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 分析局部加温对预防留置针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2月我院内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和五官科收治的住院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静脉留置针护理,观察组在常规静脉留置针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局部加温,对比2组患者堵管及溶血发生率、 留置针留置时间.结果 对照组堵管发生率及溶血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观察组,留置针留置时间小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局部加温有助于降低留置针血栓形成概率,减少溶血发生率,使留置时间得以延长,减轻因反复穿刺对患者造成的痛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护理专案管理在老年心血管病静脉留置针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36例老年心血管病静脉留置针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静脉留置针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护理专案管理,比较两组穿刺1次成功率、留置针堵管率、非计划拔管率、留置针固定规范率、平均每针留置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穿刺1次成功率为98.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非计划拔管率为5.8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留置针固定规范率为95.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平均每针留置时间为(71.62±12.59)h,明显长于对照组的(45.23±8.4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8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留置针堵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静脉留置针护理基础上采用护理专案管理可提高老年心血管病静脉留置针患者穿刺1次成功率和留置针固定规范率,降低非计划拔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延长平均每针留置时间,效果优于单纯常规静脉留置针护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小儿静脉留置针两种封管液的封管效果,以便选择更有效的封管液封管,减少临床上由于封管液选用不当导致堵管的发生。方法:2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120例。对照组用0.9%生理盐水2ml封管,观察组用10U/ml肝素钠盐水2ml封管,两组均采用脉冲正压式封管并进行留置效果比较。结果:对照组的堵管率为38.3%,观察的堵管率为1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平均留置时间为(2.45±1.16)天,观察组的平均留置时间为(3.23±1.19)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静脉留置针的应用中,用10U/ml肝素钠盐水封管能延长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减少堵管率的发生,其效果优于生理盐水封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王虹  梁明娟  邱秀银 《海南医学》2016,(7):1199-1200
目的 比较密闭式Y型静脉留置针和开放式笔杆型带翼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1~6月我科收治的163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其按单纯随机抽样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83例,采用密闭式Y型静脉留置针;对照组80例,采用开放式笔杆型带翼静脉留置针.比较两种静脉留置针应用过程中一次穿刺成功率、采血成功率、留置时间、堵管率和静脉炎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4.0%)与对照组(87.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采血成功率(55.4%)、堵管率(3.6%)、静脉炎发生率(2.4%)均低于对照组(81.3%、18.8%、12.5%),而留置时间≥3 d率(84.3%)高于对照组(6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新生儿输液中密闭式Y型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长,堵管率和静脉炎发生率低,而开放式笔杆型静脉留置针的采血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陈素敏 《河北医学》2012,18(10):1486-1488
目的:研究小儿静脉留置针在有效保留时间内的最佳进针长度.方法:将100例患儿以不平衡指数最小的原则,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均采用24G×19mm/Y-G静脉留置针,观察组进针长度(16±0.1)mm,对照组进针长度全部刺入(19mm),比较二组进针长度对并发症及其留置时间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局部渗血渗液、液路堵塞和留置时间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渗血率和液路堵塞发生率(4.0%和10.0%)低于对照组(16.0%和26.0%),观察组的针管留置时间(77.6±10.8h)长于对照组(66.4±11.1h);两组间的局部红肿与脱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适宜的进针长度(16±0.1)mm能减少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发生,使静脉留置针在允许的时间内保持液路通畅,保留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两种封管液对呼吸内科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的封管效果。方法:将114例住院患者随机分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25 U/ml肝素液5 ml正压封管,对照组采用0.9%NaCl溶液封管。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堵管率分别为8.77%和22.81%,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留置时间分别为(4.46±1.09)d和(2.8±0.7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内科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采用肝素液封管留置时间长,堵管率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全面护理在小儿静脉留置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20例实施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全面护理,比较两组穿刺依从性、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留置针留置时间、家长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穿刺依从性、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家长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置期间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留置针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全面护理,有利于提升静脉留置针患儿的依从性及穿刺效果,延长留置时间,提高满意度,且并发症明显少于常规护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需行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新生儿共185例,上述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实施静脉留置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实施针对输液外渗、堵管、针头脱出、静脉炎等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在输液过程中观察两组患儿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有效利用率,输液外渗、堵管、针头脱出、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静脉留置针留置的时间、留置针的有效利用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堵管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液体外渗、针头脱出、静脉炎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应用过程中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留置针的有效利用率,减少堵管,从而提高静脉留置针输液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外静脉留置针在高度水肿患者中的应用并进行分析评价。方法:选择120例高度水肿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进行外周静脉穿刺,观察组采用颈外静脉穿刺,比较两种方法的穿刺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置留时间以及静脉炎发生情况,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对照组的方法的平均时间为(3.2±1.1)min,观察组平均为(1.9±0.8)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1.6%,观察组为9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一般外周置留时间平均为(2.98±0.58)d,而观察组平均为(9.89±3.4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静脉炎发生率为1.7%,而观察组为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提出颈外静脉留置针治疗方法能够减少穿刺患者痛苦,缩小穿刺所用时间,并有效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在医院治疗的效率,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的静脉穿刺方法。  相似文献   

10.
林文风 《吉林医学》2013,(30):6404-6404
目的:探讨探讨静脉留置针的最佳固定方法。方法:选择100例住院需长期输液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采用相同的穿刺方法、封管方法,采用不同的固定方法,观察留置针的卷边、脱出、堵管情况。结果:两组留置针固定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的留置针固定方法可显著延长留置针的保留时间,并减少回血发生。  相似文献   

11.
12.
13.
周威  赵卫 《当代医学》2009,15(11):199-200
目的评价Yashiro导管及RH导管在肝癌患者TACE治疗中的应用。方法235例肝癌患者中采用Yashiro导管治疗者182例286次。RH导管治疗者53例64次。结果Yashiro导管治疗超选成功271次,成功率约为94.8%。RH导管治疗超选成功56次,成功率为87.5%。Yashiro导管及RH导管超选成功率经卡方检验=3.38,P=0.048(P〈0.05)。结论在肝癌患者TACE治疗中,Yashiro导管较RH导管更易超选入供瘤动脉。  相似文献   

14.
15.
Indwelling catheter infection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A “catheter team”, consisting of two hospital assistants specially trained to catheterize male patients, inserted indwelling catheters in 435 men over a two-year period. The infection rate was 33%; in the 200 patients not treated with antimicrobial drugs (study group) the rate was 37%, while in the 235 patients who were so treated (antibacterial group) the infection rate was 29%. Fifty percent of patients not treated were infected after 6.3 days, whereas in patients on antibacterial therapy a 50% infection rate was not reached until 14 days after insertion. Therefore, no antibacterial therapy is necessary if it is anticipated that the catheter will be necessary for less than four days. On the other hand, prophylactic antibacterial therapy would delay the onset of infection considerably if catheterization were expected to continue for more than four days. Sulfisoxazole was our drug of choice for prophylactic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压力监测导管应用于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入选2015年4月~2016年10月在本院行导管消融术的房颤患者40例,随机分为压力导管组(术中使用压力监测消融导管,20例)和对照组(术中使用普通盐水灌注消融导管,20例),比较两组在肺静脉隔离率、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并发症以及复发率方面的差异.结果 两组在肺静脉隔离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复发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压力导管组X线曝光时间小于对照组[(29.4±6.4)min vs.(34.6±7.7)min,P<0.05].结论 压力监测导管应用于房颤导管消融安全、有效,相比于普通盐水灌注导管可以降低X线曝光时间,但未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0.5%碘伏消毒外阴及尿道口并润滑导尿管,对预防导尿和留置导尿管尿路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需导尿和留置导尿管的神经外科、普外科、泌尿外科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实验组50例。对照组用0.1%新洁尔灭消毒外阴及尿道口,用消毒石蜡油润滑导尿管进行导尿;实验组采用0.5%碘伏消毒外阴、尿道口,并用0.5%碘伏润滑尿管进行导尿。结果对照组尿路感染发生率为12%,实验组尿路感染发生率为4%,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0.5%碘伏消毒外阴及尿道口并润滑导尿管,可降低导尿和留置导尿管引起的尿路感染,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带绦纶套长期透析导管感染的细菌学和相关因素,以减少临床感染的发生。方法调查2007-12~2011-12之间所有行带绦纶套长期透析导管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导管留置时间、原发病、导管相关感染情况、细菌培养结果等。结果在45例次导管植入患者中,共629导管月(19849导管日),共发生导管相关感染15导管月,感染率为2.3%(0.756次/1000导管日)。15次导管相关感染均行细菌培养,其中15次感染细菌培养阳性,阳性率为100%,阳性菌14次,阴性菌1次。导管相关感染在糖尿病患者发生率为4.5%,非糖尿病人导管感染发生率为1.5%,二者比较χ2=4.90,P〈0.05。结论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导管感染发生率比未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高,导管相关感染的致病菌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PD)导管隧道出口位置对PD导管功能障碍及感染的影响。 方法 对2011年11月至2021年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肾内科外科手术置管腹膜透析患者35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采用双卡夫Tenckhoff直管,局部麻醉外科手术法置管。按照腹透导管出口位置分为观察组(高位出口)182例和对照组(低位出口)170例。比较分析两组间漂管发生率及感染率差异。 结果 观察组漂管8例,漂管发生率4.4%,手法复位成功率100%;对照组漂管19例,漂管发生率11.2%,手法复位成功13例,成功率68%,再次手术6例,成功率100%。两组漂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透相关感染情况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结论 采取高位导管隧道出口方式,可减少漂管的发生,同时也不增加感染等并发症。调整隧道出口位置及方向对于维持腹透管的良好功能具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