理比较困难。现将我院自1977年4月至1992年10月间5例隐匿性嗜铬细胞瘤的麻...  相似文献   

3.
马静  邓渊韬 《甘肃医药》2009,28(4):296-297
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又称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是以嗜铬细胞分泌大量儿茶酚胺为特点的肿瘤,多好发于腹膜后腹主动脉旁神经丛。嗜铬细胞瘤的手术麻醉风险主要在手术中血流动力学的急剧波动,导致高血压危象,并发休克、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肺水肿、严重低血压性休克以及脑血管意外等,故麻醉处理难度较大。典型的嗜铬细胞瘤由于临床诊断盟确,术前准备充分,麻醉处理相对规范,而隐匿性嗜铬细胞瘤术前无任何临床症状,处于功能静止状态。因术前未明确诊断及未使用α-阻滞剂,死亡率较高,有报道达43%。现将2例副神经节瘤的麻醉处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嗜铬细胞瘤是机体嗜铬性组织内生长出来的一种分泌大量儿茶酚胺的肿瘤,约有90%位于肾上腺髓质,其余发生于交感神经节或副交感神经节等部位。由于肿瘤细胞可分泌大量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临床上常见阵发性高血压,有头疼、头晕、心前区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麻醉处理比较困难,手术麻醉的危险性较大。近年来随着嗜铬细胞瘤手术麻醉的增多及生命体征监测的应用,对手术的变化观察细致,处理及时,则手术麻醉的安全性可以大大提高。嗜铬细胞瘤病人在麻醉期间的主要变化或危险是急剧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血压急升骤降和心律失常。现报告1例嗜铬细胞瘤经后腹腔镜切除术的麻醉经过及体会。  相似文献   

5.
嗜铬细胞瘤主要来源于肾上腺素能系统嗜铬细胞,在异位嗜铬细胞瘤中,膀胱嗜铬细胞瘤较少见。本文就膀胱嗜铬细胞瘤其发病原因、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等概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嗜铬细胞瘤主要发生在肾上腺髓质,但是交感神经系统其它部位亦可发生.如颈动脉体,主动脉旁的交感神经节,嗜铬体,膀胱等,约占15%.我院2001年2月~2003年12月共收治7例异位嗜铬细胞瘤,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嗜铬细胞瘤是一种产生儿茶酚胺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或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的嗜铬细胞。位于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又称为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异位嗜铬细胞瘤)或副神经节瘤。异位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由于其异位性和缺乏特异性症状,在临床上极容易误诊为其他疾病。据报道,对于无症状的患者,术前未明确诊断且未进行充分术前准备将导致死亡率上升高达47%[1]本院麻醉科术中处理未预料的异位嗜铬细胞瘤一例,结合文献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8.
肾上腺功能隐匿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治体会(附1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如何提高肾上腺功能隐匿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意识和手术安全性.方法 肾上腺功能隐匿性嗜铬细胞瘤患者12例,术前均行内分泌检查、常规B超及CT检查.除两例肿瘤直径≤5 cm的患者术前未服用a受体阻滞剂(甲磺酸多沙唑嗪控释片)外,其他均以4 mg/d的剂量口服1~3周.严格按嗜铬细胞瘤进行麻醉准备,术中尽量减少肿瘤挤压,尽早控制中央静脉,主要操作及时告知麻醉师,术后严密监测,及时纠正低血压.结果 12例肿瘤均完整切除,病理检查证实为嗜铬细胞瘤.术中均发生血压波动,最高升至170/100 mmHg(1 mmHg=0.133 kPa),发生在触及或挤压肿瘤时.术后仅1例术前未服用a受体阻滞剂的患者出现低血压,予去甲肾上腺素静脉微量泵推注,术后24 h内血压纠正撤退.结论 提高功能隐匿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意识以及严格的围术期准备是保障其手术安全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赵成玉 《中外医疗》2010,29(25):85-85
目的提高对异位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病年龄为28~66岁,高血压占56%,嗜铬细胞瘤三联症状占50%,15例肿瘤在腹部,CT检查阳性率为100%,全部患者均手术切除肿瘤。结论异位嗜铬细胞瘤多见于中青年患者,症状隐匿,多见于腹部,CT检查阳性率高,手术切除是异位嗜铬细胞瘤最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隐匿型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的麻醉经验.以提高隐匿型嗜铬细胞瘤手术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0月1例隐匿型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的麻醉处资料.结果 安全度过手术关,术后连续3天用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第10天出院.结论 遇隐匿型嗜铬细胞瘤手术患者应暂停手术,按嗜铬细胞瘤手术麻醉充分准备后再手术或延期手术,以提高手术麻醉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异位嗜铬细胞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跃强  卢玉军 《医学综述》2009,15(4):587-589
本文旨在提高对异位嗜铬细胞瘤临床、影像学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提高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定性、定位诊断价值。尿香草扁桃酸是定性诊断异位嗜铬细胞瘤的主要依据,超声、CT、MRI、131I-MI-BG、131I-MIBGSPECT/CT是目前诊断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定位有效手段,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各有差异,本文旨在通过对以上各种检查手段的敏感性、特异性进行分析、探讨。以便更好地为临床提供影像学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异位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增进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1990年至2010年36例经病理证实为异位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就诊原因:高血压28例,排尿终末血压升高5例,查体发现1例,腹痛就诊2例。36例均检测24h尿香草基扁桃酸(VMA),VMA异常升高阳性率为88.9%(32/36)。经腹部B超、CT、MRI及^131碘-间位碘代苄胍(^131Ⅰ-MIBG)等检查进行定位。36例均行手术治疗,4例行腹腔镜手术。结果本组异位嗜铬细胞瘤单发34例,多发2例。手术切除肿瘤直径为3.4~18.2cm。术后病理证实均为嗜铬细胞瘤,其中恶性嗜铬细胞瘤9例。结论VMA是异位嗜铬细胞瘤定性诊断的主要依据,^131Ⅰ-MIBG定位、定性准确可靠。充分的术前准备是手术成败的关键。手术切除肿瘤是最佳治疗方法。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嗜铬细胞瘤也成为一种术式选择。恶性异位嗜铬细胞瘤术后可给予^131Ⅰ-MIBG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的CT表现及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瘤体均呈类圆形肿块(平均直径5.6 cm),边界清晰,CT平扫密度多不均匀,5例出现坏死和囊变,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结论 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具一定特征,CT可清楚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瘤内成分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合临床表现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下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的麻醉管理。方法对19例拟行后腹腔镜下嗜铬细胞瘤切除术患者,经充分术前准备,选用静吸入复合全麻,同时给予血液稀释、控制性降压等麻醉管理技术,严密监测,及时有效地处理高血压与低血压。结果 19例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无一例患者应用α-受体兴奋剂。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合理的麻醉管理是后腹腔镜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患者麻醉安全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影像特征。方法结合文献对9例腹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影像表现进行描述与分析。结果9例异位嗜铬细胞瘤均异位于腹膜后,其中既有双侧肾上腺原发灶又有异位于腹主动脉旁的1例。瘤体多大于3cm,有完整或部分的包膜及壁,病变边缘多呈不规则形或分叶状,其内坏死囊变多见而钙化少见,增强后均有明显或较明显环状强化内部或呈多房性强化。结论根据CT及MRI改变和典型的临床表现可对异位嗜铬细胞瘤可作出比较正确的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6.
1例嗜铬细胞瘤合并心、肝、肾功能不全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河  杨天德  陶军  吴刚明 《重庆医学》2002,31(8):740-740
嗜铬细胞瘤是来源于机体嗜铬组织、分泌大量儿茶酚胺的一种肿瘤 ,好发于肾上腺髓质、交感或副交感神经节等部位。依其种类不同肿瘤细胞大量分泌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 ,临床上可引起高血压、心律失常及代谢异常等症状 ,切除嗜铬细胞瘤是该病唯一根治方法。本例嗜铬细胞瘤患者 2年前就发现血压高 ,诊断为嗜铬细胞瘤 ,但由于其它原因未能及时手术治疗 ,长期持续的高血压损害了多脏器功能 ,导致了心、肝、肾功能不全 ,使本例麻醉处理和手术的危险性明显增大。现将其麻醉处理经过报道如下。患者 ,女 ,2 6岁 ,持续性血压增高 ,收缩压大于 2 6 67…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联合静吸复合麻醉在后腹腔镜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的麻醉及围术期管理,以提高治疗水平,降低死亡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8~2010年收治的12例择期后腹腔镜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患者,通过完善麻醉前准备和术前用药,选择硬膜外阻滞联合丙泊酚静吸复合麻醉,同时采用控制性降压、扩容等麻醉管理技术,确保围术期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成功切除肿瘤,顺利渡过围术期。结果 12例嗜铬细胞瘤患者均临床治愈,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后腹腔镜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采用硬膜外阻滞联合丙泊酚静吸复合麻醉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嗜铬细胞瘤激光切除手术的麻醉与管理。方法通过回顾2例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分析经尿道膀胱嗜铬细胞瘤切除手术的麻醉特点。结果 2例术前诊断明确,充分准备。切除肿瘤时有创动脉监测血压、心率明显波动,适时采用血管活性药物调整血压和心率,手术过程顺利。结论术前需充分准备,术中有创血压监测可帮助外科医生确定病灶部位。  相似文献   

19.
嗜铬细胞瘤是机体嗜铬性组织内生长出来的一种分泌大量儿茶酚胺的肿瘤,约有90%位于。肾上腺髓质,其余发生于交感神经节或副交感神经节等部位。由于肿瘤细胞可分泌大量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临床上常见阵发性高血压,有头疼、头晕、心前区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麻醉处理比较困难,手术麻醉的危险性较大。近年来随着嗜铬细胞瘤手术麻醉的增多及生命体征监测的应用。对手术的变化观察细致,处理及时,则手术麻醉的安全性可以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23例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诊断、治疗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23例经病理证实的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总结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 结果 获取了1991年5月—2016年3月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诊治的23例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资料,其中女性10例(43.5%),男性13例(56.5%);平均发病年龄50.4岁。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典型表现为儿茶酚胺样症状,最常见的症状分别为头痛7例(30.43%),心悸5例(21.7%),腹部隐痛及腹部不适5例(21.7%),肉眼血尿2例(8.7%),大汗1例(4.3%),另有10例(43.7%)患者为隐匿症状。本组异位嗜铬细胞瘤均位于腹膜后,其中14例(60.9%)位于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旁,4例(17.3%)位于肾门附近,3例(13.0%)位于胰头,2例(8.7%)位于膀胱。CgA免疫组化染色是主要的病理确诊方法。23例患者全部施行手术治疗,行开放式手术的20例(87.0%),腹腔镜辅助的1例(4.3%);2例膀胱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均施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大部分异位嗜铬细胞瘤的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95.6%。2例恶性者术后复发,其中1例于术后25个月发生腹腔转移,并于术后40个月死亡。 结论 异位嗜铬细胞瘤是一种发病率极低的肿瘤,多位于腹主动脉、下腔静脉旁,可伴高血压以及头痛、心悸等临床表现,亦有部分隐匿症状者。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该病预后普遍较好,部分恶性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