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应用因子分析法探讨原发性肺癌的中医证候要素分类。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并结合前瞻性观察方法,分析原发性肺癌患者428例,结合其中西医临床诊断及基本资料,采用因子分析法和频数分析法等统计学方法探究原发性肺癌中医证候要素。结果:通过对原发性肺癌患者相关资料分析,归纳出原发性肺癌症状类变量28个,舌象变量6个,脉象变量7个,其对总方差的累积贡献率为69.135%。因子分析方法显示原发性肺癌的中医证候分类可分为5类,即阴虚热毒型、气阴两虚型、肺脾气虚型、气滞血瘀型和痰湿蕴结型。结论:本探究结合因子分析法能够对以中医四诊为基础的原发性肺癌症状进行证型分类,在客观程度上揭示原发性肺癌的中医证候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因子分析法初步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中医证候分类。方法回顾性分析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患者236例,结合其中医诊断、体格检查等资料,采用因子分析法和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CSA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调查,归纳出CSA症状类变量29个,舌象变量6个,脉象变量5个。因子分析方法显示CSA的中医证候分类可分为5类,即气血亏虚型、痰湿中阻型、肝肾阳虚型、气滞血瘀型和肝阳上亢型。其中气血亏虚是CSA发病的核心病机,而其余四类是CSA的中医基本证型。结论因子分析法能够对以中医四诊为基础的症状进行证型的客观分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揭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中医证候特点,在中医证候的研究中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运用潜在变量模型对1280例高血压病现场调查资料进行盲法的研究,探索了高血压病中医证候分类和证候要素提取的降维升阶方法。提出中医证候要素研究的思路:在临床流行病学疾病全信息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潜在变量模型中因子分析模型、结构方程模型、项目反应理论中的等级反应模型等统计方法进行降维升阶数据分析和处理,认为疾病的中医证候分类和证候要素的提取研究应采取潜在变量模型的系列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盘龙七片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与中医证候关系。方法:通过盘龙七片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0例,按中医证候分型分为血瘀证、寒湿证、湿热证、肝肾亏虚证四种证型各30例,均采用盘龙七片口服治疗,治疗后根据其疗效评定分析盘龙七片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与其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盘龙七片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证属血瘀证与寒湿证两种中医证型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有明显的差异性,而湿热痹阻、肝肾亏虚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性。结论:盘龙七片治疗血瘀证、寒湿证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明显有临床疗效,临床医生在临床上应用中成药时要根据中医辨证论治选择使用中成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证候分类,为强直性脊柱炎证候诊断客观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78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四诊信息,以因子分析法提取公因子并测量症状载荷,以系统聚类分析法归纳证候群,确定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证候分型。结果通过因子分析,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四诊信息中提取出24个公因子;利用因子得分作为变量进行聚类分析,总结出强直性脊柱炎的4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医证候群,即肾虚督寒证、肾阴虚证、湿热痹阻证和瘀血痹阻证;其中肾阴虚证可兼见阳虚和湿热,湿热痹阻证可兼有脾虚。结论因子分析联合聚类分析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归纳强直性脊柱炎的证候分型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杜坚  陈群 《江西中医药》2010,41(1):45-47
目的:通过分析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与临床四诊信息的相互关系,可以较全面地了解各证临床症状的相关程度及关键的证候特征,从而为其分类及规范化诊断提供参考。方法:编制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四诊信息采集表获取四诊信息;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作为提取公因子的因子分析;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依临床症状的相关程度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采集15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62项四诊信息,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与各临床症状关系较为显著的有21个公因子,可反映原62个症状总信息量的70.197%。根据62个症状对21个公因子的作用大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可划分为四类,分别与湿热瘀结证、气滞血瘀证、脾虚湿瘀证、肾虚血瘀证较为符合。结论: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可以获得慢性盆腔炎的基础证型及主要临床特征信息,对慢性盆腔炎的中医证候辨证及其分类研究具有临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构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同病类证"中医证候模型。方法:以"同病类证"学说为指导,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Delphi法与综合集成研讨厅法,回顾性分析中医证候要素完整的630例/次住院MDS患者,总结其病性要素、病位要素、分型要素的分布规律。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出MDS"同病类证"中医证候模型。结果:在MDS病变过程中,出现的病性要素主要是虚(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和毒(热毒、瘀毒、湿毒、痰毒);病位要素涉及肝、心、脾、肺、肾等五脏,并以脾、肾为主;分型要素不尽相同,MDS-RCUD型与RCMD型虚性要素突出,MDS-RAEB型证候要素复杂多样,除虚性要素外,瘀毒要素较其他亚型更为明显。结论:MDS"同病类证"模型体系包括主证、类证、兼证三个层次的证候类型:主证为正虚毒蕴,类证包括脾肾阳虚、脾肾阴虚二个证候,兼证包括热毒炽盛、血热妄行、毒瘀阻滞三个证候。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11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CT影像表现和中医辨证分型进行研究,分析各证型CT征象的规律性。方法:对临床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全部行CT扫描并记录CT征象,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气滞血瘀型CT扫描可见椎间盘向左侧或右侧突出,硬膜囊的神经根受压移位;风寒湿滞型CT扫描显示椎间盘呈中央型突出,硬膜及神经根受压移位不明显;湿热痰滞型椎间盘突出的类型分布无明显差别;肝肾亏虚型CT扫描多为椎间盘膨出,常伴有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各证型在CT检查结果中具有一定的特征和规律。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证型和CT表现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证候分类特点,为肝炎肝硬化的证候研究提供依据。方法:运用SPSS 20.0数据统计软件,根据通过《肝炎肝硬化临床信息采集表》收集到的801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四诊信息资料,对其中的97个中医症状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公因子,并对这些公因子进行中医证候的诠释。结果:对801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97个中医症状进行因子分析,共提取32个特征根大于1的公因子,根据中医理论对32个公因子下的中医症状进行诠释。提示的中医证候有血瘀证、湿证、热证、肝气郁结证、脾虚证、气阴两虚证、水停证、脾虚湿盛证、血虚证。结论:采用因子分析法对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四诊信息进行证候分析是可行的,分析结果与现有的肝硬化辨证分型基本一致,此次研究既为现有的肝炎肝硬化辨证分型提供依据,也是首次应用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数据来研究肝炎肝硬化的证候分类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MHD)肾性骨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其中医症状及证候分布特征,初步归纳肾性骨病中医辨证标准。方法:采用中医症状量表对165例MHD肾性骨病患者症状进行横断面调查,对调查表症状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方法为主轴因子法,并进行最大方差法正交旋转,依据中医理论对症状因子进行定性,初步得出肾性骨病类证候群,结合慢性肾功能不全中医辨证标准相关内容,拟定肾性骨病类中医证候。结果:因子载荷阵提炼出5个主要因子,结合中医理论,因子1反映了肝肾阴虚证证候,因子2反映了浊毒内蕴证证候,因子3反映了肾阳虚衰证证候,因子4反映了水湿内停证证候,因子5反映了瘀血阻络证证候。结论:归纳肾性骨病患者主要证候表现为肝肾阴虚证、浊毒内蕴证、肾阳虚衰证、水湿内停证、瘀血阻络证5个基本证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中医证候调查,研究小卵泡排卵的中医证候规律。方法设计小卵泡排卵中医证候调查问卷,对收集的306例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分析,采用频数分析法计算小卵泡排卵中医证候出现的频数和频率,中医证候规律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结果对306例患者51项症状,31项舌、脉进行频率统计,出现频率大于3%的症状有27项,舌、脉有20项。因子分析法得出11个证候要素,对306例患者的证候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肾阳(气)虚证占14.71%,肾阳(气)虚兼血瘀证占14.38%,肾阳(气)虚兼肝郁证占11.44%,肾阴虚兼肝郁证占11.11%,肝郁血瘀证占10.78%,脾肾阳虚证占10.78%,血瘀证占10.13%,肾阴虚证占9.81%,脾虚痰湿证占6.86%。复合证型以肾虚证、血瘀证最多,从多到少排列顺序依次为:肾虚相关证型、血瘀相关证型、肝郁相关证型、脾虚痰湿相关证型。肾虚证中,肾阳(气)虚相关证型多于肾阴虚相关证型。结论小卵泡排卵的中医证候特点以本虚为主,本虚指肾阳(气)虚,兼有标实,标实包括血瘀、肝郁、痰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失眠症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494例失眠症患者四诊信息,依据症状的出现率并综合专家意见,最终筛选50个四诊信息,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因子分析共提取15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57.12%,经分析涉及病性类证候要素为火热、血虚、气滞、阴虚、痰湿、气虚、血瘀,病位类为肝、心、肾、脾。结论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失眠症中医证候要素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因子分析法研究小儿厌食症的中医证候分型特点,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近5年来在我院门诊就诊的305例小儿厌食症患者的临床四诊信息,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提取因子并测量症状载荷,明确因子对应的证候。结果:在提取出的8个公因子中,其中4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因子分别对应小儿厌食症脾阴不足、脾虚湿阻、脾胃湿热、肝脾不调4个证型。结论:因子分析能较好地对中医证候进行证型的客观分类,可为临床辨证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各中医证型的CT表现,为中医分型提供影像学指标。方法:对2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中医辨证进行分型并进行CT扫描,回顾性分析各证型的CT表现特点。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各中医证型的CT表现特点:气滞血瘀型常表现为旁中央型突出;风寒湿滞型表现为中央型突出;湿热痰滞型常表现为外侧型突出;肝肾亏虚型常表现为椎间盘膨出。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证型和CT表现具有相关性,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辨证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血脂异常心血管危险分级及血脂指标与中医证候相关性。方法:62例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医证候规律进行分析,采用典则相关分析法对患者年龄、心血管危险等级、原发性血脂异常和血脂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年龄在50~59岁的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占比最大为40.3%,年龄30岁的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所占比例最小为3.2%。男女患者比例为1:1.69。低危患者30例,占48.4%;高危患者12例,占19.4%。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根据中医证候参考标准发现原发性血脂异常的患者中存在气滞血瘀症25例,占40.3%;痰浊淤阻证18例,占29.0%;脾气虚证19例,占30.6%。结论:对原发性血脂异常、心血管危险分级及血脂指标等因素进行中医证候相关性分析,有利于做好中、危血脂异常患者的治疗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探讨超早期脑梗死中医证候的分布特点,为超早期脑梗死中医证候分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收集112名超早期脑梗死患者,详细记录中医四诊信息,应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探索性因子分析显示,超早期脑梗死中医证候分为4类,分别为气虚血瘀证、热结腑实证、肝肾阴虚证、风痰阻络证。结论:探索性因子分析法能够对以问诊为基础的症状进行证型的客观分类,在一定程度上揭示超早期脑梗死中医证型特点,在中医证候研究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酒精依赖症(alcohol dependence syndrome,ADS)的中医临床证候分类,为临床证候规范化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观察211例符合酒精依赖症诊断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利用中医证候量表收集患者的中医证候学信息,将上述信息数字化后,通过因子分析法及复杂系统熵聚堆法分析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酒精依赖症中医临床证候主要包含通过因子分析和复杂系统熵聚堆对酒精依赖症的中医证候分类分析后,得出以下6个证型:肝肾阴虚,湿热气滞证(37例,17.5%);肝阳上亢,阴虚内热证(19例,9.0%);脾虚肝郁,湿热瘀阻证(66例,31.3%);脾虚湿困证(18例,8.5%);肝郁气滞,阴虚血瘀证(49例,23.2%);湿热内盛证(22例,10.4%)等6个证型。结论 ADS的主要病位在肝、脾两脏,随着疾病的发展可波及肾,关键的病理因素是湿热,关键病机是饮酒无度、脾胃受损、脾虚不运、湿浊困脾。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CT影像学改变与中医证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7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医辨证分为血瘀证、寒湿证、湿热证和肝肾亏虚证,进行腰椎CT扫描,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血瘀型患者腰椎间盘突出部位以后侧型为主,寒湿型和湿热型以中央型和后侧型为主,肝肾亏虚型以后侧型为主;椎间盘突出数量、椎间盘变性程度和腰椎椎体、附件变化以肝肾亏虚型患者最重,寒湿型、湿热型次之,血瘀型患者最轻。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CT影像学改变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借助CT检查结果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辨证分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身痛逐瘀汤、推拿及针灸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从医院于2017年12月-2019年12月诊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选取106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随机抽签法进行分组:将采取推拿联合针灸治疗者设为对照组(53例),将采取身痛逐瘀汤、推拿及针灸联合治疗方案者设为研究组(53例),就两组患者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总体疗效、治疗前后腰腿疼痛程度及中医证候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总体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37);两组治疗后的腰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均为0.000),而研究组VAS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直腿抬高试验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身痛逐瘀汤、推拿及针灸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良好,可有效缓解腰腿疼痛症状及活动功能,可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临床证候分类,为临床证候规范化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对10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问卷调查,应用频数和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反流性食管炎中医临床证候常见3个类型,分布特点为:类肝胃不和证(65例)>类肝郁脾虚证(25例)>类脾虚气滞证(20例),以实证为主,虚实夹杂证亦多见。结论:通过建立反流性食管炎的因子分析模型,揭示了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证候特点,为本病的临床辨证规范化的建立打下了一定基础,并丰富了证候分类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