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中国民康医学》2019,(18)
目的:分析急性分水岭脑梗死(CWI)患者病情进展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收治的80例急性CW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其病情状况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为病情进展,各体征指标持续恶化患者,对照组为病情稳定,但各体征指标未恢复至正常标准患者。比较两组临床相关信息,总结导致CWI病情进展的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史、血压降低、皮质型CWI、皮质下型梗死、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颅内外动脉多发中重度狭窄、颈部血管易损斑块、白细胞增高、入院NIHSS评分、吸烟史为急性CWI病情进展的独立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皮质下型梗死、颅内外动脉多发中重度狭窄、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颈部血管易损斑块、血压降低、合并糖尿病史为CWI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结论:急性CWI患者病情进展的影响因素为皮质下型梗死、颅内外动脉多发中重狭窄、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颈部血管易损斑块、血压降低和合并糖尿病病史,临床可针对性给予干预措施,以稳定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血小板微粒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7月—2020年11月在青岛市中医医院诊断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152例,均经治疗后好转出院。根据患者出院后30 d的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37例)和预后良好组(11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血小板微粒、NIHSS及mRS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小板微粒对预后的预测效能;绘制Kaplan-Meier曲线,分析血小板微粒与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 预后不良组患者的血小板微粒水平、NIHSS评分及mRS评分高于预后良好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微粒[■=2.204(95%CI:1.547,3.128)]、NIHSS评分[■=1.784(95%CI:1.295,2.436)]及mRS评分[■=1.133(95%CI:1.057,1.206)]与预后不良有关(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微粒预测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854(95%CI:0.792,0.906),敏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回顾性研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9月我院收治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22例(血栓组),同期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44例(无血栓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的瘫痪肢体、入院VTE评分、抗血小板疗程、合并感染和糖尿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感染、糖尿病、抗血小板疗程是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结论 早期明确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有利于不同类型脑梗死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 进展型脑梗死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要远远高于普通型脑梗死。本研究旨在探讨我国东北部黑龙江省汉族人群进展型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7年11月至2009年5月前来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病房就诊的2511例急诊入院的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 并根据斯堪的那维亚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分为进展型脑梗死和非进展型脑梗死。运用统计软件SAS9.1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进展型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筛选。
结果 359例 (14.3%) 患者被诊断为进展型脑梗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卒中家族史、吸烟史、入院时高血压、入院后血压下降(包括多种原因导致)、入院时高血糖和发热7个因素为我国东北部黑龙江省汉族人群进展型脑梗死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论 具备上述7个危险因素的脑梗死急诊入院患者更有可能发展成为进展型脑梗死。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支架成形术(SAA)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40例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配对分为SAA组(n=20)与药物治疗组(n=20)。药物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降压药等常规治疗;SAA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对高度狭窄或伴不稳定斑块的主干动脉予以球囊扩张和SAA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入组时、发病后第21天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治疗后第90天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结果发病后第21天,SAA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AA组与药物治疗组mRS评分为0~1分的患者分别为16例和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药物治疗组有1例患者再发脑梗死,SAA组无复发病例。结论 SAA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进展性脑梗死的有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支架成形术(SAA)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40例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配对分为SAA组(n=20)与药物治疗组(n=20)。药物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降压药等常规治疗;SAA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对高度狭窄或伴不稳定斑块的主干动脉予以球囊扩张和SAA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入组时、发病后第21天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治疗后第90天的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分;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结果 发病后第21天,SAA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AA组与药物治疗组mRS评分为0~1分的患者分别为16例和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药物治疗组有1例患者再发脑梗死,SAA组无复发病例。结论 SAA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进展性脑梗死的有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分析进展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03年6月至2005年12月我院急性脑梗死102例入院时记录性别、年龄、血压、病史(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脑梗死、吸烟史)并予凝血三项,血糖、血脂、头颅MRI(或CT累计)稳定性梗死54例,进展性52例,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载脂蛋白β,血糖,纤维蛋白原,舒张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载脂蚕白β,血糖,纤维蛋白原增高,舒张压降低易致脑梗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首次发病的大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复发组和非复发组。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析影响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LDL-C升高、糖尿病、阿司匹林抵抗和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差是影响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0.01)。结论影响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复发的因素主要有年龄大、合并糖尿病、LDL-C升高、阿司匹林抵抗以及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大动脉粥样硬化与心源性栓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梗死特征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10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急诊入院治疗,且入院后、治疗前均行多模态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的AIS患者99例,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46例,心源性栓塞5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梗死核心区和缺血半暗带体积及二者差值以及后循环血管闭塞率、颅内大动脉闭塞率。结果 大动脉粥样硬化组AIS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低于心源性栓塞组[9.5(2.0,16.0)分vs 15.0(6.0,24.0)分,Z=2.31,P<0.001],GCS评分高于心源性栓塞组[(13.52±2.69)分vs(11.60±3.31)分,t=1.04,P=0.002]。心源性栓塞组梗死核心区和缺血半暗带体积分别为1(0,22)mL和64(30,126)mL,均大于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分别为0(0,1)mL和10(0,70)mL;Z=3.85、3.43,P均<0.001];但心源性栓塞组和大动脉粥样硬化组缺血半暗带与梗死核心区体积的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4,103)mL vs 10(0,64)mL,Z=1.92,P>0.05]。大动脉粥样硬化组颅内大动脉闭塞率和后循环血管闭塞率分别为30.43%(14/46)和36.96%(17/46),与心源性栓塞组[分别为50.94%(27/53)和9.43%(5/53)]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82、6.77,P均<0.001)。结论 大动脉粥样硬化与心源性栓塞AIS患者的临床症状、脑组织改变及颅内大动脉改变不同,基于临床及多模态CT检查的病因学评估有助于精确评估AIS患者缺血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一7(MMP一7)基因启动子区.181A/G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收集LAA患者327例,其中易损斑块相关为219例,非易损斑块相关为108例,对照组为因穿支动脉病变所致的脑梗死(PAD)患者187例。采用ELISA法检测所有患者MMP-7血清水平,运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所有患者MMP-7.181A/G多态性。结果LAA组MMP-7血清水平与PSD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易损斑块亚组MMP-7水平较非易损斑块亚组高(P〈0.01)。基因多态性的分析发现,LAA组AG+GG基因型及G等位基因频率均较PSD组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48,P=0.14和OR=1.50,P=0.12)。而易损斑块亚组AG+GG基因型频率较非易损斑块组明显升高,校正年龄、性别、血脂水平等危险因素后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OR=2.25,P=0.026)。结论MMP-7—181A/G多态性可能对脑梗死患者LAA和PSD两个亚型的影响无差异,但可能与存在易损斑块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亚组的发病风险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LAA)与心源性栓塞(CE)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血管内治疗差异。方法 连续回顾性纳入2014年9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行血管内治疗的LAA与CE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AIS患者,比较分析两组在临床特点、血管内治疗方式、术后颅内出血发生率及预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患者134例,其中LAA患者48例,男39例、女9例,年龄为42~82(62.65±9.76)岁;CE患者86例,男40例、女46例,年龄为34~87(69.66±12.43)岁;两组性别、平均年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363、t=-3.371,P均<0.05)。LAA患者高血压病占比高于CE患者[70.8%(34/48)vs 51.2%(44/86),χ2=4.900,P=0.027],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CE患者[13(7,16)分vs 16(13,21)分,Z=-3.603,P<0.001]。采用血管成形术的LAA患者比例为52.1%(25/48),高于CE患者的4.7%(4/86;χ2=38.121,P<0.01)。LAA患者术后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CE患者[10.4%(5/48)vs 32.6%(28/86),χ2=8.136,P=0.004]。两组在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血管成功再通率以及术后3个月良好预后率和死亡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的AIS患者中,CE患者发病时症状较重,且血管内治疗后颅内出血发生率较高。LAA和CE患者的血管内治疗方式不同,但预后和死亡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长春西汀注射液联合丁苯酞软胶囊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112例无溶栓指征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联合使用长春西汀注射液与丁苯酞软胶囊,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仅使用长春西汀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Baethel评分),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降低,而Baethel评分显著提高(P<0.01),并且实验组患者的NIHSS评分、Baethel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春西汀联合丁苯酞软胶囊的治疗能明显促进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降纤酶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预防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7,他引:2
目的探讨降纤酶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作用.方法将起病在72 h内的203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成降纤酶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降纤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降纤酶,治疗前后检测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同时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结果降纤酶组10例发生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治疗组24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降纤酶组发生的进展性脑卒中的进展的严重程度比常规治疗组轻(P<0.01);近期预后较常规治疗组好(P<0.05);降纤酶治疗能明显降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结论降纤酶治疗能降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有利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高危因素,为卒中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0~2007年12月,我院收治的76例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并以同期收治的75例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对照,通过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史、收缩期血压、血脂、血糖、发热以及白细胞增多和CT早期征象对比。结果进展性卒中患者糖尿病史(P〈0.05),高血糖(P〈0.001),收缩压(SBP)过高过低(P〈0.01),发热和白细胞增多(P〈0.01),CT早期征象(P〈0.0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血糖、SBP过高过低、发热、白细胞增多、CT早期梗死征象是卒中进展的高危因素。结论高血糖、血压显著变化(SBP过高过低)、发热、白细胞增多、CT早期梗死征象是进展性卒中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青年女性进展型缺血性脑卒中与载脂蛋白A1(Apo A1)、载脂蛋白B(Apo B)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女性进展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8例,其中青年40例(观察组)、老年(对照组)48例.检测患者空腹血清Apo A1、Apo B水平,并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Apo B水平显著升高(P=0.010),Apo A1/Apo B比值显著降低(P=0.028).观察组患者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1),且其CAS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18).结论 对比老年女性,存在Apo B水平升高和CAS的青年女性患者更易出现进展型缺血性脑卒中,在临床中应重视此类患者,早期采取措施防治缺血性脑卒中. 相似文献